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硕研究所内部,有一栋员工集资修建的公寓楼。大楼一共31层,一层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6到10户不等。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居住在这栋公寓楼里,姜宇航自然也领到了一把钥匙。不过,进研究所之前,他已经在市区买了房,所以就没有再费力搬过来,还住在之前的地方。分到的这套房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空置状态,直到去年年底。
那时候,他正在为触发石中诡异的裂缝状物质伤脑筋,不知道该怎么进一步推进研究。有一天,他偶然在一个预印本网站上看到了一篇论文。所谓预印本网站,并不是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而是类似于一个网络论坛。研究者们写出一篇论文以后,因为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同行评议过程才能发表,在这段时间里,为了抢先声明自己的这一发现,作者便可以把论文上传到预印本网站上。因此,在预印本网站上,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很多甚至都还没有在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但这篇论文并非如此,上传日期显示,它在好几年前就已经上传了。一般情况下,这么早之前上传的论文肯定已经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但网站的页面上却并没有显示论文发表后的doi。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写完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正式发表过。当然,这也并不奇怪。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这篇论文的水平确实不高,有可能只是某个研究生的练习之作,因此投稿正规刊物被拒了;另一种可能则是,这是一篇民科论文。在预印本网站上传论文并不需要同行评议,因此很多民科都会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在这里发表。所以在预印本网站上搜索论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甄别,因为这里的文章水平良莠不齐,既有顶尖学者的最新成果,也有众多用中学数学知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荒唐之作。姜宇航立刻看向了论文作者的单位,发现是一个中学,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多半是民科论文了,他想。但从摘要来看,论文所研究的对象似乎和触发石中的裂缝很像。自从进入宏硕研究所以来,他无数次地搜索过,想看看世界上是否还有别的学者在研究这类东西,但从未发现有类似的论文。这还是他第一次看到与自己的研究如此接近的论文,所以,他还是把论文下载下来,打开看了看。
论文的写作很规范,看上去完全不像是民科的风格。论文里提到,作者对一种包含有“奇怪裂缝”的石头进行了测量分析。里面罗列了一些数据,包括石头的质量、密度和力学强度等等。在姜宇航看来,这很像是分形晶体膨胀时的物理特性。看完之后,他很疑惑这篇论文为何没有发表,因为论文的组织框架和论证过程都非常专业,特别是论文最后的讨论部分,很多观点都让姜宇航大受启发。他再次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论文,确认这人研究的石头就是一种分形晶体,很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可是他翻遍论文也没有找到作者的联系方式,只有单位名称写着“四川省资中县孟塘镇初级中学”,作者名字是“张霖”。一个初中老师,竟然能写出这么专业的物理论文,这让他再次感到诧异。他决定,亲自跑一趟,找到这个张霖聊一聊。
用导航软件查了一下地址,发现并不远。宏硕集团的本部就在成都,但研究所则建在其东北部的绵阳市。这里有中国科技城之称,对科技企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很多审批手续上也比较便利。从宏硕研究所出发,开车一路南下,不用几个小时就能赶到论文上标注的孟塘镇。事实也的确如此。姜宇航吃过早午饭便出发,下午四点便看到了那所初中的校门。把车停在门口,他进去转了一圈。原来这里是初中和小学一体的学校,一座u字形的大型教学楼属于小学,隔着操场,在旁边有一栋孤零零的四层小楼就是初中部了。操场上人不多,有几个学生在打篮球。他找了个学生询问,后者一听是来找张霖老师的,脸上顿时露出一副不耐烦的模样,说,又来了。姜宇航一愣,说,有很多人找他吗?那学生说,对啊,隔几天就有一个,你们到底找他干嘛?姜宇航说我是来找他讨论一个学术问题的,学生似乎不怎么相信他的话,但还是把张霖办公室的位置指了给他看。那是一个位于二楼的集体办公室,进去以后,里面有人抬头看了看他,问你找谁,姜宇航说,我找张霖张老师。那人说,他正在上课呢,在楼上的初二(1)班。姜宇航道谢后上了楼,找到那间教室,看到了站在讲台上的张霖。这人身材高大,肌肉健壮,看上去更像一个体育老师。可他在黑板上板书的却是用“边角边”来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题目,显然这是一堂数学课。这再次出乎了姜宇航的预料,因为看到的是一篇物理论文,他下意识地认为,即便在中学工作,张霖肯定也应该是一个物理老师。这位张老师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但看面相却并不老,姜宇航一时间有点摸不清他的年龄。教室里很安静,张霖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板书着,可下面认真上课的学生却没几个。一部分趴在桌子上睡觉,更多地则埋着头玩手机。姜宇航从教室后方的窗户看过去,种种情形尽收眼底。有学生转头发现了他,吓得立刻把手机收起来,或许以为他是过来巡查的老师吧。
在窗外站了几分钟,姜宇航发现张霖讲课时的表述非常简练,而且逻辑异常严谨,很多时候甚至让姜宇航觉得没有必要。比如,他在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时候,特地还加上一句,在非欧几何里不一定如此。姜宇航可以肯定,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个知道什么叫“非欧几何”。这听上去不像是一个初中老师在上课,倒像是在听某个大学的讲座。不过转念一想,能写出那种物理论文的,肯定也不可能是一般的初中老师。这证明他的确没有找错人。不过虽然表述严谨,但台下的学生显然并不买账。姜宇航发现,张霖上课的时候并不活泼,也没有激情,这种讲课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于初中的课堂。又过了几分钟,学生开始悉悉索索地收拾书包,看样子应该是要放学了。果然,清脆的铃声很快就在耳边响起,还没等张霖宣布下课,好几个学生就已经提着书包冲出了教室。
张霖走出教室的时候,姜宇航连忙迎了上去。张霖见了他,转身就走,姜宇航急忙冲过去,拦住他。张霖脸上露出厌烦的表情,说,你们不用来了,我是不会放弃的。姜宇航说,您误会了。于是赶紧把自己的来意作了简要说明。张霖诧异地看着姜宇航,说,你对那石头感兴趣?姜宇航说,没错,老实说,我也正在研究类似的东西。张霖把手指放在嘴前,作了个噤声的手势。他靠近姜宇航,小声说,这里不安全,换个地方说话。
于是姜宇航跟在张霖后面,去了张霖的住处。一个老旧的瓦房,就在学校旁边。一棵大榆树把光全挡了,屋里很阴暗。张霖把手里抱着的一摞作业本放下,就又要出门。姜宇航说,还去哪啊?张霖说,去安全的地方。姜宇航说,这儿还不安全?张霖轻哼一声,走到墙角边,竟然从墙上抽了一块砖出来。姜宇航一看,墙里面有个洞,一个黑色的盒子上,红色的指示灯一闪一闪的。张霖把砖小心地放回去,又指了其他几个地方,包括地板和屋梁。出去以后,两人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学校旁边是一个大水库,一座灌溉水渠桥横跨水库两岸。一直走到水渠桥的正中央,张霖才停下来。接下来,两人便坐在这座高悬于水面的桥上交谈。
姜宇航说,那些是窃听器?张霖点了点头。姜宇航说,既然都发现了,为啥不拿走?张霖说,没用,拿走了还会再装。就让它放那吧,至少我知道位置。姜宇航说,谁干的?张霖没有回答,反问道,你说你也在研究这种石头?姜宇航说是。张霖说,你从哪弄到的?姜宇航说,我和你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于是大略说了一下关于触发石和分形晶体的研究。张霖认真地听完,又问道,有多少人知道你们在研究这个。姜宇航说,没人知道,现在还是商业机密。张霖说,难怪他们没盯上你。姜宇航问,他们是谁?张霖说,维持会。姜宇航说,什么维持会?张霖说,地球生态维持会。听上去像个环保组织,不过姜宇航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他又问,那些窃听器就是他们装的?张霖说,是,除了他们还有谁。姜宇航说,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些石头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张霖苦笑一声说,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老实说,我对这东西物理性质的了解,远不如你,你的条件比我好太多了。不过我这么多年也不是白过的,有好多事情,你肯定不知道。就算在新闻上看过,多半也不会留意。
水渠桥是条石砌成的。傍晚时分,天色微暗,坐在上面又咯又凉。姜宇航说,看样子事情很复杂,我们要一直在这儿聊吗?张霖说,你有什么提议?姜宇航说,刚去你家,看你好像是一个人住吧?张霖说是。姜宇航便问,方不方便去研究所,正好也可以带你看看实验室。当天是周五,接下来两天正好是周末,不用上课。张霖想了想说,也好。于是姜宇航载着张霖,一路回了绵阳。本来以为只是去参观一下,没想到从那天以后,他就一直待在研究所里,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在去的车上,张霖简单说了说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事情,听得姜宇航唏嘘不已。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