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民絮絮叨叨的跟何国平说了很多话,眼看着天快黑了,众人干脆就露宿在了何国平他们的墓地旁边。
何国平的墓地在一个背风向阳的山坡上,西面有一条小溪绕过山坡,山坡下面就是一块块水田,倒是一个风水宝地。
天黑之前,五孔桥的村民得知消息,也纷纷前来慰问特务营,送来了一些刚从河里捞出的新鲜的鱼虾,竹林中刚刚挖出来的夏笋以及他们刚刚采摘来的一些野菜,还有一点糙米,甚至还捉来了两只下蛋的老母鸡。
虽然东西不多,但是却也算是尽了全力了,方汉民收下了这些东西,再次向村民们道谢,并且拿出了几十个大洋,交给了村中最受敬重的一个长者,一是答谢他们为何国平等人修墓,而是为了答谢他们对两个受伤弟兄的照料。
这位长者坚决不收,但是最终还是被方汉民强行塞给了他,请这位老者,代他将这些钱分给村中帮忙的众人,表示他们的谢意。
这一夜方汉民都靠在何国平的墓碑上,抽着烟,看着星空,嘴里絮絮叨叨的跟何国平唠着嗑,回忆他们认识以来,所经历过的一点一滴的事情,像是个老妇人一般的罗嗦。
直到他自己最后撑不住,不知何时靠在何国平的墓碑上昏昏睡去。
接下来的路上,特务营也不再赶路,一群人轮流抬着伤员们,像是游山玩水一般,缓缓的朝着黎平县走去。
路上他们遇上了几次九十四军的部队,问明身份之后,虽然这些友军对他们的身份感到十分诧异,不太理解新六军的人怎么跑到了桂林,但是看着他们队伍中一副副担架,和担架上躺着的那些特务营的伤兵,也看出来他们在桂林一带肯定经历过一场跟日军的恶战,所以即便是不理解他们为何会出现在桂林战场上,但是也都没有过多留难他们。
就这么他们一天只走二三十里路,累了就歇歇,饿了就找地方轮流到林中狩猎或者下河捞鱼,走得很慢,但是却走的优哉游哉。
唯一让他们感到难过的是有四个重伤员,因为伤势过重,虽然李晨冰全力救治他们,可是最终还是没能挽救他们的生命,四个重伤员陆续在半途之中静静的离开了人世。
这让本来轻松的行程,染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沿途找一些山水清秀的山上,将这四名重伤不治的弟兄埋在了山上,并且找到当地人,给他们一些钱,请他们代为帮忙为这几个弟兄立碑,并且告知他们,这都是抗日英烈,是为了杀鬼子才战死的,请这些当地人今后代为照看他们的墓地。
对待这种事,沿途百姓也都大多不推辞,都满口答应了下来,有的人还拒收特务营给的钱财,一口应承下今后一定好好照看这几个弟兄的墓地,断不会断了他们的香火。
虽然方汉民是个唯物主义者,并不信鬼神,但是对待这种民俗,他却还是相当重视,不管死去的人怎么样,会不会有魂魄,但是有人照看他们的墓地,保持他们的香火,却无疑是对生者的一种告慰。
就这么他们足足花了十余天的时间,才回到了黎平县境内,路上方汉民跟廖耀湘联系了一下,汇报了他们的情况,廖耀湘复电给他,让他不必急着赶路,先回到黎平县城再说。
当八月六日的时候,方汉民忽然间下令,加快行进速度,赶往黎平县城,大家不知道方汉民为何这一天突然间变得焦躁不安,感觉着方汉民似乎有什么心事,李军问他,方汉民也不肯说,只说要尽快赶回黎平县城,他有事要打听。
于是部队只能加快了行军速度,不过他们带了不少伤员,快也块不到哪儿去,毕竟伤员经不起颠簸,走的时间长了,翻山越岭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所以虽然方汉民着急,但是却也只能耐着性子,每天行程保持不超过四十里,有时候还要降低到三十里左右。
等方汉民到了黎平县城的时候,已经到了八月十日了,他一到黎平县城,闻讯赶来的黎平县的县长还有当地驻军的那个孙连长便在东门迎住了方汉民一行人。
他们一听说方汉民和他的部队回来了,一点都不敢再托大了,生怕再让这家伙在黎平县城之中惹出麻烦。
而且他们这段时间也在关注着特务营的动向,在七月份的时候,方汉民率部离开黎平县城,到了黎平县南部声称去为主力部队寻找合适的安营扎寨的地方,后来还剿灭了当地一伙悍匪,但是之后特务营就消失在了黎平县城不知所踪了。
经过他们多方打听之后,才从返回黎平县城的那些挑夫口中获知,特务营原来是离开了黎平县地界,向桂林方向去了。
这把黎平县县长和当地驻军的那个孙连长给搞得稀里糊涂,不知道方汉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怎么好端端的,不老老实实在黎平县境内呆着,偷偷的朝战区跑,这不跟去送死一样吗?
何况他们的兵力那么少,只有一个加强连,偷偷跑到桂林,这不等于是往老虎嘴里送肉吗?
所以他们是百思不得其解,根本想不通这帮人发什么疯,好好的活着不行,非要去送死不可!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是不可能会理解方汉民的所作所为的,他们基本上算是小人,当官是为了捞实惠,可不是为了上战场送死的,如果不是被逼的没辙的话,他们是不敢去触日本人的霉头的。
得知特务营离开黎平县城之后,他们虽然想不通,但是也懒得多想了,在他们看来,新六军的这支部队,对黎平县城就是不安定因素,除了给他们找麻烦之外,什么作用也起不到,横竖现在中国的军队已经开始对桂林用兵,发动了反攻了,只要桂林被克复,那么黎平就安全了,再也不是跟日军控制区交界的前线了,他们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天天再提心吊胆的担心鬼子突然间出现在他们眼皮底下。
何国平的墓地在一个背风向阳的山坡上,西面有一条小溪绕过山坡,山坡下面就是一块块水田,倒是一个风水宝地。
天黑之前,五孔桥的村民得知消息,也纷纷前来慰问特务营,送来了一些刚从河里捞出的新鲜的鱼虾,竹林中刚刚挖出来的夏笋以及他们刚刚采摘来的一些野菜,还有一点糙米,甚至还捉来了两只下蛋的老母鸡。
虽然东西不多,但是却也算是尽了全力了,方汉民收下了这些东西,再次向村民们道谢,并且拿出了几十个大洋,交给了村中最受敬重的一个长者,一是答谢他们为何国平等人修墓,而是为了答谢他们对两个受伤弟兄的照料。
这位长者坚决不收,但是最终还是被方汉民强行塞给了他,请这位老者,代他将这些钱分给村中帮忙的众人,表示他们的谢意。
这一夜方汉民都靠在何国平的墓碑上,抽着烟,看着星空,嘴里絮絮叨叨的跟何国平唠着嗑,回忆他们认识以来,所经历过的一点一滴的事情,像是个老妇人一般的罗嗦。
直到他自己最后撑不住,不知何时靠在何国平的墓碑上昏昏睡去。
接下来的路上,特务营也不再赶路,一群人轮流抬着伤员们,像是游山玩水一般,缓缓的朝着黎平县走去。
路上他们遇上了几次九十四军的部队,问明身份之后,虽然这些友军对他们的身份感到十分诧异,不太理解新六军的人怎么跑到了桂林,但是看着他们队伍中一副副担架,和担架上躺着的那些特务营的伤兵,也看出来他们在桂林一带肯定经历过一场跟日军的恶战,所以即便是不理解他们为何会出现在桂林战场上,但是也都没有过多留难他们。
就这么他们一天只走二三十里路,累了就歇歇,饿了就找地方轮流到林中狩猎或者下河捞鱼,走得很慢,但是却走的优哉游哉。
唯一让他们感到难过的是有四个重伤员,因为伤势过重,虽然李晨冰全力救治他们,可是最终还是没能挽救他们的生命,四个重伤员陆续在半途之中静静的离开了人世。
这让本来轻松的行程,染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沿途找一些山水清秀的山上,将这四名重伤不治的弟兄埋在了山上,并且找到当地人,给他们一些钱,请他们代为帮忙为这几个弟兄立碑,并且告知他们,这都是抗日英烈,是为了杀鬼子才战死的,请这些当地人今后代为照看他们的墓地。
对待这种事,沿途百姓也都大多不推辞,都满口答应了下来,有的人还拒收特务营给的钱财,一口应承下今后一定好好照看这几个弟兄的墓地,断不会断了他们的香火。
虽然方汉民是个唯物主义者,并不信鬼神,但是对待这种民俗,他却还是相当重视,不管死去的人怎么样,会不会有魂魄,但是有人照看他们的墓地,保持他们的香火,却无疑是对生者的一种告慰。
就这么他们足足花了十余天的时间,才回到了黎平县境内,路上方汉民跟廖耀湘联系了一下,汇报了他们的情况,廖耀湘复电给他,让他不必急着赶路,先回到黎平县城再说。
当八月六日的时候,方汉民忽然间下令,加快行进速度,赶往黎平县城,大家不知道方汉民为何这一天突然间变得焦躁不安,感觉着方汉民似乎有什么心事,李军问他,方汉民也不肯说,只说要尽快赶回黎平县城,他有事要打听。
于是部队只能加快了行军速度,不过他们带了不少伤员,快也块不到哪儿去,毕竟伤员经不起颠簸,走的时间长了,翻山越岭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所以虽然方汉民着急,但是却也只能耐着性子,每天行程保持不超过四十里,有时候还要降低到三十里左右。
等方汉民到了黎平县城的时候,已经到了八月十日了,他一到黎平县城,闻讯赶来的黎平县的县长还有当地驻军的那个孙连长便在东门迎住了方汉民一行人。
他们一听说方汉民和他的部队回来了,一点都不敢再托大了,生怕再让这家伙在黎平县城之中惹出麻烦。
而且他们这段时间也在关注着特务营的动向,在七月份的时候,方汉民率部离开黎平县城,到了黎平县南部声称去为主力部队寻找合适的安营扎寨的地方,后来还剿灭了当地一伙悍匪,但是之后特务营就消失在了黎平县城不知所踪了。
经过他们多方打听之后,才从返回黎平县城的那些挑夫口中获知,特务营原来是离开了黎平县地界,向桂林方向去了。
这把黎平县县长和当地驻军的那个孙连长给搞得稀里糊涂,不知道方汉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怎么好端端的,不老老实实在黎平县境内呆着,偷偷的朝战区跑,这不跟去送死一样吗?
何况他们的兵力那么少,只有一个加强连,偷偷跑到桂林,这不等于是往老虎嘴里送肉吗?
所以他们是百思不得其解,根本想不通这帮人发什么疯,好好的活着不行,非要去送死不可!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是不可能会理解方汉民的所作所为的,他们基本上算是小人,当官是为了捞实惠,可不是为了上战场送死的,如果不是被逼的没辙的话,他们是不敢去触日本人的霉头的。
得知特务营离开黎平县城之后,他们虽然想不通,但是也懒得多想了,在他们看来,新六军的这支部队,对黎平县城就是不安定因素,除了给他们找麻烦之外,什么作用也起不到,横竖现在中国的军队已经开始对桂林用兵,发动了反攻了,只要桂林被克复,那么黎平就安全了,再也不是跟日军控制区交界的前线了,他们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天天再提心吊胆的担心鬼子突然间出现在他们眼皮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