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桐626,无敌的大盟啊!一份份打赏及票票,满满的支持,道不尽的谢意。)
~~~~~~~~~~~~~~~~~~~~~~~~~~~~~~~~~~~~~~~~
九月,长安天枢总部发布了一条震动朝堂的消息:欲归江南者,可归江南;欲留中原者,可留中原。
从这一刻起,狄烈开始清理异己分子,先礼后兵。天枢势力内所有的前朝宗室与故宋官员、士子,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归宋还是留下。想走尽管走,天枢势力占据了整个中原,幅员辽阔,丝毫不在宋、金两国之下,领地内人才济济,每日至长安求官者,络绎不绝。此时的天枢城,早就不缺人才了。
想留下,也可以,毕竟也曾为了天枢势力的壮大做出过贡献——但有一条,留下了,就别三心二意,骑墙望风,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否则,保密局的密探,可不是吃素的。
当初天枢势力弱小,窝在太行深山之时,许多宗室与故宋官员、士子,的确是一意南归,只是为狄烈所羁系,加上战乱不断,难以成行,便耽搁下来。及至天枢势力不断壮大,军队、地盘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高,不过区区数年,已成问鼎之势。而南宋建炎朝呢,从建炎元年起,就被金人按在地上不断猛揍,年年遍体鳞伤,地盘不断萎缩,竟生生被金人从黄河边赶到长江边上了。
天枢兴,建炎衰。只要眼不瞎。耳不聋,都可以清晰明了天下这番新局。
是留在一个勃勃生机的新兴势力里,期待更远大的前程,还是回到那个江河日下的建炎大宋,从头再来。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
赵宋宗室子弟近两千人,在保密局的监控下,紧急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由越王赵偲主持,所有宗室重量极人物俱出席。议题只有一个:去或留。
会议争论极为激烈。甚至发展到争吵,就去留问题,发生严重两极化。基本上,辈份、爵位较高的宗室。都想回南宋——毕竟那里是赵家江山。他们这些皇亲贵戚。理应享受到特殊的待遇。而留在天枢城,他们与一般的官员没有任何区别,领同样的薪俸。地位尊卑一视同仁,甚至不如那些军将,心理如何能平衡?
而亲缘较疏远、爵位甚低,早已边缘化的低级宗室子弟,则更愿意留下来——反正即便回到南宋,除了多领一份皇粮,也不见得有更好的前程。许多宗室子弟,早已在天枢势力不断扩张中,谋得了不错的职位与前程。文官如赵忠,已是太原府长史;武官如赵能,官至车骑中郎将,独领一旅。他们,就是年轻一辈宗室的榜样。
令人意外的是,最应该回南宋的几位王公:越王赵偲、信王赵榛、相国公赵梃等人,均表示留下。
越王赵偲选择留下,也能理解,他本是天枢势力内的宗室标杆人物,狄烈就算是做个姿态,也得重用他。加上赵偲连番出使,成效斐然,功劳是实打实的。更莫说他的女儿,舞阳郡主赵檀香,极有可能成为华国郡王侧妃。有了这样一层关系,他怎么可能走?
相国公赵梃,虽在军中职务不高,至今不过百人长,但这小子死心眼,只认准了一个军主,只认定了一个目标——消灭女真人。所有宗室中,这位相国公是最坚定的扎根派。
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信王赵榛的选择。这位信王一直长期被软禁,直至去年整军之后,他对原五马山寨改编的五马师的影响力几乎消失殆尽,才得以自由,并且始终未得任用,全靠自己在五马山寨时所得积蓄度日。这样的窘境,这样的憋屈,本应第一个选择愤然离去,结果却恰恰相反,怎不令人惊惑。
赵榛永远都是那副阴沉沉的模样,常年的幽禁生涯,似乎令他出现某种心理异常,令人望而生寒。对于宗室的困惑,他只淡淡说了一句:“江南朝廷先是有了一位七哥,如今再有一位九哥,若再加上我赵十八,不嫌太挤了吗?”
此言入耳,所有宗室无不心下一寒,仿佛猜想到某种可怕结果,千人会议场,顿时鸦雀无声。
赵榛的话,戳中了狄烈送还赵构的叵测居心。
没错,狄烈不是大宋的续命者,而是掘墓人。
抓一个赵九,还一个赵七,让这个偏安的小朝廷在没有虎狼金人的频繁入侵袭扰,更在新君的领导下,快快乐乐沿着历史既定轨道发展——狄烈是吃饱了撑得慌么?干这等无聊费力不讨好之事?
抓赵九,令南宋失君;送赵七,趁虚而入;再放赵九,二虎相争,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局。一山岂能容二虎?一国岂能有二君?赵九归,南宋必乱,而且这种乱,只局限于宫廷,最多不超出临安。如此,不至引发大规模动荡,对江南民生也不会造成实质破坏。
相信南宋朝局经过一番动荡之后,必定内伤、隐忧、后患重重,人心惶惶,君臣离心,上下猜忌。
此时,方是取宋最佳时机。
相比起赵宋宗室,原北宋故旧官员、士子可就一致多了,绝大多数都选择留在天枢势力内。到哪里不是一样当官?当然,也有例外,如此次被救归之官员。这些人虽然感念圣后之恩泽,天枢城主之恩惠,但很明显,天枢城与南宋不是一回事,身为宋臣,他们必须回到宋境,为自己,也为迁居江南的亲眷。不过,却有三个名声显赫的人物留了下来。
一个是张孝纯,这位知太原府,当年在太原与王禀并肩抗击数万金西路军。守城近九个月,箭尽粮绝。援兵无望,最终城破。王禀投水死,张孝纯被俘,被迫投降。战败失节,背上了这么一个人生污点,张孝纯再回南宋,也落不下好。但张孝纯万没料到,渊圣皇后接见归返人员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他。
而圣后座下那位天枢城主,一见面。就对张孝纯说了一句:“先人有言。不以成败论英雄,永锡公虽败犹荣,实为太原的英雄。”
张孝纯当时就结巴了:“孝纯、不过一失节之人,如何、如何当得起此誉?莫要折杀老夫。”
天枢城主道:“做为一个战士。你为国家尽责了;战败之后。则是你在为自己的性命负责。这无可指责。你与王禀一样,依然是太原的英雄。”
张孝纯当场就掉泪了,这是五年来。他听过的唯一不偏不倚的评价,年过半百的人,哭得像个小伙子。
如果说张孝纯是感念知己而留下来,那么宇文虚中则是不得不留——他的家眷全被南宋遣送到长安了,还能怎办?
第三个留下来的人,最令人惊讶,因为此人最应当回南宋——洪皓。
洪皓在了解到第三次奈何关之战始末后,联系前因后果,顿时明白了,当日自己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尽管当日他不知情,尽管他就是个跑腿的,但帮凶的负罪感,仍令他愤愧欲死。
洪皓当即求见圣后,请赐予一死,被驳回后,再自请入监,若不惩处,则长跪不起。
狄烈最后被这倔强的家伙弄得不耐烦了,只想远远弄走这家伙,随口问道:“有一个差事,我们要派一个副使,随金国使臣乌陵思谋至上京,协助正使马扩,协商两朝茶马互市之事,你可愿去?”
洪皓眼睛都不眨一下:“臣愿往。”
狄烈讶然:“本王不过随便问一下……话说,你才刚回来啊。”
洪皓面不改色,还是那句话:“臣愿往。”
于是,乌陵思谋多了个伴。
……
九月底,站队时限截止,该走的走,想留的留。天枢城派出十艘大船,将一千余南归的宗室、官员、士子及其家眷仆役,尽数送上大船,沿丹水而下,走汉水入长江,顺着狄烈前次千里奔袭黄天荡的路线,直抵江南。
天诛军方派出一支百人队,护卫南归宗室官员们的安全。
一个都的护卫队看上去少了点,但在天枢势力范围内,所有的残余金兵与流寇,都被天诛军第三整编师、陕州军、王屋山寨等强龙加地头蛇的组合,扫得干干净净,安全无虞。
至十月中,行程过半,船队至郢州,即将进入荆湖南路的江陵府时,便是天枢势力与南宋的实际控制分界线。到了此处,天诛军护卫队则须返回,船队的安全,将交由南宋方面负责。
南宋方面,也早得到天枢城通知的消息,但不知是朝堂无君,群臣扯皮,办事效率太差,还是南宋的军兵素质就那样,拖拖拉拉,一直未见踪影。结果,天诛护卫队走了,南宋这边的护卫迟迟未见,弄得这群南归官员们心里极不踏实。
正当被搁置在郢州的船队等得不耐烦,准备不等官兵来就要上路之时,官兵出现了——只是,不是他们期盼的护送官兵,而是一群追缉要犯的衙役弓手。只不过,这支衙役弓手队伍,人数未免多了些,足足有一百二十余人,只怕整个郢州城的衙役都出动了。
什么样的要犯,竟须出动如此之多的人手追捕?
南归官员们正议论纷纷,安抚内眷之时,这支缉捕队的都头——一名二十余岁,神情精悍,下巴留着短髭的年轻军将,背弓挎刀,手持一卷图形画影,振声对大船上的千余南归诸人道:“某乃郢州弓手都头黎冲,现追缉一名血案逃犯,此人极有可能混入诸公船队之中。为诸公安全计,黎某要一一辩认,勿使真凶逃脱,得罪之处,祈请宥恕。”
若是寻常官员内眷船队,只怕早已炸锅,而这群南归宗室官员,包括其内眷仆役,无不是吃过大苦头,历经磨难之人,却也并不甚惊恐,愿意配合。
这郢州弓手都头,倒也谦冲有礼,只比照手持图形,一一核验,绝不骚扰女眷,更无趁机勒索财物之举。看其神情之专注,甚至带着几分说不出的紧张,倒是一个尽忠职守的难得武官。
“陛下,有些不对。”秦桧低声对戴着斗笠的赵构说道。
这千余人中,知道赵构身份的,只有秦桧与赵构身边两名心腹宦官蓝圭与曾择而已。眼下的这位建炎天子,要护卫没护卫,要武力没武力,安全方面毫无保障,当然不敢暴露身份,谁敢保证这满船上千人就一定忠心?
赵构一经提醒,也注意到了,那名都头所查验之人,全是年轻人,那身长、那样貌,居然与自家颇为接近……
秦桧低声吩咐曾择几句,曾择点头施礼而去。
不多时,曾择跌跌撞撞奔回,脸色惊恐,身体控制不住直发抖,牙齿上下交击:“奴婢借故摔倒,滚到那都头脚下,看到了……看到了……是官家的、的图形……”
赵构脸色难看到极点,以他的智商,岂会看不明白这是哪一出,惨笑道:“好七兄,好兄长啊!”
秦桧不敢接口,略加思索,浓眉一轩,抹了一把胸前漂亮的长髯,道:“臣有一策,可保陛下安全。”
赵构正悲愤郁结,一时未语,倒是蓝圭急不可耐抢先道:“何策?请先生明言。”
秦桧直视蓝圭,声音阴冷:“此策正应在你身上。”
“我?”蓝圭一阵茫然。
“不错,你可愿为陛下牺牲?”
蓝圭看着秦桧那阴沉的脸,再扭头看向官家木然的神情,双脚一软,跪伏在地,拚命抑制住想要嚎啕大哭的**,用力点头:“奴婢的命,是官家给的,早想还给官家了……”
赵构嘴唇哆嗦,用力扶起蓝圭,眼圈发红,声音哽咽:“你且放心,朕当以国公之礼葬之,必令尔身后极尽哀荣……”
当那黎都头检查到第三艘大船之时,突闻噗嗵一声,一人背着包裹,跳水而逃,各船顿时一阵喧嚣惊呼。谁也没想到,真的有逃犯!
黎都头飞快奔到船尾,发现那人顺流而下,渐游渐远,当即摘弓取箭,开弦如满月,寒光闪闪的箭镞对准水面上那随波起伏的半个身影。只是,他身体微微颤抖,始终未敢发箭……眼见那身影越来越远,再过得一会,就逃出射程了。
黎都头猛地低声嘶吼,一付豁出去的模样,手指一松——绷!弓弦剧颤,箭似流星,飞掠江河上空,血光迸溅,贯脑而入……
逃犯中箭后,随浪翻涌,眨眼间沉入江底,但他的包裹却漂浮于水面,随即被捞取上来。
黎都头不顾包裹**,急切验看。当他翻出一枚拇指大小的白玉印章时,面色一喜,待看清那印章篆字,终于长长松了口气,浑身脱力,一屁股坐在船板上……
逃犯毙命,任务完成,黎都头再三向南归诸人谢罪,随即率百余衙役弓手呼啸而去。
船头上,斗笠遮掩下的那张面孔,痛恨扭曲,瞳如蛇眸。(未完待续。。)
~~~~~~~~~~~~~~~~~~~~~~~~~~~~~~~~~~~~~~~~
九月,长安天枢总部发布了一条震动朝堂的消息:欲归江南者,可归江南;欲留中原者,可留中原。
从这一刻起,狄烈开始清理异己分子,先礼后兵。天枢势力内所有的前朝宗室与故宋官员、士子,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归宋还是留下。想走尽管走,天枢势力占据了整个中原,幅员辽阔,丝毫不在宋、金两国之下,领地内人才济济,每日至长安求官者,络绎不绝。此时的天枢城,早就不缺人才了。
想留下,也可以,毕竟也曾为了天枢势力的壮大做出过贡献——但有一条,留下了,就别三心二意,骑墙望风,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否则,保密局的密探,可不是吃素的。
当初天枢势力弱小,窝在太行深山之时,许多宗室与故宋官员、士子,的确是一意南归,只是为狄烈所羁系,加上战乱不断,难以成行,便耽搁下来。及至天枢势力不断壮大,军队、地盘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高,不过区区数年,已成问鼎之势。而南宋建炎朝呢,从建炎元年起,就被金人按在地上不断猛揍,年年遍体鳞伤,地盘不断萎缩,竟生生被金人从黄河边赶到长江边上了。
天枢兴,建炎衰。只要眼不瞎。耳不聋,都可以清晰明了天下这番新局。
是留在一个勃勃生机的新兴势力里,期待更远大的前程,还是回到那个江河日下的建炎大宋,从头再来。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
赵宋宗室子弟近两千人,在保密局的监控下,紧急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由越王赵偲主持,所有宗室重量极人物俱出席。议题只有一个:去或留。
会议争论极为激烈。甚至发展到争吵,就去留问题,发生严重两极化。基本上,辈份、爵位较高的宗室。都想回南宋——毕竟那里是赵家江山。他们这些皇亲贵戚。理应享受到特殊的待遇。而留在天枢城,他们与一般的官员没有任何区别,领同样的薪俸。地位尊卑一视同仁,甚至不如那些军将,心理如何能平衡?
而亲缘较疏远、爵位甚低,早已边缘化的低级宗室子弟,则更愿意留下来——反正即便回到南宋,除了多领一份皇粮,也不见得有更好的前程。许多宗室子弟,早已在天枢势力不断扩张中,谋得了不错的职位与前程。文官如赵忠,已是太原府长史;武官如赵能,官至车骑中郎将,独领一旅。他们,就是年轻一辈宗室的榜样。
令人意外的是,最应该回南宋的几位王公:越王赵偲、信王赵榛、相国公赵梃等人,均表示留下。
越王赵偲选择留下,也能理解,他本是天枢势力内的宗室标杆人物,狄烈就算是做个姿态,也得重用他。加上赵偲连番出使,成效斐然,功劳是实打实的。更莫说他的女儿,舞阳郡主赵檀香,极有可能成为华国郡王侧妃。有了这样一层关系,他怎么可能走?
相国公赵梃,虽在军中职务不高,至今不过百人长,但这小子死心眼,只认准了一个军主,只认定了一个目标——消灭女真人。所有宗室中,这位相国公是最坚定的扎根派。
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信王赵榛的选择。这位信王一直长期被软禁,直至去年整军之后,他对原五马山寨改编的五马师的影响力几乎消失殆尽,才得以自由,并且始终未得任用,全靠自己在五马山寨时所得积蓄度日。这样的窘境,这样的憋屈,本应第一个选择愤然离去,结果却恰恰相反,怎不令人惊惑。
赵榛永远都是那副阴沉沉的模样,常年的幽禁生涯,似乎令他出现某种心理异常,令人望而生寒。对于宗室的困惑,他只淡淡说了一句:“江南朝廷先是有了一位七哥,如今再有一位九哥,若再加上我赵十八,不嫌太挤了吗?”
此言入耳,所有宗室无不心下一寒,仿佛猜想到某种可怕结果,千人会议场,顿时鸦雀无声。
赵榛的话,戳中了狄烈送还赵构的叵测居心。
没错,狄烈不是大宋的续命者,而是掘墓人。
抓一个赵九,还一个赵七,让这个偏安的小朝廷在没有虎狼金人的频繁入侵袭扰,更在新君的领导下,快快乐乐沿着历史既定轨道发展——狄烈是吃饱了撑得慌么?干这等无聊费力不讨好之事?
抓赵九,令南宋失君;送赵七,趁虚而入;再放赵九,二虎相争,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局。一山岂能容二虎?一国岂能有二君?赵九归,南宋必乱,而且这种乱,只局限于宫廷,最多不超出临安。如此,不至引发大规模动荡,对江南民生也不会造成实质破坏。
相信南宋朝局经过一番动荡之后,必定内伤、隐忧、后患重重,人心惶惶,君臣离心,上下猜忌。
此时,方是取宋最佳时机。
相比起赵宋宗室,原北宋故旧官员、士子可就一致多了,绝大多数都选择留在天枢势力内。到哪里不是一样当官?当然,也有例外,如此次被救归之官员。这些人虽然感念圣后之恩泽,天枢城主之恩惠,但很明显,天枢城与南宋不是一回事,身为宋臣,他们必须回到宋境,为自己,也为迁居江南的亲眷。不过,却有三个名声显赫的人物留了下来。
一个是张孝纯,这位知太原府,当年在太原与王禀并肩抗击数万金西路军。守城近九个月,箭尽粮绝。援兵无望,最终城破。王禀投水死,张孝纯被俘,被迫投降。战败失节,背上了这么一个人生污点,张孝纯再回南宋,也落不下好。但张孝纯万没料到,渊圣皇后接见归返人员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他。
而圣后座下那位天枢城主,一见面。就对张孝纯说了一句:“先人有言。不以成败论英雄,永锡公虽败犹荣,实为太原的英雄。”
张孝纯当时就结巴了:“孝纯、不过一失节之人,如何、如何当得起此誉?莫要折杀老夫。”
天枢城主道:“做为一个战士。你为国家尽责了;战败之后。则是你在为自己的性命负责。这无可指责。你与王禀一样,依然是太原的英雄。”
张孝纯当场就掉泪了,这是五年来。他听过的唯一不偏不倚的评价,年过半百的人,哭得像个小伙子。
如果说张孝纯是感念知己而留下来,那么宇文虚中则是不得不留——他的家眷全被南宋遣送到长安了,还能怎办?
第三个留下来的人,最令人惊讶,因为此人最应当回南宋——洪皓。
洪皓在了解到第三次奈何关之战始末后,联系前因后果,顿时明白了,当日自己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尽管当日他不知情,尽管他就是个跑腿的,但帮凶的负罪感,仍令他愤愧欲死。
洪皓当即求见圣后,请赐予一死,被驳回后,再自请入监,若不惩处,则长跪不起。
狄烈最后被这倔强的家伙弄得不耐烦了,只想远远弄走这家伙,随口问道:“有一个差事,我们要派一个副使,随金国使臣乌陵思谋至上京,协助正使马扩,协商两朝茶马互市之事,你可愿去?”
洪皓眼睛都不眨一下:“臣愿往。”
狄烈讶然:“本王不过随便问一下……话说,你才刚回来啊。”
洪皓面不改色,还是那句话:“臣愿往。”
于是,乌陵思谋多了个伴。
……
九月底,站队时限截止,该走的走,想留的留。天枢城派出十艘大船,将一千余南归的宗室、官员、士子及其家眷仆役,尽数送上大船,沿丹水而下,走汉水入长江,顺着狄烈前次千里奔袭黄天荡的路线,直抵江南。
天诛军方派出一支百人队,护卫南归宗室官员们的安全。
一个都的护卫队看上去少了点,但在天枢势力范围内,所有的残余金兵与流寇,都被天诛军第三整编师、陕州军、王屋山寨等强龙加地头蛇的组合,扫得干干净净,安全无虞。
至十月中,行程过半,船队至郢州,即将进入荆湖南路的江陵府时,便是天枢势力与南宋的实际控制分界线。到了此处,天诛军护卫队则须返回,船队的安全,将交由南宋方面负责。
南宋方面,也早得到天枢城通知的消息,但不知是朝堂无君,群臣扯皮,办事效率太差,还是南宋的军兵素质就那样,拖拖拉拉,一直未见踪影。结果,天诛护卫队走了,南宋这边的护卫迟迟未见,弄得这群南归官员们心里极不踏实。
正当被搁置在郢州的船队等得不耐烦,准备不等官兵来就要上路之时,官兵出现了——只是,不是他们期盼的护送官兵,而是一群追缉要犯的衙役弓手。只不过,这支衙役弓手队伍,人数未免多了些,足足有一百二十余人,只怕整个郢州城的衙役都出动了。
什么样的要犯,竟须出动如此之多的人手追捕?
南归官员们正议论纷纷,安抚内眷之时,这支缉捕队的都头——一名二十余岁,神情精悍,下巴留着短髭的年轻军将,背弓挎刀,手持一卷图形画影,振声对大船上的千余南归诸人道:“某乃郢州弓手都头黎冲,现追缉一名血案逃犯,此人极有可能混入诸公船队之中。为诸公安全计,黎某要一一辩认,勿使真凶逃脱,得罪之处,祈请宥恕。”
若是寻常官员内眷船队,只怕早已炸锅,而这群南归宗室官员,包括其内眷仆役,无不是吃过大苦头,历经磨难之人,却也并不甚惊恐,愿意配合。
这郢州弓手都头,倒也谦冲有礼,只比照手持图形,一一核验,绝不骚扰女眷,更无趁机勒索财物之举。看其神情之专注,甚至带着几分说不出的紧张,倒是一个尽忠职守的难得武官。
“陛下,有些不对。”秦桧低声对戴着斗笠的赵构说道。
这千余人中,知道赵构身份的,只有秦桧与赵构身边两名心腹宦官蓝圭与曾择而已。眼下的这位建炎天子,要护卫没护卫,要武力没武力,安全方面毫无保障,当然不敢暴露身份,谁敢保证这满船上千人就一定忠心?
赵构一经提醒,也注意到了,那名都头所查验之人,全是年轻人,那身长、那样貌,居然与自家颇为接近……
秦桧低声吩咐曾择几句,曾择点头施礼而去。
不多时,曾择跌跌撞撞奔回,脸色惊恐,身体控制不住直发抖,牙齿上下交击:“奴婢借故摔倒,滚到那都头脚下,看到了……看到了……是官家的、的图形……”
赵构脸色难看到极点,以他的智商,岂会看不明白这是哪一出,惨笑道:“好七兄,好兄长啊!”
秦桧不敢接口,略加思索,浓眉一轩,抹了一把胸前漂亮的长髯,道:“臣有一策,可保陛下安全。”
赵构正悲愤郁结,一时未语,倒是蓝圭急不可耐抢先道:“何策?请先生明言。”
秦桧直视蓝圭,声音阴冷:“此策正应在你身上。”
“我?”蓝圭一阵茫然。
“不错,你可愿为陛下牺牲?”
蓝圭看着秦桧那阴沉的脸,再扭头看向官家木然的神情,双脚一软,跪伏在地,拚命抑制住想要嚎啕大哭的**,用力点头:“奴婢的命,是官家给的,早想还给官家了……”
赵构嘴唇哆嗦,用力扶起蓝圭,眼圈发红,声音哽咽:“你且放心,朕当以国公之礼葬之,必令尔身后极尽哀荣……”
当那黎都头检查到第三艘大船之时,突闻噗嗵一声,一人背着包裹,跳水而逃,各船顿时一阵喧嚣惊呼。谁也没想到,真的有逃犯!
黎都头飞快奔到船尾,发现那人顺流而下,渐游渐远,当即摘弓取箭,开弦如满月,寒光闪闪的箭镞对准水面上那随波起伏的半个身影。只是,他身体微微颤抖,始终未敢发箭……眼见那身影越来越远,再过得一会,就逃出射程了。
黎都头猛地低声嘶吼,一付豁出去的模样,手指一松——绷!弓弦剧颤,箭似流星,飞掠江河上空,血光迸溅,贯脑而入……
逃犯中箭后,随浪翻涌,眨眼间沉入江底,但他的包裹却漂浮于水面,随即被捞取上来。
黎都头不顾包裹**,急切验看。当他翻出一枚拇指大小的白玉印章时,面色一喜,待看清那印章篆字,终于长长松了口气,浑身脱力,一屁股坐在船板上……
逃犯毙命,任务完成,黎都头再三向南归诸人谢罪,随即率百余衙役弓手呼啸而去。
船头上,斗笠遮掩下的那张面孔,痛恨扭曲,瞳如蛇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