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洵贝勒的府邸在西单甘石桥,他是已故光绪帝的六弟。
鹅卵石石径上走来一位年轻的亲王,身着领口、肩头装饰着的红绿两色宝石的奢华礼服,黑色主调,下摆过膝,头戴装饰了羽毛的船形帽,脸上无可掩饰地浸润着忧郁。
“五哥,您怎么来了?定了吗?怎么定的?”来人是载洵之兄醇亲王载沣,如今的大清摄政王。载洵扔下手里的报纸,迎上前去。
今天中枢召集会议研究突然变化的局势,载洵是无资格参加的,他没想到王兄竟然来到了自己的贝勒府。
载沣立住脚,定定地看着自己的六弟。然后俯身捡起脚下的报纸,果然,头版果然是广州首义的消息,当然京师的报纸是不会用“首义”字样的。
“老六,恐怕你还要当一回出使敌国的差事。”
“什么意思?”
“北洋军调不动,半个月里都没有完成集结,除了第三镇行动迅速,其余三镇……”
“怎样?”
“徐世昌说,非得请出袁世凯!”
载涛瞬间就明白了!脸色登时就变了,“铁良怎么说?”
“铁良能怎么说?冯国璋、段祺瑞都在使劲帮腔,”本来载沣对铁良把持陆军部有些看法,甚至有过调端方替代铁良的念头,但现在看来,铁良是对的,而且是绝对忠心的,“总不能将几个镇的统制都换了,即便换了统制。下面的协统、标统呢?难不成你全部换掉?那还指望得上吗?”
载洵大怒,“如果熬过这一关!一个个都凌迟了!”他使劲一跺脚,踩在刚才读过的报纸上,那份报纸的头条写着——继三藩之乱后的最大危机来临。
这天是7月29日。蒙山军发出震惊天下“勘电”的第二天。军机处召集“扩大会议”,研究急剧变化的形势。广东(其实还有广西)、山东、吉林先后举起反旗,打懵了本来自认为兵力对比占优的陆军部,之前残存的一丝丝幻想全部破灭了。
残存的什么幻想?铁良在拿到郑笃具有战略价值的情报后,意识到中枢的力量其实并不占优了。但还是存了一个建立在人性弱点上的希望,那就是龙谦对山东及关东的掌控并没有那么强。他已经离开山东三年了,关外他从来就没去过。算起来至少也五六年了。他那些党羽们未必会听他的话,如果争取时间分化瓦解,尤其是对关外十八镇,采取怀柔手段。或许能消弭大祸。所以。铁良与良弼、荫昌等密议后。认为先集中北洋主力击破山东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正确路径。所以,中枢在接到郑笃密报后并未改变对付龙谦的大方略,只是密电唐绍仪、朱家宝等关外大员二十镇不稳。要他们多加防范。特别指示朱家宝,如果有稳住十八镇的办法皆可施行,收买、包括刺杀十八镇主要将领都可实施。
但是,“勘电”一出,吉林、山东立刻响应,彻底击碎了中枢的那一丝幻想,而广西第十镇断绝了联系,而龙谦出现在广西的传说更是令铁良如坐针毡,局势竟朝着最不利的方向滑了过去!于是,在铁良的强烈建议下,载沣在奏报了早已惊恐不堪的隆裕太后之后,于29日召集了军机处会议,铁良、良弼、荫昌等满族军事人才以及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等北洋大将都列席参加了,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现在去和龙谦和谈显然已是妄想。他要的是皇帝的位子,还有什么高官显爵可以打动他?所以,中枢一致决定武力讨伐。
定了这个调子就好办了。第一就是发表讨逆檄文,针锋相对地对“勘电”予以回击,号召全国一致讨逆。这件事好办,朝廷摇笔杆子的多的是,不愁炮制不出一篇好文章。
第二就是参照当初咸丰故事,允许各省招兵买马,组建团练或新军,尤其是湖南、广西、江西数省,巡抚头上都戴上了钦办团练大臣,幻想着再出一批曾左李式的人物,以挽救极端危急的时局。
第三才是最关键的,那就是北洋军的使用。
南方已乱,第八、第九两镇当然要用,但关键是直隶境内的北洋四镇,第一镇不须说,虽然没问题但战力堪忧。注定是平叛主力的第二、三、四镇如何使用是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按照事前制定的计划先攻山东还是先解决关外?这个问题是载沣提出,立即遭到良弼的迎头打击。
良弼愤怒地说,“直隶会操的命令下达已经半月,除第三镇行动还算迅捷,其余三镇至今尚未完成集结,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们也要造反吗?”
良弼的指责立即遭到了段祺瑞等人的反击,理由是充分的,困难是明显的,第二、第四以及第六镇的行动迟缓有着若干的理由。
载沣立即瞧出了端倪,北洋出问题了!
果然,当世续大声喝止住众人的争吵,徐世昌发声了,这位曾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未及上任便被取消任命的北洋耆宿沉声道,“事情危急,须得重臣督率方可济事。非得请出袁世凯不可。”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毫无理由地罢免了老袁,现在遭报应了吧?北洋有意见!
铁良大怒,当即痛骂徐世昌居心叵测,“北洋乃朝廷的北洋,非袁世凯之北洋!难道袁世凯不出,北洋兵就不能用吗?!”
徐世昌毫不示弱,当即请求退席,“臣乃民政部尚书,不关军事。这个会议本与微臣无关。微臣举荐袁世凯出山,乃是为朝廷着想,不意见疑至此,臣请求告退。”说着,竟未得载沣允准。扬长而去。
段祺瑞随后发言,“微臣以为徐世昌的意见可。袁世凯深受皇恩,若蒙其领军平叛,必将激励将士,克奏全功。”
这又是将军,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袁世凯不出,北洋就没有“激励”,没法子打。铁良接任陆军部尚书后着力排挤袁世凯以及其心腹大将,将原带兵的段祺瑞、冯国璋全部调至陆军部当了大参谋。极为恋栈权力并迷信武力的段祺瑞早就对铁良衔恨在心了。
载沣这个刚干了九个月的摄政王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心里激愤,额角青筋尽露,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那桐建议休会。
几个军机在列席人员退出后紧急磋商,认为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若是激反了北洋。大清朝真要颠覆了!在张之洞因重病未得出席的情况下。几名军机议定了几件事,第一,调端方接替陆军部尚书。铁良出任两江总督,来一个对换,以缓和中枢与北洋汉族将领的矛盾。第二,派载洵代表中枢赴彰德请袁世凯出山,职务是军机大臣兼直隶总督,将袁世凯丢掉的官职还给他。直隶总督现在是虚衔了,袁世凯的任务当然是督率北洋军扑灭龙谦燃起的漫天大火。第三,由段祺瑞出关督领关外军事,以斩断袁世凯最得力的一支臂膀。派良弼为钦差大臣督办关东军事,全面负责关东战局。第四,强起张之洞使其坐镇武昌,对付南方更为巨大的威胁。这件事,却需要摄政王亲自上门,如果那位为朝廷忠心效劳了数十年的老臣身体实在不成,至少要张之洞给第八镇诸将一个明确的指示。第八镇是老张头一手所建,他的话肯定管用。
这就是饮鸩止渴!但载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山东早已秣马厉兵,这边再拖延下去,等山东抢先发动,直隶危矣,京师危矣。
休会后再次开会,载沣板着脸宣布了军机处议定的四条。这下子,除了铁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其余众人皆称皇上英明了。
皇上还在后宫玩耍,并没有那个孩子的什么事,但只能这样说了。
会后,载沣立即亲自到了载洵府邸,交代载洵代自己去一趟河南,“事已至此,祖宗江山社稷为重,你就替为兄委屈一遭吧。这件事非你去不可,你不去,只有我去,难道你要让那个活曹操更加蹬鼻子上脸吗?”
“五哥,这样做,咱们可是将命交给了袁某人啊。”
“这一节我想过了。比起龙谦,袁世凯尚有转圜余地。而且,这一仗打下来,即便袁世凯打胜了,必然元气大伤。我们并非没有机会。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袁世凯可以降龙谦,不失游怡林泉之机,但我们可是要人头落地了!”
载洵并不是庸才,想一想也真是这么回事,当即表示他即可启程赴河南,但最好有个人同去。
“我知道你说谁,徐世昌与你同去。我这就给他下令。他们不是觉得袁世凯出山就可以扭转乾坤吗?那就让他去扭转好了。”载沣恨恨地说。
密切关注着中国局势的外国使节们很快就知道了中枢最后的应对措施。英国公使朱尔典给国内的报告说,“清廷无奈之下请出袁世凯是明智的,现在成为了袁世凯与龙谦的对决。这一仗将决定清国的最后结局并且深刻影响远东局势。我认为,我们的态度就是坚决支持袁世凯将军的平叛,联合可能联合的国家,在武器和军费上给予袁将军最大的支持。若允许我这样做,我将带一封私信给仍在彰德观望局势的袁世凯将军。”
清廷总算理出了一个思路。现在就看袁世凯的态度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铁良怀着怨愤交卸陆军部差事启程去南京,载洵与徐世昌火速乘火车去往彰德督请袁世凯出山主持大局的同时,而一个小人物——潜伏在北洋中枢要害部门多年,为蒙山军获取了无数绝密情报的军令司参谋段永清紧急将他获悉的重要情报交给了北京情报总站的时候,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这场危机摧毁了满清的经济基础,给予满清在另一个重大战场以极为沉重甚至是无法挽回的大败。(未完待续。。)
鹅卵石石径上走来一位年轻的亲王,身着领口、肩头装饰着的红绿两色宝石的奢华礼服,黑色主调,下摆过膝,头戴装饰了羽毛的船形帽,脸上无可掩饰地浸润着忧郁。
“五哥,您怎么来了?定了吗?怎么定的?”来人是载洵之兄醇亲王载沣,如今的大清摄政王。载洵扔下手里的报纸,迎上前去。
今天中枢召集会议研究突然变化的局势,载洵是无资格参加的,他没想到王兄竟然来到了自己的贝勒府。
载沣立住脚,定定地看着自己的六弟。然后俯身捡起脚下的报纸,果然,头版果然是广州首义的消息,当然京师的报纸是不会用“首义”字样的。
“老六,恐怕你还要当一回出使敌国的差事。”
“什么意思?”
“北洋军调不动,半个月里都没有完成集结,除了第三镇行动迅速,其余三镇……”
“怎样?”
“徐世昌说,非得请出袁世凯!”
载涛瞬间就明白了!脸色登时就变了,“铁良怎么说?”
“铁良能怎么说?冯国璋、段祺瑞都在使劲帮腔,”本来载沣对铁良把持陆军部有些看法,甚至有过调端方替代铁良的念头,但现在看来,铁良是对的,而且是绝对忠心的,“总不能将几个镇的统制都换了,即便换了统制。下面的协统、标统呢?难不成你全部换掉?那还指望得上吗?”
载洵大怒,“如果熬过这一关!一个个都凌迟了!”他使劲一跺脚,踩在刚才读过的报纸上,那份报纸的头条写着——继三藩之乱后的最大危机来临。
这天是7月29日。蒙山军发出震惊天下“勘电”的第二天。军机处召集“扩大会议”,研究急剧变化的形势。广东(其实还有广西)、山东、吉林先后举起反旗,打懵了本来自认为兵力对比占优的陆军部,之前残存的一丝丝幻想全部破灭了。
残存的什么幻想?铁良在拿到郑笃具有战略价值的情报后,意识到中枢的力量其实并不占优了。但还是存了一个建立在人性弱点上的希望,那就是龙谦对山东及关东的掌控并没有那么强。他已经离开山东三年了,关外他从来就没去过。算起来至少也五六年了。他那些党羽们未必会听他的话,如果争取时间分化瓦解,尤其是对关外十八镇,采取怀柔手段。或许能消弭大祸。所以。铁良与良弼、荫昌等密议后。认为先集中北洋主力击破山东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正确路径。所以,中枢在接到郑笃密报后并未改变对付龙谦的大方略,只是密电唐绍仪、朱家宝等关外大员二十镇不稳。要他们多加防范。特别指示朱家宝,如果有稳住十八镇的办法皆可施行,收买、包括刺杀十八镇主要将领都可实施。
但是,“勘电”一出,吉林、山东立刻响应,彻底击碎了中枢的那一丝幻想,而广西第十镇断绝了联系,而龙谦出现在广西的传说更是令铁良如坐针毡,局势竟朝着最不利的方向滑了过去!于是,在铁良的强烈建议下,载沣在奏报了早已惊恐不堪的隆裕太后之后,于29日召集了军机处会议,铁良、良弼、荫昌等满族军事人才以及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等北洋大将都列席参加了,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现在去和龙谦和谈显然已是妄想。他要的是皇帝的位子,还有什么高官显爵可以打动他?所以,中枢一致决定武力讨伐。
定了这个调子就好办了。第一就是发表讨逆檄文,针锋相对地对“勘电”予以回击,号召全国一致讨逆。这件事好办,朝廷摇笔杆子的多的是,不愁炮制不出一篇好文章。
第二就是参照当初咸丰故事,允许各省招兵买马,组建团练或新军,尤其是湖南、广西、江西数省,巡抚头上都戴上了钦办团练大臣,幻想着再出一批曾左李式的人物,以挽救极端危急的时局。
第三才是最关键的,那就是北洋军的使用。
南方已乱,第八、第九两镇当然要用,但关键是直隶境内的北洋四镇,第一镇不须说,虽然没问题但战力堪忧。注定是平叛主力的第二、三、四镇如何使用是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按照事前制定的计划先攻山东还是先解决关外?这个问题是载沣提出,立即遭到良弼的迎头打击。
良弼愤怒地说,“直隶会操的命令下达已经半月,除第三镇行动还算迅捷,其余三镇至今尚未完成集结,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们也要造反吗?”
良弼的指责立即遭到了段祺瑞等人的反击,理由是充分的,困难是明显的,第二、第四以及第六镇的行动迟缓有着若干的理由。
载沣立即瞧出了端倪,北洋出问题了!
果然,当世续大声喝止住众人的争吵,徐世昌发声了,这位曾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未及上任便被取消任命的北洋耆宿沉声道,“事情危急,须得重臣督率方可济事。非得请出袁世凯不可。”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毫无理由地罢免了老袁,现在遭报应了吧?北洋有意见!
铁良大怒,当即痛骂徐世昌居心叵测,“北洋乃朝廷的北洋,非袁世凯之北洋!难道袁世凯不出,北洋兵就不能用吗?!”
徐世昌毫不示弱,当即请求退席,“臣乃民政部尚书,不关军事。这个会议本与微臣无关。微臣举荐袁世凯出山,乃是为朝廷着想,不意见疑至此,臣请求告退。”说着,竟未得载沣允准。扬长而去。
段祺瑞随后发言,“微臣以为徐世昌的意见可。袁世凯深受皇恩,若蒙其领军平叛,必将激励将士,克奏全功。”
这又是将军,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袁世凯不出,北洋就没有“激励”,没法子打。铁良接任陆军部尚书后着力排挤袁世凯以及其心腹大将,将原带兵的段祺瑞、冯国璋全部调至陆军部当了大参谋。极为恋栈权力并迷信武力的段祺瑞早就对铁良衔恨在心了。
载沣这个刚干了九个月的摄政王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心里激愤,额角青筋尽露,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那桐建议休会。
几个军机在列席人员退出后紧急磋商,认为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若是激反了北洋。大清朝真要颠覆了!在张之洞因重病未得出席的情况下。几名军机议定了几件事,第一,调端方接替陆军部尚书。铁良出任两江总督,来一个对换,以缓和中枢与北洋汉族将领的矛盾。第二,派载洵代表中枢赴彰德请袁世凯出山,职务是军机大臣兼直隶总督,将袁世凯丢掉的官职还给他。直隶总督现在是虚衔了,袁世凯的任务当然是督率北洋军扑灭龙谦燃起的漫天大火。第三,由段祺瑞出关督领关外军事,以斩断袁世凯最得力的一支臂膀。派良弼为钦差大臣督办关东军事,全面负责关东战局。第四,强起张之洞使其坐镇武昌,对付南方更为巨大的威胁。这件事,却需要摄政王亲自上门,如果那位为朝廷忠心效劳了数十年的老臣身体实在不成,至少要张之洞给第八镇诸将一个明确的指示。第八镇是老张头一手所建,他的话肯定管用。
这就是饮鸩止渴!但载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山东早已秣马厉兵,这边再拖延下去,等山东抢先发动,直隶危矣,京师危矣。
休会后再次开会,载沣板着脸宣布了军机处议定的四条。这下子,除了铁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其余众人皆称皇上英明了。
皇上还在后宫玩耍,并没有那个孩子的什么事,但只能这样说了。
会后,载沣立即亲自到了载洵府邸,交代载洵代自己去一趟河南,“事已至此,祖宗江山社稷为重,你就替为兄委屈一遭吧。这件事非你去不可,你不去,只有我去,难道你要让那个活曹操更加蹬鼻子上脸吗?”
“五哥,这样做,咱们可是将命交给了袁某人啊。”
“这一节我想过了。比起龙谦,袁世凯尚有转圜余地。而且,这一仗打下来,即便袁世凯打胜了,必然元气大伤。我们并非没有机会。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袁世凯可以降龙谦,不失游怡林泉之机,但我们可是要人头落地了!”
载洵并不是庸才,想一想也真是这么回事,当即表示他即可启程赴河南,但最好有个人同去。
“我知道你说谁,徐世昌与你同去。我这就给他下令。他们不是觉得袁世凯出山就可以扭转乾坤吗?那就让他去扭转好了。”载沣恨恨地说。
密切关注着中国局势的外国使节们很快就知道了中枢最后的应对措施。英国公使朱尔典给国内的报告说,“清廷无奈之下请出袁世凯是明智的,现在成为了袁世凯与龙谦的对决。这一仗将决定清国的最后结局并且深刻影响远东局势。我认为,我们的态度就是坚决支持袁世凯将军的平叛,联合可能联合的国家,在武器和军费上给予袁将军最大的支持。若允许我这样做,我将带一封私信给仍在彰德观望局势的袁世凯将军。”
清廷总算理出了一个思路。现在就看袁世凯的态度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铁良怀着怨愤交卸陆军部差事启程去南京,载洵与徐世昌火速乘火车去往彰德督请袁世凯出山主持大局的同时,而一个小人物——潜伏在北洋中枢要害部门多年,为蒙山军获取了无数绝密情报的军令司参谋段永清紧急将他获悉的重要情报交给了北京情报总站的时候,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这场危机摧毁了满清的经济基础,给予满清在另一个重大战场以极为沉重甚至是无法挽回的大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