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过后的诚王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王氏小产的事似乎对他没有留下什么影响。
萧沐烟也没有再提,她觉得这种内心的伤疤还是用时间来慢慢抚平吧。
休息不过两日就是进宫伺疾的日子。萧沐烟同诚王起了大早,天蒙蒙亮就出门进宫了。
泰安殿依旧很安静。因为建兴帝病着,如今大朝都不在泰安殿举行,而是由太子监国,改在勤政殿大朝,由内阁几个辅臣主持。
今日正好也是大朝的日子,但诚王本就在闭门思过期,又要伺疾,自然是不会参加的。
建兴帝这会已经醒了。即使在病中,多年来的生物钟依旧不便。
听安济说诚王小两口来了,建兴帝顿时精神了几分。他之前已经听贵妃说过诚王不顾腿伤要来伺疾的事,这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孝心。
“让他们进来吧。”建兴帝道:“这一大早的,你问问他们可用过早膳了?”
“奴婢这就去。”安济带着笑道。
殿门口诚王同萧沐烟侯着,秋日清晨的风带了几分寒意,尤其这殿门口就是个风口子,两人的脸颊都被吹出了红晕。
“阿烟可冷?”诚王很小声的问了一句。
“妾身不冷,倒是王爷,腿可受得住?”萧沐烟担心道。
诚王微微一笑,道:“阿烟忘了?今日我戴着护膝。”
自从这次病了在府里修养,诚王就喜欢称呼萧沐烟为“阿烟”,倒是很少叫王妃,显得更为亲密。
“护膝好用就好。”萧沐烟松了口气,虽还未进深秋,但天是一天比一天冷了。
“诚王,诚王妃,皇上叫两位进去。”安济恰巧此时走了出来,“两位可有用早膳?没有的话,奴婢这就去安排。”
“在府里用过了,不必准备了。多些安伴伴。”诚王笑了笑,带着萧沐烟进了大殿。建兴帝的寝殿在里面,两人径直走了进去,正准备行礼,就听建兴帝道:“到朕跟前来。”
两人便一块儿走到了建兴帝的床前,就见建兴帝一双眼睛盯着诚王的腿瞧。
“父皇,儿臣已经没事了。”诚王忙道。
“心里可有记恨朕?”建兴帝突然问道。
诚王一愣,老实回道:“儿臣不恨,但气过。”
萧沐烟吓了一跳,诚王还真敢说。
建兴帝也是一愣,随即笑了起来,“哈哈哈,你还真不怕朕再治你的罪!”
“父皇不是不讲理的人。”诚王道:“儿臣是气过,但气过后也明白父皇的苦心。过刚易折,父皇是磨炼儿臣的性子呢!”
听了这话,建兴帝眼里露出几分欣慰的神情来,“不错,你能想明白这点,也算没白跪这一场。”
萧沐烟一直当背景板,但听了两人的话,心里却觉得诚王不过是在给建兴帝演戏。什么领悟建兴帝的苦心,只怕早就在心里骂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亏她至少还担心诚王说实话惹建兴帝不高兴,倒是忘了这位演技超群,一贯会做戏的。
父子俩说了几句,建兴帝的目光才移到萧沐烟的身上,“这些日子辛苦你了。又有照顾阿清,又要进宫来给朕伺疾。”
“都是儿媳该做的。”萧沐烟忙道。
建兴帝明显状态不错,和前几日昏迷不醒的状态已经大相径庭。
虽说诚王已经大概知道点建兴帝这次坠马的原因,可到底怎么回事,只有建兴帝本人最清楚。但这会面对本人,话却不是那么好问出口的。
泰安殿里父慈子孝,勤政殿里却热闹的很。
建兴帝突然病倒,导致秋猎被迫终止,也导致来访的使臣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为周边小国,且一向是臣服大晋的,来访当然不仅仅是朝拜,更是一个找大晋帮忙的好机会。
比如这次来的梁国使臣,他们就是来求援的。他们国家闹了旱灾,导致秋收粮食大减,加上国库穷困,赈灾力不从心,便想着找大晋求助。不然老百姓得不到安置,最后可能会引起动乱。
如今建兴帝病了,太子监国,他们自然是求到了太子头上。此时大朝上讨论的便是此事。
依太子的意思,梁国既然开口,那便助它一臂之力。毕竟梁国对大晋一向恭敬,上供、朝拜都很用心。如今有难,不帮说不过去。
当然,梁国使臣对东宫的贿赂,对他的马屁就不用说了。
但朝臣们的意见却并不统一。
因为梁国要的粮食和银子数目不小。大晋虽说家大业大,但今年的形势也不太好,同州灾情就不说了,为了给景王擦屁股,朝廷稍后投入的银粮数额巨大。
年初时北方还有雪灾,虽然那会没让朝廷赈灾,但也免了当地两年的税收,这也是不小的数额。
如今还没入冬,还不知道后续哪里有用银子的地方。这会若是按梁国开口的给,大晋若是再来个天灾啥的,国库也要捉襟见肘。
帮人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己不陷入囧境,毕竟大晋周边也不算太平,西北边境偶有战事,东南沿海偶有海盗,一旦大晋自身困难,到时候可指望不了梁国来救。
太子原本以为自己的提议会很容易通过,没想到一开口,反对的声音还不少。
这让初尝监国快感的他很是不满。尤其是杨次辅,这个站在景王背后的辅臣还说得一套一套的,引得朝中不少人附和,更让太子心里憋了一口气。
事情争来吵去,最后竟没个定论,太子一气之下结束了大朝,连内阁辅臣也不想见,独自回东宫去了。
几位辅臣面面相觑,大概没想到太子的气性这么大。要知道平日里在有建兴帝的大朝上,太子还算是稳重的,每次说得政见也算中规中矩。
怎么一朝监国就变了呢?
几个人交换了个眼神,露出心照不宣的表情来。
“听说皇上这两日精神好了许多,我等要不要去泰安殿看看?”杨次辅开口道。
“走吧,看看去。皇上若是精神好,兴许有些事情也就好定夺了。”首辅大人道。
几个人意见一致,便一块儿往泰安殿走去。
萧沐烟也没有再提,她觉得这种内心的伤疤还是用时间来慢慢抚平吧。
休息不过两日就是进宫伺疾的日子。萧沐烟同诚王起了大早,天蒙蒙亮就出门进宫了。
泰安殿依旧很安静。因为建兴帝病着,如今大朝都不在泰安殿举行,而是由太子监国,改在勤政殿大朝,由内阁几个辅臣主持。
今日正好也是大朝的日子,但诚王本就在闭门思过期,又要伺疾,自然是不会参加的。
建兴帝这会已经醒了。即使在病中,多年来的生物钟依旧不便。
听安济说诚王小两口来了,建兴帝顿时精神了几分。他之前已经听贵妃说过诚王不顾腿伤要来伺疾的事,这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孝心。
“让他们进来吧。”建兴帝道:“这一大早的,你问问他们可用过早膳了?”
“奴婢这就去。”安济带着笑道。
殿门口诚王同萧沐烟侯着,秋日清晨的风带了几分寒意,尤其这殿门口就是个风口子,两人的脸颊都被吹出了红晕。
“阿烟可冷?”诚王很小声的问了一句。
“妾身不冷,倒是王爷,腿可受得住?”萧沐烟担心道。
诚王微微一笑,道:“阿烟忘了?今日我戴着护膝。”
自从这次病了在府里修养,诚王就喜欢称呼萧沐烟为“阿烟”,倒是很少叫王妃,显得更为亲密。
“护膝好用就好。”萧沐烟松了口气,虽还未进深秋,但天是一天比一天冷了。
“诚王,诚王妃,皇上叫两位进去。”安济恰巧此时走了出来,“两位可有用早膳?没有的话,奴婢这就去安排。”
“在府里用过了,不必准备了。多些安伴伴。”诚王笑了笑,带着萧沐烟进了大殿。建兴帝的寝殿在里面,两人径直走了进去,正准备行礼,就听建兴帝道:“到朕跟前来。”
两人便一块儿走到了建兴帝的床前,就见建兴帝一双眼睛盯着诚王的腿瞧。
“父皇,儿臣已经没事了。”诚王忙道。
“心里可有记恨朕?”建兴帝突然问道。
诚王一愣,老实回道:“儿臣不恨,但气过。”
萧沐烟吓了一跳,诚王还真敢说。
建兴帝也是一愣,随即笑了起来,“哈哈哈,你还真不怕朕再治你的罪!”
“父皇不是不讲理的人。”诚王道:“儿臣是气过,但气过后也明白父皇的苦心。过刚易折,父皇是磨炼儿臣的性子呢!”
听了这话,建兴帝眼里露出几分欣慰的神情来,“不错,你能想明白这点,也算没白跪这一场。”
萧沐烟一直当背景板,但听了两人的话,心里却觉得诚王不过是在给建兴帝演戏。什么领悟建兴帝的苦心,只怕早就在心里骂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亏她至少还担心诚王说实话惹建兴帝不高兴,倒是忘了这位演技超群,一贯会做戏的。
父子俩说了几句,建兴帝的目光才移到萧沐烟的身上,“这些日子辛苦你了。又有照顾阿清,又要进宫来给朕伺疾。”
“都是儿媳该做的。”萧沐烟忙道。
建兴帝明显状态不错,和前几日昏迷不醒的状态已经大相径庭。
虽说诚王已经大概知道点建兴帝这次坠马的原因,可到底怎么回事,只有建兴帝本人最清楚。但这会面对本人,话却不是那么好问出口的。
泰安殿里父慈子孝,勤政殿里却热闹的很。
建兴帝突然病倒,导致秋猎被迫终止,也导致来访的使臣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为周边小国,且一向是臣服大晋的,来访当然不仅仅是朝拜,更是一个找大晋帮忙的好机会。
比如这次来的梁国使臣,他们就是来求援的。他们国家闹了旱灾,导致秋收粮食大减,加上国库穷困,赈灾力不从心,便想着找大晋求助。不然老百姓得不到安置,最后可能会引起动乱。
如今建兴帝病了,太子监国,他们自然是求到了太子头上。此时大朝上讨论的便是此事。
依太子的意思,梁国既然开口,那便助它一臂之力。毕竟梁国对大晋一向恭敬,上供、朝拜都很用心。如今有难,不帮说不过去。
当然,梁国使臣对东宫的贿赂,对他的马屁就不用说了。
但朝臣们的意见却并不统一。
因为梁国要的粮食和银子数目不小。大晋虽说家大业大,但今年的形势也不太好,同州灾情就不说了,为了给景王擦屁股,朝廷稍后投入的银粮数额巨大。
年初时北方还有雪灾,虽然那会没让朝廷赈灾,但也免了当地两年的税收,这也是不小的数额。
如今还没入冬,还不知道后续哪里有用银子的地方。这会若是按梁国开口的给,大晋若是再来个天灾啥的,国库也要捉襟见肘。
帮人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己不陷入囧境,毕竟大晋周边也不算太平,西北边境偶有战事,东南沿海偶有海盗,一旦大晋自身困难,到时候可指望不了梁国来救。
太子原本以为自己的提议会很容易通过,没想到一开口,反对的声音还不少。
这让初尝监国快感的他很是不满。尤其是杨次辅,这个站在景王背后的辅臣还说得一套一套的,引得朝中不少人附和,更让太子心里憋了一口气。
事情争来吵去,最后竟没个定论,太子一气之下结束了大朝,连内阁辅臣也不想见,独自回东宫去了。
几位辅臣面面相觑,大概没想到太子的气性这么大。要知道平日里在有建兴帝的大朝上,太子还算是稳重的,每次说得政见也算中规中矩。
怎么一朝监国就变了呢?
几个人交换了个眼神,露出心照不宣的表情来。
“听说皇上这两日精神好了许多,我等要不要去泰安殿看看?”杨次辅开口道。
“走吧,看看去。皇上若是精神好,兴许有些事情也就好定夺了。”首辅大人道。
几个人意见一致,便一块儿往泰安殿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