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子的十几个掷弹筒一口气打了十几轮,发射了二百多发掷榴弹,其中有一大半落在唐中他们这一侧的乱石山和路面上,更有几发干脆就落在唐中他们原来藏身的大石头附近。若不是他们见机得快,提前逃开,只怕现在已经全都变成碎片了。
不过,躲在山根底下,也不是就绝对安全。虽说岩壁处向内凹进的拐角,有效地限制了小鬼子掷榴弹的飞行路线,无法直接打到山根底下,但那到处乱蹦乱跳的弹片和碎石,经过崖壁的反弹之后,还是有许多砸到他们身上,虽说不是直接命中,却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等小鬼子的掷弹筒终于结束射击的时候,唐中他们四个已经个个身上带伤,好在有防弹衣和钢盔护住脑袋和身子,伤的地方都在胳膊腿上,见血是肯定的,不过伤的都不重,但总而言之,这一回他们是吃了大亏。
小鬼子的这一轮攻击与掷弹筒配合的非常好,掷弹筒刚刚停止射击,冲锋的步兵就已经出现在乱石山的棱线上了。也许他们认为经过这一阵猛烈地轰击,对面的敌人就算没被全部干掉,也剩下不多了。所以,这些小鬼子踏上山顶棱线之后,草草向下扫了一眼,没看到有敌人存在,就把心放下了一大半。只是稍微迟疑了一下,第一批上来的十几个家伙就大着胆子向山下冲来。
可这一冲,却又杯具了。跑在最前面的几个鬼子的双脚刚刚踏上平地,后面的八九个还在半坡上跌跌撞撞的往下跑,却突然发现有四个身影从崖壁拐角处的山根底下猛地站了起来。还没等这些小鬼子反应过来,那四个人影手中的武器就几乎在同一时间喷出四道长长的火舌。
这四道火舌又分成两路,其中两道直接扑向刚踏上平地的几个鬼子,另外两道则像鞭子似的横扫向乱石山的棱线,把后边刚刚出现在那里的小鬼子一个个全打成了滚地葫芦。
这一批冲锋的小鬼子兵力不少,足有四十多人。唐中他们四个一口气每人打光一个弹匣,才算把冲过来的小鬼子全部干掉,同时也把后续部队打得一时不敢露头。
暂时遏制住小鬼子的攻势,唐中他们也不敢怠慢,赶紧交替掩护着每人又换上一个弹匣,准备再战。但这回他们可不敢再用扫射了,唐中严厉的警告三个手下:“都给老子把快慢机调到点射上,注意射击精度,在子弹没有补充上来之前,要尽量节省子弹!”
唐中下这样的命令,也是实属无奈。这时候,他们除了已经换上的这个弹匣,每人手里只剩下一个满弹匣。虽说冲过来被打死的那十几个鬼子,为他们送来了可能有将近两千发子弹(日军步兵标准装备:每名步枪手携带三个弹药盒,前腰左右各一个,各装弹30发,后腰一个,装弹60发,共计120发子弹。这次作战,日军士兵基本没得到开枪机会,因此他们的子弹盒应该都是满的。),但这些子弹还都五发一组的装在一个个桥夹上,他们的自动步枪想要使用,还需要先一发一发的压进弹匣才行。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而且很关键!把子弹一发一发从桥夹上取下来,再一发一发装进弹匣,这个过程需要不少时间,而且还不是装一个两个弹匣,要想把他们每个人手里的七个空弹匣全部装满,需要的时间可是海了去了!小鬼子会给他们这个时间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对面的马场正郎现在连生吃了他们的心都有了,又怎么可能给他们时间慢条斯理的压子弹?这可怎么办?
别着急!唐中他们四个可是无常特种部队的队员,如果连这点事情都解决不好,那还跟小鬼子玩个屁?唐中既然能想到让小鬼子给他们送子弹,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不过,这个所谓的解决办法,可不是唐中想出来的,而是特战队每一个战斗小组都配备的一个快速装弹器,而且陈桂柏手里现在就有一个。
这个快速装弹器为全铝制,结构也极为简单:一个能一次叠放六个五发桥夹的开放式装弹斗,装弹斗底部右边有弹匣接口,空弹匣的装弹口就卡在这个接口上;装弹斗的底部左边装有一个拨弹手柄,用来推送子弹;而在它的底部正上方,则开有一个稍大于空桥夹侧面投影的开口,用于漏掉装完弹的空桥夹。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歪把子机枪装弹斗的简化版,装弹的时候,把六个五发满弹桥夹弹头朝下叠放入装弹斗,装弹者在用左手固定装弹器的同时,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顺便固定住装入弹斗的桥夹,右手再来回拉动拨弹手柄,六个桥夹的三十发子弹就会被依次装进弹匣。装弹过程中剩下的空桥夹,则在剩余满弹桥夹的挤压下下,依次从装弹斗底部的开口处掉落出来。
这个快速装弹器的结构简单、轻便、易于携带,却又极为实用,而且当初设计它的目的,就是针对日军的五发桥夹,因此装弹速度极为快捷。只要稍微熟悉一下,一般人都可以用这个装弹器在十秒钟之内装满一个三十发弹匣,可以说效率极高。
因为日军没想到对面的敌人挨了这么多的掷榴弹,依然还能保存如此凶悍的战斗力,所以第一拨上去的四十多人被杀光之后,后面的士兵一下子慌了神,吃惊之下,后续兵力就没能及时跟上去补充,这就给了唐中他们从面前的死鬼子身上收集子弹的时间。
趁着这个绝佳的机会,唐中他们四个一拥而上,对着横七竖八躺在乱石山上下的十几个死鬼子上下其手,十几条各挂着三个牛皮弹盒的皮带很快就被他们全部给解下来,扔到石壁拐角处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陈桂柏探手从被囊中取出快速装弹器,立刻跑过去蹲下,开始开工装弹。
但是到了这时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了。若是日本人现在马上再次发起攻击,就凭唐中他们三个手里剩下的子弹,连两拨冲锋都扛不住。所以,在拿到陈桂柏装满的弹匣之前,他们必须还要有别的应对办法。
唐中拿出的应对办法,就是收集那些死鬼子身上的手榴弹。二战中日军步兵普遍装备的九一式手榴弹,是一种集手雷、掷榴弹、枪榴弹于一体的多功能通用型榴弹。这种榴弹本身作为步兵人工投掷的手雷,首先大量装备步兵部队。而在它的弹身底部,有一个螺旋栓孔,可以拧接上备用的推进剂罐,这时候就成为可以由掷弹筒发射的掷榴弹。如果不装推进剂罐,而是装上尾翼,就可以作为枪榴弹使用(当然唐中他们用不着这个功能)。一物三用,的确是好东西。
因为掷弹筒在日军单兵装备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每个日军步兵同时也都是掷弹筒组的弹药手,作战时他们不但要每人携带四枚手榴弹,同时还要携带与之配套的四个推进剂罐。一旦掷弹筒组有需要,就可以马上把它们组合起来,供掷弹筒使用。
唐中自己携带的四枚掷榴弹已经全部用来炸石头了,而陈桂柏他们三个携带的十二发掷榴弹,也已在刚才的激战中全部用光,现在,他们必须抢在小鬼子再次发起攻击之前,把这些死鬼子身上的手榴弹和推进剂罐组合起来,用来挡住后面活鬼子的进攻。
但是,对面的鬼子显然不想让他们如此从容的做好准备,唐中他们三个每人刚组合起五六枚掷榴弹,小鬼子的进攻就又开始了。
十几个鬼子非常小心的把脑袋从乱石山顶上的棱线位置露出来,但很不幸的是,他们马上就被唐中发现了。
“锤子!穿山甲!上榴弹~!”唐中暴喝一声,跟着操起汤姆森,“哗哗哗……”,就是一梭子横扫过去。一个弹匣三十发子弹很快就打光了,唐中把手里的枪一扔,随手又抓起陈桂柏扔下的另一支汤姆森,跟着又是一梭子猛扫过去。两个弹匣六十发子弹,一下子棱线上的脑袋全打没影了。
利用唐中争取的这一点宝贵的时间,“锤子”和“穿山甲”已经麻利的上好掷榴弹,跟着就“嗵嗵”的打了出去。不等两发掷榴弹落地,两人马上重新装弹、发射,如此往复,一口气每人打了六发,才算罢休。
锤子和穿山甲摆弄枪挂榴弹发射器的水平,可比小鬼子那些半吊子掷弹筒手的手艺强多了,十二发掷榴弹过去,一下子就把乱石山对面的斜坡和下面的很大一块平地全都覆盖了,正在这里集结,准备进行下一轮攻击的一个鬼子小队,当场被炸的人仰马翻、鬼哭狼嚎,瞬间就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那边装子弹的陈桂柏也低头猛干,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他已经装满了七八个弹匣,他抓起这些弹匣,转头喊了一声:“老大,接住!”一扬手,全给唐中他们三个扔了过去。
有了充足的弹药供应,唐中他们几个立刻心神大定,对于能否把这路小鬼子堵到大部队赶来,一个个充满了信心。
*******************************************************************************
很久以来,看过的一些国产军事题材影片,凡是出现射击的镜头,不管是冲锋枪还是机枪,基本都是不换弹匣,一口气干上个三两分钟都不带歇口气的。每当看到这样的镜头,大刀总是有些奇怪,难道那些拍影片的人就不知道一个弹匣的弹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休止的射击吗?因此,大刀心里就有了写这么一个情节的想法,现在终于有这个机会把它写了出来,希望能给那些搞出这种**作品的人提个醒,也希望各位兄弟能够喜欢,呵呵。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