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过后回到书院,谢继宁成功的和应文还有张仁学一起进入了地字级的甲字班,观一书远的地字级是秀才所在的班级,一共有两个班,一是甲班,二是乙班。
甲字班就是天才所在的班级,在院试的前几的可以直接进入甲字班,其他的就先进入乙字班,先慢慢的沉淀。
谢继宁一到书院,李道明就难过的说道:“宁哥儿,我不能和你一起去甲班了,我们几个都要先在乙班就学,之后考核过才能升级。”
“没关系,我们都还在书院啊!放学之后还可以一起玩耍的。”
“我家里人还说要我向你学习,跟着你的脚步,宁哥儿,你太厉害了,我跟不上的。”
李道明有些沮丧,他爷爷是书院的夫子,他三岁开始识字,五岁开始拿笔,打小勤勤恳恳的读书,也是经常被人夸奖的人,但是和谢继宁这样的天才比起来,太让人沮丧了。
谢继宁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自己这个小伙伴,前世的她很努力,高考的时候,每天最晚睡觉,最早起床,不曾有半点荒废时间,但是最后考上的还是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面对自己班上那些真正的天才的时候,心里羡慕极了。
谢继宁明白,只能靠小伙伴自己想通,如果和他成绩差不多是人来安慰还好,如果自己安慰,可能会适得其反,虽然自己明白李道明的心思,但是在李道明的心里,他是没有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的。
就像前世的自己,因为勤奋努力认真,吸引了学神的注意和学神一起做朋友,但是当自己沮丧的时候,学神的安慰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自己更加无力。
见谢继宁关切的看着自己,反倒是李道明自己反应过来,笑着说道:“我爷爷说,历史上有很多的了不起的人,这些人要走的路注定是不同的,是充满艰险的,宁哥儿,你将来是一个不一般的人,我能和一个不一般的人做朋友,很高兴。”
“我爷爷还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自己努力,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也能取得成就,再说我这个年纪已经是秀才,已经很了不起了。”
李道明说到后面的时候语气已经轻松起来了,如果和谢继宁这样的天才比,他自然是不够优秀,但是和其他的同龄人比,他也才十多岁,也是少年秀才了。
见他直接开解自己,谢继宁很高兴,他很珍惜这些小伙伴,就算随着时间以及个人际遇的不同,以后大家都会渐行渐远,但是他不希望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小伙伴。
谢继宁这一批一起升到甲班的有五个,谢继宁自己,张仁学,应文还有另外两个之前和应文是同班同学的秦彦和张凯两人,五人之中,以谢继宁的成绩最好,隐隐约约以谢继宁为首。
夫子将谢继宁五人带到甲班的时候,谢继宁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和自己比较熟的李夫子的弟子李道明的师叔张友方,还有秦士文,第一眼看到的是很狠狠瞪着自己的秦弘厚,那目光太过灼人,让谢继宁下意识的就注意到了。
看着秦弘厚像看仇人一样看着自己谢继宁很是无奈,他和秦弘厚没有直接的恩怨,但是每一次见到秦弘厚,就感觉秦弘厚对他的态度更差了一些,仇恨表现得非常明显,都不屑于掩盖的那种。
张友方笑着说道:“继宁,应文,你们往这边坐。”
“谢继宁直接坐在夫子的案桌前,坐在第一排。”曾夫子笑着说道,看着谢继宁的个头,全班人哄堂大笑。
谢继宁也很无奈,今年才十一岁的他,就算努力锻炼身体,但是可能是还没有发育还是什么,他的个头一直不高,难过的是他爹娘也不怎么高,所以谢继宁很绝望,已经在找人打听奶牛了。
到了秀才之后,谢继宁发现学习的深度完全不一样了,之前的都是读圣人的言论,书籍,然后能些文章的时候能够言之有物就行,但是到过了秀才开始考举人这一阶段,完全不一样的了,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考。
夫子们讲学的时候,也不在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原本,会衍生到历朝历代的不同人对于同样的圣人之道的见解,并且结合历史来讲解,虽然在谢继宁的心里,这些都带着对三纲五常的维护,对皇权的维护,但是这样的知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确实非常实用。
加大了对史学的学习,《资治通鉴》这样带着浓浓的政治理论的史书是必须要读的,其他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唐书》、《宋史》等,都要读,虽然不想四书五经那样,要求背下来,融会贯通,随口一提,就知道出自那里,但是也要反复诵读。
尤其是重大的事件,历史节点,帝王将相,朝代更替这些,要去考据的看,认真的看,努力做到以史为鉴,从历史之中看到教训。
如君臣心德之明暗,治道之得失,纪纲之修废,制度之因革,国本之虚实,天命人心之离合,君子小人之进退,刑赏之当滥,民生之休戚,风俗之厚薄等,皆当思玩其得失。(1)
同样的夫子,在童生阶段给大家讲解的知识和在秀才班级给大家讲解的知识完全不同,对于唐太宗这样的圣明天子,童生的时候,大家都只是简单的记一下他的生平事迹。
到秀才阶段,夫子们就直接开始评论起生平,直接讲这位史学家说,那位大儒说这本史书说,那本诗词说,等等,都是历朝历代的一些著名的学者对李世民的评价,然后衍生到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评价,不同的身份都有不同的目的。
做皇帝的人和做大臣的人的评价截然不同等等,一堂课上下来,夫子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讲述,谢继宁一开始还能理解,到了后面就开始懵了,只能努力的记住,之后慢慢的感悟。
至于其他的四书五经的讲解也很深入,要求从四书五经中带来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大家都用圣人典籍里面的道理来要求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然后达到家庭的和睦,然后治国平天下。
扩展延伸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也都有讲解,谢继宁必须打破自己前世的一些理解,不同时代对于这些诗词的讲解的有不同的说法的,所以这个课程对谢继宁来说是他进益最慢的一门课了,其他的都已经顺利跟上,并且还时不时给夫子惊喜,但是就这些,谢继宁进度慢极了。
最重要的学做文章,这是秀才学习阶段的重中之重,毕竟都是为了科举服务的,夫子们的第一步就是让大家直接动笔写,仿写大学问家的文章,如唐人的文章,宋代韩愈、欧阳修、朱熹、三苏等等的文章,学习他们的文章架构。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大臣如何奏议,如何劝谏皇帝等等,都简单的开始学习。
律法还有算数也是重要的两门课,这些都是谢继宁的拿手好戏,算数,谢继宁站在了巨人难得肩膀上,律法凭借记忆力也能行,虽然刘方杰给谢继宁还有应文开小灶的时候,对于律法判案有不同的意见,那就是情理法理在判案中的选择。
书院的讲解就是依照律法来,一本正经,但是刘方杰就会仔细的讲,在实际的情况之中的执行,比如在刘方杰为官之时有一个案子是妻杀夫案,按律法当斩,但是女子婆婆求情,孩子幼小,无人教养,加上男子实在不堪,这样的情况下,刘方杰是选择是人治大于法治,轻判了该女子。
这些观点对于谢继宁来说,是挑战他的固有认知的,但是这个案子是众人都说好的,都认同刘方杰的判处。
除了学习各种各样的文化课之外,入学之后的演武场上武术课给了谢继宁很大的惊喜,主要是学习骑射还有棍法剑法。
“这是你师父特地设置的,咱们大盛王朝,文武悬殊,大多数文官都是弱不禁风的样子,只有咱们这里,出门赶考不容易啊!所以你师父特地请了武师傅来教导大家练习。”
书院的武院是王夫子管理的,骑马,射箭,投壶,棍法,剑法都有,这些都有几个武师傅,都归王夫子管,因为谢继宁的个头太小,所以刘方杰打招呼特地为他找了一匹矮脚马,王夫子一边带谢继宁试马,一边给谢继宁讲解书院的文化课渊源。
原来怀安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之前的秀才出门去院试乡试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刘方杰的同窗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了抢劫的人,毫无还手之力,就这么没了,刘方杰引以为戒,努力练习剑法棍法,出门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安全,建立观一书院之后,也将习武课纳入重点。
甲字班就是天才所在的班级,在院试的前几的可以直接进入甲字班,其他的就先进入乙字班,先慢慢的沉淀。
谢继宁一到书院,李道明就难过的说道:“宁哥儿,我不能和你一起去甲班了,我们几个都要先在乙班就学,之后考核过才能升级。”
“没关系,我们都还在书院啊!放学之后还可以一起玩耍的。”
“我家里人还说要我向你学习,跟着你的脚步,宁哥儿,你太厉害了,我跟不上的。”
李道明有些沮丧,他爷爷是书院的夫子,他三岁开始识字,五岁开始拿笔,打小勤勤恳恳的读书,也是经常被人夸奖的人,但是和谢继宁这样的天才比起来,太让人沮丧了。
谢继宁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自己这个小伙伴,前世的她很努力,高考的时候,每天最晚睡觉,最早起床,不曾有半点荒废时间,但是最后考上的还是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面对自己班上那些真正的天才的时候,心里羡慕极了。
谢继宁明白,只能靠小伙伴自己想通,如果和他成绩差不多是人来安慰还好,如果自己安慰,可能会适得其反,虽然自己明白李道明的心思,但是在李道明的心里,他是没有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的。
就像前世的自己,因为勤奋努力认真,吸引了学神的注意和学神一起做朋友,但是当自己沮丧的时候,学神的安慰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自己更加无力。
见谢继宁关切的看着自己,反倒是李道明自己反应过来,笑着说道:“我爷爷说,历史上有很多的了不起的人,这些人要走的路注定是不同的,是充满艰险的,宁哥儿,你将来是一个不一般的人,我能和一个不一般的人做朋友,很高兴。”
“我爷爷还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自己努力,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也能取得成就,再说我这个年纪已经是秀才,已经很了不起了。”
李道明说到后面的时候语气已经轻松起来了,如果和谢继宁这样的天才比,他自然是不够优秀,但是和其他的同龄人比,他也才十多岁,也是少年秀才了。
见他直接开解自己,谢继宁很高兴,他很珍惜这些小伙伴,就算随着时间以及个人际遇的不同,以后大家都会渐行渐远,但是他不希望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小伙伴。
谢继宁这一批一起升到甲班的有五个,谢继宁自己,张仁学,应文还有另外两个之前和应文是同班同学的秦彦和张凯两人,五人之中,以谢继宁的成绩最好,隐隐约约以谢继宁为首。
夫子将谢继宁五人带到甲班的时候,谢继宁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和自己比较熟的李夫子的弟子李道明的师叔张友方,还有秦士文,第一眼看到的是很狠狠瞪着自己的秦弘厚,那目光太过灼人,让谢继宁下意识的就注意到了。
看着秦弘厚像看仇人一样看着自己谢继宁很是无奈,他和秦弘厚没有直接的恩怨,但是每一次见到秦弘厚,就感觉秦弘厚对他的态度更差了一些,仇恨表现得非常明显,都不屑于掩盖的那种。
张友方笑着说道:“继宁,应文,你们往这边坐。”
“谢继宁直接坐在夫子的案桌前,坐在第一排。”曾夫子笑着说道,看着谢继宁的个头,全班人哄堂大笑。
谢继宁也很无奈,今年才十一岁的他,就算努力锻炼身体,但是可能是还没有发育还是什么,他的个头一直不高,难过的是他爹娘也不怎么高,所以谢继宁很绝望,已经在找人打听奶牛了。
到了秀才之后,谢继宁发现学习的深度完全不一样了,之前的都是读圣人的言论,书籍,然后能些文章的时候能够言之有物就行,但是到过了秀才开始考举人这一阶段,完全不一样的了,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考。
夫子们讲学的时候,也不在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原本,会衍生到历朝历代的不同人对于同样的圣人之道的见解,并且结合历史来讲解,虽然在谢继宁的心里,这些都带着对三纲五常的维护,对皇权的维护,但是这样的知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确实非常实用。
加大了对史学的学习,《资治通鉴》这样带着浓浓的政治理论的史书是必须要读的,其他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唐书》、《宋史》等,都要读,虽然不想四书五经那样,要求背下来,融会贯通,随口一提,就知道出自那里,但是也要反复诵读。
尤其是重大的事件,历史节点,帝王将相,朝代更替这些,要去考据的看,认真的看,努力做到以史为鉴,从历史之中看到教训。
如君臣心德之明暗,治道之得失,纪纲之修废,制度之因革,国本之虚实,天命人心之离合,君子小人之进退,刑赏之当滥,民生之休戚,风俗之厚薄等,皆当思玩其得失。(1)
同样的夫子,在童生阶段给大家讲解的知识和在秀才班级给大家讲解的知识完全不同,对于唐太宗这样的圣明天子,童生的时候,大家都只是简单的记一下他的生平事迹。
到秀才阶段,夫子们就直接开始评论起生平,直接讲这位史学家说,那位大儒说这本史书说,那本诗词说,等等,都是历朝历代的一些著名的学者对李世民的评价,然后衍生到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评价,不同的身份都有不同的目的。
做皇帝的人和做大臣的人的评价截然不同等等,一堂课上下来,夫子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讲述,谢继宁一开始还能理解,到了后面就开始懵了,只能努力的记住,之后慢慢的感悟。
至于其他的四书五经的讲解也很深入,要求从四书五经中带来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大家都用圣人典籍里面的道理来要求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然后达到家庭的和睦,然后治国平天下。
扩展延伸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也都有讲解,谢继宁必须打破自己前世的一些理解,不同时代对于这些诗词的讲解的有不同的说法的,所以这个课程对谢继宁来说是他进益最慢的一门课了,其他的都已经顺利跟上,并且还时不时给夫子惊喜,但是就这些,谢继宁进度慢极了。
最重要的学做文章,这是秀才学习阶段的重中之重,毕竟都是为了科举服务的,夫子们的第一步就是让大家直接动笔写,仿写大学问家的文章,如唐人的文章,宋代韩愈、欧阳修、朱熹、三苏等等的文章,学习他们的文章架构。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大臣如何奏议,如何劝谏皇帝等等,都简单的开始学习。
律法还有算数也是重要的两门课,这些都是谢继宁的拿手好戏,算数,谢继宁站在了巨人难得肩膀上,律法凭借记忆力也能行,虽然刘方杰给谢继宁还有应文开小灶的时候,对于律法判案有不同的意见,那就是情理法理在判案中的选择。
书院的讲解就是依照律法来,一本正经,但是刘方杰就会仔细的讲,在实际的情况之中的执行,比如在刘方杰为官之时有一个案子是妻杀夫案,按律法当斩,但是女子婆婆求情,孩子幼小,无人教养,加上男子实在不堪,这样的情况下,刘方杰是选择是人治大于法治,轻判了该女子。
这些观点对于谢继宁来说,是挑战他的固有认知的,但是这个案子是众人都说好的,都认同刘方杰的判处。
除了学习各种各样的文化课之外,入学之后的演武场上武术课给了谢继宁很大的惊喜,主要是学习骑射还有棍法剑法。
“这是你师父特地设置的,咱们大盛王朝,文武悬殊,大多数文官都是弱不禁风的样子,只有咱们这里,出门赶考不容易啊!所以你师父特地请了武师傅来教导大家练习。”
书院的武院是王夫子管理的,骑马,射箭,投壶,棍法,剑法都有,这些都有几个武师傅,都归王夫子管,因为谢继宁的个头太小,所以刘方杰打招呼特地为他找了一匹矮脚马,王夫子一边带谢继宁试马,一边给谢继宁讲解书院的文化课渊源。
原来怀安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之前的秀才出门去院试乡试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刘方杰的同窗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了抢劫的人,毫无还手之力,就这么没了,刘方杰引以为戒,努力练习剑法棍法,出门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安全,建立观一书院之后,也将习武课纳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