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关键词,阅读本书最快的更新章节,或者直接访问网站】
迎着清清的晨光,一架伞型机翼的飞行器以轻盈的姿态越过山麓和田野,覆以水滴形玻璃盖的驾驶舱里,蓄着大唇胡的年轻飞行员一脸严肃表情,胸前的星月国徽以金、绿、红为主色,正如同这架飞机稍显花哨的涂装。他时而眺望天际,时而俯瞰地面,视线中渐渐出现了一座城市的轮廓,它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醒目的建筑很多都有穆斯林风格的圆形尖顶,城区漫过了昔日的壁垒和护城河,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冒出淡淡的灰烟……
视线越过城市,地平线的远端矗立着许多外观如一的油井,那些废气燃烧塔上燃着明火,灰黑色的烟柱袅袅上升,弥散于碧空蓝天。这一幅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色背后,却是若隐若现的炮声。掠过油田区之后,这架爱尔兰制造的无武装军用侦察机没再继续往北飞,但飞行员突然发现,北面天际出现了几个黑点,他凝目注视,然后脸色大变,一边以无线电联络己方指挥部,一边驾机低飞,快飞到城市上空时,他移开舱盖,用信号枪打出红色的信号弹。
仔细观察,这座城市有些许建筑残缺不全,还有被火燎烧过的痕迹,护城河周围的空地上部署有防空阵地。看到示警的信号弹,这些阵地哨声大作,戴着德制钢盔但普遍蓄须的军人纷纷跑向战斗位置,这里有德制m1916型77毫米和m1917型88毫米高射炮,也有各种自装高射支架的机枪,每一处炮位旁都插着一面奥斯曼陆军的红底星月旗。
这里是北高加索,格罗兹尼,昔日的“可怕要塞”。这座著名城市的历史却很短,俄*队于1818年在此建立要塞,到了1870年才有格罗兹尼市,居住于此的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车臣人。1919年,趁俄国发生革命和内战,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翻过高加索山脉,格罗兹尼由此“回归伊斯兰世界”,而后新生的苏俄政权不断向奥斯曼政府提出交涉,要求土军撤回到1916年划定的停战线,但奥斯曼政府不仅无动于衷,还向北高加索地区增派部队,沿边界地带修筑了防线。到了1926年,紧张的北高加索局势终于因为双方军人的“不克制”而失去控制。俄土两*队先是在距离格罗兹尼九十多公里的莫兹多克发生激烈冲突,双方虽未相互宣战,却各自调集重兵,围绕这座城市展开了激战。
格罗兹尼早年是俄军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战略据点,由此可见它的重要位置。自19世纪发现油田以来,格罗兹尼迅速发展起来,俄国人在此修建了通往里海西岸港口的输油管道。土耳其军队占领这里之后,奥斯曼政府拨出专款恢复和扩大这里的石油开采,短短几年时间,格罗兹尼油田就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营的最大石油产地,除供应本国工业生产之用,大部分用于对外出口,逐渐成为奥斯曼政府的支柱性收入之一。因此,苏俄轰炸机第一次攻击格罗兹尼之后,土耳其军队立即对俄国城市展开了报复性的轰炸,双方你来我往,空中较量不断升级,北高加索地区霍然成了检验空战和防空技战术发展的试验场。
二十多分钟后,由十数架飞机组成的苏俄机群进入了格罗兹尼防空圈,地面开始响起密集的枪炮声。从地面看去,当空绽放的团团烟云横阻在了苏俄飞机的航路上,然而高射炮的火力对那些飞机的实际威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俄国飞机大多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土耳其军队的防空火力。它们的外观轮廓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在阳光下呈现出平滑的金属光泽,驾驶舱和射手战位都采用了相对封闭的构造,有的还是老式布质蒙皮、敞开机舱,参差不齐的性能让它们无从保持紧凑编队,每架轰炸机携带的炸弹数量有限,但因为抵达投弹位置的时间间隔较大,对城市的轰炸前后持续了十几分钟。
随着黑色的炸弹从天而降,地面在声声巨响中猛烈颤抖,爆炸所产生的烟尘直冲云霄。一座炼油工厂遭到攻击,当即燃起了骇人的大火,城市里到处是惊慌失措的呼喊声,人们在浓烟中推着古老的压水消防器具赶去灭火,结果自然是杯水车薪。
除去一架不幸被击落的轰炸机,余下的苏俄轰炸机迅速踏上了返航的道路,土耳其人的反击如期而至:十余架双翼战机呼啸而至,金色、绿色、红色相混的涂装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凶猛的食雀鹰。当它们快要赶上俄国人的轰炸机群时,几架墨绿色涂装的战机突然从高空俯冲而下。俄国战斗机的数量虽比财大气粗的土耳其人少,但苏俄飞行员的技巧和斗志显然要胜出一筹,他们如骑兵一般冲入步兵阵列,左杀右砍、勇猛异常,一转眼的功夫,两架土耳其战机便拖着黑烟坠向地面——外界所认为的军事冲突,早已演变成为真刀真枪的流血战争,双方死伤将士及不幸丧命的平民早已超过千人!
俄土战机缠斗之时,一群灰色战鹰从西南方向高速飞来。德国人虽未直接参与奥斯曼帝国对北高加索的扩张,却也是土耳其人夺取格罗兹尼油田的经济受益者。应对高加索的紧张局势,德国在三国共管的巴库地区加强了军事部署,战功卓著的德军第4战斗机联队从海湾地区调往巴库,这支长期部署海外的空军力量装备着性能卓越的福克-xi型双翼战斗机,每一名飞行员都拥有至少200小时的飞行经验,是令俄国人颇为忌惮的力量。苏俄飞行员放弃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机会,掩护着己方轰炸机迅速撤回到边界一侧,德军战斗机依然没有卷入战斗,而是如秃鹫般在战场上空盘桓一阵。危险解除后,其中两架福克-xi在被击落的苏俄战机残骸附近降落,飞行员在现场进行了拍照记录,然后重新驾机升空,跟随己方机群返回位于巴库附近的军用机场。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苏俄政权自诞生起就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联合抵制,德奥土法英美意等国代表均在1919年的柏林公约上签字,声明对苏维埃俄国采取外交和经济封锁,然而1926年俄土发生冲突后,军事观察家们惊讶地发现,苏俄军队装备的武器不少都带有鲜明的美式或英式风格,甚至干脆就是美国制造、英国制造。苏俄空军装备的新式战机数量不多,但在北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冲突进一步升级成为局部战争之前,双方投入的兵力有限,这就让苏俄飞行员在跟土耳其空军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在地面,苏俄军队装备的野战炮,射程、射速均优于土耳其军队所使用的德制m96型77毫米野战炮,德*事观察员在提交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判断,俄国人使用的火炮很可能吸收了英军13磅野战速射炮的经验——这种英制火炮在大战期间曾给德军官兵留下过非常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土耳其人还观察到苏俄军队装了两种型号的履带战车,一种类似于美制m-2轻型战车,还有一种跟德军的胡伯特-14重型战车相仿,而在此前所有的情报当中,都未曾出现过有关苏俄军队装备坦克的描述。
对伊斯坦布尔的当权者们来说,1926年肯定不是一个愉快的年头,在北高加索地区,面貌一新的俄*队让他们由最初的信心饱满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而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统治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埃及多地爆发武装起义,要求脱离奥斯曼帝国版图独立建国,并成功击退了前去镇压的土耳其驻军。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已经维持了四百多年,这里的资源和经济产出远不如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地区,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价值极高,是掌握地中海控制权的必争之地,而稍有战略头脑的人都知道,即便埃及未能独立,只要苏伊士运河无法正常通航,同盟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尤其是海军力量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奥斯曼帝国战后有增无减的军事实力,埃及人仅凭自己的力量并没有独立的把握,可是他们的起义部队却在对土耳其军队的战斗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实力,土耳其人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美制装备,后来还俘获了一名美*官,同盟国阵营遂以此为由对美展开外交攻势,但美国无论政治外交还是经济金融都无需过多仰仗欧洲,对于德土等国的指责,他们牵强地敷衍着,等到德国宣布出兵埃及之后,又联合英国抨击德国的侵略扩张。
正当全世界的关注目光都被北高加索的烽烟和埃及的战乱所吸引时,因连年耗费巨资发展海军而导致经济倒退,财政和战略资源枯竭,工农业生产陷于崩溃边缘的的日本,发生了一场军人政变,它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给人们增添谈资。政变结束后只过了一个多月,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以及朝鲜地区的日本军队“里应外合”,突然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迅速占领了多座政治重镇和多处交通枢纽,而且无视德奥意等国的联合照会,将更多陆军部队从本土调往朝鲜和中国,吞并中国东北的野心毕现无疑,在此期间,美、英、苏俄的沉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迎着清清的晨光,一架伞型机翼的飞行器以轻盈的姿态越过山麓和田野,覆以水滴形玻璃盖的驾驶舱里,蓄着大唇胡的年轻飞行员一脸严肃表情,胸前的星月国徽以金、绿、红为主色,正如同这架飞机稍显花哨的涂装。他时而眺望天际,时而俯瞰地面,视线中渐渐出现了一座城市的轮廓,它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醒目的建筑很多都有穆斯林风格的圆形尖顶,城区漫过了昔日的壁垒和护城河,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冒出淡淡的灰烟……
视线越过城市,地平线的远端矗立着许多外观如一的油井,那些废气燃烧塔上燃着明火,灰黑色的烟柱袅袅上升,弥散于碧空蓝天。这一幅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色背后,却是若隐若现的炮声。掠过油田区之后,这架爱尔兰制造的无武装军用侦察机没再继续往北飞,但飞行员突然发现,北面天际出现了几个黑点,他凝目注视,然后脸色大变,一边以无线电联络己方指挥部,一边驾机低飞,快飞到城市上空时,他移开舱盖,用信号枪打出红色的信号弹。
仔细观察,这座城市有些许建筑残缺不全,还有被火燎烧过的痕迹,护城河周围的空地上部署有防空阵地。看到示警的信号弹,这些阵地哨声大作,戴着德制钢盔但普遍蓄须的军人纷纷跑向战斗位置,这里有德制m1916型77毫米和m1917型88毫米高射炮,也有各种自装高射支架的机枪,每一处炮位旁都插着一面奥斯曼陆军的红底星月旗。
这里是北高加索,格罗兹尼,昔日的“可怕要塞”。这座著名城市的历史却很短,俄*队于1818年在此建立要塞,到了1870年才有格罗兹尼市,居住于此的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车臣人。1919年,趁俄国发生革命和内战,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翻过高加索山脉,格罗兹尼由此“回归伊斯兰世界”,而后新生的苏俄政权不断向奥斯曼政府提出交涉,要求土军撤回到1916年划定的停战线,但奥斯曼政府不仅无动于衷,还向北高加索地区增派部队,沿边界地带修筑了防线。到了1926年,紧张的北高加索局势终于因为双方军人的“不克制”而失去控制。俄土两*队先是在距离格罗兹尼九十多公里的莫兹多克发生激烈冲突,双方虽未相互宣战,却各自调集重兵,围绕这座城市展开了激战。
格罗兹尼早年是俄军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战略据点,由此可见它的重要位置。自19世纪发现油田以来,格罗兹尼迅速发展起来,俄国人在此修建了通往里海西岸港口的输油管道。土耳其军队占领这里之后,奥斯曼政府拨出专款恢复和扩大这里的石油开采,短短几年时间,格罗兹尼油田就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营的最大石油产地,除供应本国工业生产之用,大部分用于对外出口,逐渐成为奥斯曼政府的支柱性收入之一。因此,苏俄轰炸机第一次攻击格罗兹尼之后,土耳其军队立即对俄国城市展开了报复性的轰炸,双方你来我往,空中较量不断升级,北高加索地区霍然成了检验空战和防空技战术发展的试验场。
二十多分钟后,由十数架飞机组成的苏俄机群进入了格罗兹尼防空圈,地面开始响起密集的枪炮声。从地面看去,当空绽放的团团烟云横阻在了苏俄飞机的航路上,然而高射炮的火力对那些飞机的实际威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俄国飞机大多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土耳其军队的防空火力。它们的外观轮廓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在阳光下呈现出平滑的金属光泽,驾驶舱和射手战位都采用了相对封闭的构造,有的还是老式布质蒙皮、敞开机舱,参差不齐的性能让它们无从保持紧凑编队,每架轰炸机携带的炸弹数量有限,但因为抵达投弹位置的时间间隔较大,对城市的轰炸前后持续了十几分钟。
随着黑色的炸弹从天而降,地面在声声巨响中猛烈颤抖,爆炸所产生的烟尘直冲云霄。一座炼油工厂遭到攻击,当即燃起了骇人的大火,城市里到处是惊慌失措的呼喊声,人们在浓烟中推着古老的压水消防器具赶去灭火,结果自然是杯水车薪。
除去一架不幸被击落的轰炸机,余下的苏俄轰炸机迅速踏上了返航的道路,土耳其人的反击如期而至:十余架双翼战机呼啸而至,金色、绿色、红色相混的涂装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凶猛的食雀鹰。当它们快要赶上俄国人的轰炸机群时,几架墨绿色涂装的战机突然从高空俯冲而下。俄国战斗机的数量虽比财大气粗的土耳其人少,但苏俄飞行员的技巧和斗志显然要胜出一筹,他们如骑兵一般冲入步兵阵列,左杀右砍、勇猛异常,一转眼的功夫,两架土耳其战机便拖着黑烟坠向地面——外界所认为的军事冲突,早已演变成为真刀真枪的流血战争,双方死伤将士及不幸丧命的平民早已超过千人!
俄土战机缠斗之时,一群灰色战鹰从西南方向高速飞来。德国人虽未直接参与奥斯曼帝国对北高加索的扩张,却也是土耳其人夺取格罗兹尼油田的经济受益者。应对高加索的紧张局势,德国在三国共管的巴库地区加强了军事部署,战功卓著的德军第4战斗机联队从海湾地区调往巴库,这支长期部署海外的空军力量装备着性能卓越的福克-xi型双翼战斗机,每一名飞行员都拥有至少200小时的飞行经验,是令俄国人颇为忌惮的力量。苏俄飞行员放弃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机会,掩护着己方轰炸机迅速撤回到边界一侧,德军战斗机依然没有卷入战斗,而是如秃鹫般在战场上空盘桓一阵。危险解除后,其中两架福克-xi在被击落的苏俄战机残骸附近降落,飞行员在现场进行了拍照记录,然后重新驾机升空,跟随己方机群返回位于巴库附近的军用机场。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苏俄政权自诞生起就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联合抵制,德奥土法英美意等国代表均在1919年的柏林公约上签字,声明对苏维埃俄国采取外交和经济封锁,然而1926年俄土发生冲突后,军事观察家们惊讶地发现,苏俄军队装备的武器不少都带有鲜明的美式或英式风格,甚至干脆就是美国制造、英国制造。苏俄空军装备的新式战机数量不多,但在北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冲突进一步升级成为局部战争之前,双方投入的兵力有限,这就让苏俄飞行员在跟土耳其空军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在地面,苏俄军队装备的野战炮,射程、射速均优于土耳其军队所使用的德制m96型77毫米野战炮,德*事观察员在提交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判断,俄国人使用的火炮很可能吸收了英军13磅野战速射炮的经验——这种英制火炮在大战期间曾给德军官兵留下过非常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土耳其人还观察到苏俄军队装了两种型号的履带战车,一种类似于美制m-2轻型战车,还有一种跟德军的胡伯特-14重型战车相仿,而在此前所有的情报当中,都未曾出现过有关苏俄军队装备坦克的描述。
对伊斯坦布尔的当权者们来说,1926年肯定不是一个愉快的年头,在北高加索地区,面貌一新的俄*队让他们由最初的信心饱满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而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统治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埃及多地爆发武装起义,要求脱离奥斯曼帝国版图独立建国,并成功击退了前去镇压的土耳其驻军。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已经维持了四百多年,这里的资源和经济产出远不如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地区,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价值极高,是掌握地中海控制权的必争之地,而稍有战略头脑的人都知道,即便埃及未能独立,只要苏伊士运河无法正常通航,同盟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尤其是海军力量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奥斯曼帝国战后有增无减的军事实力,埃及人仅凭自己的力量并没有独立的把握,可是他们的起义部队却在对土耳其军队的战斗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实力,土耳其人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美制装备,后来还俘获了一名美*官,同盟国阵营遂以此为由对美展开外交攻势,但美国无论政治外交还是经济金融都无需过多仰仗欧洲,对于德土等国的指责,他们牵强地敷衍着,等到德国宣布出兵埃及之后,又联合英国抨击德国的侵略扩张。
正当全世界的关注目光都被北高加索的烽烟和埃及的战乱所吸引时,因连年耗费巨资发展海军而导致经济倒退,财政和战略资源枯竭,工农业生产陷于崩溃边缘的的日本,发生了一场军人政变,它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给人们增添谈资。政变结束后只过了一个多月,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以及朝鲜地区的日本军队“里应外合”,突然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迅速占领了多座政治重镇和多处交通枢纽,而且无视德奥意等国的联合照会,将更多陆军部队从本土调往朝鲜和中国,吞并中国东北的野心毕现无疑,在此期间,美、英、苏俄的沉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