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第一,二战是一场消耗战,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规模量产,而中等膛压的滑膛炮比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炮生产难度小(不用车膛线),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钢(成本低),符合大规模量产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够用了,一百毫米口径的破甲弹,在那个年月静破甲水准在300毫米左右,动破甲水平也不会低于70~80毫米,改进药罩结构和成分之后,轻而易举的能达到静破甲500毫米,动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准,基本能搞定二战中出现的一切装甲目标。

    而且,破甲弹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弹对弹芯的加工那么复杂。比如苏联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2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其工艺始终存在问题,废品率高得吓人。一度在1941年战争爆发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装到部队的穿甲弹,导致遭受德国突然袭击的时候,装甲部队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弹跟德国人周旋。

    破甲弹没那么麻烦,只要弄一个锥形药罩,加一点高能炸药。再解决一下引信的问题就齐活了。反正按照李晓峰的方案。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难道只有你苏联能用破甲弹,这么好的办法英美德怎么不用?而且后来冷战中著名的l7105毫米坦克炮就有破甲弹。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线膛炮不是不能用破甲弹,而是发挥不出破甲弹最大的威力。因为有膛线的关系,弹丸高速旋转,而破甲弹是靠射流“烧穿”装甲,射流自然具有流体的特性,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会让射流分散。极大的影响穿甲效能。哪怕是法国人发明了滑动弹带技术,用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动破甲威力也只有静破甲威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样子。

    可以说线膛炮天生不适合发射破甲弹,而滑膛炮不一样,弹丸发射后只有轻微的旋转,基本靠尾翼维持稳定,破甲威力保存得很好。当然,有一说一,滑膛炮的精度确实比线膛炮差。不过考虑到二战中坦克观瞄设备的落后,大部分坦克和反坦克战都在一千米以内,这个距离上精度还能接受。

    实际上当时唯一制约滑膛炮使用的其实是个观念问题。老顽固固执地认为滑膛炮不好,不相信一款装备滑膛炮的坦克能有多少战斗力。更是对破甲弹没有太大的信心。

    为了这个原因,李晓峰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卖了不少人情才让军委同意小规模采购一批装备后来命名为1a10型的100滑膛炮的t-54坦克。很有意思的是,最初在红军当中,t-54被划分为重型坦克,其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打碉堡。

    为了配合t-54的新任务,北方工业特别研发了碎甲弹,不过一般不用其攻击装甲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攻击工事的专用弹药。在当时t-54主要使用三种弹药,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尤其是碎甲弹,作为一种既能攻击装甲目标也能攻击土木工事的弹药,十分受到红军战士的欢迎。

    从1938年2月份开始,t-54开始进入近卫机械化步兵第一军服役,首批的采购数量为一百辆。按照红军总参谋部的说法,如果t-54表现优秀,将会继续采购。

    在此时,图哈切夫斯基突然要求上马新的重型坦克项目,这在李晓峰看来就是抢生意,自然是比较恼火。而更让他恼火的是,一部分老顽固还觉得那厮说的有道理,连斯大林都站在了图哈切夫斯基那边。

    于是后来被命名为t-38的重型坦克项目上马了,由科京负责研制,这位在原本的多炮塔坦克项目上进行了修改,很快就拿出了一款跟历史上一模一样的kv-1坦克。

    当时科京还有些得意,信心满满地对老丈人伏罗希洛夫宣称t-38是苏联最好的重型坦克,并且没有之一。不过比较打脸的是,总装备部可不听他瞎吹,将t-38和t-54进行了全面的对比试验之后,上报给了军委一个结论:“不论是机动性、防御性还是火力,t-38全方位的落后于t-54,建议终止发展t-38,这种重型坦克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不是伏罗希洛夫的关系摆在那里,t-38真心是连走上生产线的资格都没有,依靠着伏罗希洛夫的关系,红军骑兵部队勉为其难地采购了两个独立重型坦克旅的量,另外向西班牙、芬兰、东波兰和东普鲁士出口了一批,累积产量不超过500辆。

    而t-54则完全不同,从1938年投产,一直到1981年停产,累计产量超过了十万辆,一度成为了红色钢铁洪流的标志。

    暂且不提这些,言归正传,回到西班牙战场,在阿兰胡埃斯苏德两军进行了第一次力量与意志的交战,战斗一度打得万分惨烈,塔霍河一度被鲜血染红。不过随着国民军从马德里外围撤退,合兵一处的弗朗哥和古德里安终于打退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进攻,万分狼狈地夺路而逃,一口气逃到了雷阿尔城。

    有多狼狈?弗朗哥的国民军几乎丢掉了全部重武器,甚至相当一部分士兵连步枪都丢了,几乎是空着手逃出来的。德国人也强不到哪去。大部分一号坦克在冲破国际纵队阻击时。要么被击毁。要么因为机械故障和燃油耗尽被遗弃,安全抵达雷阿尔城的一号坦克总计不到20辆,可以说是丢盔弃甲。

    而抵达雷阿尔城之后,弗朗哥和古德里安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最后一致得出了一个结论,继续留在雷阿尔城也不安全,部队必须尽快南下,依托瓜达尔基维尔河畔的科尔多瓦城抵御俄国人的进攻。

    这一次弗朗哥撤退得飞快。而且全面接受了古德里安的意见,在未来,他的目标改为确保南部地盘的安全,积极巩固南方战线之后,再徐徐图之。而且他决心先拿下地中海沿岸的港口,然后再剑指马德里。

    看上去弗朗哥是亡羊补牢了,但实际上古德里安在日记中写道:“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在失去了费罗尔的牵制之后,共产主义份子可以一心一意地向南方进攻,能不能保住南方都相当的难说……至少我不相信弗朗哥还有问鼎西班牙大权的机会……”

    实话实说。古德里安其实不必那么悲观,因为造成他被动的不是人民阵线。而是国际纵队。而如今,图哈切夫斯基跟第二共和国内阁的关系,不说是水火不容,那也是矛盾重重。

    图哈切夫斯基对这帮猪队友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如果不是他们拒绝派遣空军支援,如果不是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弗朗哥的部队大摇大摆的撤离马德里。他就可以在阿兰胡埃斯截住德国人,就可以打一个歼灭战,一举解决内战问题。

    而正是这帮猪队友的失误,导致歼灭战变成了追击战,虽然歼灭了一部分敌人,但敌人的主力依然存在,而且经过这场艰苦的迎头对撞之后,国际纵队的损失也比较大,没有能力继续作战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更让图哈切夫斯基忍无可忍的是,马德里的猪队友竟然还庆祝什么马德里保卫战的宏大胜利,声称是西班牙人民保卫了马德里,反正用第二共和国内阁的话说,这场胜利完全属于西班牙人民。

    很显然这言外之意就是马德里保卫战的胜利跟国际纵队跟图哈切夫斯基没有任何关系。你说说,图哈切夫斯基能听得了这个?

    更火上浇油的是,第二共和国内阁还有挖苦和嘲笑的口吻质问图哈切夫斯基:“为什么要放跑敌人?为什么没能歼灭敌人?”

    这两个为什么一出来,图哈切夫斯基直接气得掀了桌子,反正从那一刻开始,国际纵队和共和军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了。双方从之前的同志加兄弟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

    也就是说,弗朗哥和古德里安完全不需要灰心丧气,一贯擅长作死的人民阵线很快就可能将所有的胜利果实完完全全地送回来,他们只需要耐心地等待时机就行了。

    而这个时机很快就出现了,随着国际纵队和第二共和国的关系破裂,也随着西班牙战局“根本”地好转,第二共和国内阁认为大局已定,不需要苏联的援助也能取得胜利了。所以他们直接向共产国际建议,可以解散国际纵队了。

    说不好听点这就叫卸磨杀驴,这帮孙子大概觉得胜利已经唾手可得,是时候将吃独食了。如果是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主掌共产国际,第二共和国的要求肯定被满足了。而现在,这两个孙子已经倒台了,共产国际的掌门人换成了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和季米特洛夫,这几位还是清醒人,知道西班牙人这么搞纯属作死,所以直接否定了他们的结论。

    在共产国际给人民阵线的信中如此说道:“虽然通过马德里保卫战,西班牙的革命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敌人还比较强大,盲目乐观是不可取的……希望你们同国际纵队的同志同心协力继续战斗,争取早日取得全面的胜利!”

    这个结论不管是人民阵线不满意,图哈切夫斯基也不高兴,对图帅来说,西班牙这个鬼地方他是一天都不想呆下去了,更不希望任何一个俄国小伙子为了一群逗比而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他巴不得赶紧地走人,最好是一刻不停,他倒要看看最后谁能笑道最后。

    反正,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国际纵队虽然留下了,但却是相当不乐意。根据图哈切夫斯基的命令以及军委的指示,国际纵队开始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将所有的主力都调离了西班牙内陆。

    对此,人民阵线还挺高兴,在他们看来虽然没有赶走企图“抢”功劳的俄国人,但是让俄国人靠边站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他们可以集中全力用一波流推倒弗朗哥,毫无悬念的摘走胜利的果实。

    在五月份,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人民阵线指挥共和军发动了所谓“最后的战役”,准备突破科尔瓦多,一口气将国民军和德国人赶下海。

    不过让人民阵线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不顺利,缺少了苏联顾问的协调和指挥之后,共和军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从战役打响的那一刻开始,部队就开始陷入混乱。什么误击、错误理解命令以及不服从指挥和自以为是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没向前挺进5公里,就被严阵以待的国民军迎头赶了回去……(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ps:鞠躬感谢zz120、秒杀土豆、agz00025和尤文图斯同志!

章节目录

天兵在191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马口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95 又作死-世界大战1917游戏,天兵在1917,笔趣阁并收藏天兵在1917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