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摸了摸那布,这布的摸着的手感的确跟他平常用的布不一样。
莫非,李瑞他们那地方,对人表达感谢就是用这样的东西,皇上这般想着。
他也没指望李瑞能送他什么东西,只是听说李瑞上京城这一路捡了不少东西,现在都种在她的庄子上,皇上希望那里头能有什么跟玉米啦,土豆啦,辣椒啦差不多的东西。
是以他把东西给童公公,让童公公好好收着。
李瑞却开口道:“皇上,锦旗是要挂着的。”
她先前买锦旗的时候看了下面的介绍,能够拥有锦旗的都是好人,英雄或者做出了贡献,对社会有用的人。很多人行侠仗义(见义勇为)是要送锦旗,立了功劳也还是要送锦旗,表达感谢也是要送锦旗。
大家可都喜欢锦旗了。
皇上装作没有听到。
他才不要他的御书房挂上这样的东西,是的在皇上的审美里头,那个红色的布没有达到他的审美标准,李瑞的那几个字虽然工整,但也只是工整了。
若是放在小孩子堆里还是很够看的,可是对拥有很多名家字画的皇上来说,那就太不够看了。
皇上的御书房里头,挂的字画,那都是已经不在人世了的名家的字画。
他装作没有听到,但看着李瑞那赤诚干净的一双眼睛,只得喊住捧着锦旗要去扔箱底的童公公,让童公公寻个位置挂起来。
童公公一面新心疼皇上,一面又不得不去找个隐蔽的位置挂起来。
这种东西不挂隐蔽一些,会破坏御书房的整体美感啊!
看到童公公把锦旗挂起来,李瑞扬起了大大的笑脸。
皇上装了两天的病才重新开始上朝和处理事情,这一上朝,就有许许多多的大臣一起站出来求皇上立太子。
说什么皇上应该找个人给他分忧,太子是国本应该早早的定下,他们这太子都拖了这么多年了,该定了。
甚至有大臣是十分十分隐晦的表示,皇上年纪大了,若是不立个太子,万一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驾崩了,那大临就乱了,大临乱了,百姓就要受苦,这些就是皇上的罪过了。皇上一生兢兢业业,不应该临到最后了,还给自己落下这么一个污名。
就在大臣们铁了心的准备要长期跟皇上作斗争的时候,皇上却表示,愿意立太子,但他的没个儿子都很优秀,他对没个孩子都很满意,所以他也十分的为难,十分的纠结,不知道应该立哪个皇子,让大臣们给他出意见。
于是朝堂上的大臣们就各抒己见,然后朝堂就变成了菜市场,有支持大皇子的,有支持六皇子的,有支持八皇子的,总之除了三皇子之外,除了那些年幼的皇子之外,除了被皇上关起来的几个皇子之外,没个皇子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皇上就静静的看着这些人吵了半个时辰,等那些大臣们嗓子都吵得冒烟的时候才淡淡的开口道:“我听了半天,你们吵了半天,大家也没有选出个合适的人来。”
一众大臣闻言,心中一提,莫非皇上又要以此为借口说不立太子了?
但他们这次想错了,皇上顿了一下之后,道:“朕这次病了之后也意识到了立太子的重要性,但朕跟你们一样的为难。”
一众大臣:我们不为难的啊,我们有支持的人啊!
“所以朕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法子。今日你们回去之后都给朕写一封折子,上面写明你们要支持的人,支持的理由,我会派康爱卿去你们家中收,所以你们也不要担心这折子中的内容被旁人看到。”
正常而言,折子都是一层一层递上去的,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直接跟皇上递折子。
皇上说的这个法子,实际上是陈茂给皇上提的。
刘御史出列,问:“皇上,若是没有支持的人要如何呢?”他是保皇党。
“交空折子即可。”
刘御史表示明白了,重新站了回去。
皇上看着其余的大臣道:“众爱卿,和还有什么疑问?”
众爱卿疑惑倒是没有,但是有意见啊!
特别是有些如今立场还不明,或者披着保皇党的外衣但实际上是支持某某皇子的。还有那些看似支持某某皇子,实际支持的人另有其人的。
这折子一递,所有人不都是无可遁形了吗?
皇上若是诚心要立太子还好,若不是诚心立太子,那他们什么心思不都是暴露在皇上的眼前了。
还有,他们支持的人若是得了大多数的票,成了太子倒也还好,可若是没有成为太子呢,这不就是惨了?
皇上想的这个法子,对皇上来说,当然是很好的主意啊,可对他们来说。
对他们来说他们就很想哭啊!
有人头铁的出列道:“皇上,微臣认为这个法子不妥,还是……”
皇上抬手,打断了对方的话,道:“就这么决定了,朕认为这个法子很妥当,此事朕意已决。”
皇上说完,就让童公公扶着他离开了。
留下一朝的臣子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
朝堂上的这些事情,目前跟李瑞还没有什么关系,对她也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陈茂倒是有一些影响。
陈茂被谭尚书喊到了一个隐蔽的茶楼,见到了三皇子。
那天谭夫人和谭三小姐到陈家来的事情,谭夫人没有跟谭尚书说,并且警告了谭三小姐不许跟旁人说。
所以谭尚书并不知道,其实以他的性格,他便是知道了也会当做不知道粉饰太平。
因为李瑞的受封,谭尚书看到了陈茂在皇上眼中的重量,原本他没有打算这么早带陈茂来见三皇子的,但今日早朝过后,三皇子表示想见一见陈茂,谭尚书就组了这个局。
三人在一起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三人离开的时候都是高高兴兴的。
晚些时候,李瑞她们归家的时候,何氏将嘉庆府那边的回信给了他们。
这信是拆开过的,何氏已经看了。
信中,唐夫人说丫鬟供出来的那几个地方住的三人就是当年谭夫人身边的老人。
这对陈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等陈茂他们把信看完,她就迫不及待的道:“夫君,阿瑾,瑞宝,咱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安排人去把那几个人抓起来。”
莫非,李瑞他们那地方,对人表达感谢就是用这样的东西,皇上这般想着。
他也没指望李瑞能送他什么东西,只是听说李瑞上京城这一路捡了不少东西,现在都种在她的庄子上,皇上希望那里头能有什么跟玉米啦,土豆啦,辣椒啦差不多的东西。
是以他把东西给童公公,让童公公好好收着。
李瑞却开口道:“皇上,锦旗是要挂着的。”
她先前买锦旗的时候看了下面的介绍,能够拥有锦旗的都是好人,英雄或者做出了贡献,对社会有用的人。很多人行侠仗义(见义勇为)是要送锦旗,立了功劳也还是要送锦旗,表达感谢也是要送锦旗。
大家可都喜欢锦旗了。
皇上装作没有听到。
他才不要他的御书房挂上这样的东西,是的在皇上的审美里头,那个红色的布没有达到他的审美标准,李瑞的那几个字虽然工整,但也只是工整了。
若是放在小孩子堆里还是很够看的,可是对拥有很多名家字画的皇上来说,那就太不够看了。
皇上的御书房里头,挂的字画,那都是已经不在人世了的名家的字画。
他装作没有听到,但看着李瑞那赤诚干净的一双眼睛,只得喊住捧着锦旗要去扔箱底的童公公,让童公公寻个位置挂起来。
童公公一面新心疼皇上,一面又不得不去找个隐蔽的位置挂起来。
这种东西不挂隐蔽一些,会破坏御书房的整体美感啊!
看到童公公把锦旗挂起来,李瑞扬起了大大的笑脸。
皇上装了两天的病才重新开始上朝和处理事情,这一上朝,就有许许多多的大臣一起站出来求皇上立太子。
说什么皇上应该找个人给他分忧,太子是国本应该早早的定下,他们这太子都拖了这么多年了,该定了。
甚至有大臣是十分十分隐晦的表示,皇上年纪大了,若是不立个太子,万一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驾崩了,那大临就乱了,大临乱了,百姓就要受苦,这些就是皇上的罪过了。皇上一生兢兢业业,不应该临到最后了,还给自己落下这么一个污名。
就在大臣们铁了心的准备要长期跟皇上作斗争的时候,皇上却表示,愿意立太子,但他的没个儿子都很优秀,他对没个孩子都很满意,所以他也十分的为难,十分的纠结,不知道应该立哪个皇子,让大臣们给他出意见。
于是朝堂上的大臣们就各抒己见,然后朝堂就变成了菜市场,有支持大皇子的,有支持六皇子的,有支持八皇子的,总之除了三皇子之外,除了那些年幼的皇子之外,除了被皇上关起来的几个皇子之外,没个皇子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皇上就静静的看着这些人吵了半个时辰,等那些大臣们嗓子都吵得冒烟的时候才淡淡的开口道:“我听了半天,你们吵了半天,大家也没有选出个合适的人来。”
一众大臣闻言,心中一提,莫非皇上又要以此为借口说不立太子了?
但他们这次想错了,皇上顿了一下之后,道:“朕这次病了之后也意识到了立太子的重要性,但朕跟你们一样的为难。”
一众大臣:我们不为难的啊,我们有支持的人啊!
“所以朕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法子。今日你们回去之后都给朕写一封折子,上面写明你们要支持的人,支持的理由,我会派康爱卿去你们家中收,所以你们也不要担心这折子中的内容被旁人看到。”
正常而言,折子都是一层一层递上去的,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直接跟皇上递折子。
皇上说的这个法子,实际上是陈茂给皇上提的。
刘御史出列,问:“皇上,若是没有支持的人要如何呢?”他是保皇党。
“交空折子即可。”
刘御史表示明白了,重新站了回去。
皇上看着其余的大臣道:“众爱卿,和还有什么疑问?”
众爱卿疑惑倒是没有,但是有意见啊!
特别是有些如今立场还不明,或者披着保皇党的外衣但实际上是支持某某皇子的。还有那些看似支持某某皇子,实际支持的人另有其人的。
这折子一递,所有人不都是无可遁形了吗?
皇上若是诚心要立太子还好,若不是诚心立太子,那他们什么心思不都是暴露在皇上的眼前了。
还有,他们支持的人若是得了大多数的票,成了太子倒也还好,可若是没有成为太子呢,这不就是惨了?
皇上想的这个法子,对皇上来说,当然是很好的主意啊,可对他们来说。
对他们来说他们就很想哭啊!
有人头铁的出列道:“皇上,微臣认为这个法子不妥,还是……”
皇上抬手,打断了对方的话,道:“就这么决定了,朕认为这个法子很妥当,此事朕意已决。”
皇上说完,就让童公公扶着他离开了。
留下一朝的臣子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
朝堂上的这些事情,目前跟李瑞还没有什么关系,对她也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陈茂倒是有一些影响。
陈茂被谭尚书喊到了一个隐蔽的茶楼,见到了三皇子。
那天谭夫人和谭三小姐到陈家来的事情,谭夫人没有跟谭尚书说,并且警告了谭三小姐不许跟旁人说。
所以谭尚书并不知道,其实以他的性格,他便是知道了也会当做不知道粉饰太平。
因为李瑞的受封,谭尚书看到了陈茂在皇上眼中的重量,原本他没有打算这么早带陈茂来见三皇子的,但今日早朝过后,三皇子表示想见一见陈茂,谭尚书就组了这个局。
三人在一起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三人离开的时候都是高高兴兴的。
晚些时候,李瑞她们归家的时候,何氏将嘉庆府那边的回信给了他们。
这信是拆开过的,何氏已经看了。
信中,唐夫人说丫鬟供出来的那几个地方住的三人就是当年谭夫人身边的老人。
这对陈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等陈茂他们把信看完,她就迫不及待的道:“夫君,阿瑾,瑞宝,咱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安排人去把那几个人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