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儿子获得了大捷、还被皇帝亲口升为黄州知府,沈廷扬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
当晚回到在京城的住处,妻妾侍女过来伺候,他还有点魂不守舍。
“老爷你这是怎么了?可别吓我们啊。”其妻徐氏不无担忧地问。
“林儿在黄州大捷,陛下大喜,升他为黄州知府,敕命已经拿去等内阁票拟了,后日朝会之后就会下发。”
沈廷扬被揉了好一会儿胸口,才大喘气地说,
“摆酒!好好摆上十桌八桌的!我要宴请户部同僚!哼,那些年初原本想跟我家议亲、后来见林儿去了流贼肆虐之地当官,又忙不迭退缩的家伙,如今可后悔了吧。
才二十出头就做到五品知府,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果然是乱世出英雄,这都是刀头舐血挣来的功劳,升迁就是快呐。”
徐氏和几个姨太太听了,也是喜不自胜。虽然沈树人不是徐氏生的,她只是继母,但自家人有出息总归是好的,也不担心争这点家产。
徐氏忍不住说道:“真是大喜啊,老爷这几天你可得好好歇息歇息宽宽心了,剩下的事儿就交给下人操心吧。倒是你提到林儿的亲事,是不是该加急议一议了。
当初你那些同僚怕他有危险,想观望一下,咱也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次既然说是黄州彻底平定、当地已经安全,相信便是朝中阁老有孙女的,也不会阻挠跟咱家结亲了吧。”
徐氏不懂国家大事,能操心的也就这点八卦,刚才听丈夫说起儿子的婚事,立刻让她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似乎天下大家闺秀可以随便她卖菜一般挑挑拣拣似的。
沈廷扬相对冷静一些,也觉得妻子有点过于猖狂了,轻咳一声:
“不要得意忘形,未曾娶妻的五品知府,普天之下也不是没有,咱本分一点,不要乱高攀,能稍微高攀一级半级的也就够了。
说起这事儿,倒是想起前天蒋侍郎盘问我时,问起我家和湖广巡抚方孔炤家是否有深交,还怀疑方巡抚跟我家秘密商议谋为亲家,不然方巡抚为了要为林儿遮掩、驳回左良玉和袁继咸的申诉。
唉,这事儿要是真的就好了,桐城方家也算三代书香、文坛名门了。当年方巡抚的三个妹妹、堂妹,都有才学节义之名,丧夫后也都能清心守寡。
听说之前煌言侄儿就娶了方巡抚的外甥女,也就是他那守寡表妹的女儿,很是安分和睦。想来方巡抚的女儿,家教一定会更好吧。
回头让人准备一份重礼,去湖广探望林儿之后,顺道送去荆州府,到方巡抚那儿探探口风,就说是感谢他的仗义秉公。林儿还和方以智同年,有这份交情在,说不定方巡抚就会考虑了。”
徐氏听丈夫说得悠然神往,一开始也颇有同感。但后来听丈夫提到方巡抚的三个妹妹、表妹,便有些不快,隐隐然还有些醋意。
毕竟这都是跟他们同一辈的人,丈夫话里话外都透出“富商出身不差钱,就想跟文坛领袖家族结亲”的不甘心,让她颇为不爽。
她想了想,极力劝阻说:
“女人有才有节义又怎么了?平平安安才是福!那方家上一辈姐儿三个都守寡,说不定就是方家女人都命硬克夫!管你什么书香门第也不能娶这种!咱家还缺贞节牌坊不成!”
沈廷扬被这么一怼,也有些后怕,才暂时收了这个念头。
此后数日,沈家大宴宾客,沈廷扬也是受到了同僚不少恭维。
不少京官也重新递来了橄榄枝,塞了一堆自家女儿的生辰八字,沈廷扬都回了礼,但一律不给准信,先把八字留下慢慢合慢慢挑。
十二月初一,例行的大朝会之后,内阁票拟流程也走完了,升官的文书也正式下发。
沈廷扬也给儿子修了一封家书,准备过几日也让南下的家人捎去,里面也提到了给他议亲的事儿,并偷偷附上一些文字描述的资料,算是给儿子自己一点选择权。
明朝正常的婚姻,当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根儿轮不到年轻人自己做主。
沈树人这也是立功升迁太快,官位品级都快跟父亲差不多了,沈廷扬只好宠着他一点。给他个范围让他自己挑,但“入围候选人名单”还是要父母先把关。
……
忙完这事儿后,时间也已是腊月,沈廷扬本以为能清闲一些。
但是腊月初二这天,他又被心血来潮的崇祯召见了,还一并找了蒋德璟去奏对。
沈廷扬心中嘀咕,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是崇祯回去后仔细想了想,对他那天提到的“厘金改革”的事儿挺感兴趣,想详细聊聊。
沈廷扬心中微微叫苦,知道儿子家书中跟他提过的这个政策,如今推行时机其实还不太成熟,会遭到很多阻力和反噬,但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那天他不过是为了投石问路、找借口求见探皇帝口风,才冒险提前提出来的,压根儿没指望能被皇帝通过。
再次面君后,崇祯先简单问了几句“如果实施这项新政,能搞到多少钱”。
沈树人也只有如实回答:“陛下,厘金这项措施,名义上只是给与流贼或鞑子接壤的州府的商旅,提供护航、盘查,才能征收的。
如果贸然要作为一般性的商税征收,于祖宗之法无据,也会被天下士绅官僚抵制——我朝每年商税才多少,之所以无法增加,都是因为从商者多有士绅背景。
而陛下之前加征三饷,主要是农民和贫苦之人承担,这些人在朝中没人为他们诉苦,所以三饷推行在官员层面阻力不大。
陛下要估算厘金之法推行后,能收上来多少钱,臣只敢以长江流域水路航运商旅,以及北方边关为限,估个数字——
这两个区域实施厘金后,按照往年钞关过境货物数量算,每过一省收取一厘(百分之一)盘查费,每年约能得……三四百万两。如果税率继续提高,或者是官军水师提供护航,收费也等比涨价,则收入也能再涨数倍,但军费成本也会暴涨。”
沈廷扬说的这个数字,基本上也不是他自己想的,而是沈树人之前跟他家书闲聊时,大致算了一下。
厘金这项制度,历史上要到晚清、曾国藩为了对付太平军,才搞出这个财源来编练湘军、淮军。最后也确实是靠着这笔钱,把太平军干掉了。
所以纯粹从“不得罪农民又确保筹措出足够的解决农民军所需的军费”方面来说,厘金确实是可以给一个王朝续命的,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清朝实施厘金后,到反攻太平天国的后期,厘金总收入达到了一年两千多万两,跟明末三饷的总和差不多。厘金盘剥的是商人而三饷盘剥的是农民,清续命成功了明朝没续上。
不过晚清时人口已经有三亿多了,是如今大明的三倍,而且还是厘金税率多次提高后才有的数字。如今开征厘金,除以三分之一再砍对半就差不多了,所以长江流域的新商业税,也就三四百万两。
崇祯听了这个数字后,也不算太欢欣。
毕竟去年开征的练饷就有七八百万两了,相当于厘金的两倍。除非厘金提高税率,否则是替代不了三饷的。
至于明朝原本的商税……几大钞关每年从几万两到十几万两不等,加起来总和也不到一百万,只能算是零花钱级别,明朝压根儿就不靠商税活。
崇祯反复思考之后,叹了口气:“那就说说厘金一旦实施,可能会出现的坏处吧——让朕猜一猜,首当其冲的,是不是又会惹来如同当年对矿监、税监的抵制那般,闹得江南汹汹?”
崇祯是见识过他兄长末年、南方苏州反抗魏忠贤税监的破事的,也看过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
虽然他登基后,因为打击魏忠贤,把那些当年反抗税监的人洗白了。可十几年皇帝当下来,他内心其实也多次动摇过,很多问题都看明白了,怀念起那些税监、矿监的好处。
只是碍于皇帝的面子,被清流架在“天子不可与民争利”的道德绑架上,下不来台。
不过,沈廷扬的回答,却让他稍稍有些意外:
“陛下……如果实施得好,并且对试点范围控制得当,厘金遇到的阻力,倒是可能比天启年间派出矿监、税监要小得多。但是,那会导致厘金有别的危害,不得不虑。”
崇祯眉毛一挑:“哦?如何能让厘金少受阻力?别的危害又是什么?”
沈廷扬一咬牙,把他之前跟儿子家书时讨论过的细节,挑了几点说了:
“天启年间,南方士绅抵抗矿监、税监,一方面是那些宦官确实搜刮无度,没个章法。虽然也为朝廷扩充了财源,却至少十之六七落入了奸宦及其党羽手中。
而且商税征收,历来都是由朝廷统一调度,当时南方没有贼乱,百姓士绅都觉得他们是在拿自己的银子补贴北方人,故而怨恨。
如今形势,比天启年间又危急不少,南方也有了贼乱,蔺养成部近在安庆、庐州,那已是南直隶地界,便是南京六部和苏杭富庶之地的豪绅,都能感受到家园被威胁。
如果陛下加征新的商税,能够专款专用,用于围剿南方的流贼。而把省出来的三饷、给北方战事使用,那么南方豪绅的抵触自然会降低,毕竟这些钱是在保卫他们自己的家园,没那么抵触了。
但是,这种措施的劣势也很明显,自宋朝以来,朝廷都要地方军、财分离,防止出现唐时的藩镇割据。
我朝虽然在地方上分了三使,军事镇守主官与财权握在不同的封疆大吏手中,可真到了战事危急时,怕是还会出现强人独断专行。其中利害,不可不慎。”
这些话,都是沈树人跟父亲分析的,也是基于他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清朝用厘金后是没有亡于农民军,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此后也尾大不掉,成了东南互保。最后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拖了六十年后还是埋葬了清朝。
厘金之策一出,对于在南方剿贼的军阀而言,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未来在湖广肯定会出现保扶大明的“曾国藩、李鸿章”。
但大明江山保住之后,还听不听他崇祯的,就不好说了。
偏偏沈廷扬还说得那么诚实,一点都没藏着掖着,崇祯都不好怪他包藏祸心。
“这事儿……还是再议吧,眼下只能默许黄州那边继续搞,朕不嘉奖也不怪罪。至于湖广能不能推行,且看明年形势如何。”
挣扎再三,崇祯最后还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暂时选了个拖字诀。
当晚回到在京城的住处,妻妾侍女过来伺候,他还有点魂不守舍。
“老爷你这是怎么了?可别吓我们啊。”其妻徐氏不无担忧地问。
“林儿在黄州大捷,陛下大喜,升他为黄州知府,敕命已经拿去等内阁票拟了,后日朝会之后就会下发。”
沈廷扬被揉了好一会儿胸口,才大喘气地说,
“摆酒!好好摆上十桌八桌的!我要宴请户部同僚!哼,那些年初原本想跟我家议亲、后来见林儿去了流贼肆虐之地当官,又忙不迭退缩的家伙,如今可后悔了吧。
才二十出头就做到五品知府,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果然是乱世出英雄,这都是刀头舐血挣来的功劳,升迁就是快呐。”
徐氏和几个姨太太听了,也是喜不自胜。虽然沈树人不是徐氏生的,她只是继母,但自家人有出息总归是好的,也不担心争这点家产。
徐氏忍不住说道:“真是大喜啊,老爷这几天你可得好好歇息歇息宽宽心了,剩下的事儿就交给下人操心吧。倒是你提到林儿的亲事,是不是该加急议一议了。
当初你那些同僚怕他有危险,想观望一下,咱也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次既然说是黄州彻底平定、当地已经安全,相信便是朝中阁老有孙女的,也不会阻挠跟咱家结亲了吧。”
徐氏不懂国家大事,能操心的也就这点八卦,刚才听丈夫说起儿子的婚事,立刻让她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似乎天下大家闺秀可以随便她卖菜一般挑挑拣拣似的。
沈廷扬相对冷静一些,也觉得妻子有点过于猖狂了,轻咳一声:
“不要得意忘形,未曾娶妻的五品知府,普天之下也不是没有,咱本分一点,不要乱高攀,能稍微高攀一级半级的也就够了。
说起这事儿,倒是想起前天蒋侍郎盘问我时,问起我家和湖广巡抚方孔炤家是否有深交,还怀疑方巡抚跟我家秘密商议谋为亲家,不然方巡抚为了要为林儿遮掩、驳回左良玉和袁继咸的申诉。
唉,这事儿要是真的就好了,桐城方家也算三代书香、文坛名门了。当年方巡抚的三个妹妹、堂妹,都有才学节义之名,丧夫后也都能清心守寡。
听说之前煌言侄儿就娶了方巡抚的外甥女,也就是他那守寡表妹的女儿,很是安分和睦。想来方巡抚的女儿,家教一定会更好吧。
回头让人准备一份重礼,去湖广探望林儿之后,顺道送去荆州府,到方巡抚那儿探探口风,就说是感谢他的仗义秉公。林儿还和方以智同年,有这份交情在,说不定方巡抚就会考虑了。”
徐氏听丈夫说得悠然神往,一开始也颇有同感。但后来听丈夫提到方巡抚的三个妹妹、表妹,便有些不快,隐隐然还有些醋意。
毕竟这都是跟他们同一辈的人,丈夫话里话外都透出“富商出身不差钱,就想跟文坛领袖家族结亲”的不甘心,让她颇为不爽。
她想了想,极力劝阻说:
“女人有才有节义又怎么了?平平安安才是福!那方家上一辈姐儿三个都守寡,说不定就是方家女人都命硬克夫!管你什么书香门第也不能娶这种!咱家还缺贞节牌坊不成!”
沈廷扬被这么一怼,也有些后怕,才暂时收了这个念头。
此后数日,沈家大宴宾客,沈廷扬也是受到了同僚不少恭维。
不少京官也重新递来了橄榄枝,塞了一堆自家女儿的生辰八字,沈廷扬都回了礼,但一律不给准信,先把八字留下慢慢合慢慢挑。
十二月初一,例行的大朝会之后,内阁票拟流程也走完了,升官的文书也正式下发。
沈廷扬也给儿子修了一封家书,准备过几日也让南下的家人捎去,里面也提到了给他议亲的事儿,并偷偷附上一些文字描述的资料,算是给儿子自己一点选择权。
明朝正常的婚姻,当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根儿轮不到年轻人自己做主。
沈树人这也是立功升迁太快,官位品级都快跟父亲差不多了,沈廷扬只好宠着他一点。给他个范围让他自己挑,但“入围候选人名单”还是要父母先把关。
……
忙完这事儿后,时间也已是腊月,沈廷扬本以为能清闲一些。
但是腊月初二这天,他又被心血来潮的崇祯召见了,还一并找了蒋德璟去奏对。
沈廷扬心中嘀咕,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是崇祯回去后仔细想了想,对他那天提到的“厘金改革”的事儿挺感兴趣,想详细聊聊。
沈廷扬心中微微叫苦,知道儿子家书中跟他提过的这个政策,如今推行时机其实还不太成熟,会遭到很多阻力和反噬,但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那天他不过是为了投石问路、找借口求见探皇帝口风,才冒险提前提出来的,压根儿没指望能被皇帝通过。
再次面君后,崇祯先简单问了几句“如果实施这项新政,能搞到多少钱”。
沈树人也只有如实回答:“陛下,厘金这项措施,名义上只是给与流贼或鞑子接壤的州府的商旅,提供护航、盘查,才能征收的。
如果贸然要作为一般性的商税征收,于祖宗之法无据,也会被天下士绅官僚抵制——我朝每年商税才多少,之所以无法增加,都是因为从商者多有士绅背景。
而陛下之前加征三饷,主要是农民和贫苦之人承担,这些人在朝中没人为他们诉苦,所以三饷推行在官员层面阻力不大。
陛下要估算厘金之法推行后,能收上来多少钱,臣只敢以长江流域水路航运商旅,以及北方边关为限,估个数字——
这两个区域实施厘金后,按照往年钞关过境货物数量算,每过一省收取一厘(百分之一)盘查费,每年约能得……三四百万两。如果税率继续提高,或者是官军水师提供护航,收费也等比涨价,则收入也能再涨数倍,但军费成本也会暴涨。”
沈廷扬说的这个数字,基本上也不是他自己想的,而是沈树人之前跟他家书闲聊时,大致算了一下。
厘金这项制度,历史上要到晚清、曾国藩为了对付太平军,才搞出这个财源来编练湘军、淮军。最后也确实是靠着这笔钱,把太平军干掉了。
所以纯粹从“不得罪农民又确保筹措出足够的解决农民军所需的军费”方面来说,厘金确实是可以给一个王朝续命的,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清朝实施厘金后,到反攻太平天国的后期,厘金总收入达到了一年两千多万两,跟明末三饷的总和差不多。厘金盘剥的是商人而三饷盘剥的是农民,清续命成功了明朝没续上。
不过晚清时人口已经有三亿多了,是如今大明的三倍,而且还是厘金税率多次提高后才有的数字。如今开征厘金,除以三分之一再砍对半就差不多了,所以长江流域的新商业税,也就三四百万两。
崇祯听了这个数字后,也不算太欢欣。
毕竟去年开征的练饷就有七八百万两了,相当于厘金的两倍。除非厘金提高税率,否则是替代不了三饷的。
至于明朝原本的商税……几大钞关每年从几万两到十几万两不等,加起来总和也不到一百万,只能算是零花钱级别,明朝压根儿就不靠商税活。
崇祯反复思考之后,叹了口气:“那就说说厘金一旦实施,可能会出现的坏处吧——让朕猜一猜,首当其冲的,是不是又会惹来如同当年对矿监、税监的抵制那般,闹得江南汹汹?”
崇祯是见识过他兄长末年、南方苏州反抗魏忠贤税监的破事的,也看过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
虽然他登基后,因为打击魏忠贤,把那些当年反抗税监的人洗白了。可十几年皇帝当下来,他内心其实也多次动摇过,很多问题都看明白了,怀念起那些税监、矿监的好处。
只是碍于皇帝的面子,被清流架在“天子不可与民争利”的道德绑架上,下不来台。
不过,沈廷扬的回答,却让他稍稍有些意外:
“陛下……如果实施得好,并且对试点范围控制得当,厘金遇到的阻力,倒是可能比天启年间派出矿监、税监要小得多。但是,那会导致厘金有别的危害,不得不虑。”
崇祯眉毛一挑:“哦?如何能让厘金少受阻力?别的危害又是什么?”
沈廷扬一咬牙,把他之前跟儿子家书时讨论过的细节,挑了几点说了:
“天启年间,南方士绅抵抗矿监、税监,一方面是那些宦官确实搜刮无度,没个章法。虽然也为朝廷扩充了财源,却至少十之六七落入了奸宦及其党羽手中。
而且商税征收,历来都是由朝廷统一调度,当时南方没有贼乱,百姓士绅都觉得他们是在拿自己的银子补贴北方人,故而怨恨。
如今形势,比天启年间又危急不少,南方也有了贼乱,蔺养成部近在安庆、庐州,那已是南直隶地界,便是南京六部和苏杭富庶之地的豪绅,都能感受到家园被威胁。
如果陛下加征新的商税,能够专款专用,用于围剿南方的流贼。而把省出来的三饷、给北方战事使用,那么南方豪绅的抵触自然会降低,毕竟这些钱是在保卫他们自己的家园,没那么抵触了。
但是,这种措施的劣势也很明显,自宋朝以来,朝廷都要地方军、财分离,防止出现唐时的藩镇割据。
我朝虽然在地方上分了三使,军事镇守主官与财权握在不同的封疆大吏手中,可真到了战事危急时,怕是还会出现强人独断专行。其中利害,不可不慎。”
这些话,都是沈树人跟父亲分析的,也是基于他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清朝用厘金后是没有亡于农民军,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此后也尾大不掉,成了东南互保。最后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拖了六十年后还是埋葬了清朝。
厘金之策一出,对于在南方剿贼的军阀而言,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未来在湖广肯定会出现保扶大明的“曾国藩、李鸿章”。
但大明江山保住之后,还听不听他崇祯的,就不好说了。
偏偏沈廷扬还说得那么诚实,一点都没藏着掖着,崇祯都不好怪他包藏祸心。
“这事儿……还是再议吧,眼下只能默许黄州那边继续搞,朕不嘉奖也不怪罪。至于湖广能不能推行,且看明年形势如何。”
挣扎再三,崇祯最后还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暂时选了个拖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