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把冉涛尽快从敦安调走之后,商成就把话题转到地方政务上。
谈话还是按他习惯的方式,主要是他提问题,然后官员们作解答,偶尔一些地方他听不明白的,他也会反复追问,直到自己听懂为止。他的问题很广泛,无论人口户数的一般现状还是地方治安情况,或者财税、吏治、生产、垦荒、水利,他都关心,甚至连县里去年丁口增长不及前两年的缘由他也仔细地询问了一番。
一开始,这种谈话方式让几个官员很不适应,一连串的问题也令他们有些紧张,好几个人在被商成提问之后都张口结舌地答不上话。要知道,平日里这些数字总是被他们挂在嘴边的,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它们却变得陌生起来。因为回答不上督帅的问题,本来挺老练的户科主事又惊又怕,急得脸色都变了……
商成停下话,让面孔苍白的主事先喝口水缓解一下情绪。
他问冉涛:“冉大人在敦安多久了?”
冉涛在鼓凳上欠了欠身,拱手说:“不敢劳烦大人垂问。从东元十六年八月至今,下官来敦安已经快四年了。”又说,“大人称呼我的表字延清即可。”他知道自己的乡音重,怕商成听不懂,这两句话都学着上京官话说得很慢。
这一回商成听明白了。他微微蹙了下眉头。记得冉涛刚才报履历时提到过他是东元七年的进士,怎么到现在还是个九品芝麻官?进士出身,哪怕是个不思进取的人,单凭着混差事熬资历,十几年下来也至少是个上县的八品县令吧?何况冉涛看上去还不象是个庸庸碌碌的人……这个疑问在他心头一闪而过。他喝了口水,说:“你来了这么久,敦安的情况肯定很熟悉,你觉得敦安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这里的土地贫瘠物产稀缺造成的,还是赋税过重?或者是卫署对这里重视不够?又或者,是别的原因?”
冉涛缓缓摇了摇头,说:“都是,也都不是。”他停了下,唆着嘴唇想了想,似乎是在组织自己的思路,然后接着说道,“敦安是山区,耕地少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土地和周围几个县差不多,算不上是贫瘠。要说赋税重一一除了朝廷定的丁亩田赋定例杂税,我们绝没有多收一文钱。”他迎着商成审视的目光,口气坚决地说,“大人若是不信冉某所言,尽可以出去走访。”
商成说:“我倒不是不信,只是奇怪一一既然土地和别的地方没什么分别,敦安的情况怎么会比别的县相差那么远?从颜卿道这一路过来,我看见的情况都很差,旁的不说,就说说衣食住行吧;远的也不说,就说眼前的……”他指了指坐在几个官员中最靠后的工科主事,“……衙门里的人拜谒上官都穿成这样?”
几个人都顺着商成的手指方向望过去,立时都是一脸想笑又不能笑的古怪神情。工科主事登时满脸赤红,赶紧掩着袍服下摆上的一个豁口埋下头,急急慌慌着解释:“不,不是小吏有心要在官前失仪,是……是刚才进门时,不、不小心摔了一跤……”他嘴上说话手里还攥紧袍子使劲,一不小心“哗”一声响,登时把下摆上掉甩甩的那块绸子给撕下来了。
商成和几个地方官都被这滑稽的一幕逗笑了。刚才屋子里的一点紧张气氛也就随着这笑声被冲淡了。
为了不让可怜的工科主事更加尴尬难堪,商成就说道:“看来是我想多了。延清,你熟悉敦安的情况,我想问问你一一假如咱们现在要改变敦安的状况的话,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
冉涛的目光在眼睑后倏然一闪,随即低下头去,绷着嘴唇似乎在思索,半天才说道:“这就要看大人和卫署是想如何改变敦安。要是止望着让百姓有个眼前的温饱图个暂时的安定,那再是容易不过一一每年春荒秋谨时拨笔款子补助救济便可。这样做糜耗不多,又简单易行,只要办事的人可靠,足以保一年的平安。”
撒钱的办法又有谁想不到呢?商成失望地摇了摇头。他本来还指望冉涛给他支个好办法的,而且也带有几分考较这个人本事的想法,但是现在看来他对这个进士的期望有点太高了。不过话却不能不接下去,他索然无味地随口问道:“没有别的办法了?”
冉涛沉默地摇了摇头。就在商成准备继续了解县里的其他情况时,他忽然抬起头凝视着商成说:“只要大人能答应我一件事,不出三年,我就能让敦安路不拾遗。”
“哦?你说说看,你有什么好办法?”
“修路!”冉涛言辞铮铮地从牙缝里迸出两个字。“敦安之所以穷,不为别的,就因为东元三年仲夏暴雨山峦崩塌,毁了向南通往中原的道路。北边的浅水瀑一段,南边从苍岭到渠州治下潍县一段,都是艰难坎坷。其中南边尤甚,有多处道毁桥塌几近无路可走。也就因为这条路道艰难,早前经这里南下北上的客商渐渐都改了道,或者取道南郑,或者改途苍庐,到如今商旅几乎在敦安绝迹了。大人刚才说我们穿得差吃得不好,这是实情。不瞒大人,在敦安,一两香能卖一百二十钱,一石谷是一贯二,价钱比上京还贵出一倍,比燕州贵出两倍有余。如此行市,敦安人能不穷?我们当然也愿意穿好点吃好点,顿顿都能沾个荤腥,可商人不来敦安,我们去哪里买上好物事?而且商人不来,敦安的粮食布匹山货毛皮也卖不出去,人们手里没了余钱也没了盼头,又有几个人还会劳苦挣命地卖力气,巴望着过更好的日子?……”
商成一边听一边点头,冉涛说的是实情。要想富先修路,先把交通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事情自然要好办得多,多的不说,就是朝廷的救济也容易送过来……
几个官员都赞同冉涛的主意。一百二十钱的油实在是太贵了!
商成问冉涛:“你们县里为修路的事情做过方案没有?”
“有。”冉涛说。这样的大事怎么可能没案子?他来敦安四年,缴给燕州府和卫署的修路文告至少也有三份,每次去燕州办事,他都要去催问一次,可回回都只有一个答复:不急。案子正在斟酌……
商成马上说:“那你们回头把备案底子送过来,我晚上看一下,明天咱们抽个时间专门商量这个事情。”
听他这样说,几个地方官都高兴得眉飞色舞。
这原本就是他们想求商成的事情,来之前还为此做了不少准备,谁想到新提督这样好说话,准备的东西一样都没摆上来,商成就已经答应了。虽然商成说了还要和他们商量,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事办成的希望非常大。
最大的事情有了眉目,几个地方官的心情明显放松下来。他们和商成一直把话拉到吃晚饭的时候。他们把县城几个最有名的厨子都叫到驿馆里来了,为商成做一桌丰盛得不输与燕州大饭馆的宴席,商成虽然不喝酒,依然是吃得赞不绝口。几个卖力的厨子不仅得到了提督大人的夸奖,还都在衙门领到几百文的赏钱。冉涛他们在兴奋之余也有些遗憾和紧张一一不知道这顿饭能不能让提督真正满意啊;只可惜南城青瓦坊的当家台柱锦娘子有事出了远门不在县上,要是她在的话……
谈话还是按他习惯的方式,主要是他提问题,然后官员们作解答,偶尔一些地方他听不明白的,他也会反复追问,直到自己听懂为止。他的问题很广泛,无论人口户数的一般现状还是地方治安情况,或者财税、吏治、生产、垦荒、水利,他都关心,甚至连县里去年丁口增长不及前两年的缘由他也仔细地询问了一番。
一开始,这种谈话方式让几个官员很不适应,一连串的问题也令他们有些紧张,好几个人在被商成提问之后都张口结舌地答不上话。要知道,平日里这些数字总是被他们挂在嘴边的,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它们却变得陌生起来。因为回答不上督帅的问题,本来挺老练的户科主事又惊又怕,急得脸色都变了……
商成停下话,让面孔苍白的主事先喝口水缓解一下情绪。
他问冉涛:“冉大人在敦安多久了?”
冉涛在鼓凳上欠了欠身,拱手说:“不敢劳烦大人垂问。从东元十六年八月至今,下官来敦安已经快四年了。”又说,“大人称呼我的表字延清即可。”他知道自己的乡音重,怕商成听不懂,这两句话都学着上京官话说得很慢。
这一回商成听明白了。他微微蹙了下眉头。记得冉涛刚才报履历时提到过他是东元七年的进士,怎么到现在还是个九品芝麻官?进士出身,哪怕是个不思进取的人,单凭着混差事熬资历,十几年下来也至少是个上县的八品县令吧?何况冉涛看上去还不象是个庸庸碌碌的人……这个疑问在他心头一闪而过。他喝了口水,说:“你来了这么久,敦安的情况肯定很熟悉,你觉得敦安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这里的土地贫瘠物产稀缺造成的,还是赋税过重?或者是卫署对这里重视不够?又或者,是别的原因?”
冉涛缓缓摇了摇头,说:“都是,也都不是。”他停了下,唆着嘴唇想了想,似乎是在组织自己的思路,然后接着说道,“敦安是山区,耕地少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土地和周围几个县差不多,算不上是贫瘠。要说赋税重一一除了朝廷定的丁亩田赋定例杂税,我们绝没有多收一文钱。”他迎着商成审视的目光,口气坚决地说,“大人若是不信冉某所言,尽可以出去走访。”
商成说:“我倒不是不信,只是奇怪一一既然土地和别的地方没什么分别,敦安的情况怎么会比别的县相差那么远?从颜卿道这一路过来,我看见的情况都很差,旁的不说,就说说衣食住行吧;远的也不说,就说眼前的……”他指了指坐在几个官员中最靠后的工科主事,“……衙门里的人拜谒上官都穿成这样?”
几个人都顺着商成的手指方向望过去,立时都是一脸想笑又不能笑的古怪神情。工科主事登时满脸赤红,赶紧掩着袍服下摆上的一个豁口埋下头,急急慌慌着解释:“不,不是小吏有心要在官前失仪,是……是刚才进门时,不、不小心摔了一跤……”他嘴上说话手里还攥紧袍子使劲,一不小心“哗”一声响,登时把下摆上掉甩甩的那块绸子给撕下来了。
商成和几个地方官都被这滑稽的一幕逗笑了。刚才屋子里的一点紧张气氛也就随着这笑声被冲淡了。
为了不让可怜的工科主事更加尴尬难堪,商成就说道:“看来是我想多了。延清,你熟悉敦安的情况,我想问问你一一假如咱们现在要改变敦安的状况的话,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
冉涛的目光在眼睑后倏然一闪,随即低下头去,绷着嘴唇似乎在思索,半天才说道:“这就要看大人和卫署是想如何改变敦安。要是止望着让百姓有个眼前的温饱图个暂时的安定,那再是容易不过一一每年春荒秋谨时拨笔款子补助救济便可。这样做糜耗不多,又简单易行,只要办事的人可靠,足以保一年的平安。”
撒钱的办法又有谁想不到呢?商成失望地摇了摇头。他本来还指望冉涛给他支个好办法的,而且也带有几分考较这个人本事的想法,但是现在看来他对这个进士的期望有点太高了。不过话却不能不接下去,他索然无味地随口问道:“没有别的办法了?”
冉涛沉默地摇了摇头。就在商成准备继续了解县里的其他情况时,他忽然抬起头凝视着商成说:“只要大人能答应我一件事,不出三年,我就能让敦安路不拾遗。”
“哦?你说说看,你有什么好办法?”
“修路!”冉涛言辞铮铮地从牙缝里迸出两个字。“敦安之所以穷,不为别的,就因为东元三年仲夏暴雨山峦崩塌,毁了向南通往中原的道路。北边的浅水瀑一段,南边从苍岭到渠州治下潍县一段,都是艰难坎坷。其中南边尤甚,有多处道毁桥塌几近无路可走。也就因为这条路道艰难,早前经这里南下北上的客商渐渐都改了道,或者取道南郑,或者改途苍庐,到如今商旅几乎在敦安绝迹了。大人刚才说我们穿得差吃得不好,这是实情。不瞒大人,在敦安,一两香能卖一百二十钱,一石谷是一贯二,价钱比上京还贵出一倍,比燕州贵出两倍有余。如此行市,敦安人能不穷?我们当然也愿意穿好点吃好点,顿顿都能沾个荤腥,可商人不来敦安,我们去哪里买上好物事?而且商人不来,敦安的粮食布匹山货毛皮也卖不出去,人们手里没了余钱也没了盼头,又有几个人还会劳苦挣命地卖力气,巴望着过更好的日子?……”
商成一边听一边点头,冉涛说的是实情。要想富先修路,先把交通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事情自然要好办得多,多的不说,就是朝廷的救济也容易送过来……
几个官员都赞同冉涛的主意。一百二十钱的油实在是太贵了!
商成问冉涛:“你们县里为修路的事情做过方案没有?”
“有。”冉涛说。这样的大事怎么可能没案子?他来敦安四年,缴给燕州府和卫署的修路文告至少也有三份,每次去燕州办事,他都要去催问一次,可回回都只有一个答复:不急。案子正在斟酌……
商成马上说:“那你们回头把备案底子送过来,我晚上看一下,明天咱们抽个时间专门商量这个事情。”
听他这样说,几个地方官都高兴得眉飞色舞。
这原本就是他们想求商成的事情,来之前还为此做了不少准备,谁想到新提督这样好说话,准备的东西一样都没摆上来,商成就已经答应了。虽然商成说了还要和他们商量,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事办成的希望非常大。
最大的事情有了眉目,几个地方官的心情明显放松下来。他们和商成一直把话拉到吃晚饭的时候。他们把县城几个最有名的厨子都叫到驿馆里来了,为商成做一桌丰盛得不输与燕州大饭馆的宴席,商成虽然不喝酒,依然是吃得赞不绝口。几个卖力的厨子不仅得到了提督大人的夸奖,还都在衙门领到几百文的赏钱。冉涛他们在兴奋之余也有些遗憾和紧张一一不知道这顿饭能不能让提督真正满意啊;只可惜南城青瓦坊的当家台柱锦娘子有事出了远门不在县上,要是她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