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关键词,阅读本书最快的更新章节,或者直接访问网站】
“欧洲病夫”,这是列强国家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蔑称。百多年来,这个横跨欧亚非、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因为政局动荡、军事衰败、种族冲突以及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而逐渐衰败。在英法俄等列强国家的干涉下,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帝国领地纷纷独立,还有大量领地被列强割占。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摇摇欲坠的伊斯兰教帝国只能在列强角逐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它有着许多敌人,而无一个盟友,因为谁都认为不值得和它结盟。不过,自从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的革命推翻老苏丹“该死的阿布杜尔”,建立了以他的比较通情达理的弟弟为首而由“统一与进步委员会”主持的政府以来,在最近六年中,这个曾经统治地中海的帝国又逐渐出现了复苏迹象。
在“小拿破仑”恩维尔帕夏领导下,青年土耳其党人决心重建自己国家,恢复奥斯曼极盛时期的泛伊斯兰统治,但这显然不符合俄、法、英三国的策略,三大列强在这个地区都有争雄的野心,而登上这个舞台的后来者,德意志帝国,也有着从柏林通至巴格达的巨大利益。于是,雄心勃勃的德国皇帝决定充当青年土耳其党人的保护者。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德国向土耳其派去一个军事代表团,帮助其整编军队,并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发挥了成效,由此赢得了不少土耳其人的好感。
1914年的盛夏,随着欧洲列强一一卷入大战,土耳其人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站队。他们既怕俄国,又不能够完全信任德国,以致于顾虑重重、无所适从。年轻英俊的“革命英雄”恩维尔,双颊红润,黑胡子留得就象德皇那样朝上尖尖地翘着,是仅有的一心一意热烈主张和德国结盟的人,他相信德国是未来的浪涛,
恩维尔帕夏是执掌奥斯曼帝国大权的三巨头之一,动荡的局势下,另外两位巨头并不像他那样对德国人充满信心。他们虽然觉得土耳其加入德国阵营可以获得比协约国更高的回报,对德国人赢得这场战争却没有太大的信心,而一旦协约国得胜,奥斯曼的全部家当就会在胜利者的压力下化为乌有。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准确地说是它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是它最具战略价值的砝码。正因为这个缘故,近一百年来,英国充当着土耳其的保护人,他们宁愿让一个软弱无能、顺从听话的*君主横踞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这才支持苏丹反对一切外来者的。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终于开始感到厌倦,不想再和温斯顿-丘吉尔所客气地称之为“声名狼藉、衰老垂危、不名一文的土耳其”束缚在一起了。很久以来,土耳其人的苛政、*和残暴的恶名,欧洲人一直感到臭气冲鼻。有人甚至呼吁把恶劣得难以形容的土耳其人逐出欧洲,1906年起执政的英国自由党人便是这一著名呼吁的继承人,他们的政策是根据土耳其人半为病夫半为恶棍这一形象制定的
1909年,温斯顿-丘吉尔曾访问君士坦丁堡,跟恩维尔以及青年土耳其党的大臣们建立了他所设想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要和英国缔结永久同盟的请求,也是通过丘吉尔于1911年作为中介拒绝的,他以英帝国对东方国家常用的口吻建议说,虽然英国不能同意结盟,土耳其还是不要“回到旧政权那种暴虐手法,或者设法扰乱英国目前那样的现状”来疏远同英国的友谊为好。他以海军大臣的地位,从世界全局出发,提醒土耳其说,只要英国仍然是“欧洲唯一保持制海权的国家”,那么英国的友谊还会有很大用处。可是,不论是丘吉尔或是别的大臣,对于土耳其的友谊乃至它的战争立场,都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结果,英国政府以极其愚昧的手段将土耳其人推向了德国人的怀抱——扣押并最终没收了土耳其人订购的两艘战列舰,“瑞斯萨迪赫”号和“奥萨马苏丹”号。
同奥斯曼土耳其在德国贷款订造的第三艘战列舰“艾哈迈德”号相比,“瑞斯萨迪赫”和“奥萨马苏丹”具有典型的英式风格。“奥萨马苏丹”原是为巴西建造的“里约热内卢”号,排水量高达2。75万吨,设计有7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20座单装152毫米副炮,火力空前强大,只是舰体偏长,水线主装甲带仅有9英寸;“瑞斯萨迪赫”则是专门为土耳其设计建造的,排水量虽然只有2。3万吨,却装备了英国海军威力最强的343毫米口径主炮,水线主装甲带也达到了12英寸,加上21节的航速和5000海里的续航力,堪称第一流的新式战舰——若能如期交付,老朽的奥斯曼帝国将一举迈入“超无畏俱乐部”的门槛。
7月28日,就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当天,英国海军正式宣布对“瑞斯萨迪赫”和“奥萨马苏丹”的无偿征用。这两艘军舰花了土耳其三千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笔钱是土耳其在巴尔干战争的败北唤醒了国内公众,深知必须使自己的武装部队重整旗鼓之后,由民众捐款筹措起来的。安纳托利亚的农民人人都捐了几文。没收这两艘军舰的消息,虽然公众尚未得悉,却引起奥斯曼政府“精神上极度的痛苦”——这是海军大臣泽马尔帕夏的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英国不屑花费任何力气来安抚土耳其人。外交大臣格雷在正式通知土耳其有关泰恩河上这桩地道的海盗行径时,还满有把握地认为,土耳其人会理解英国出于“自己在这场危机中的需要”而接收这两艘军舰的原委的。至于土耳其的财政和其他损失——英王陛下政府“真诚感到遗憾”的事情——格雷干巴巴地说,将会受到“适当考虑”。赔偿两字他根本不提。在“病夫”和“劣马”两种想法结合一起所产生的影响下,英国终于认为整个奥斯曼帝国还不如两艘额外的军舰来得重要。格雷表示遗憾的电报是在8月3日发出的。同一天,土耳其和德国签署了盟约。
盟约既已签署,奥斯曼土耳其却没有立即向俄国宣战,也没有封锁黑海,或是公开采取任何危害其中立地位的实际行动。在按照自己的条件同一个大国结盟以后,土耳其的种种表现说明它并不急于帮助新盟友,土耳其举棋不定的大臣们宁愿再观望一下,等看清战争的最初几仗趋向如何再说。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之后,土耳其人愈发犹豫,毕竟德国的军事能力有目共睹,却远隔千里,而且这时的土耳其与同盟国阵营并不接壤,俄国和英国的威胁却近在咫尺。
8月8日黄昏,威廉-祖雄率领“冯-德-坦恩”和“布雷斯劳”来到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处。这时候,德国海军击败英国主力舰队的消息已经随着无线电讯号传遍了世界,可君士坦丁堡的高级官员们还在质疑它的真实性。且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此时留在土耳其军队的德*事顾问有数百人之多,他们不仅得到了土耳其陆军的支持,对重建中的土耳其海军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巴尔干战争期间,土耳其舰员操控的两艘勃兰登堡级老式战列舰表现差强人意,德籍官兵操纵的r号、t号潜艇以及高速鱼雷艇群则有着令人信服的表现,此后德国又援助土耳其人建立了两座现代化的干船坞,并以贷款的方式为土耳其建造2。5万吨级的新式无畏舰“艾哈迈德”号,可以说,英国在奥斯曼海军的影响力正逐步为德国势力所取代。
几乎就在两艘德国战舰叩响土耳其人大门的时候,德国驻土耳其大使冯-德雷克斯男爵、武官沃特科上校以及德皇的特使冯-马德斯卡上校正与恩维尔帕夏同桌进餐。此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权力掌握在三大巨头手中,塔勒帕夏担任首相,泽马尔帕夏是海军首脑,恩维尔则任国防大臣,并且掌控着达达尼尔海峡的防御,很显然,他是那个直接决定着祖雄舰队能够进入海峡的关键人物。
晚餐进行中,德*事顾问团的一名成员,协助土耳其军队打理达达尼尔海峡南端要塞群的冯-克雷斯上校匆匆前来,向恩维尔报告了“冯-德-坦恩”号和“布雷斯劳”号要求准许进入海峡的情况,恩维尔的答复是不跟首相商量他无法决定,但克雷斯坚持说,要塞需要立即答复。恩维尔一言不发,坐了好几分钟,然后突然说:“让要塞准许它们进来吧!” 嫂索妙 筆閣 万岁约阿希姆
餐桌旁的德国官员们顿时松了一大口气。
接着,克雷斯问:“假如英*舰跟着它们进来,要不要对英国人开火?”
恩维尔又一次拒绝答复,借口必须和内阁商量。可是克雷斯坚决主张要塞不能没有明确的指示。
“要不要对英国人开火?”
最后,恩维尔回答说:“要。”
在一百五十英里外的海峡入口处,一艘土耳其驱逐舰离岸开出来,驶近“冯-德-坦恩”号,甲板上所有的眼睛都极其担心地盯视着它。一面信号旗飘扬了一会儿,经认出是“跟着我”的意思。8月8日深夜,“冯-德-坦恩”号和“布雷斯劳”号驶进达达尼尔海峡,照事后很久丘吉尔凄然承认的说法,它所带来的“屠杀、痛苦和毁灭,其程度之烈,就一艘战舰来说,是空前的”。
这一新闻立即经电报传遍全球,当晚就传到马耳他,仍在小心翼翼向东航行的米尔恩海军上将到第二天中午也得悉了这一情况。很显然,他的上司对“冯-德-坦恩”号的任务了解得太少了,竟命令他布置一条封锁线来堵住达达尼尔海峡,“以防德*舰出来”。
“欧洲病夫”,这是列强国家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蔑称。百多年来,这个横跨欧亚非、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因为政局动荡、军事衰败、种族冲突以及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而逐渐衰败。在英法俄等列强国家的干涉下,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帝国领地纷纷独立,还有大量领地被列强割占。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摇摇欲坠的伊斯兰教帝国只能在列强角逐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它有着许多敌人,而无一个盟友,因为谁都认为不值得和它结盟。不过,自从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的革命推翻老苏丹“该死的阿布杜尔”,建立了以他的比较通情达理的弟弟为首而由“统一与进步委员会”主持的政府以来,在最近六年中,这个曾经统治地中海的帝国又逐渐出现了复苏迹象。
在“小拿破仑”恩维尔帕夏领导下,青年土耳其党人决心重建自己国家,恢复奥斯曼极盛时期的泛伊斯兰统治,但这显然不符合俄、法、英三国的策略,三大列强在这个地区都有争雄的野心,而登上这个舞台的后来者,德意志帝国,也有着从柏林通至巴格达的巨大利益。于是,雄心勃勃的德国皇帝决定充当青年土耳其党人的保护者。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德国向土耳其派去一个军事代表团,帮助其整编军队,并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发挥了成效,由此赢得了不少土耳其人的好感。
1914年的盛夏,随着欧洲列强一一卷入大战,土耳其人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站队。他们既怕俄国,又不能够完全信任德国,以致于顾虑重重、无所适从。年轻英俊的“革命英雄”恩维尔,双颊红润,黑胡子留得就象德皇那样朝上尖尖地翘着,是仅有的一心一意热烈主张和德国结盟的人,他相信德国是未来的浪涛,
恩维尔帕夏是执掌奥斯曼帝国大权的三巨头之一,动荡的局势下,另外两位巨头并不像他那样对德国人充满信心。他们虽然觉得土耳其加入德国阵营可以获得比协约国更高的回报,对德国人赢得这场战争却没有太大的信心,而一旦协约国得胜,奥斯曼的全部家当就会在胜利者的压力下化为乌有。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准确地说是它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是它最具战略价值的砝码。正因为这个缘故,近一百年来,英国充当着土耳其的保护人,他们宁愿让一个软弱无能、顺从听话的*君主横踞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这才支持苏丹反对一切外来者的。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终于开始感到厌倦,不想再和温斯顿-丘吉尔所客气地称之为“声名狼藉、衰老垂危、不名一文的土耳其”束缚在一起了。很久以来,土耳其人的苛政、*和残暴的恶名,欧洲人一直感到臭气冲鼻。有人甚至呼吁把恶劣得难以形容的土耳其人逐出欧洲,1906年起执政的英国自由党人便是这一著名呼吁的继承人,他们的政策是根据土耳其人半为病夫半为恶棍这一形象制定的
1909年,温斯顿-丘吉尔曾访问君士坦丁堡,跟恩维尔以及青年土耳其党的大臣们建立了他所设想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要和英国缔结永久同盟的请求,也是通过丘吉尔于1911年作为中介拒绝的,他以英帝国对东方国家常用的口吻建议说,虽然英国不能同意结盟,土耳其还是不要“回到旧政权那种暴虐手法,或者设法扰乱英国目前那样的现状”来疏远同英国的友谊为好。他以海军大臣的地位,从世界全局出发,提醒土耳其说,只要英国仍然是“欧洲唯一保持制海权的国家”,那么英国的友谊还会有很大用处。可是,不论是丘吉尔或是别的大臣,对于土耳其的友谊乃至它的战争立场,都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结果,英国政府以极其愚昧的手段将土耳其人推向了德国人的怀抱——扣押并最终没收了土耳其人订购的两艘战列舰,“瑞斯萨迪赫”号和“奥萨马苏丹”号。
同奥斯曼土耳其在德国贷款订造的第三艘战列舰“艾哈迈德”号相比,“瑞斯萨迪赫”和“奥萨马苏丹”具有典型的英式风格。“奥萨马苏丹”原是为巴西建造的“里约热内卢”号,排水量高达2。75万吨,设计有7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20座单装152毫米副炮,火力空前强大,只是舰体偏长,水线主装甲带仅有9英寸;“瑞斯萨迪赫”则是专门为土耳其设计建造的,排水量虽然只有2。3万吨,却装备了英国海军威力最强的343毫米口径主炮,水线主装甲带也达到了12英寸,加上21节的航速和5000海里的续航力,堪称第一流的新式战舰——若能如期交付,老朽的奥斯曼帝国将一举迈入“超无畏俱乐部”的门槛。
7月28日,就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当天,英国海军正式宣布对“瑞斯萨迪赫”和“奥萨马苏丹”的无偿征用。这两艘军舰花了土耳其三千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笔钱是土耳其在巴尔干战争的败北唤醒了国内公众,深知必须使自己的武装部队重整旗鼓之后,由民众捐款筹措起来的。安纳托利亚的农民人人都捐了几文。没收这两艘军舰的消息,虽然公众尚未得悉,却引起奥斯曼政府“精神上极度的痛苦”——这是海军大臣泽马尔帕夏的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英国不屑花费任何力气来安抚土耳其人。外交大臣格雷在正式通知土耳其有关泰恩河上这桩地道的海盗行径时,还满有把握地认为,土耳其人会理解英国出于“自己在这场危机中的需要”而接收这两艘军舰的原委的。至于土耳其的财政和其他损失——英王陛下政府“真诚感到遗憾”的事情——格雷干巴巴地说,将会受到“适当考虑”。赔偿两字他根本不提。在“病夫”和“劣马”两种想法结合一起所产生的影响下,英国终于认为整个奥斯曼帝国还不如两艘额外的军舰来得重要。格雷表示遗憾的电报是在8月3日发出的。同一天,土耳其和德国签署了盟约。
盟约既已签署,奥斯曼土耳其却没有立即向俄国宣战,也没有封锁黑海,或是公开采取任何危害其中立地位的实际行动。在按照自己的条件同一个大国结盟以后,土耳其的种种表现说明它并不急于帮助新盟友,土耳其举棋不定的大臣们宁愿再观望一下,等看清战争的最初几仗趋向如何再说。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之后,土耳其人愈发犹豫,毕竟德国的军事能力有目共睹,却远隔千里,而且这时的土耳其与同盟国阵营并不接壤,俄国和英国的威胁却近在咫尺。
8月8日黄昏,威廉-祖雄率领“冯-德-坦恩”和“布雷斯劳”来到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处。这时候,德国海军击败英国主力舰队的消息已经随着无线电讯号传遍了世界,可君士坦丁堡的高级官员们还在质疑它的真实性。且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此时留在土耳其军队的德*事顾问有数百人之多,他们不仅得到了土耳其陆军的支持,对重建中的土耳其海军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巴尔干战争期间,土耳其舰员操控的两艘勃兰登堡级老式战列舰表现差强人意,德籍官兵操纵的r号、t号潜艇以及高速鱼雷艇群则有着令人信服的表现,此后德国又援助土耳其人建立了两座现代化的干船坞,并以贷款的方式为土耳其建造2。5万吨级的新式无畏舰“艾哈迈德”号,可以说,英国在奥斯曼海军的影响力正逐步为德国势力所取代。
几乎就在两艘德国战舰叩响土耳其人大门的时候,德国驻土耳其大使冯-德雷克斯男爵、武官沃特科上校以及德皇的特使冯-马德斯卡上校正与恩维尔帕夏同桌进餐。此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权力掌握在三大巨头手中,塔勒帕夏担任首相,泽马尔帕夏是海军首脑,恩维尔则任国防大臣,并且掌控着达达尼尔海峡的防御,很显然,他是那个直接决定着祖雄舰队能够进入海峡的关键人物。
晚餐进行中,德*事顾问团的一名成员,协助土耳其军队打理达达尼尔海峡南端要塞群的冯-克雷斯上校匆匆前来,向恩维尔报告了“冯-德-坦恩”号和“布雷斯劳”号要求准许进入海峡的情况,恩维尔的答复是不跟首相商量他无法决定,但克雷斯坚持说,要塞需要立即答复。恩维尔一言不发,坐了好几分钟,然后突然说:“让要塞准许它们进来吧!” 嫂索妙 筆閣 万岁约阿希姆
餐桌旁的德国官员们顿时松了一大口气。
接着,克雷斯问:“假如英*舰跟着它们进来,要不要对英国人开火?”
恩维尔又一次拒绝答复,借口必须和内阁商量。可是克雷斯坚决主张要塞不能没有明确的指示。
“要不要对英国人开火?”
最后,恩维尔回答说:“要。”
在一百五十英里外的海峡入口处,一艘土耳其驱逐舰离岸开出来,驶近“冯-德-坦恩”号,甲板上所有的眼睛都极其担心地盯视着它。一面信号旗飘扬了一会儿,经认出是“跟着我”的意思。8月8日深夜,“冯-德-坦恩”号和“布雷斯劳”号驶进达达尼尔海峡,照事后很久丘吉尔凄然承认的说法,它所带来的“屠杀、痛苦和毁灭,其程度之烈,就一艘战舰来说,是空前的”。
这一新闻立即经电报传遍全球,当晚就传到马耳他,仍在小心翼翼向东航行的米尔恩海军上将到第二天中午也得悉了这一情况。很显然,他的上司对“冯-德-坦恩”号的任务了解得太少了,竟命令他布置一条封锁线来堵住达达尼尔海峡,“以防德*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