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头是第一批南阳移民。
当时他全家八口人从陈州而来,路上还饿死了爹娘。
他都没工夫哭泣,因为眼泪早已流干。草草掩埋了父母,带着弟弟妹妹们几经辗转,来到了南阳。
到了南阳,他才吃上了第一顿饱饭。
弟弟妹妹们像饿狼一般,把接待流民的餐食一扫而空。
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他就下定决心,只要自己活着,就不能让他们挨饿,哪怕让自己死!
南阳国府的官吏带着他们去了安置点,划出了一大片荒地,告诉他们,这片地就他家的。
当时,全家六口人看着长满荒草和杂树的荒地,都有些傻眼。
这是真的吗?
自己家真的有土地了?!
癞头记得,老爹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曾祖的时候,家里是有田的。可几次大灾,田地荒芜,为了糊口只得卖了。然后他们家两辈子都没有土地了。如今到了他这代,竟然官府给了土地,还三年免税,还给种子、农具。
癞头一家跪在荒地里,给丈量土地的官吏跪下磕头。
官吏已经见怪不怪了,摆摆手,说道:“你们要谢就谢德王,这些土地是德王给你们的,要念着他老人家的好。”
癞头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听着官吏说的话,心里暗自琢磨,自己一家要给德王老人家立生祠,他老人家活人无数啊!
紧挨着癞头家,是从豫州逃来的柳家。
老两口带着一儿一女,被南阳国府安置在癞头家的旁边。
“癞头哥,癞头哥,这是你家的地吗?”
“嘿嘿,柳小娘,是的嘞,这是……我家……的……”
癞头刚刚还兴高采烈,谁知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柳家小娘子也眼圈红红的,指着旁边的荒地说道:“这,这是我家的嘞。”
却见荒地那头,柳老汉拉着老太婆和儿子跪在地上,邦邦邦的给丈量官吏磕头。
官吏拉起刘老汉,拱手对着南阳城的方向举了举,“德王殿下的恩德,你们要记在心里。”
“德王活命大恩,老汉忘了祖宗也不敢忘了德王。德王他老人家富贵绵长,多子多孙。”
柳老汉边磕头边说不忘大恩。
几年过去了,如今癞头家的荒地都开垦了出来,粮食也堆满了屋子。
每年卖了余粮还有了大把的铜钱。
弟弟妹妹们也能扯上麻布,做身新衣。现在他心里美啊,柳小娘子要是嫁进门来,那小日子,想想都美。
柳家也和癞头家一样,日子翻天覆地。
他们家里都立着德王的牌位,每天都在牌位前叨咕几句,说说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汇报一下今天的工作。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家里的陈粮还未吃完,新粮已经下来了。
刚进入十二月,国府就发布了告示,要征壮丁修河渠,解决运输问题。
这个运输,癞头是知道的。
每当他进城卖粮回来,再买点东西就难拿,这就是幸福的烦恼吧?!
要是修好了河渠,自己没准也能得力。
李裕在家修整了一段时间,十二月十五日,他就近来到了向城工地。
从向城边上的淯水往东到堵水,有六十里。
南阳和唐州征发青壮十万,就分在这六十里的地段上。
平均一丈十个人。
当然实际施工不可能这么分配。
根据计算,要行大船,河宽应在百米以上,深度十米。
这样的土方量是惊人的。
十万人分配在十个工段上,每个工段一万青壮。
还征发了些小姑娘小媳妇,帮着做饭做汤,送到工地上。
工地上人山人海,黑压压的望不到边。
有人专门用铁锨挖土,有人专门用钁头刨土,有人专门挑土,分工明确,效率极高。
挖出的泥土都堆放在河道的边上,自然形成了河堤。
眼看着一天天的河道逐渐成形。
周宽作为向方运河的总指挥,心里虽然喜悦,可他要忙的事情太多,也没有时间欣赏成果,只是每天频繁的往来南阳与向城之间。
李裕站在刚刚形成的堤坝上,看着前面这道巨大的深沟,里面的青壮犹如忙碌的工蚁,往返于河道与堤坝之间。
一个壮实的汉子,一身的麻布短衣,挑着两大筐泥土腾腾的走上了河堤。
李裕一把拉住他。
笑呵呵的问道:“小哥,打扰一下。”
那汉子正忙着挑土,见有人拉住自己,就放下扁担,擦拭了下脑门上的汗珠。
“公子何事?”
他见面前这人衣着华贵,但面容和蔼,也就放下局促,口称公子。
“你从哪里来?”
“我?南阳来。”
那汉子自豪的说道。
“是什么时候在南阳安家的?”
“两年前,我是第一批来南阳的流民。”
一说起这个,那汉子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
“哦?第一批?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好着嘞。”
那汉子咧嘴一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来河工,你愿意吗?”
李裕很担心自己大规模征发青壮会引起民怨,到时候就不好弄了。
“呵呵,有啥不愿的?!是德王他老人家要修河道,我当然愿意来了。”
“呃,为什么啊?”
那汉子见李裕对德王他老人家的决定有质疑,心下不高兴,把脸一沉,闷声闷气的说道:“他老人家救了俺们的命,俺这条命就是他的,他让俺干啥俺就干啥!哼!”
说着还对着李裕一哼。
李裕心里暗自嘀咕,我啥时候成了老人家了?!
不过他也不会去解释,那汉子倒了筐里的泥土,气哼哼的走了。
李裕被搞得有点莫名其妙,难道自己说错话了?
功夫不大,那汉子又挑了担子回来,李裕还想再去聊聊,那汉子见他还没走,也不理会,倒了土就要走。
“癞头哥,癞头哥。”
那汉子转身看去,堤坝的一头,走过来十几个妇女,抬着木桶,挑着担子。
领头的是一个十八九的小娘子。
见他对着那汉子招手。
“呵呵,是柳小娘,到吃饭的时辰了吗?”
“马上就到了,招呼大伙来吃饭吧。”
“好嘞。”
那汉子转身就往河道里跑,边跑边喊:“吃饭嘞,德王他老人家赏饭嘞~~~”
这些青壮放下手里的工具,走上了河堤。
向着南阳的方向跪下一片。
“谢德王赏饭。”
众青壮邦邦邦的磕了三个响头,这才起身,擦擦自己的手,排着队来到这些妇人面前,接过了蒸饼和一碗热汤。
就在李裕的面前蹲下,埋头吃了起来。
这一幕看的李裕不知所措。
他啥时候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么重要了?
自己咋不知道呢?!
这就是施大恩而不自知啊!
你想想,李裕在唐末这样的乱世,招募流民,垦荒种地,可说活人无数。
可他自己却没有想过这些。他只是想着流民来了,都种上粮食,自己的地盘里有人有粮,那还怕谁?
他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活命,能够抗衡那些强藩,尤其是朱温逆贼。
可他的这一举动,让附近的流民得到了恩惠,对他打心眼里崇拜,感恩。
这些活过来的百姓,家家都有德王的牌位。
听不得谁说一句德王不好,现在是谁敢质疑德王的决定都是他们无法容忍的。
比如吃饭这事。
没人告诉他们要跪拜德王。
可他们自发的这么做了。
有一个人无意间带个头,其他人就蜂拥效仿。
这不,不仅是癞头这个工段的人这样做,隔着老远,李裕都听到有人高呼“谢德王赏饭。”
这样的呼声,在河工大地上此起彼伏。
“走。”
李裕实在看不下去了,招呼侍卫赶紧走。
他在心里暗忖,自己在这些百姓的心目中是个什么样子?会不会是个满头白发,一脸白胡子的老头啊?
咳咳,其实,其实人家还很年轻,我才十八好吧。
谁传的,我怎么就是老人家了?!
当时他全家八口人从陈州而来,路上还饿死了爹娘。
他都没工夫哭泣,因为眼泪早已流干。草草掩埋了父母,带着弟弟妹妹们几经辗转,来到了南阳。
到了南阳,他才吃上了第一顿饱饭。
弟弟妹妹们像饿狼一般,把接待流民的餐食一扫而空。
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他就下定决心,只要自己活着,就不能让他们挨饿,哪怕让自己死!
南阳国府的官吏带着他们去了安置点,划出了一大片荒地,告诉他们,这片地就他家的。
当时,全家六口人看着长满荒草和杂树的荒地,都有些傻眼。
这是真的吗?
自己家真的有土地了?!
癞头记得,老爹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曾祖的时候,家里是有田的。可几次大灾,田地荒芜,为了糊口只得卖了。然后他们家两辈子都没有土地了。如今到了他这代,竟然官府给了土地,还三年免税,还给种子、农具。
癞头一家跪在荒地里,给丈量土地的官吏跪下磕头。
官吏已经见怪不怪了,摆摆手,说道:“你们要谢就谢德王,这些土地是德王给你们的,要念着他老人家的好。”
癞头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听着官吏说的话,心里暗自琢磨,自己一家要给德王老人家立生祠,他老人家活人无数啊!
紧挨着癞头家,是从豫州逃来的柳家。
老两口带着一儿一女,被南阳国府安置在癞头家的旁边。
“癞头哥,癞头哥,这是你家的地吗?”
“嘿嘿,柳小娘,是的嘞,这是……我家……的……”
癞头刚刚还兴高采烈,谁知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柳家小娘子也眼圈红红的,指着旁边的荒地说道:“这,这是我家的嘞。”
却见荒地那头,柳老汉拉着老太婆和儿子跪在地上,邦邦邦的给丈量官吏磕头。
官吏拉起刘老汉,拱手对着南阳城的方向举了举,“德王殿下的恩德,你们要记在心里。”
“德王活命大恩,老汉忘了祖宗也不敢忘了德王。德王他老人家富贵绵长,多子多孙。”
柳老汉边磕头边说不忘大恩。
几年过去了,如今癞头家的荒地都开垦了出来,粮食也堆满了屋子。
每年卖了余粮还有了大把的铜钱。
弟弟妹妹们也能扯上麻布,做身新衣。现在他心里美啊,柳小娘子要是嫁进门来,那小日子,想想都美。
柳家也和癞头家一样,日子翻天覆地。
他们家里都立着德王的牌位,每天都在牌位前叨咕几句,说说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汇报一下今天的工作。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家里的陈粮还未吃完,新粮已经下来了。
刚进入十二月,国府就发布了告示,要征壮丁修河渠,解决运输问题。
这个运输,癞头是知道的。
每当他进城卖粮回来,再买点东西就难拿,这就是幸福的烦恼吧?!
要是修好了河渠,自己没准也能得力。
李裕在家修整了一段时间,十二月十五日,他就近来到了向城工地。
从向城边上的淯水往东到堵水,有六十里。
南阳和唐州征发青壮十万,就分在这六十里的地段上。
平均一丈十个人。
当然实际施工不可能这么分配。
根据计算,要行大船,河宽应在百米以上,深度十米。
这样的土方量是惊人的。
十万人分配在十个工段上,每个工段一万青壮。
还征发了些小姑娘小媳妇,帮着做饭做汤,送到工地上。
工地上人山人海,黑压压的望不到边。
有人专门用铁锨挖土,有人专门用钁头刨土,有人专门挑土,分工明确,效率极高。
挖出的泥土都堆放在河道的边上,自然形成了河堤。
眼看着一天天的河道逐渐成形。
周宽作为向方运河的总指挥,心里虽然喜悦,可他要忙的事情太多,也没有时间欣赏成果,只是每天频繁的往来南阳与向城之间。
李裕站在刚刚形成的堤坝上,看着前面这道巨大的深沟,里面的青壮犹如忙碌的工蚁,往返于河道与堤坝之间。
一个壮实的汉子,一身的麻布短衣,挑着两大筐泥土腾腾的走上了河堤。
李裕一把拉住他。
笑呵呵的问道:“小哥,打扰一下。”
那汉子正忙着挑土,见有人拉住自己,就放下扁担,擦拭了下脑门上的汗珠。
“公子何事?”
他见面前这人衣着华贵,但面容和蔼,也就放下局促,口称公子。
“你从哪里来?”
“我?南阳来。”
那汉子自豪的说道。
“是什么时候在南阳安家的?”
“两年前,我是第一批来南阳的流民。”
一说起这个,那汉子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
“哦?第一批?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好着嘞。”
那汉子咧嘴一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来河工,你愿意吗?”
李裕很担心自己大规模征发青壮会引起民怨,到时候就不好弄了。
“呵呵,有啥不愿的?!是德王他老人家要修河道,我当然愿意来了。”
“呃,为什么啊?”
那汉子见李裕对德王他老人家的决定有质疑,心下不高兴,把脸一沉,闷声闷气的说道:“他老人家救了俺们的命,俺这条命就是他的,他让俺干啥俺就干啥!哼!”
说着还对着李裕一哼。
李裕心里暗自嘀咕,我啥时候成了老人家了?!
不过他也不会去解释,那汉子倒了筐里的泥土,气哼哼的走了。
李裕被搞得有点莫名其妙,难道自己说错话了?
功夫不大,那汉子又挑了担子回来,李裕还想再去聊聊,那汉子见他还没走,也不理会,倒了土就要走。
“癞头哥,癞头哥。”
那汉子转身看去,堤坝的一头,走过来十几个妇女,抬着木桶,挑着担子。
领头的是一个十八九的小娘子。
见他对着那汉子招手。
“呵呵,是柳小娘,到吃饭的时辰了吗?”
“马上就到了,招呼大伙来吃饭吧。”
“好嘞。”
那汉子转身就往河道里跑,边跑边喊:“吃饭嘞,德王他老人家赏饭嘞~~~”
这些青壮放下手里的工具,走上了河堤。
向着南阳的方向跪下一片。
“谢德王赏饭。”
众青壮邦邦邦的磕了三个响头,这才起身,擦擦自己的手,排着队来到这些妇人面前,接过了蒸饼和一碗热汤。
就在李裕的面前蹲下,埋头吃了起来。
这一幕看的李裕不知所措。
他啥时候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么重要了?
自己咋不知道呢?!
这就是施大恩而不自知啊!
你想想,李裕在唐末这样的乱世,招募流民,垦荒种地,可说活人无数。
可他自己却没有想过这些。他只是想着流民来了,都种上粮食,自己的地盘里有人有粮,那还怕谁?
他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活命,能够抗衡那些强藩,尤其是朱温逆贼。
可他的这一举动,让附近的流民得到了恩惠,对他打心眼里崇拜,感恩。
这些活过来的百姓,家家都有德王的牌位。
听不得谁说一句德王不好,现在是谁敢质疑德王的决定都是他们无法容忍的。
比如吃饭这事。
没人告诉他们要跪拜德王。
可他们自发的这么做了。
有一个人无意间带个头,其他人就蜂拥效仿。
这不,不仅是癞头这个工段的人这样做,隔着老远,李裕都听到有人高呼“谢德王赏饭。”
这样的呼声,在河工大地上此起彼伏。
“走。”
李裕实在看不下去了,招呼侍卫赶紧走。
他在心里暗忖,自己在这些百姓的心目中是个什么样子?会不会是个满头白发,一脸白胡子的老头啊?
咳咳,其实,其实人家还很年轻,我才十八好吧。
谁传的,我怎么就是老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