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开到卯时三刻,日头高悬明媚之时,基本就要散了。

    温臻拖着双手抱着两只糯米烧麦、哭哭啼啼的擎哥,从早市改道去县里商铺较多的鱼头巷,寻找四婶的身影。

    擎哥偷偷逃离亲娘溜到她的面点铺虽是小孩子不懂事,但她若不把擎哥全须全尾的送回去,孙家能借机闹个底朝天。

    两只香喷喷油乎乎的糯米烧麦被擎哥捧在手心里死死盯着。小孩子越盯越想哭,眼泪鼻涕“唰”得一声流了下来:“姊姊为何不让、让我多带走一些”

    他一想到心心念念的烧麦包子都被那两个高大的哥哥面带犹豫的尝了一口后立刻亮着眼睛端走蒸屉包圆,自己出了一身汗结果只从两个虎口里抢到了两只小烧麦,还没来得及再抢些什么,就被温姊姊拖走了就难过的想哭。

    虽然姊姊美名其曰去采买的路上顺便带他去找他娘。可只有两个烧麦,一口下去都没了,可怎么够啊?

    擎哥很委屈,委屈得不行。

    温臻只得好言安慰,告诉擎哥他的小肚子已经撑得滚圆,再吃下去积食就不好了。

    街边不少路人都看着这一幕笑,长得跟朵娇花似的小娘子费劲的拖着满地打滚哭哭啼啼的小弟弟,谁能不笑呢?

    她费劲拖着擎哥寻找四婶五婶,才发现丢了儿子的四婶也正焦急地到处找擎哥。绕了好几个转角总算发现正拖着擎哥走的温臻后,四婶立刻急冲冲地跑了过去,伸手把擎哥拽进怀里。

    “要死了,你这孩子跑哪里去了!?”

    见四婶来了,温臻淡淡打了声招呼就离开,擎哥抱着温臻的胳膊不想让温姊姊走。

    四婶一看擎哥竟然如此黏着温臻那一肚子坏水的小泼妇,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抬手就对擎哥一顿敲。

    “赶紧给老娘松手——你手里抱的是什么?”

    擎哥眼巴巴地看着温姊姊窈窕纤细的身影离开,难过地将最后两只烧麦往自己袖子里塞。四婶一见他这扣扣搜搜的样,又气得险些跳脚。

    她回想起面点铺里客流不错,心里对温臻的手艺难免有些好奇,可又不愿意明说掉了自己身价,便咳嗽一声装作不耐烦道:“吃的放袖子里脏不脏?娘先给你拿着。”

    擎哥一看看出来他娘的心思,立刻将袖子藏了起来,嘴里认认真真地叫道:“给娘拿——娘梦去吧。”

    四婶一听擎哥这小兔崽子一说,气得险些又晕了过去,干脆追着擎哥又敲了一顿。

    可惜温臻离开的早,错过了擎哥与他娘的闹剧。此时鱼头口巷子里的商铺开张了不少,她一边走一边默默打量。

    这里的商铺租金为明州县城里最高,她一开始也想过在此地盘间铺子,占据地理优势客源采买都轻松。

    无奈全身家产加上天家赏赐,也离此地最便宜的租铺差五六两银子,只得作罢。

    举目眺过去,鱼头口巷子东边的长胜坊卖蒸饼,西边的水辅铺卖汤圆,南边的昌兴居卖樱桃酥,北边的繁荣肆卖茶点,其中不少大大小小的摊位穿插在里面。

    三层楼高的宋家酒楼也矗立在巷子中部,络绎不绝的客人出入其中。温臻正专心致志地抬头看着,身后突然响起一道清和的声音:“温老板。”

    回过头,便见宋隽钰一身月白袍子,身长玉立地站在自己身后。不过与往日不同的是,他怀里还抱着一个嘟着嘴满脸不情愿的头戴方帽穿着青衿的小学童。

    小学童的眉眼生得与宋隽钰有七八分相似,五官很是干净可爱,只是一脸恹恹地盯着地面。

    温臻对这个表情太熟悉了:每次教书先生的车轿抵达孙家门口时,孙家四房五房那群小豆丁也是这副视死如归的神情。

    宋隽钰见温臻的目光落在怀里的宋隽钎身上,便笑着与温臻解释:“这是家中四弟隽钎。隽钎,见了人怎么不打招呼。”

    小隽钎仰着一张恹恹的小脸,恹恹地给面前的姊姊打了招呼。

    这也恹恹的小豆丁实在太可爱了。温臻强忍住想捏捏小隽钎小恹脸的冲动,柔声道:“小隽钎这是怎么了,这么不开心?”

    不等宋隽钰说什么,小隽钎就恹恹地开口:“昂,考试了,不开心。”

    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考试都是小豆丁们心里最大的伤痛。温臻脑海里也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当年默写高考必备古诗词时的惨痛,连忙摇了摇头将这些恐怖回忆抹了出去。

    她用一般大人们常用的考后安慰话,轻声安慰小隽钰:“没关系的,没考好下次努力就是了,一次考试代表不了什么。”

    哪料小隽钎恹恹地摇了摇头:“又第一,没对手,不开心。”

    “”向来读书成绩全年级倒数的温臻恹恹地闭上了嘴巴。

    原来小丑竟是她自己。

    偏偏宋隽钰还与她解释:“隽钎最近在念三字经,言语说话便变成了这副样子。”

    小隽钎的思想觉悟让温臻汗颜不已,在心里默默吐槽:果然人比人气死人。她当年为背下《陋室铭》熬秃头发,这小神童已经开始伤心天下无对手可切磋。

    看出弟弟不开心,宋隽钰伸手捏了捏弟弟的小脖子,笑道:“这只是蒙学测试,等你升了正式学堂,就会遇到更多优秀的同龄人。”

    温臻敏锐地捕捉到了“蒙学”二字,眉梢挑了挑,心想难道明州县的学堂也设有蒙学吗?

    在她的记忆里,原书里里的蒙学与现代的幼稚园教育差不多,开设的学堂也叫蒙馆。与幼稚园主教拼音读字类似,蒙学大多以《千字文》、《三字经》、《百家诗》、《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为教材授课至孩童。

    不过现代有些幼稚园规定不能越级且有年龄限制,不知明州县的蒙学有没有这些规定。

    温臻心里好奇,便像宋隽钰询问了一二。

    果然对方摇了摇头:“县里不设蒙馆,只是教书先生的私塾都会以蒙学作为入学考试。通过者才能入学。”

    去私设学堂念书竟然还要入学考试?

    温臻如当头一棒,心里凉了半截:那三蛋岂不是没救了。

    那孩子目前识的字可还都是面点铺里的包子啊饺子啊馄饨啊酥酪。

    宋隽钰见温臻似乎对学堂很感兴趣,便邀请道:“隽钎这会儿便要去学堂,温老板若没什么急事,不如一起去看看?”

    宋家虽然有个当县令的爹、开酒楼的小叔,吃喝不愁一片向好,但给子孙后代们挑选私塾时眼光非常长远,选的都是努力科考的清贫读书人家做同窗。

    坐在上座的夫子也留着长胡子,一身严肃正派,不苟言笑。

    小隽钎恹恹地给兄长挥手作别,恹恹地低着头走进学堂,在第一排的座位处坐下,仰着小脸恹恹地看着夫子。

    不一会儿坐了满屋子、平均年龄五六岁的小豆丁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背《百家姓》,温臻揉了揉太阳穴,心里想着一会儿去书肆里好好淘一本《三字经》,带回去让三蛋读读。

    宋隽钰见温臻一会儿眉头紧皱,一会儿又豁然开朗的模样,心里大概猜到了大半——温老板不会心血来潮跑来看小学童们念书,多半是有了想送人去学堂的想法。

    在他的印象里面点铺统共就那个几人,把教书先生单独请去面点铺多半她们是掏不起的。除了李三蛋那个小伙计,宋隽钰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一个相对适龄的人要来学堂念书。

    温臻还在默默给李三蛋排念书计划表,就听宋隽钰道:“容宋某冒昧问一句,温老板是想送那位小伙计来学堂念书?”

    温臻笑了笑:“还是逃不过宋公子慧眼。”

    “那位小伙计的年岁读蒙学虽然有些偏大”,宋隽钰顿了顿,“但容温老板不嫌弃,家父写上一封信递到夫子手上,小伙计入学应该不是难事。”

    温臻莞尔,抬头看着宋隽钰:“只怕报酬不是一两句话那么简单吧。”

    宋隽钰笑而不语,两个人离开学堂往回走,才开口道:“既然温老板是明白人,宋某也不绕圈子。”

    “家父和小叔都很看好温老板的手艺,想请温老板来宋家酒楼掌勺。刚刚温老板在鱼头口巷也见到了我家的生意,工钱方面温老板可放一百个心。”

    温臻默默笑了笑,不急不慢道:“若是去贵府酒楼当厨,卖的吃食果子都是贵府的吧。”

    “自然是宋家的”,宋隽钰一时没懂温臻的意思,“温老板这是何意?”

    温臻笑道:“宋公子是爽快人,我也明人不说暗话。贵府当厨固然是好,但卖的不是我温记的东西,我是万万不会去的。”

    她说这些话时,秀美额容颜不卑不亢,狭长的凤眸清澈干净,语气坚定认真,仿佛整个人都发着光,令天地都失去颜色。

    宋隽钰第一次听说厨子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抱负:想让自己的名字跟着手里的吃食点心一起发扬光大。

    而且是个女厨子,一时之间哑口无言。

    自古君子远庖厨。他虽没有多看不上厨子,但也没有把厨子与自己这种读书人放在同一个视野上看。如今温臻这一句话,实在让他瞠目结舌。

    不等宋隽钰再说些什么,温臻便准备告辞:“今日多谢宋公子让温臻了解到学堂诸事,当日令尊询问的双层网也已制作完成,改日定带着一起登门酬谢。”

    说罢,她转身就走,只余下淡蓝色的裙摆轻轻随着微风晃动。

    不就是一本《三字经》嘛。

    温臻在心里默默打气:她就不信在自己的督促下三蛋背不下来。

    等在鱼头口巷子采买了婴孩用的棉麻布、新鲜羊奶等大大小小一堆东西,回到面食铺时已经过了晌午。一踏进院子,李三蛋就热情地迎了上来。

    “老板老板,咱们昼食吃些什么?”

    温臻想到自己刚刚买的新鲜里脊肉,笑道:“连汤肉片如何?”

    “不过”,她笑眯眯地制止要欢呼的三蛋,从袖子里掏出一本淡黄色的麻纸书册,“你要先把这里的内容看看。”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反派皇叔家的小厨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泇禾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7章 恹恹隽钎,反派皇叔家的小厨娘,笔趣阁并收藏反派皇叔家的小厨娘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