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高工资(求订阅!)-重生之超级银行系统的小说
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高工资(求订阅!)-重生之超级银行系统的小说-重生之超级银行系统-笔趣阁
重生之超级银行系统
作者:6号鼠标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妈,我上火车了。”
“注意安全。”
“好嘞。”
儿行千里母担忧,睡了个午觉,母亲专门打电话来。
挂了电话。
“你母亲也在这边?”段怡奇道。
米昊点头。
“她在新安市,照顾我女儿上学。”
对于米昊有女儿,段怡一点不惊讶,看米昊的年龄,也差不多过了而立,当然,看起来也大不了她多少岁,最多三十出头。
“这边教育水平怎么样?”段怡忽然问。
“挺好的。”
“挺好是什么标准?”
见段怡有兴趣,米昊解释起来。
“不比国内差,很多是学的华夏,学习内容的难度不比华夏低,只是一些内容和课时安排会有差别,制度上也有些差异。”
“制度差别大吗?”
段怡追问。
“很大,这边的幼儿园也是基础教育,不允许民办,教育相对公平,没有私立学校,此外,教师也不准在外办任何教育培训。”
“或者说,这边不鼓励学校外的教育。”
“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面子,你想啊,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还得去外面学,这不显得学校无能吗?”
米昊倒是很喜欢这制度。
都说。
不能输在起跑线。
可起跑线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国内无数培训班的兴起,背后折射的不是教育的缺失,而是家长的焦虑,这股焦虑以无比的速度蔓延开来,最后会越来越激烈。
人家孩子培训了。
不行。
我家孩子也要去。
人家报一个班,
不行。
我家孩子要报两个,三个。
人家学了个绘画。
我得把游泳、乐器、舞蹈什么的给报齐了。
看吧!
米昊敢确定。
未来这股焦虑会被无数华夏的家长越推越高。
几乎不可能会掉下来,让各大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虽然不太赞同,不过,若是有机会,投资一下国内的教育行业未尝不可。
“不能在外代课,收入不少了一大截。”
一听。
米昊笑了。
摇了摇头。
“这边的教师是高工资,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我听说普遍工资在三千以上,中学高一点,多五百到一千左右,大学的五千左右。”
“医疗,教育,住房,国家都管了,这个工资几乎可以全部用来消费。”
实话。
当初听到这工资。
他都想去当一当。
可惜。
他不是师范毕业的。
人生最的的几笔支出---医疗,教育,住房。被缩减到一定程度,在零八年的四五千到手工资,能带来的幸福感比其他地方一万以上还高。
按时上下班。
周末双休。
寒暑假休息。
每年还有被允许的公费旅游,可以带家人的那种。
靠了。
米昊着实有点羡慕这边的老师,刚说的还是基本工资,若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获得什么证书或者更高文凭,还会再增长。
“的确高。”
段怡使劲点头。
平均四千左右的新教师工资,国内也算很高的,而且还有那么多的福利,不过,她也只有羡慕一下,自己又不是这边的人。
“你什么专业?”米昊问。
“师范学的汉语言文学。”段怡如实道。
米昊心道果然。
文艺青年。
“有没有兴趣来这边工作?”米昊忽然提到。
“可以吗?”
“我不都来这边工作了嘛。”
“可我只会教书。”
“人家就需要教书的,零的目标,是让全缅的适龄人群接受教育,学校的急速增多,让一个个班现在都很大,是学生在等老师。”
“你要是去,录取概率很大。中文在缅亚经济特区是必修课之一,虽然暂时全缅还没执行这样的政策,但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米昊解释道。
昨晚和戎伟聊天,就说到了这个。
教师。
这边很缺,至于会不会缅语,没关系,缅华人很多,而且也可以学,一门新的语言,若是经常用,会很快学会,戎伟都会五国语言。
人家以前还没接受过正规教育。
只要愿意。
一切都不是问题。
“真的吗?”
段怡心中燃起了小火苗。
好像。
在这边教书也不错,对她这种文艺青年,国外教书可是一种‘浪漫’。
“想的话,可以试试。”
“我考虑考虑。”
这边华人多。
汉语又是必修课之一。
她这也算是传播华夏文化。
这个念头。
开始在她心中扎根下来。
接下来。
一路上。
段怡对着两边的景物狂拍,城市,乡村,山脉,丛林,还有不时和他们并行的高速公路,那滚滚车流,书写着这边的经济崛起。
。。。
入夜。
十点整。
火车停在了廊余县车站。
“你去哪?”段怡问。
此刻。
两人熟悉了许多,还交换了微信。
“公司宿舍。”
段怡也知道米昊是来做什么项目的---建城,虽然是县城,可也是城。只能再次感慨一下缅亚银行的大手笔,几百亿说扔就扔。
“有人来接你吗?”
“。。。”
聊着。
两人走出车站。
夜晚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外面还站了不少接人的,远处,县城灯火通明,米昊摇头,以前这边一天三小时电力都难以保证。
现在。
和华夏差不多了。
二十四小时供电,随便用。有了工业级过滤器,烧什么都不会污染环境。
“妈。”
看到人群中一个妇人,段怡高兴地小跑过去。
“来啦。”
看着女儿。
母亲也是高兴,几个月没见,可想了。
另一头。
米昊也找到了接他的人。
他现在可是项目经理,管着项目部一百多号人,资料,材料,机械,会计等等,要不是因为他在国内就有项目管理经验,也不会升这么快。
开车的还是熟人。
就是在德林省的一个司机。
专职的。
但不是他的专车,管理层都可以用。
项目结束,
那边的大部分人被调了过来,结合其他项目调来的员工,组成了这个项目部。
“谢谢。”
“您客气了,我们都是夜猫子,不到一点睡不着。”
“吃晚饭了吗?”
“吃了。”
“那等会儿吃点夜宵。”在现在的缅,有一定数量华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夜市。
“好嘞。”
“注意安全。”
“好嘞。”
儿行千里母担忧,睡了个午觉,母亲专门打电话来。
挂了电话。
“你母亲也在这边?”段怡奇道。
米昊点头。
“她在新安市,照顾我女儿上学。”
对于米昊有女儿,段怡一点不惊讶,看米昊的年龄,也差不多过了而立,当然,看起来也大不了她多少岁,最多三十出头。
“这边教育水平怎么样?”段怡忽然问。
“挺好的。”
“挺好是什么标准?”
见段怡有兴趣,米昊解释起来。
“不比国内差,很多是学的华夏,学习内容的难度不比华夏低,只是一些内容和课时安排会有差别,制度上也有些差异。”
“制度差别大吗?”
段怡追问。
“很大,这边的幼儿园也是基础教育,不允许民办,教育相对公平,没有私立学校,此外,教师也不准在外办任何教育培训。”
“或者说,这边不鼓励学校外的教育。”
“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面子,你想啊,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还得去外面学,这不显得学校无能吗?”
米昊倒是很喜欢这制度。
都说。
不能输在起跑线。
可起跑线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国内无数培训班的兴起,背后折射的不是教育的缺失,而是家长的焦虑,这股焦虑以无比的速度蔓延开来,最后会越来越激烈。
人家孩子培训了。
不行。
我家孩子也要去。
人家报一个班,
不行。
我家孩子要报两个,三个。
人家学了个绘画。
我得把游泳、乐器、舞蹈什么的给报齐了。
看吧!
米昊敢确定。
未来这股焦虑会被无数华夏的家长越推越高。
几乎不可能会掉下来,让各大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虽然不太赞同,不过,若是有机会,投资一下国内的教育行业未尝不可。
“不能在外代课,收入不少了一大截。”
一听。
米昊笑了。
摇了摇头。
“这边的教师是高工资,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我听说普遍工资在三千以上,中学高一点,多五百到一千左右,大学的五千左右。”
“医疗,教育,住房,国家都管了,这个工资几乎可以全部用来消费。”
实话。
当初听到这工资。
他都想去当一当。
可惜。
他不是师范毕业的。
人生最的的几笔支出---医疗,教育,住房。被缩减到一定程度,在零八年的四五千到手工资,能带来的幸福感比其他地方一万以上还高。
按时上下班。
周末双休。
寒暑假休息。
每年还有被允许的公费旅游,可以带家人的那种。
靠了。
米昊着实有点羡慕这边的老师,刚说的还是基本工资,若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获得什么证书或者更高文凭,还会再增长。
“的确高。”
段怡使劲点头。
平均四千左右的新教师工资,国内也算很高的,而且还有那么多的福利,不过,她也只有羡慕一下,自己又不是这边的人。
“你什么专业?”米昊问。
“师范学的汉语言文学。”段怡如实道。
米昊心道果然。
文艺青年。
“有没有兴趣来这边工作?”米昊忽然提到。
“可以吗?”
“我不都来这边工作了嘛。”
“可我只会教书。”
“人家就需要教书的,零的目标,是让全缅的适龄人群接受教育,学校的急速增多,让一个个班现在都很大,是学生在等老师。”
“你要是去,录取概率很大。中文在缅亚经济特区是必修课之一,虽然暂时全缅还没执行这样的政策,但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米昊解释道。
昨晚和戎伟聊天,就说到了这个。
教师。
这边很缺,至于会不会缅语,没关系,缅华人很多,而且也可以学,一门新的语言,若是经常用,会很快学会,戎伟都会五国语言。
人家以前还没接受过正规教育。
只要愿意。
一切都不是问题。
“真的吗?”
段怡心中燃起了小火苗。
好像。
在这边教书也不错,对她这种文艺青年,国外教书可是一种‘浪漫’。
“想的话,可以试试。”
“我考虑考虑。”
这边华人多。
汉语又是必修课之一。
她这也算是传播华夏文化。
这个念头。
开始在她心中扎根下来。
接下来。
一路上。
段怡对着两边的景物狂拍,城市,乡村,山脉,丛林,还有不时和他们并行的高速公路,那滚滚车流,书写着这边的经济崛起。
。。。
入夜。
十点整。
火车停在了廊余县车站。
“你去哪?”段怡问。
此刻。
两人熟悉了许多,还交换了微信。
“公司宿舍。”
段怡也知道米昊是来做什么项目的---建城,虽然是县城,可也是城。只能再次感慨一下缅亚银行的大手笔,几百亿说扔就扔。
“有人来接你吗?”
“。。。”
聊着。
两人走出车站。
夜晚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外面还站了不少接人的,远处,县城灯火通明,米昊摇头,以前这边一天三小时电力都难以保证。
现在。
和华夏差不多了。
二十四小时供电,随便用。有了工业级过滤器,烧什么都不会污染环境。
“妈。”
看到人群中一个妇人,段怡高兴地小跑过去。
“来啦。”
看着女儿。
母亲也是高兴,几个月没见,可想了。
另一头。
米昊也找到了接他的人。
他现在可是项目经理,管着项目部一百多号人,资料,材料,机械,会计等等,要不是因为他在国内就有项目管理经验,也不会升这么快。
开车的还是熟人。
就是在德林省的一个司机。
专职的。
但不是他的专车,管理层都可以用。
项目结束,
那边的大部分人被调了过来,结合其他项目调来的员工,组成了这个项目部。
“谢谢。”
“您客气了,我们都是夜猫子,不到一点睡不着。”
“吃晚饭了吗?”
“吃了。”
“那等会儿吃点夜宵。”在现在的缅,有一定数量华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夜市。
“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