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王端话际,王廊那老眉间的皱褶深陷,老声迟疑。



    “家主之意,是让老夫去以情相说?”



    面上的迟疑,对应着心里的惊震。



    当年三子王文兴之子,竟然成了如今闻名遐迩的‘长安城小诗仙’。



    竟与河间郡王等一众朝臣大员有交!如今更是深咎其功,被封为开国县侯。



    王端的心里,不知不觉间缓缓浮现了当年那个面相呆愣的矮小身影。



    就是当初那个并不怎么讨他喜的小孙子。



    如今,算来不过十七岁罢矣,比方宇小上两岁。



    这——



    王端面色一抬,轻轻说道。



    “之前,也让家中族老带着诚意与其说情,但其拒之不受,但——王廊族兄,若是……你去说之,恐怕会更好。”



    “你便去带话,若是唐苏凡愿意归族,老夫自当愿将其直接归于主家族谱。如今他已有爵身,只要他愿意归族,王家自然助他在朝廷立下根本。



    “如此年岁便是从四品爵身,想必不过三五之年,老夫相信,便能让其位列前臣。”



    王端放下茶杯,轻声而笑。



    这个条件,应该没有人会拒绝了吧。



    这一句句听得王廊心惊,确实,如今年纪便能有如此之身,若是有整个太原王氏相助,前途无量。



    将来他晋阳一脉也能跟着受益。



    时过半刻。



    王廊面色复杂的走出了长安王家主厅,没人知道最后王端与其说了什么。



    一路上拒不作言,谁也不知道他在想的什么。



    而王端坐在主厅,双目狭长,暗沉有光。



    有些失神的手里看着身旁的茶汤,盘转着手里的琉璃宝珠。



    身后走出一位身穿灰袍的老人,恭敬曲身,低声说道。



    “家主,如今那唐苏凡已是几家眼中之钉,如今我王家若是收其回族,岂不是太冒险了一些。”



    “呵,是吗?老夫倒认为,其子一人,便能顶上十位当今王家少郎。”



    王端沉声一笑,撇了一眼身旁堆成一小络的报纸,起身而去。



    ——



    世间眨眼而近,转眼间又是一天。



    呼啸的寒风如同宣照着年关的到来。



    长安城内外,也跟着年关的到来开始在这寂寥的冬日间热闹了起来。



    明天,便是年关,也是后世人熟知的除夕。



    作为年关前的一天,自然是家家户户都在做着过年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的百姓家户里,都要开始纷纷准备起五辛,花椒,还有一些年货。



    在大唐,年关里喝花椒酒,吃五辛盘,是最常见的习俗。



    喝“花椒酒”,就是把把花椒装盘放到桌子上,然后在饮酒的时候,撮几粒花椒放入酒杯中,这样可以驱寒保暖。



    而“五辛盘”,又叫“春盘”,这是由五种带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凉菜盘。



    也就是现在的:葱、蒜、油菜、香菜、韭菜,据说吃“五辛盘”可以驱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也有尝新的意思。



    今年景河村的这些,作为如今新晋的地主老爷。



    唐苏凡直接给整个景河村村民送去了一些过年的年货。



    有的揭不开锅的,唐苏凡还让温伯,派上工坊那边的下人,准备上一两小吊子割好的羊肉。



    加上一些杂余的年货,用一个小布袋装上,给村邻们送去。



    而这些,直接让自己两个小徒弟亲自去送了。



    唐苏凡此举,也算是封侯发的福利,昨天下午回来后。



    更是直接传出话来,在其封邑之下的所有邑户,明年不用交其赋税。



    在这年间,家家户户都不好过,唐苏凡这也算心地发善之举。



    毕竟他也不靠这点邑税过活。



    这一下,唐苏凡在长安城东城外的声名便达到了顶峰。



    三个村子,家家户户都在念着唐苏凡的好。



    而今天,唐苏凡更是直接让自己两个小徒弟,一人拉着一牛车的年货,分头给他挨家挨户的送过去。



    景河村。



    李承乾刚从一户人家里出来,面色有些红润,哈着热气,揉了揉自己的小腿。



    有些面色喜悦且疲惫的看了看自己负责的那一牛车的年货,已经送了一半了。



    小手挥挥,神色振奋:“下一家!”



    “哎哟喂,殿下,您就歇歇吧——”



    一个身着普通袍子,喉间却少了喉结,面相显出一份阴柔的老头踱这步子,抓紧跟在李承乾后面。



    还一边走一边连忙焦急着脸色劝慰道。



    这位乃是负责照应李承乾起居的贴身内侍。



    早起送太子来景河村读书,下午送太子归回东宫。



    今日太子出门,他自然要跟着照应着。



    “歇什么歇,下一家!”



    李承乾不管不顾,直接挥着小手直奔下一家。



    只不过这行事风采,说言道句,已经受某位唐姓穿越者的感染,越来越‘跳脱活泼’。



    “那好歹让跟着的护卫为殿下分忧啊,如此多杂货,得送到什么时候啊!”



    高公公小声的凑近李承乾说道,看了看身后伪装成寻常商贾部曲的护卫拉的牛车。



    这已经是第二车了,除了拉车是护卫。



    上面的每一袋都是太子殿下亲自用腰身背扛着送上门户去。



    可怜太子这小身板哦,自小哪里干过这些粗人的活计。



    而且还不让任何人插手,皆是亲力亲为。



    陛下不是送太子来读书的吗?



    怎么整日里也不像是读书的样啊?



    “没事儿,老师说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另外,在外面不许称殿下,就叫我小郎君。”



    李承乾认认真真的回身说了一句,随即面色振奋,颇有小大人的风采,一马当先走在前面。



    明明一个布袋里面装的物事值不了几个钱,但每个乡亲彼邻面上那真心的道谢与感激。



    让从小久居东宫的李承乾由衷感觉到一种从所谓有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在一个孩子心里,很容易得到放大。



    此刻如同往常让他出去玩儿一般浑身是劲儿。



    “好……好的小郎君!”



    高公公在后面心疼的看了一眼,虽然心疼,但太子确实长大了啊。



    自家小徒弟在外面苦哈哈的干活儿,唐苏凡这才从被窝里起来。



    兴许是头几天起的都比较早,今日也没有睡到接近中午。



    那什么长安学子会。



    好像也是今天下午开始,倒也不急。



    欣欣然的在小丫头陶英儿的特意打扮下,慢悠悠的在院子里转了一圈。



    不知不觉间,哪怕如今在大唐的身份变了,但唐苏凡还是没有着急招募太多下人。



    家里的温伯,绣娘,刘骁,小英儿就已经足够了。



    平日里还有自己给两个冤种小徒弟布置点儿生活实践课,简称干活儿。



    也是足够了。



    等明年搬到长安城里去,恐怕就少有机会体会这种悠闲安静的日子了。



    ……………………………………



    (本章完)



    还有一章,稍等一会就来铁子们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唐之第一逍遥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凌渊楚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四百一十六章 李承乾:下一家,大唐之第一逍遥王,笔趣阁并收藏大唐之第一逍遥王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