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林灰随时可以开始的示意之后。
胡欣也没有生硬地直接切入到采访正题。
尽管林灰称得上年少有为。
但终究不是专业的媒体人。
如果贸然切入到采访正题恐怕很容易跟不上节奏。
于是,胡欣迂回地开始了话题。
林灰似乎也能理解胡欣的苦心。
很配合地顺着胡欣抛出的话题进行着回答。
双方配合得很默契,不多时就切入了采访的正题。
切入正题之后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先前胡欣列的采访大纲,是涉及到林灰的学业、事业、家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的。
原本胡欣以为这些问题全部聊完需要用很长时间呢。
结果浑然没想到只用了两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大纲上问题的采访。
这之后可能还会补录一些内容。
但主体的采访却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
此次采访林灰给胡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胡欣看来,比起以前接触的采访者,林灰简直是最容易相处的了。
林灰谈吐也很文明,而且说话条理很清晰、简明扼要。
而且在采访中林灰几乎从来不说也写没啥用的废话。
尤其是一些原本胡欣以为可能会翻车的采访内容林灰也回答地滴水不漏。
此前胡欣在接到此次采访任务时原本心情是忐忑的。
因为涉及到林灰过往所采取的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什么的其实并不是这次采访的重点。
关键在于如何向外界解释林灰这样一个高考中收获满分的人却选择了海外的大学。
原本这件事也根本无需解释,毕竟没有一条法律规定考完高考的人不能赴海外读书。
更何况每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本就不需要向别人解释。
但作为一个媒体人,胡欣怎么能不知道这件事情背后的新闻性。
如果这个消息,被一些喜欢搞风搞雨的媒体人抓住不放反过来抨击制/度的话。
到时候國内的媒体在同一事件的宣传上就很被动了。
胡欣很庆幸这件新闻能率先被國内媒体进行解读。
在新闻领域往往是先到者为王。
在國内媒体进行正面报道之后。
國外媒体哪怕之后注意到这件事并死盯着这件事不放也没啥大用。
毕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更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此前对于林灰这件事具体该如何解释先前胡欣也没太好的答案。
但接触林灰之后的访问却让胡欣吃了定心丸。
据林灰所说他直到今日也从没进行过任何出国求学有关的申请。
此前林灰除了偶尔会兼顾一下自己的爱好之外,其余多数时候都在进行着备战高考。
事实上也是待高考结束后不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接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入学邀请才知道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了。
而且当初麻省理工学院是邀请林灰直接就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硕士的。
只是林灰觉得空中楼阁不稳固才选择从本科开始就读。
尽管只是三言两语,但胡欣知道这已经够用了。
毕竟境外媒体可能搞风搞雨的依据无非就是林灰在获得高分國内本科院校随意挑选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海外高校的本科。
当“國内本科”和“國外本科”两个同级事物的比较林灰的选择很容易就显得海外本科高校比國内高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但如果是事情是林灰所说的那样。
林灰是在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硕士邀约才选择的海外高校。
这样似乎就没有什么争议性了。
当“海外硕士”和“國内本科”放到一块做出选择的话似乎选择海外也不为过啊。
这也无关制度优劣,毕竟从学术发展角度来说,相对于本科来说显然是硕士要比之更高一等。
本着新闻报道要严谨的原则。
胡欣还从林灰手机上查验了林灰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硕士学位的邀请函。
发现确实诚如林灰所言。
林灰先生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硕士学位的邀请函。
后来才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本科邀请函。
当然,两封邮件发送的间隔时间很短。
很像是同一时间发出来的。
不过这件事被胡欣选择性地无视了。
甚至于林灰提及的觉得空中楼阁不稳固才选择从本科开始就读胡欣也直接无视了。
要知道林灰现在可是获得國内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提名。
尽管只是二等奖的提名,也足够叫不少学术人羡慕的了。
以这份耀眼的战绩,如果林灰今后致力于学术方面的发展的话。
其学术方面的发展完全是一路坦途。
别人的学术之路可能各种坎坷,林灰却完全不需要经历那些挫折。
林灰将来的博士生涯都是走走过场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更别说林灰将来的本科生涯了。
估计一样是轻轻松松就过去了。
至于林灰说什么怕空中楼阁不稳固才选择从本科开始就读。
胡欣觉得这种说法完全是谦辞。
一个随随便便搞出的成果能获得国际上大范围专家学者认同的成果的人会没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
一个能信手拈来独立搞出一堆在市场上饱受欢迎的游戏以及软件的人会不精于相应的实践环节?
别搞笑了,谦虚也得按照基本法啊。
过于谦虚痕迹太明显了。
总之,胡欣觉得林灰的水平就算是直接博士起步也没什么问题。
从硕士起步都有点屈才了,更遑论是从本科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了。
因此林灰所说的出于稳妥从本科开始就读这句话胡欣并没有太往心里去。
胡欣自觉其一直以来的成长之路已经羡煞旁人了。
尽管胡欣一路过关斩将,但在学术方面获得新闻学方面的硕士学位时也已经23岁了。
这份成绩也很不错了,但跟林灰完全没啥可比性。
纵然林灰现在才刚刚18周岁。
但在胡欣眼里,林灰的未来完全就是不可限量。
说起来林灰这顺风顺水的发展道路,胡欣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林灰在事业上的发展已经是一番风顺也就罢了。
偏偏在学术上的进展同样不小。
当然了如果不是林灰这么优秀。
想来也不可能进入了一些大佬的视线。
胡欣现在还记得此次在受命采访之时上级领导反复跟他叮嘱这次任务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领导当时反复强调那架势就好似要把林灰这个人捧到手里似的。
那种态度让胡欣好不莫名其妙。
胡欣不由得暗自揣测究竟是从哪个层面发出的指令让其上级领导如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同时胡欣也在好奇,这个林灰究竟是什么人呢?
尽管采访之后,获得林灰的信息更多了。
但对于这个问题胡欣依旧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最让胡欣所不能理解的当属林灰的随和了。
就比如此时接受采访完毕。
林灰就有说有笑地和同胡静一块赶来的工作人员聊到一块去了。
作为中青的采访人员,胡欣此前采访过很多青年优秀人物。
以前这些人对于摄影之类的采访辅助人员很多时候能点头问下好就算修养不错了。
更多的受访人员基本都无视了这些辅助人员。
或许是因为这些人年少轻狂的缘故。
反正此前胡欣接触的不少采访对象相处都不是很愉快。
但在林灰这却全然没有类似情况的发生。
林灰不但很随和,而且从不给人距离感。
接触林灰之后胡欣似乎才理解“有才的人有脾气,有大才的人没脾气”这句话。
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林灰无疑就是有大才的。
……
林灰不知道胡欣内心深处的想法。
事实上待人尊重只是周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林灰虽然是穿越者,但又不是孤儿,不缺家教。
至于为什么和来访的记者热络地聊到了一块。
当然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记者啊。
而且还是最优秀的记者。
称这些记者为最优秀的记者毫不夸张。
虽然《数字青年》这个报刊听上去很像是一些普通电子杂志。
但林灰知道的,《数字青年》这个刊物可是《中國青年报》的子刊之一。
也就是说此次采访的林灰的众多记者都是《中國青年报》的记者。
《中國青年报》可是正儿八经的tuan子直属机关报。
在官方报刊中的地位虽然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报刊以及军方的jf军报相比的分量还要差一些。
但其地位也是相当之高的。
能在这样超然地位的报社中充当记者想来水平也应该是很高的。
记者是什么?
那都是林灰的户啊。
此时这些优秀的记者更是林灰的优质户。
为什么将这些人称之为户呢。
要知道南风app的核心算法生成式文本摘要这项算法虽然基本上能通吃所有的文本概要性处理的场景。
但林灰最开始搞南风app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搞一个新闻摘要软件用来对标雅虎新闻摘要这个软件的。
亦即林灰最开始的初心还是新闻处理,至于其余场景的文本处理很大程度只是搂草打兔子。
南风app上线有一段时间了,专业模式也卖出去不少份了。
但林灰记得最开始南风app这个软件上线的时候其实还是很仓促的。
当时林灰只是大致进行了一下市场调查,并没有太深入进行市场调查。
甚至于对专业模式的定价很大程度都是摸着雅虎过河。
即便林灰在南风app正式上线之后,没少留心在南风app里进行评论的用户。
因为采纳了南风app评论区下面用户的评论。
林灰在南风app的基础上又弄一个更符合专业人员使用习惯的专业模式。
在这个版本中林灰取消了专业模式下汉字新闻单次一万字的输入限制。
但这依旧是不够的。
林灰还需要倾听专业人士的专业反馈。
毕竟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有这么样的一些优秀记者送上门来。
而且林灰在采访之前还特别留意到此次采访林灰的记者中还有专门从事文字编辑的记者。
对于这样的机会林灰怎么能错过呢。
通过一番攀谈林灰知道了此次和胡欣随行的那名文字编辑名叫楚冰裳。
一个看起来略带腼腆的女孩,看起来岁数比胡欣要小一些,大概二十多岁的样子。
尽管看起来略带腼腆,但到底是新闻工作者。
林灰向她征求意见的时候,她还是说出了她的看法。
她建议林灰在专业模式中引入多条新闻处理的能力。
说实话这不是林灰第一次收到这个建议了。
当时林灰在南风app的评论区里面就看到有不少人建议开发者加入多条新闻处理的这个功能。
但林灰记得当时评论区里面对于要不要有多条新闻处理这个功能这些人却出现很大的分歧的,甚至出现了隔空掐架。
支持者认为多任务处理能力能提高工作效率;
反对者则认为多任务处理容易分神,会影响工作时的专注度。
当时评论区撕得很厉害,再加上受限于技术问题。
林灰当初的做法是选择了将这个争议点维持现状。
毕竟不用在多任务方面做文章,即便是要搞专业模式,林灰的工作量也少了很多。
原本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现在切实接触到林灰嘴里的优秀户之后。
所听到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新增多任务处理。
这就比较尴尬了。
不过以林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完美的性格是不可能轻言回避的。
既然林灰发问了,那就一定要搞清楚记者中主要从事文字编辑一类工作的人到底是为什么需要多任务处理呢。
据楚冰裳所讲,文字编辑在处理新闻原始文稿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仅仅处理一个人的访问材料。
而是要把很多同类的新闻进行处理。
就比如说青年竞赛的一次的活动。
在活动进行访问的时候往往会采访很多不同的参赛选手。
在实际进行处理的时候就必须将这些选手的参赛选手的发言进行分开处理。
这个过程如果摘要没有多任务机制的话往往需要耗时良久。
楚冰裳向林灰建议增加多任务处理这个功能。
对于认为多任务处理影响专注的用户可以选择不开启相应的多任务模式。
认真听了楚冰裳的诉求,林灰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些文字类记者来说,多任务处理确实是刚需。
实际上在南风app里引入多任务处理倒是不麻烦。
甚至于林灰可以很轻松地让南风app变得比楚冰裳设想的还要牛比百倍千倍。
但问题是很多东西林灰如果要搬运出来的话终归还是要考虑搬运的合理性的。
胡欣也没有生硬地直接切入到采访正题。
尽管林灰称得上年少有为。
但终究不是专业的媒体人。
如果贸然切入到采访正题恐怕很容易跟不上节奏。
于是,胡欣迂回地开始了话题。
林灰似乎也能理解胡欣的苦心。
很配合地顺着胡欣抛出的话题进行着回答。
双方配合得很默契,不多时就切入了采访的正题。
切入正题之后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先前胡欣列的采访大纲,是涉及到林灰的学业、事业、家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的。
原本胡欣以为这些问题全部聊完需要用很长时间呢。
结果浑然没想到只用了两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大纲上问题的采访。
这之后可能还会补录一些内容。
但主体的采访却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
此次采访林灰给胡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胡欣看来,比起以前接触的采访者,林灰简直是最容易相处的了。
林灰谈吐也很文明,而且说话条理很清晰、简明扼要。
而且在采访中林灰几乎从来不说也写没啥用的废话。
尤其是一些原本胡欣以为可能会翻车的采访内容林灰也回答地滴水不漏。
此前胡欣在接到此次采访任务时原本心情是忐忑的。
因为涉及到林灰过往所采取的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什么的其实并不是这次采访的重点。
关键在于如何向外界解释林灰这样一个高考中收获满分的人却选择了海外的大学。
原本这件事也根本无需解释,毕竟没有一条法律规定考完高考的人不能赴海外读书。
更何况每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本就不需要向别人解释。
但作为一个媒体人,胡欣怎么能不知道这件事情背后的新闻性。
如果这个消息,被一些喜欢搞风搞雨的媒体人抓住不放反过来抨击制/度的话。
到时候國内的媒体在同一事件的宣传上就很被动了。
胡欣很庆幸这件新闻能率先被國内媒体进行解读。
在新闻领域往往是先到者为王。
在國内媒体进行正面报道之后。
國外媒体哪怕之后注意到这件事并死盯着这件事不放也没啥大用。
毕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更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此前对于林灰这件事具体该如何解释先前胡欣也没太好的答案。
但接触林灰之后的访问却让胡欣吃了定心丸。
据林灰所说他直到今日也从没进行过任何出国求学有关的申请。
此前林灰除了偶尔会兼顾一下自己的爱好之外,其余多数时候都在进行着备战高考。
事实上也是待高考结束后不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接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入学邀请才知道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了。
而且当初麻省理工学院是邀请林灰直接就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硕士的。
只是林灰觉得空中楼阁不稳固才选择从本科开始就读。
尽管只是三言两语,但胡欣知道这已经够用了。
毕竟境外媒体可能搞风搞雨的依据无非就是林灰在获得高分國内本科院校随意挑选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海外高校的本科。
当“國内本科”和“國外本科”两个同级事物的比较林灰的选择很容易就显得海外本科高校比國内高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但如果是事情是林灰所说的那样。
林灰是在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硕士邀约才选择的海外高校。
这样似乎就没有什么争议性了。
当“海外硕士”和“國内本科”放到一块做出选择的话似乎选择海外也不为过啊。
这也无关制度优劣,毕竟从学术发展角度来说,相对于本科来说显然是硕士要比之更高一等。
本着新闻报道要严谨的原则。
胡欣还从林灰手机上查验了林灰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硕士学位的邀请函。
发现确实诚如林灰所言。
林灰先生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硕士学位的邀请函。
后来才收到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方面的本科邀请函。
当然,两封邮件发送的间隔时间很短。
很像是同一时间发出来的。
不过这件事被胡欣选择性地无视了。
甚至于林灰提及的觉得空中楼阁不稳固才选择从本科开始就读胡欣也直接无视了。
要知道林灰现在可是获得國内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提名。
尽管只是二等奖的提名,也足够叫不少学术人羡慕的了。
以这份耀眼的战绩,如果林灰今后致力于学术方面的发展的话。
其学术方面的发展完全是一路坦途。
别人的学术之路可能各种坎坷,林灰却完全不需要经历那些挫折。
林灰将来的博士生涯都是走走过场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更别说林灰将来的本科生涯了。
估计一样是轻轻松松就过去了。
至于林灰说什么怕空中楼阁不稳固才选择从本科开始就读。
胡欣觉得这种说法完全是谦辞。
一个随随便便搞出的成果能获得国际上大范围专家学者认同的成果的人会没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
一个能信手拈来独立搞出一堆在市场上饱受欢迎的游戏以及软件的人会不精于相应的实践环节?
别搞笑了,谦虚也得按照基本法啊。
过于谦虚痕迹太明显了。
总之,胡欣觉得林灰的水平就算是直接博士起步也没什么问题。
从硕士起步都有点屈才了,更遑论是从本科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了。
因此林灰所说的出于稳妥从本科开始就读这句话胡欣并没有太往心里去。
胡欣自觉其一直以来的成长之路已经羡煞旁人了。
尽管胡欣一路过关斩将,但在学术方面获得新闻学方面的硕士学位时也已经23岁了。
这份成绩也很不错了,但跟林灰完全没啥可比性。
纵然林灰现在才刚刚18周岁。
但在胡欣眼里,林灰的未来完全就是不可限量。
说起来林灰这顺风顺水的发展道路,胡欣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林灰在事业上的发展已经是一番风顺也就罢了。
偏偏在学术上的进展同样不小。
当然了如果不是林灰这么优秀。
想来也不可能进入了一些大佬的视线。
胡欣现在还记得此次在受命采访之时上级领导反复跟他叮嘱这次任务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领导当时反复强调那架势就好似要把林灰这个人捧到手里似的。
那种态度让胡欣好不莫名其妙。
胡欣不由得暗自揣测究竟是从哪个层面发出的指令让其上级领导如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同时胡欣也在好奇,这个林灰究竟是什么人呢?
尽管采访之后,获得林灰的信息更多了。
但对于这个问题胡欣依旧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最让胡欣所不能理解的当属林灰的随和了。
就比如此时接受采访完毕。
林灰就有说有笑地和同胡静一块赶来的工作人员聊到一块去了。
作为中青的采访人员,胡欣此前采访过很多青年优秀人物。
以前这些人对于摄影之类的采访辅助人员很多时候能点头问下好就算修养不错了。
更多的受访人员基本都无视了这些辅助人员。
或许是因为这些人年少轻狂的缘故。
反正此前胡欣接触的不少采访对象相处都不是很愉快。
但在林灰这却全然没有类似情况的发生。
林灰不但很随和,而且从不给人距离感。
接触林灰之后胡欣似乎才理解“有才的人有脾气,有大才的人没脾气”这句话。
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林灰无疑就是有大才的。
……
林灰不知道胡欣内心深处的想法。
事实上待人尊重只是周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林灰虽然是穿越者,但又不是孤儿,不缺家教。
至于为什么和来访的记者热络地聊到了一块。
当然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记者啊。
而且还是最优秀的记者。
称这些记者为最优秀的记者毫不夸张。
虽然《数字青年》这个报刊听上去很像是一些普通电子杂志。
但林灰知道的,《数字青年》这个刊物可是《中國青年报》的子刊之一。
也就是说此次采访的林灰的众多记者都是《中國青年报》的记者。
《中國青年报》可是正儿八经的tuan子直属机关报。
在官方报刊中的地位虽然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报刊以及军方的jf军报相比的分量还要差一些。
但其地位也是相当之高的。
能在这样超然地位的报社中充当记者想来水平也应该是很高的。
记者是什么?
那都是林灰的户啊。
此时这些优秀的记者更是林灰的优质户。
为什么将这些人称之为户呢。
要知道南风app的核心算法生成式文本摘要这项算法虽然基本上能通吃所有的文本概要性处理的场景。
但林灰最开始搞南风app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搞一个新闻摘要软件用来对标雅虎新闻摘要这个软件的。
亦即林灰最开始的初心还是新闻处理,至于其余场景的文本处理很大程度只是搂草打兔子。
南风app上线有一段时间了,专业模式也卖出去不少份了。
但林灰记得最开始南风app这个软件上线的时候其实还是很仓促的。
当时林灰只是大致进行了一下市场调查,并没有太深入进行市场调查。
甚至于对专业模式的定价很大程度都是摸着雅虎过河。
即便林灰在南风app正式上线之后,没少留心在南风app里进行评论的用户。
因为采纳了南风app评论区下面用户的评论。
林灰在南风app的基础上又弄一个更符合专业人员使用习惯的专业模式。
在这个版本中林灰取消了专业模式下汉字新闻单次一万字的输入限制。
但这依旧是不够的。
林灰还需要倾听专业人士的专业反馈。
毕竟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有这么样的一些优秀记者送上门来。
而且林灰在采访之前还特别留意到此次采访林灰的记者中还有专门从事文字编辑的记者。
对于这样的机会林灰怎么能错过呢。
通过一番攀谈林灰知道了此次和胡欣随行的那名文字编辑名叫楚冰裳。
一个看起来略带腼腆的女孩,看起来岁数比胡欣要小一些,大概二十多岁的样子。
尽管看起来略带腼腆,但到底是新闻工作者。
林灰向她征求意见的时候,她还是说出了她的看法。
她建议林灰在专业模式中引入多条新闻处理的能力。
说实话这不是林灰第一次收到这个建议了。
当时林灰在南风app的评论区里面就看到有不少人建议开发者加入多条新闻处理的这个功能。
但林灰记得当时评论区里面对于要不要有多条新闻处理这个功能这些人却出现很大的分歧的,甚至出现了隔空掐架。
支持者认为多任务处理能力能提高工作效率;
反对者则认为多任务处理容易分神,会影响工作时的专注度。
当时评论区撕得很厉害,再加上受限于技术问题。
林灰当初的做法是选择了将这个争议点维持现状。
毕竟不用在多任务方面做文章,即便是要搞专业模式,林灰的工作量也少了很多。
原本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现在切实接触到林灰嘴里的优秀户之后。
所听到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新增多任务处理。
这就比较尴尬了。
不过以林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完美的性格是不可能轻言回避的。
既然林灰发问了,那就一定要搞清楚记者中主要从事文字编辑一类工作的人到底是为什么需要多任务处理呢。
据楚冰裳所讲,文字编辑在处理新闻原始文稿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仅仅处理一个人的访问材料。
而是要把很多同类的新闻进行处理。
就比如说青年竞赛的一次的活动。
在活动进行访问的时候往往会采访很多不同的参赛选手。
在实际进行处理的时候就必须将这些选手的参赛选手的发言进行分开处理。
这个过程如果摘要没有多任务机制的话往往需要耗时良久。
楚冰裳向林灰建议增加多任务处理这个功能。
对于认为多任务处理影响专注的用户可以选择不开启相应的多任务模式。
认真听了楚冰裳的诉求,林灰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些文字类记者来说,多任务处理确实是刚需。
实际上在南风app里引入多任务处理倒是不麻烦。
甚至于林灰可以很轻松地让南风app变得比楚冰裳设想的还要牛比百倍千倍。
但问题是很多东西林灰如果要搬运出来的话终归还是要考虑搬运的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