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肃立在旁,低头道:
“谨遵陛下吩咐。”
只听皇帝问道:
“东平王已经到了京郊,这件事你知道吗?”
郑熙点了点头:
“刚刚收到消息,正想来向皇上报告,原来皇上已经知道了。”
皇帝哼了一声:
“孝宁皇后的忌日离现在还有二十多天,他这时候就来,恐怕没安着什么好心。”
郑熙看向皇帝:
“皇上的意思是……要让他进城来,还是就这么让他在京郊等?”
皇帝又哼一声:
“朕倒是想让他在京郊等,可惜他不肯——你自己看。”
皇帝说着,便将手上正看着的一封书信丢给郑熙,郑熙打开一看,原来这正是东平王的来书。
难怪皇帝不等他来报,就已经知道了这事。东平王的书信上说自己此时已经抵达京郊,恳请进宫拜见。东平王称,他这次带的随员之中,有许多人家眷仍在京中,已经七年未曾相见,故而请求皇帝准许他带着全部随员入城,以全父母子女骨肉之情。
东平王这封书,言辞十分恳切,让人难以拒绝。郑熙看过之后,抬头看向皇帝,只听皇帝又道:
“你既已经知道他来,大概也知道他带了多少人。”
“依着方才下面报上来的数字,据说是……约有三百,现在正驻扎在距离城门二十里左右的地方。”
听了具体的数字,皇帝的脸色很难看:
“朕就知道,他决不会轻易放过朕,一定要给朕出难题。三百人……倘若这些人都是他训练好了的精锐,由着他随意带进京城,他简直能把皇宫翻过来。”
郑熙知道,皇帝对东平王一向颇为忌惮。毕竟,倘若不是东平王的母亲孝宁皇后出了事,这个皇帝本来应该由他来当。
虽说东平王的党羽,大多在他离京时就跟着他去了封地。但正如东平王所言,这些人的家眷大多都在京中,朝中亦有不少亲朋故旧。若是让他们顺顺利利进城,还不知要惹出什么事来。
这还是比较好的猜想,如果按皇帝所猜测的,进来的大多不是文臣而是侍卫,事情准会变得更糟。
总之,若这些人进了京,只怕皇帝夜里就再难睡好了。
郑熙又道:
“就算东平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京中突然多出三百个东平王的人,光是靠东厂的厂卫监视,决计不够用。”
皇帝点了吗头:
“替朕传令下去,对城门出入的人严格检查,绝对不允许东平王的人私自混进来。”
“陛下对东平王的来书,预计要怎么答复?东平王带了那么多人来,若是完全不许他们进城,东平王一定不会同意。”
皇帝叹了一声:
“朕要找你,也正是为这件事——想要你做朕的特使,去到东平王的营地替朕跟东平王谈谈,究竟容许他哪天进来,看看让他带多少人进来合适。”
“皇上的意思是……”
“要由着朕,当然只希望他带两个跟着的人,进宫拜见过之后,就立即出城……想也知道他不会肯,要是惹恼了他,他还真不一定干出什么来。所以此事非要一个伶俐人不可,能替朕做这样事的,在这宫中就只有你。”
皇帝对郑熙表现出极大的信任,郑熙仿佛深受感动似的,叫了一声:
“陛下!”
皇帝仍在思考:
“此外,他来得这般早,一定是想要趁这个机会拉拢人心,我要你尽可能地拖延他进城的时间,拖得越久越好。”
他停了停,似乎终于打定了主意,又道:
“今晚你先去传旨,命他明天一早,就先退到离城门三十里开外的地方去,然后再慢慢和他谈带多少人进城的事……除此以外,即日起,要找人时刻盯着,他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一字一句,都要整理成文书,向朕报告。”
“是。”
皇帝下完了令,好像觉得一切都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于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合上眼睛,显露出些许疲态。他似乎已经开始不耐烦,稍稍向郑熙摆摆手,郑熙就悄没声息地走出去,按皇帝的指示办事去了。
凡是御书房里商讨过的事,只要是比较重要的,通常不到一个时辰,就会被传到王度阡这里。
紫珠听说了这事,不免叹了一声:
“想不到东平王竟会来得这样早。”
王度阡却并没觉得意外,她微笑起来:
“他若不是有所图谋,何必这样着急呢?”
说了这句话,她低头沉思默想了一阵,又道:
“不行,我今晚必须去见他一面。”
听见太后这么说,紫珠又吃了一惊:
“东平王在这里,至少要停留一个月,娘娘何必如此着急。”
王度阡点了点她;
“你知道什么,东平王来京,那一位必然要觉得紧张,准会调集大量人手监视,虽说命令已经发下去,一时之间,恐怕还调不到那么多人,今晚或许是个空儿,若再晚,只怕就见不成了。”
紫珠却仍显得迟疑:
“娘娘当真要冒这样的风险?”
王度阡看了她一眼:
“若不敢冒风险,便是坐以待毙。”
决定已经做好,她站了起来,看向紫珠
“帮我做出宫的准备吧。”
王度阡在这边预备出宫,郑熙那里也在做着类似的准备。
他等着皇帝的圣旨写好,盖上玉玺,便拿上一切该拿的东西出城去。
然而他到底等得有些久,当时天色已晚,等郑熙到门口时,城门已经关了。
郑熙给守城的城门官看了他的印信:
“我是皇帝派的特使,要出城去见东平王。”
城门官见了他手上的印信,嘴里嘟囔了一句,便开门放他出去。郑熙的耳朵很灵,只听那人说的是:
“真怪,刚放过去一位宫里特使,这会儿怎么又来了一位。”
这事真是古怪,郑熙听见这话,便留了心。
皇帝已经派了他来,自然不会再派别的人往城外去。可是除了他以外,又有哪位宫中人,会专门趁夜出城去见东平王呢?
时间紧急,他并没有直接去问守城门的兵士,只将此事记在心里,想着回去之后,再命人暗暗访查。
出城之后,郑熙沿着大路行了十几里,便远远望见东平王的营帐。
三百人的大营,约有三四十个帐篷,中央三座大帐,比别的帐篷都高出许多,显然是东平王的驻地。
他下马走过去,有人把他拦住,郑熙说明了来意,就有人把他的马牵走,另一人将他带到东平王的大帐。
他在那里等了一会儿,东平王才到。
虽说郑熙在孝宁皇后死前就已经进宫,但那时他还是一个小太监,有些上不得台盘,也不曾去过东宫,因此也就着实没多少机会见到这位天之骄子。只在他出发前往封地之前,才见过一次,在郑熙心中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不过,当他出现在大帐里时,郑熙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他与今上虽不是一母所生,相貌颇有相似之处。他比今上年长,如今已有四十三岁,看模样倒显得比今上年轻些,个子更高,也更俊朗。给人的感觉相当强势。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单从相貌上来看,东平王原本或许更具帝王之气。只是他当了这几年藩王,恐怕不如过去在京中那么得意,原本的气度就低下去些。倒多出几分谦和有礼,让人更增好感。
他见了郑熙,便笑问:
“请问怎么称呼?”
“司礼监秉笔太监,郑熙。”
东平王打量他一番,便知道他是皇帝的心腹,语气变得格外柔和可亲:
“方才孤另有人来访,故而到迟,请郑秉笔勿怪,今日郑秉笔到此,可是有什么急事?”
郑熙听他说“有”心中又动了一下,却装做没注意到的样子,只是说:
“皇上听闻东平王到此,十分欣喜,不过王爷扎营的位置离城太近,恐怕耽误城中居民出入,故而命王爷后退十里,重新扎营。”
东平王答应得很痛快:
“皇上既有此命,明日一早我便命拔营,傍晚之前便可以退到三十里之外——这是小事,皇上可曾有表示,孤何时能够进城?”
郑熙道:
“王爷的书信,皇上已经收到,不过据我所知,王爷此次前来,带了三百多人的随员,若是将这么多人都带进城中,只怕城中容纳不了,按皇上的指示,这件事还是要等东平王的营寨扎在固定的位置,后日再来商议。”
东平王点一点头,只消看他的脸色,就知他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原来如此,郑秉笔的话已经传到,若没有别的事……就请回吧,孤与方才所说的访,只谈了一半,如今还要去谈另一半,请恕我不能久留了。”
东平王说完这话就走,还没等郑熙答什么,他就已经离开了毡帐,把郑熙一个人留在帐中,并没有叫人来送他。
正当郑熙为东平王的失礼惊讶时,他突然听到了东平王的声音从旁边的毡帐中传出来。
原来东平王与那位人会面的毡帐,与郑熙所在之处只有一帘之隔。
郑熙可不相信这种安排是因为东平王办事疏忽大意。如此明显的破绽,分明就是在故意邀请他过去听。
既然主人想要让他听,他要是立即就走,似乎却之不恭。
于是郑熙将帘子稍稍撩开一点,悄悄往里窥看。
“谨遵陛下吩咐。”
只听皇帝问道:
“东平王已经到了京郊,这件事你知道吗?”
郑熙点了点头:
“刚刚收到消息,正想来向皇上报告,原来皇上已经知道了。”
皇帝哼了一声:
“孝宁皇后的忌日离现在还有二十多天,他这时候就来,恐怕没安着什么好心。”
郑熙看向皇帝:
“皇上的意思是……要让他进城来,还是就这么让他在京郊等?”
皇帝又哼一声:
“朕倒是想让他在京郊等,可惜他不肯——你自己看。”
皇帝说着,便将手上正看着的一封书信丢给郑熙,郑熙打开一看,原来这正是东平王的来书。
难怪皇帝不等他来报,就已经知道了这事。东平王的书信上说自己此时已经抵达京郊,恳请进宫拜见。东平王称,他这次带的随员之中,有许多人家眷仍在京中,已经七年未曾相见,故而请求皇帝准许他带着全部随员入城,以全父母子女骨肉之情。
东平王这封书,言辞十分恳切,让人难以拒绝。郑熙看过之后,抬头看向皇帝,只听皇帝又道:
“你既已经知道他来,大概也知道他带了多少人。”
“依着方才下面报上来的数字,据说是……约有三百,现在正驻扎在距离城门二十里左右的地方。”
听了具体的数字,皇帝的脸色很难看:
“朕就知道,他决不会轻易放过朕,一定要给朕出难题。三百人……倘若这些人都是他训练好了的精锐,由着他随意带进京城,他简直能把皇宫翻过来。”
郑熙知道,皇帝对东平王一向颇为忌惮。毕竟,倘若不是东平王的母亲孝宁皇后出了事,这个皇帝本来应该由他来当。
虽说东平王的党羽,大多在他离京时就跟着他去了封地。但正如东平王所言,这些人的家眷大多都在京中,朝中亦有不少亲朋故旧。若是让他们顺顺利利进城,还不知要惹出什么事来。
这还是比较好的猜想,如果按皇帝所猜测的,进来的大多不是文臣而是侍卫,事情准会变得更糟。
总之,若这些人进了京,只怕皇帝夜里就再难睡好了。
郑熙又道:
“就算东平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京中突然多出三百个东平王的人,光是靠东厂的厂卫监视,决计不够用。”
皇帝点了吗头:
“替朕传令下去,对城门出入的人严格检查,绝对不允许东平王的人私自混进来。”
“陛下对东平王的来书,预计要怎么答复?东平王带了那么多人来,若是完全不许他们进城,东平王一定不会同意。”
皇帝叹了一声:
“朕要找你,也正是为这件事——想要你做朕的特使,去到东平王的营地替朕跟东平王谈谈,究竟容许他哪天进来,看看让他带多少人进来合适。”
“皇上的意思是……”
“要由着朕,当然只希望他带两个跟着的人,进宫拜见过之后,就立即出城……想也知道他不会肯,要是惹恼了他,他还真不一定干出什么来。所以此事非要一个伶俐人不可,能替朕做这样事的,在这宫中就只有你。”
皇帝对郑熙表现出极大的信任,郑熙仿佛深受感动似的,叫了一声:
“陛下!”
皇帝仍在思考:
“此外,他来得这般早,一定是想要趁这个机会拉拢人心,我要你尽可能地拖延他进城的时间,拖得越久越好。”
他停了停,似乎终于打定了主意,又道:
“今晚你先去传旨,命他明天一早,就先退到离城门三十里开外的地方去,然后再慢慢和他谈带多少人进城的事……除此以外,即日起,要找人时刻盯着,他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一字一句,都要整理成文书,向朕报告。”
“是。”
皇帝下完了令,好像觉得一切都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于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合上眼睛,显露出些许疲态。他似乎已经开始不耐烦,稍稍向郑熙摆摆手,郑熙就悄没声息地走出去,按皇帝的指示办事去了。
凡是御书房里商讨过的事,只要是比较重要的,通常不到一个时辰,就会被传到王度阡这里。
紫珠听说了这事,不免叹了一声:
“想不到东平王竟会来得这样早。”
王度阡却并没觉得意外,她微笑起来:
“他若不是有所图谋,何必这样着急呢?”
说了这句话,她低头沉思默想了一阵,又道:
“不行,我今晚必须去见他一面。”
听见太后这么说,紫珠又吃了一惊:
“东平王在这里,至少要停留一个月,娘娘何必如此着急。”
王度阡点了点她;
“你知道什么,东平王来京,那一位必然要觉得紧张,准会调集大量人手监视,虽说命令已经发下去,一时之间,恐怕还调不到那么多人,今晚或许是个空儿,若再晚,只怕就见不成了。”
紫珠却仍显得迟疑:
“娘娘当真要冒这样的风险?”
王度阡看了她一眼:
“若不敢冒风险,便是坐以待毙。”
决定已经做好,她站了起来,看向紫珠
“帮我做出宫的准备吧。”
王度阡在这边预备出宫,郑熙那里也在做着类似的准备。
他等着皇帝的圣旨写好,盖上玉玺,便拿上一切该拿的东西出城去。
然而他到底等得有些久,当时天色已晚,等郑熙到门口时,城门已经关了。
郑熙给守城的城门官看了他的印信:
“我是皇帝派的特使,要出城去见东平王。”
城门官见了他手上的印信,嘴里嘟囔了一句,便开门放他出去。郑熙的耳朵很灵,只听那人说的是:
“真怪,刚放过去一位宫里特使,这会儿怎么又来了一位。”
这事真是古怪,郑熙听见这话,便留了心。
皇帝已经派了他来,自然不会再派别的人往城外去。可是除了他以外,又有哪位宫中人,会专门趁夜出城去见东平王呢?
时间紧急,他并没有直接去问守城门的兵士,只将此事记在心里,想着回去之后,再命人暗暗访查。
出城之后,郑熙沿着大路行了十几里,便远远望见东平王的营帐。
三百人的大营,约有三四十个帐篷,中央三座大帐,比别的帐篷都高出许多,显然是东平王的驻地。
他下马走过去,有人把他拦住,郑熙说明了来意,就有人把他的马牵走,另一人将他带到东平王的大帐。
他在那里等了一会儿,东平王才到。
虽说郑熙在孝宁皇后死前就已经进宫,但那时他还是一个小太监,有些上不得台盘,也不曾去过东宫,因此也就着实没多少机会见到这位天之骄子。只在他出发前往封地之前,才见过一次,在郑熙心中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不过,当他出现在大帐里时,郑熙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他与今上虽不是一母所生,相貌颇有相似之处。他比今上年长,如今已有四十三岁,看模样倒显得比今上年轻些,个子更高,也更俊朗。给人的感觉相当强势。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单从相貌上来看,东平王原本或许更具帝王之气。只是他当了这几年藩王,恐怕不如过去在京中那么得意,原本的气度就低下去些。倒多出几分谦和有礼,让人更增好感。
他见了郑熙,便笑问:
“请问怎么称呼?”
“司礼监秉笔太监,郑熙。”
东平王打量他一番,便知道他是皇帝的心腹,语气变得格外柔和可亲:
“方才孤另有人来访,故而到迟,请郑秉笔勿怪,今日郑秉笔到此,可是有什么急事?”
郑熙听他说“有”心中又动了一下,却装做没注意到的样子,只是说:
“皇上听闻东平王到此,十分欣喜,不过王爷扎营的位置离城太近,恐怕耽误城中居民出入,故而命王爷后退十里,重新扎营。”
东平王答应得很痛快:
“皇上既有此命,明日一早我便命拔营,傍晚之前便可以退到三十里之外——这是小事,皇上可曾有表示,孤何时能够进城?”
郑熙道:
“王爷的书信,皇上已经收到,不过据我所知,王爷此次前来,带了三百多人的随员,若是将这么多人都带进城中,只怕城中容纳不了,按皇上的指示,这件事还是要等东平王的营寨扎在固定的位置,后日再来商议。”
东平王点一点头,只消看他的脸色,就知他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原来如此,郑秉笔的话已经传到,若没有别的事……就请回吧,孤与方才所说的访,只谈了一半,如今还要去谈另一半,请恕我不能久留了。”
东平王说完这话就走,还没等郑熙答什么,他就已经离开了毡帐,把郑熙一个人留在帐中,并没有叫人来送他。
正当郑熙为东平王的失礼惊讶时,他突然听到了东平王的声音从旁边的毡帐中传出来。
原来东平王与那位人会面的毡帐,与郑熙所在之处只有一帘之隔。
郑熙可不相信这种安排是因为东平王办事疏忽大意。如此明显的破绽,分明就是在故意邀请他过去听。
既然主人想要让他听,他要是立即就走,似乎却之不恭。
于是郑熙将帘子稍稍撩开一点,悄悄往里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