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捷报频频
戚继光说道:“我这里有一个人选。”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成梁。
李成梁在青城之战中立下不下功勋。但是奈何他是秀才出身,就注定了他在官场之上走不远。他的知府,还是周梦臣提携的。在周梦臣离开西北之后。
李成梁转任多地。但是还是知府。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李成梁这一辈子,估计也没有什么变化了。估计也就是在致仕的时候,能提高一级而已。
这对李成梁来说,是相当的憋屈的事情了。
他自信才能过能,不管再棘手的事情,在他手中都能办得妥妥当当的。武能上阵杀敌,文能抚定一方。但是偏偏要看着别人一路升迁,他只能原地踏步。
这内中滋味能好受才怪。
李成梁自然四处走门路,想要高升。他算是周梦臣旧部,但是这一件事情,周梦臣也无能为力。倒不是说周梦臣否认李成梁的能力。也不是不能将李成梁提拔上来。
而是一个代价的问题。
李成梁作为秀才出身能做到知府,已经是触及天花板了。即便周梦臣将他提拔一层,更上一个台阶,他不过困在另一层上面而已。
周梦臣总不能次次都特别简拔吧?
且不说这符合不符合,大明文官的规矩。单单说一点,周党是以周梦臣为主,但并不是周梦臣一个人的,他不能将有限的政治资源放在一个人身上,不说外面,就是周党内部,估计也是人心难服。
不过,李成梁有一个好儿子。不,这不如说,李成梁当初要的条件好。他儿子李如松拜在徐渭门下。虽然徐渭事情很忙,不能亲自教导,但是徐渭一直很关注自己这个弟子。
正是因为这个渠道。徐渭知道了李成梁的困境。也给李成梁想过办法。一两二往,这事情就传开了。甚至徐渭还给周党一些人打了招呼,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位置,就推荐李成梁。
在戚继光看来,镇守海西这一件事情,李成梁最合适不过了。
一来,李成梁文武双全。能力没有说的。这种去危险地任职,再加上李成梁之前的功劳。足够让李成梁升官了。
胡宗宪对戚继光推荐的人选。还是很认可的。于是就上奏朝廷。让李成梁紧急赴任。不要错过几个月的征战。
对于这一件事情,周梦臣自然没有不准的。
于是在嘉靖四十三,整个夏天所有人目光都在辽东。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看好的,因为这是本朝,不,近几十年最大的出塞举动。周梦臣攻青城的规模还没有这一次出击规模大。更不要说,或许一些百姓不知道,但是大部分官员都知道。
周梦臣当时玩了一手,先斩后奏。只是碍于 朝廷颜面,没有说出来而已。
与这一次,朝廷主动推动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周梦臣这一方,自然紧张非常,这一战大胜,不,只要不是大败,稍稍有一些战果,对周党来说,都不是极大的利好。毕竟即便平手,也可以说成各自的胜利,唯有损兵折将的大败,是难以粉饰的。
而周梦臣明里暗里的敌人,此刻都冷眼旁观,期盼着周梦臣来上一场大败。这样的军事行动,自然要有人负责。周梦臣作为主要推动者。自然是免不了承担责任。
更不要说,在开战之前,王崇古发起一场大案,就是调查数年前之内辽东大饥的事情,当时辽东的粮仓有很多粮食失窃。甚至从江南运来的粮食,也有很多不明就里的损耗。
王崇古以此为线索,一路查了下去。几乎每一个卫所都有相当大一部分军官落网。如此一来,王崇古也得一个“雅号”,官屠。号称死在他手下的官员不计其数。
很多人觉得,大战之前,先搞出这一套,对军心不利。甚至以此求暂缓发兵,并惩治王崇古。
杨博对王崇古擅自做主,很是不舒服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崇古都是自己人。有事情,关起门来,家法处置。但决计不能让别人如此欺负他。杨博自然强硬发声,为王崇古撑腰。
这才为王崇古赢得了一些时间。
拖到了大战开始。
大战一开始,就非常顺利。
首先是朵颜三卫归顺朝廷。
这让周梦臣又好气又好笑,在蒙古与大明之间,来回的倒。可以说明强势,就是朵颜三卫,蒙古强势,就是兀良哈部,总之毫无廉耻可言。
不过,说起来也对,对于蒙古人来说,在草原上恶劣生产情况来说,活着才是他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什么仁义廉耻,在这里没有任何用处。
对于朵颜三卫的投诚。周梦臣根本没有相信过,因为他相信等明军一走,朵颜三卫依然会旧态复萌。不会一下子变成了大明的忠臣。
当然了,他依然没有对前线的战事做出任何决断,一切由戚继光决断。
他相信,他所能想到的。戚继光也能想到。
就看戚继光如果决断的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是周梦臣,戚继光不可能不说。不管是双方的师徒关系,还是官场上的关系。戚继光并没有那么不懂事。戚继光的奏疏很快就来。
戚继光的意思,加大赏钱,让朵颜三卫作为向导,进攻土蛮部,但是在此之后,将朵颜三卫分开,一部安置在青海,一部安置在海西,一部安置在济州岛上。
总之,不能让朵颜三卫还留在东北。
周梦臣对这个想法,不置可否。
全看戚继光的安排了。
接下来的战事,就是与正主了。也就是土蛮所部。这一次除却土默特部之外的,蒙古五万户,全部出现了。虽然他们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唇亡齿寒。
一旦土蛮部大败,蒙古人将会永远的失去了漠北,这是很多蒙古部落所不能接受的。
只是蒙古人大举南下,并不代表这一场,就轰轰烈烈的打了起来。因为双方都在草原上来回游荡,躲避对付主力,与寻常对方主力。
躲避对方主力的一方,自然是蒙古人。
在出关之后,大明一支前锋与蒙古精锐碰了一下,带来一场斩首千余的大胜后,蒙古人都刻意回避与大明主力接触。草原广阔,虽然说十几万人的大军,留下的痕迹还是很多。但是双方主力想要接触,却不大容易。
明军不敢追的太紧,担心蒙古人来一个反扑。而且明军骑兵虽然调来不少,但对应蒙古全部是骑兵的情况,还是少。步卒与骑兵速度不一,在追击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前后脱节,为敌人所乘。
而且还不能不追,如果不追的话,对方跑到漠北了。过几年再下来。难不成这样的攻伐,再来一次?那是不可能的花钱太多了。
所以,双方就这样遥遥相对。好像两人巨人在草原上跳舞。你进进,我退退,我进进,你退退。
双方都想构造一个利于自己的战场。没有这个之前,是不想决战的。
这对戚继光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他最担心是蒙古人撒丫子跑了,在戚继光看来,这是对蒙古人最好的办法。奈何一般来说,最好的办法,一般人都不会用的。
只要敌人还没有脱离战场。这事情就好办。而且戚继光更明白,战场上这样的对峙,是需要海量的钱粮支持。戚继光背后有周梦臣。
周梦臣而今还没有发国债的。
一旦动用这个手段,来个一两千万两都不是问题。戚继光根本不用考虑后勤问题。但是蒙古人能吃得消吗?
(本章完)
7017k
戚继光说道:“我这里有一个人选。”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成梁。
李成梁在青城之战中立下不下功勋。但是奈何他是秀才出身,就注定了他在官场之上走不远。他的知府,还是周梦臣提携的。在周梦臣离开西北之后。
李成梁转任多地。但是还是知府。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李成梁这一辈子,估计也没有什么变化了。估计也就是在致仕的时候,能提高一级而已。
这对李成梁来说,是相当的憋屈的事情了。
他自信才能过能,不管再棘手的事情,在他手中都能办得妥妥当当的。武能上阵杀敌,文能抚定一方。但是偏偏要看着别人一路升迁,他只能原地踏步。
这内中滋味能好受才怪。
李成梁自然四处走门路,想要高升。他算是周梦臣旧部,但是这一件事情,周梦臣也无能为力。倒不是说周梦臣否认李成梁的能力。也不是不能将李成梁提拔上来。
而是一个代价的问题。
李成梁作为秀才出身能做到知府,已经是触及天花板了。即便周梦臣将他提拔一层,更上一个台阶,他不过困在另一层上面而已。
周梦臣总不能次次都特别简拔吧?
且不说这符合不符合,大明文官的规矩。单单说一点,周党是以周梦臣为主,但并不是周梦臣一个人的,他不能将有限的政治资源放在一个人身上,不说外面,就是周党内部,估计也是人心难服。
不过,李成梁有一个好儿子。不,这不如说,李成梁当初要的条件好。他儿子李如松拜在徐渭门下。虽然徐渭事情很忙,不能亲自教导,但是徐渭一直很关注自己这个弟子。
正是因为这个渠道。徐渭知道了李成梁的困境。也给李成梁想过办法。一两二往,这事情就传开了。甚至徐渭还给周党一些人打了招呼,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位置,就推荐李成梁。
在戚继光看来,镇守海西这一件事情,李成梁最合适不过了。
一来,李成梁文武双全。能力没有说的。这种去危险地任职,再加上李成梁之前的功劳。足够让李成梁升官了。
胡宗宪对戚继光推荐的人选。还是很认可的。于是就上奏朝廷。让李成梁紧急赴任。不要错过几个月的征战。
对于这一件事情,周梦臣自然没有不准的。
于是在嘉靖四十三,整个夏天所有人目光都在辽东。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看好的,因为这是本朝,不,近几十年最大的出塞举动。周梦臣攻青城的规模还没有这一次出击规模大。更不要说,或许一些百姓不知道,但是大部分官员都知道。
周梦臣当时玩了一手,先斩后奏。只是碍于 朝廷颜面,没有说出来而已。
与这一次,朝廷主动推动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周梦臣这一方,自然紧张非常,这一战大胜,不,只要不是大败,稍稍有一些战果,对周党来说,都不是极大的利好。毕竟即便平手,也可以说成各自的胜利,唯有损兵折将的大败,是难以粉饰的。
而周梦臣明里暗里的敌人,此刻都冷眼旁观,期盼着周梦臣来上一场大败。这样的军事行动,自然要有人负责。周梦臣作为主要推动者。自然是免不了承担责任。
更不要说,在开战之前,王崇古发起一场大案,就是调查数年前之内辽东大饥的事情,当时辽东的粮仓有很多粮食失窃。甚至从江南运来的粮食,也有很多不明就里的损耗。
王崇古以此为线索,一路查了下去。几乎每一个卫所都有相当大一部分军官落网。如此一来,王崇古也得一个“雅号”,官屠。号称死在他手下的官员不计其数。
很多人觉得,大战之前,先搞出这一套,对军心不利。甚至以此求暂缓发兵,并惩治王崇古。
杨博对王崇古擅自做主,很是不舒服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崇古都是自己人。有事情,关起门来,家法处置。但决计不能让别人如此欺负他。杨博自然强硬发声,为王崇古撑腰。
这才为王崇古赢得了一些时间。
拖到了大战开始。
大战一开始,就非常顺利。
首先是朵颜三卫归顺朝廷。
这让周梦臣又好气又好笑,在蒙古与大明之间,来回的倒。可以说明强势,就是朵颜三卫,蒙古强势,就是兀良哈部,总之毫无廉耻可言。
不过,说起来也对,对于蒙古人来说,在草原上恶劣生产情况来说,活着才是他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什么仁义廉耻,在这里没有任何用处。
对于朵颜三卫的投诚。周梦臣根本没有相信过,因为他相信等明军一走,朵颜三卫依然会旧态复萌。不会一下子变成了大明的忠臣。
当然了,他依然没有对前线的战事做出任何决断,一切由戚继光决断。
他相信,他所能想到的。戚继光也能想到。
就看戚继光如果决断的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是周梦臣,戚继光不可能不说。不管是双方的师徒关系,还是官场上的关系。戚继光并没有那么不懂事。戚继光的奏疏很快就来。
戚继光的意思,加大赏钱,让朵颜三卫作为向导,进攻土蛮部,但是在此之后,将朵颜三卫分开,一部安置在青海,一部安置在海西,一部安置在济州岛上。
总之,不能让朵颜三卫还留在东北。
周梦臣对这个想法,不置可否。
全看戚继光的安排了。
接下来的战事,就是与正主了。也就是土蛮所部。这一次除却土默特部之外的,蒙古五万户,全部出现了。虽然他们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唇亡齿寒。
一旦土蛮部大败,蒙古人将会永远的失去了漠北,这是很多蒙古部落所不能接受的。
只是蒙古人大举南下,并不代表这一场,就轰轰烈烈的打了起来。因为双方都在草原上来回游荡,躲避对付主力,与寻常对方主力。
躲避对方主力的一方,自然是蒙古人。
在出关之后,大明一支前锋与蒙古精锐碰了一下,带来一场斩首千余的大胜后,蒙古人都刻意回避与大明主力接触。草原广阔,虽然说十几万人的大军,留下的痕迹还是很多。但是双方主力想要接触,却不大容易。
明军不敢追的太紧,担心蒙古人来一个反扑。而且明军骑兵虽然调来不少,但对应蒙古全部是骑兵的情况,还是少。步卒与骑兵速度不一,在追击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前后脱节,为敌人所乘。
而且还不能不追,如果不追的话,对方跑到漠北了。过几年再下来。难不成这样的攻伐,再来一次?那是不可能的花钱太多了。
所以,双方就这样遥遥相对。好像两人巨人在草原上跳舞。你进进,我退退,我进进,你退退。
双方都想构造一个利于自己的战场。没有这个之前,是不想决战的。
这对戚继光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他最担心是蒙古人撒丫子跑了,在戚继光看来,这是对蒙古人最好的办法。奈何一般来说,最好的办法,一般人都不会用的。
只要敌人还没有脱离战场。这事情就好办。而且戚继光更明白,战场上这样的对峙,是需要海量的钱粮支持。戚继光背后有周梦臣。
周梦臣而今还没有发国债的。
一旦动用这个手段,来个一两千万两都不是问题。戚继光根本不用考虑后勤问题。但是蒙古人能吃得消吗?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