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德帝三兄弟,幼年时跟着皇祖母居住在徽猷殿。三兄弟虽然是太子的儿子,最尊贵的小皇孙。可也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小小留守儿童。
仁宗皇帝后宫妃嫔多,儿孙更多。迅速扩大了宗室队伍。仁宗偏爱太子,敬重皇后,宠妃不断。
皇子们心思活络想当太子的,不占少数。武宗皇帝成为了他所有兄弟的共同敌人。驻守边塞的太子,能顺利继位,也是从血雨腥风中闯过来的!
天德帝三兄弟在洛阳宫中的境遇是什么样子的,可想而知。是宫廷共同敌人的儿子,太子没有继承人,可是大忌!
好在,兄弟三人有疼爱他们的祖父母,以及惦念他们的父母。不管外界对太子之位如何猜测,仁宗皇帝可从没想过废太子。
孝恭仁皇后所出的三皇子元烈,是他最疼爱、也是最器重的儿子。仁宗皇帝的父爱有十分,太子元烈独占九分。其他皇子又不是傻子,能一点儿都感受不到吗?武宗一家子与多招人恨,完全可以想象。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大事情!皇家子孙也不例外。仁宗将乾阳殿西的武城殿收拾了出来,作为宗室教育之所。
年满五岁的皇子皇孙都要去武城殿上学。上午习文,下午练武,除节假日外,全年无休,很是辛苦。
就算是生病了,也要太医院出证明才能请假。太医们可不敢耽误皇子皇孙们的学业,每一张请假条都是慎之又慎才诞生的。
武城殿为凤子龙孙们提供早膳和午膳。每天有不同的菜式、点心和茶水,但是不可以点菜。不喜欢吃可以自备餐饮,茶水间有炉子加工加热。
元显三兄弟,每日出门上学,都有皇祖母准备的咸甜点心相伴。宫里面的小太监,也伺候得最是殷勤。突发的状况,还有皇祖母作为靠山。除了有个别宠妃太过猖狂外,生活待遇上比皇伯、皇叔、皇姑母们好上很多。
武城殿学员不少,皇家又不缺老师,采取的是小班教学制度。一堂课有五六名同窗的程度。作为嫡皇孙,正中间老师眼皮子底下的座位当仁不让。最大、最华贵的座椅,将尊卑明晃晃的摆放出来。幼童之间的喜恶,不能拿身份来衡量。
武宗三位皇子,只有长子元景文采斐然,不惧怕先生的独家关照。二子元显和哥哥有一点差距,但也还算孺子可教。三子元昌,文不成武不就,最会撒娇卖痴,帝后对他也最是纵容,是个快乐的小纨绔。
三兄弟相依偎着长大,感情还是很好的。
元景十一岁时被封为皇太孙,随仁宗皇帝上朝听政。是第一次将兄弟三人的区别,端到明面上。
此时,九岁的元显和七岁的元昌并没有嫉妒之类的情绪,反而很高兴。他们虽然是小孩子,可也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很多道理,不用大人教,他们也懂。
太子父亲远在边塞,朝中无人帮着周旋。很多人觉得有机可乘,太子疲于应付。大哥当了皇太孙,就是代替父亲驻守京城,他们一家也就安全了。
元景不负众望,成为了优秀的太孙。搬离了从小长大的徽猷殿,脱离了皇祖母的保护,被迫成为一个大人。
仁宗为元景选择的宫殿,位于大业殿西的仁寿殿。紧邻观文殿,距离徽猷殿的距离也不算太远。
仁宗皇帝知道太孙喜读诗书,特意选择距离观文殿最近的仁寿殿为其寝宫。
观文殿是大齐王朝的藏书之所,建有书室十四间。每三间书室开一个双扇门,门上垂下锦质幔帐,上面有两个飞仙,门外地下安装机关。驾临书室时,会有宫人踩下门前机关,飞仙下降卷起幔帐,门窗自动开启。
观文殿后殿有两座高台,用来收藏古籍字画。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
这样全自动化的皇家典藏之所,不是谁都可以随意进出的。尤其是东西高台。可见乳名凤哥儿的太孙元景,多得仁宗器重!
元显和元昌两兄弟稍大一些后,同样离开的祖母,搬去了安福殿居住。安福殿位于徽猷殿西北,殿内有湖,湖上建临波阁。东面便是以高山流水之景闻名的陶光园。是紫微宫中风景数一数二的宫殿。仁宗皇帝多任宠妃都肖想过安福殿,都没得逞。
紫微宫中两处最大的景观。一是紧邻徽猷殿,坐落于宫城正北的陶光园。这里叠石成山,草木葱郁,瀑布溪流,野趣十足。二是位于西隔城的九洲池,以平湖水景为主。
陶光园多为皇帝休闲娱乐之所。皇帝政务繁忙,无暇顾及后宫之时,陶光园便成了最好的偶遇之所。
武宗登基后,立长子元景为太子,器重依旧。武宗北伐鞑靼,常年不在京城,一直由太子监国。先父子后君臣,是大齐王朝的一段佳话。
古燕地乃大齐兴隆之地,武宗次子王号为燕,包含了多少期望和器重,不言而喻。武宗北伐后期,元显一直跟随左右。武宗回朝后,燕王被任命为襄平都司大都督,主管肃慎事务,建立边疆羁縻卫所。
楚地为□□之母圣昭烈皇后的故乡,武宗为疼爱的三子选王号为楚,希望他安乐富贵,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楚王元昌在户部挂了个闲置,武宗这是在贴补自己的孩子,怕早产、自小体弱的小儿子受委屈。
连马都骑不好的楚王,能率兵夺宫谋逆,杀了疼爱他的父皇,最敬重的大哥,最后还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也是唏嘘。
元显外任幽州后,时常收到太子元景的家书。兄弟两人并没有因为距离而疏远,至少元景是这样认为的。
“太子大哥说,他新建了一所宅院,挺有意思的。等过年我回来,我们兄弟三人一起梅园煮酒,喝到尽兴。大哥是个风雅之人,梅花那东西,除了颜色,我是没看出其他区别!还风骨?冬天有棉衣穿才是最实在的!”
天德帝的心思,成喜是最了解的。想证明自己并不比太子大哥差,可偏偏一直活在昭德太子的光影之下。
最可怕的是,昭德太子身故。死人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会被遗忘。天德帝总有一种被比较的感觉。
如果太子殿下还在,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没人能给出答案,这是一场自我肯定以及否定的战争。天德帝在和自己较劲!
很多事情,本以为早已经遗忘,实则深深印入脑海。“老三也挺喜欢那园子的,大哥怎么就给了华北溟这个外人?”
昭德太子的心思你别猜,谁也猜不明白!成喜大胆预测:“知音难寻?”天德帝接受这个解释:“老三那个脑袋,确实空荡荡的。”
成喜继续汇报说:“白园在寻教养嬷嬷,要从宫里面出来的,最好是教导过公主的。”天德帝哈哈大笑:“华北溟这是怕养出第二个华寄锦吗?他那个外室,不是生了个女孩吗?”
成喜也觉得有意思:“华小公子在白园大兴土木,要为妹妹建闺阁。已经选好了地点,只等着动工。华侍郎估计是怕华小公子将妹妹宠坏了,提前预防一下。毕竟是外室之女,就算将来记在嫡母名下,也终究是差了一等,不好说婆家的!”
天德帝心中没有太多的礼法框架:“吏部尚书的女儿还愁嫁?比朕的公主还吃香吧?”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想入仕的文人,都希望有个当吏部主官的岳父吧?武将应该差一些。
大齐朝,对公主们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有公主府,有食邑,死了陪葬皇陵,儿子有爵位,还可以入职禁卫军。
对驸马家族,也没有禁止入仕这种苛刻要求。公主亡故按礼节守孝一年便可,不用像前朝一样公主死,驸马守孝三年。
因此,公主非常受声势不如从前的勋贵人家欢迎。
驸马死公主可再嫁。公主死驸马也可再娶,不过要解除驸马身份,归还公主府。公主之子年幼丧母,可继续居住在公主府,由宗人府负责教养。
总之一句话,外嫁的女儿也不能被欺负了去!这天下可姓元!
但如果,公主们就卷入政治斗争,更严重些插手皇位继承,也是不会姑息的。
大齐朝最出名的两位公主。一位是□□皇帝的女儿华阳公主,生母是出身陇西杨氏的宁妃。
□□晚年,以陇西杨氏为首的世家,妄想废黜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扶持幼帝,以达到霸占朝堂的目的。
这是皇族与世代读书做官的世家大族的一场较量。作为被殃及的池鱼,华阳公主以为大齐江山祈福的理由,被送到洛阳城南景室山,新建的华阳官中出家为女冠。无圣旨,不可外出。
祈福这块遮羞布,根本遮挡不了华阳公主被圈禁的事实。□□之后,历经仁宗、武宗、天德帝三朝,都一再加封圣旨,勒令华阳公主清修祈福,不许出华阳观。
至于皇帝与文官世家的战争,□□皇帝允许繁衍超过五代的大家族分宗,另立祠堂祭祖。尤其是那种已经搬离家族,在其他地方定居。或者在外为官多年,子女在当地嫁娶的那种。
世家大族陷入内斗,相互攻歼,又不是人人遵纪守法,官府介入,败落不过是一两天的事情。
第二位公主,是仁宗长女,初封仙源郡主,后封仙源公主,武宗登基后封长姐为凉国公主,天德帝登基后封姑母为凉国大长公主。
仙源是古县名,仁宗皇帝为长女选定的封号,也是亲自上书请封的。仙源公主十分喜欢这个封号,即便父亲去世后,有了更尊贵的封号,依旧喜欢自称仙源。无论是宫中,还是民间,也都称之为仙源公主。
公主出嫁后和丈夫感情不和睦,跑到父亲面前哭诉。仁宗皇帝心疼女儿,找了个公主有劫难,要出家为女冠才能化解的理由,送女儿去了华阳观修行。
修行了不到半年,仙源公主便出了华阳观,在景室山别院居住。公主一生没有再嫁,在公主府里养了面首,游山玩水、听戏赏景,好不快活!
仙源公主的驸马,三年后低调娶妻,全家去了外任,昭德太子监国时被召回。仙源公主的婚事,就像不存在一样,被集体遗忘。
仁宗皇帝后宫妃嫔多,儿孙更多。迅速扩大了宗室队伍。仁宗偏爱太子,敬重皇后,宠妃不断。
皇子们心思活络想当太子的,不占少数。武宗皇帝成为了他所有兄弟的共同敌人。驻守边塞的太子,能顺利继位,也是从血雨腥风中闯过来的!
天德帝三兄弟在洛阳宫中的境遇是什么样子的,可想而知。是宫廷共同敌人的儿子,太子没有继承人,可是大忌!
好在,兄弟三人有疼爱他们的祖父母,以及惦念他们的父母。不管外界对太子之位如何猜测,仁宗皇帝可从没想过废太子。
孝恭仁皇后所出的三皇子元烈,是他最疼爱、也是最器重的儿子。仁宗皇帝的父爱有十分,太子元烈独占九分。其他皇子又不是傻子,能一点儿都感受不到吗?武宗一家子与多招人恨,完全可以想象。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大事情!皇家子孙也不例外。仁宗将乾阳殿西的武城殿收拾了出来,作为宗室教育之所。
年满五岁的皇子皇孙都要去武城殿上学。上午习文,下午练武,除节假日外,全年无休,很是辛苦。
就算是生病了,也要太医院出证明才能请假。太医们可不敢耽误皇子皇孙们的学业,每一张请假条都是慎之又慎才诞生的。
武城殿为凤子龙孙们提供早膳和午膳。每天有不同的菜式、点心和茶水,但是不可以点菜。不喜欢吃可以自备餐饮,茶水间有炉子加工加热。
元显三兄弟,每日出门上学,都有皇祖母准备的咸甜点心相伴。宫里面的小太监,也伺候得最是殷勤。突发的状况,还有皇祖母作为靠山。除了有个别宠妃太过猖狂外,生活待遇上比皇伯、皇叔、皇姑母们好上很多。
武城殿学员不少,皇家又不缺老师,采取的是小班教学制度。一堂课有五六名同窗的程度。作为嫡皇孙,正中间老师眼皮子底下的座位当仁不让。最大、最华贵的座椅,将尊卑明晃晃的摆放出来。幼童之间的喜恶,不能拿身份来衡量。
武宗三位皇子,只有长子元景文采斐然,不惧怕先生的独家关照。二子元显和哥哥有一点差距,但也还算孺子可教。三子元昌,文不成武不就,最会撒娇卖痴,帝后对他也最是纵容,是个快乐的小纨绔。
三兄弟相依偎着长大,感情还是很好的。
元景十一岁时被封为皇太孙,随仁宗皇帝上朝听政。是第一次将兄弟三人的区别,端到明面上。
此时,九岁的元显和七岁的元昌并没有嫉妒之类的情绪,反而很高兴。他们虽然是小孩子,可也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很多道理,不用大人教,他们也懂。
太子父亲远在边塞,朝中无人帮着周旋。很多人觉得有机可乘,太子疲于应付。大哥当了皇太孙,就是代替父亲驻守京城,他们一家也就安全了。
元景不负众望,成为了优秀的太孙。搬离了从小长大的徽猷殿,脱离了皇祖母的保护,被迫成为一个大人。
仁宗为元景选择的宫殿,位于大业殿西的仁寿殿。紧邻观文殿,距离徽猷殿的距离也不算太远。
仁宗皇帝知道太孙喜读诗书,特意选择距离观文殿最近的仁寿殿为其寝宫。
观文殿是大齐王朝的藏书之所,建有书室十四间。每三间书室开一个双扇门,门上垂下锦质幔帐,上面有两个飞仙,门外地下安装机关。驾临书室时,会有宫人踩下门前机关,飞仙下降卷起幔帐,门窗自动开启。
观文殿后殿有两座高台,用来收藏古籍字画。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
这样全自动化的皇家典藏之所,不是谁都可以随意进出的。尤其是东西高台。可见乳名凤哥儿的太孙元景,多得仁宗器重!
元显和元昌两兄弟稍大一些后,同样离开的祖母,搬去了安福殿居住。安福殿位于徽猷殿西北,殿内有湖,湖上建临波阁。东面便是以高山流水之景闻名的陶光园。是紫微宫中风景数一数二的宫殿。仁宗皇帝多任宠妃都肖想过安福殿,都没得逞。
紫微宫中两处最大的景观。一是紧邻徽猷殿,坐落于宫城正北的陶光园。这里叠石成山,草木葱郁,瀑布溪流,野趣十足。二是位于西隔城的九洲池,以平湖水景为主。
陶光园多为皇帝休闲娱乐之所。皇帝政务繁忙,无暇顾及后宫之时,陶光园便成了最好的偶遇之所。
武宗登基后,立长子元景为太子,器重依旧。武宗北伐鞑靼,常年不在京城,一直由太子监国。先父子后君臣,是大齐王朝的一段佳话。
古燕地乃大齐兴隆之地,武宗次子王号为燕,包含了多少期望和器重,不言而喻。武宗北伐后期,元显一直跟随左右。武宗回朝后,燕王被任命为襄平都司大都督,主管肃慎事务,建立边疆羁縻卫所。
楚地为□□之母圣昭烈皇后的故乡,武宗为疼爱的三子选王号为楚,希望他安乐富贵,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楚王元昌在户部挂了个闲置,武宗这是在贴补自己的孩子,怕早产、自小体弱的小儿子受委屈。
连马都骑不好的楚王,能率兵夺宫谋逆,杀了疼爱他的父皇,最敬重的大哥,最后还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也是唏嘘。
元显外任幽州后,时常收到太子元景的家书。兄弟两人并没有因为距离而疏远,至少元景是这样认为的。
“太子大哥说,他新建了一所宅院,挺有意思的。等过年我回来,我们兄弟三人一起梅园煮酒,喝到尽兴。大哥是个风雅之人,梅花那东西,除了颜色,我是没看出其他区别!还风骨?冬天有棉衣穿才是最实在的!”
天德帝的心思,成喜是最了解的。想证明自己并不比太子大哥差,可偏偏一直活在昭德太子的光影之下。
最可怕的是,昭德太子身故。死人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会被遗忘。天德帝总有一种被比较的感觉。
如果太子殿下还在,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没人能给出答案,这是一场自我肯定以及否定的战争。天德帝在和自己较劲!
很多事情,本以为早已经遗忘,实则深深印入脑海。“老三也挺喜欢那园子的,大哥怎么就给了华北溟这个外人?”
昭德太子的心思你别猜,谁也猜不明白!成喜大胆预测:“知音难寻?”天德帝接受这个解释:“老三那个脑袋,确实空荡荡的。”
成喜继续汇报说:“白园在寻教养嬷嬷,要从宫里面出来的,最好是教导过公主的。”天德帝哈哈大笑:“华北溟这是怕养出第二个华寄锦吗?他那个外室,不是生了个女孩吗?”
成喜也觉得有意思:“华小公子在白园大兴土木,要为妹妹建闺阁。已经选好了地点,只等着动工。华侍郎估计是怕华小公子将妹妹宠坏了,提前预防一下。毕竟是外室之女,就算将来记在嫡母名下,也终究是差了一等,不好说婆家的!”
天德帝心中没有太多的礼法框架:“吏部尚书的女儿还愁嫁?比朕的公主还吃香吧?”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想入仕的文人,都希望有个当吏部主官的岳父吧?武将应该差一些。
大齐朝,对公主们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有公主府,有食邑,死了陪葬皇陵,儿子有爵位,还可以入职禁卫军。
对驸马家族,也没有禁止入仕这种苛刻要求。公主亡故按礼节守孝一年便可,不用像前朝一样公主死,驸马守孝三年。
因此,公主非常受声势不如从前的勋贵人家欢迎。
驸马死公主可再嫁。公主死驸马也可再娶,不过要解除驸马身份,归还公主府。公主之子年幼丧母,可继续居住在公主府,由宗人府负责教养。
总之一句话,外嫁的女儿也不能被欺负了去!这天下可姓元!
但如果,公主们就卷入政治斗争,更严重些插手皇位继承,也是不会姑息的。
大齐朝最出名的两位公主。一位是□□皇帝的女儿华阳公主,生母是出身陇西杨氏的宁妃。
□□晚年,以陇西杨氏为首的世家,妄想废黜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扶持幼帝,以达到霸占朝堂的目的。
这是皇族与世代读书做官的世家大族的一场较量。作为被殃及的池鱼,华阳公主以为大齐江山祈福的理由,被送到洛阳城南景室山,新建的华阳官中出家为女冠。无圣旨,不可外出。
祈福这块遮羞布,根本遮挡不了华阳公主被圈禁的事实。□□之后,历经仁宗、武宗、天德帝三朝,都一再加封圣旨,勒令华阳公主清修祈福,不许出华阳观。
至于皇帝与文官世家的战争,□□皇帝允许繁衍超过五代的大家族分宗,另立祠堂祭祖。尤其是那种已经搬离家族,在其他地方定居。或者在外为官多年,子女在当地嫁娶的那种。
世家大族陷入内斗,相互攻歼,又不是人人遵纪守法,官府介入,败落不过是一两天的事情。
第二位公主,是仁宗长女,初封仙源郡主,后封仙源公主,武宗登基后封长姐为凉国公主,天德帝登基后封姑母为凉国大长公主。
仙源是古县名,仁宗皇帝为长女选定的封号,也是亲自上书请封的。仙源公主十分喜欢这个封号,即便父亲去世后,有了更尊贵的封号,依旧喜欢自称仙源。无论是宫中,还是民间,也都称之为仙源公主。
公主出嫁后和丈夫感情不和睦,跑到父亲面前哭诉。仁宗皇帝心疼女儿,找了个公主有劫难,要出家为女冠才能化解的理由,送女儿去了华阳观修行。
修行了不到半年,仙源公主便出了华阳观,在景室山别院居住。公主一生没有再嫁,在公主府里养了面首,游山玩水、听戏赏景,好不快活!
仙源公主的驸马,三年后低调娶妻,全家去了外任,昭德太子监国时被召回。仙源公主的婚事,就像不存在一样,被集体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