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山的话来的很突然,却并不出乎众人所意料。孙奂、文沐和邵川不约而同地沉默下来。张绍和霍士其的两通信,不过是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却谁都不情愿承认的问题而已。只有齐威攥着拳头,还在小声嘟囔着“凭什么撤”的话。
“……先前我军兵力远不及当面的突竭茨人,筑垒固营对峙并无不妥当。但眼下不同,我带来的十三个骑营也有四千三百人,合并下来我军在莫干兵力也有一万四,仅比突贼少三千,因何还要避敌畏战?”这位老将军生平最得意的战绩就是百骑破六千,所以对敌我力量悬殊的事情并不放在心,捏着拳头立在火塘边只是侃侃而言。“何况突贼全系骑兵貌似势大,其实精锐能战的大帐兵不过三千,只要打掉这支队伍,其余之众一鼓便能拿下!”他越说越激动,蓦地跨前一步,横臂当胸朝孙仲山行个军礼,腰板挺得笔直,昂起白发苍苍的头颅,目光灼热望着舆图前孙仲山还没转过来的背影,朗声说道:“请将军下令!一一职下愿率左军四千骑兵为将军除此顽敌,横扫当面突贼!”
这些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然而他的话音都落下半天,屋子里却迟迟没有人再站出来说一句话。孙仲山还是站在舆图前巍然不动,围坐在火塘边的三个人也如同三尊石像,大家都象没有听见齐威的请战一般,既没有人站出来附和齐威的判断,也没有人跳出来反驳他的观点。仿佛这屋里压根就没有齐威这个人。
良久,孙仲山才转过身朝齐威招招手,示意他坐下,少安毋躁。看齐威勉勉强强地坐下,才拿眼睛看了孙奂一眼。
在军司马以的十数员高级将领中,孙奂向来就因敢打狠仗敢拼硬仗而出名,反而容易被人忽视他在军务的筹谋计算本事。其实,孙奂先后得到燕山前后两任提督李悭和商成的提拔与重用,又岂能真正只是个无谋匹夫?只是这人善于藏拙而已。孙奂的性情有点懒散粗疏,能不活动心思就绝不情愿淘神费力,落在别人眼里,就只有攘臂血战的粗莽悍气。但现在情形不同,他是孙仲山的副手,是大军的副指挥,在军事建言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情。察觉到孙仲山的目光望过来,他一只手慢慢抚摩手里粗糙的铁铗,眼睛盯着炽焰翻腾火苗飘忽不定的火塘,目光阴沉缓缓说道:“自我军七月二十五在留镇誓师开拔以来,沿途的敌人都是闻风而匿,仅有的数次接敌战果都不显著。本月初三我军进占莫干,向北流窜的突竭茨残部汇合黑水城南下的大帐兵还有阿勒古各部的部族兵,凭借地势与我军对峙。我军连番挑衅,敌人都是按兵不动,打的似乎就是靡耗我军粮草逼迫我军自行撤退再衔尾击溃的主意。如今我军有了四千骑军增援,看去兵力与当面敌人的差距并不大。按兵法所说,敌则能战,我军也有了与敌人一战的本钱。但帐却不能这样算。左军的四千人从燕东到莫干,路便走了十七天,携带军粮也只吃到半路,等赶到莫干,马力匮乏人员疲顿,所以他们称不援军,只能徒壮点声势。”
孙奂不愧是老军务,一番话有理有据句句都落在实处,不抑不扬娓娓道来,不仅把大军两个月来遭遇的种种境况描述得清清楚楚,还给在座的人包括齐威在内都留足了颜面,大家心中感佩之余,脸色不禁都是一红。孙奂说的“战果并不显著”,其实是在给大家脸贴金。自留镇出兵至今两月,大军伤亡不及六百,真正死伤在敌人手里的不过数十人,其余多是疾病时疫所致。就凭这点子微不足道的伤亡,哪里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果可言?提督府最初制订的秋季作战方略中,对中路出留镇大军重点强调一个“快”字,再三要求中路军行动要“迅捷果断”,进军要有“雷霆之势”,建议必要时可将马步军分开使用,利用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大范围大纵深穿插,争取在黑水城以南莫干以北大规模成建制地消灭敌人。结果呢?大军花了三十九天才从留镇走到莫干,平均下来一天还没走到十里路,就连行军都不能算;这与商成提出的方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事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在孙仲山十天才走到鹿河那一刻,秋季方略就完全没有继续执行的必要了。但因为方略有“两路大军指挥可依凭当时情况便宜行事临机决断”字样,所以中路军进军犹疑迟缓和东路军莽撞出兵这两桩明显与方略背道而驰的行动,都没有受到卫府的制止,最后就导致如今的局面。现在,两万精锐赵军在鹿河莫干一线进不能进退不甘心,只能是空耗粮草,而兵力匮乏的燕东则是一日三惊形势危如累卵。
局面演变如斯,坚持依照方略执行的郭表、张绍和孙仲山都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在战役中分别承担不同职责的孙奂、西门胜、邵川、文沐等人,他们虽然是奉命行事,但也有责任。他们本来应当从现实情况出发,根据局势的不断变化而建议对方略进行及时的调整,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却都没有注意到局势在一天天地恶化。或许,他们已经注意到了现实状况与方略中的预计有偏差,但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有利举措来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认真追究起来,目前正在枋州养病的商成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七月中,当郭表反复陈辞坚决要执行秋季方略时,他就表示反对。不错,燕山卫在过去两三年中,的确涌现出以孙仲山孙奂邵川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前程广阔将领,但他们距离着真正的独领一军震慑一方还差得很远。是的,这些人的年纪都在三十岁出头四十岁下,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辉煌时候。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缺点。他们期盼建功立业,却缺乏经验,害怕失败;他们渴望彪炳功勋,却放弃了主动,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想采取积极的行动。更糟糕的是,就在他们把做出决定的权利与责任统统交给别人的同时,却忘记周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一大赵的国家军事战略思想,已经从“纵深积极防御”向着“境外主动进攻”逐步转变。对大赵所有的将领和士兵来说,这都是一种陌生的全新军事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方式,过去的种种防御性作战思想和作战办法都会遭到摈弃。在这场军事思想大变革中,任何人,不管他是谁,也不论他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都必须努力去学习和适应。而学习和适应,却需要时间,也需要代价。商成不希望孙仲山和孙奂他们成为为这种转变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然,成长不仅需要代价,同时也需要信心,假如在与突竭茨人的交锋中取得一场大胜,那无疑将极大增强树立将士们必胜的信心。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虑,他最后勉强同意郭表的意见,继续执行秋季方略。
不过,现在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两封信就摆在孙仲山面前,同样也摆在孙奂邵川文沐的面前。在相持和撤退之间,他们必须拿出一个决定。
答案不问自明。当面之敌谨守不出,赵军破敌无策,大军的粮草又接济不,外加燕东局势危难,再不撤退,难道真想在莫干过冬不成?
也有人反对撤军。这个人就是齐威。他现在还想着带着左军的四千骑军再建不世功业。但他在这屋子里是少数派,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的看法。孙仲山他们甚至都没有理睬他,权当屋子里没有这个人。
既然决定撤军,孙仲山就问文沐:“莫干的粮食还够吃三天。鹿河那里现在还有多少粮食?”
鹿河是大军进退的必经之地,留镇输送过来的粮秣给养也先暂存此处再向莫干转运,位置最是关键不过。也正是此地的重要性,孙仲山在出兵之前才特地从卫府把文沐要过来,为的就是让自己的挚替大军把守后路归途。
文沐也知道自己的职责所系。虽然粮食军械医药被服等等数字都装在他脑海里半刻也不敢疏忽,但听到孙仲山发问,还是仔细回想一下辎重的增减,然后才谨慎回话:“鹿河那边一直保持足够支撑大军三十天左右的军需。眼下多了左军的四千骑军,燕山那边的粮草又因为道路艰难一时无法补齐,现下估计能维持二十天以。”这个数字并不准确。他不动声色地望了孙仲山一眼,希望孙仲山能理解自己虚言作假的涵义。过去十天里,从燕山过来的粮草辎重数量骤减,眼下能支撑大军十五天就很不错了。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假若燕中北地区的天气好转的话,物资供给很快就能恢复。”言下之意,即使撤退途在中粮食或有接济不的时候,但随着大军离燕山越近粮道就越短,即使稍有缺口也能很快补齐。
孙仲山沉吟着点了点头,把目光望向邵川。
齐威没到莫干之前,四个将军的分工是孙奂辅助孙仲山总揽全局,文沐负责后勤,而接敌作战的任务则落在邵川肩头。邵川搓着手说:“我没什么说的,都还是老样子。从莫干向北六十里远近,突竭茨人一共扎了五座营盘,差不多是十里地一座。连同黑水河西岸的那个营寨,敌人六个营盘一共是一万六千多兵马。其中大帐兵三千,部族兵万三,另外还有两千多放马牧羊打草生火的奴隶兵没计算在内。黑水城那边可能还有一二千大帐兵。钱老三的骑旅还有四个步营与敌人第一座营盘的距离是五里,如果撤退的话,肯定会被咬住,而且甩不开。”他在心里飞快地衡量了一下双方的兵力对比。“钱老三能不能回来都不好说。”
“让姬正的骑旅去,把那四个步营换下来。”孙仲山立刻做出决定。夏天时左军的人事因为李慎的案子有很大变动,范全已经不在中军而去了左军任职。现在那个骑旅由姬正主事。
“好!”邵川没有迟疑就同意这个办法。但他没有马走,而是拿眼睛去看文沐。文沐在军案找了笔墨匆匆写好一道命令,交给孙仲山用印之后便交给人立刻去办。
看文沐笔不停顿文不加点顷刻间便写就一道军令,邵川忍不住羡慕地咂了咂嘴。他在军中出名,一是因为他的性子野,打仗时对敌人狠,不打仗时对自己人也不差去哪里,为了几架床弩连多年至交好都敢拿矛杆子乱砸的家伙;二来这家伙是个名声在外的文盲,闹过不知道多少回笑话。就因为不识字,尽自有天分有资历有功劳,可做到旅帅便再也不能前进半步。直到今年夏初,就是在这座院落里,被商成借机会实授中军的司马督尉职务。这是阵前紧急晋升,兵部只能捏着鼻子认帐,回到燕山之后,才补授他一个游骑将军的勋衔。大赵的高级将领行列中就此多出一位不识字的将军,还被不少人传为“美谈”。
撤退的大事情议定,接下来就是细致军务。各部开拔行军的序列,哪个旅先动哪支队伍后走甚至到哪支兵马哪个时辰走哪条道路每日起止的行程,都要有个仔细计较,还有辎重如何安排,粮秣如何供给……四个人围坐一起反复讨论,直议了两个时辰才拿出一个正式文案。也不知道是心累还是离火塘太近,邵川额头鬓角汗水乱淌,一个劲地抱怨这事简直比打仗还要辛苦。
孙仲山坐在军案边一页页一列列地检查文案,听见他嘟囔,忍不住笑道:“你没听大将军说么,境外作战,打的就是后勤。后勤管理,可是一门高深的军事学问。”看文案没什么疏漏混淆错乱的地方,就叫人进来拿去重新抄写,又对邵川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道,“你要再不想办法读识字,怕是不出几年你就做不得将军了。出兵前我去卫府见张绍将军,偶然瞧见他案子就压着一沓纸,纸全是些我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
孙奂还在思忖掂量撤退中可能遭逢的意外状况,随口就问道:“都有哪些?”
“境外作战方式;占领区管理;骑兵作战要领;各种环境下骑兵作战的战术特点;山地作战要领;山地步兵战术;步骑混编作战战术……”孙仲山仰起脸来仔细地回忆,嘴一连说出来十几个让人似懂非懂的题目。“太多了。当时我就是晃了一眼,好些都记不。”
“你没翻着看看?”邵川问。
“张继先案头的东西,我敢去乱翻?”孙仲山笑道,“何况就是我低头喝口水的工夫,张继先便把那东西收起来了。”
邵川最好的就是军事,见猎心喜,孙仲山这里没寻着答案,立刻就问文沐:“昭远,你在卫府和张继先搭档做事一年多,卫府的事情你最熟。我问你,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学问?”
文沐一咧嘴。他和邵川是一道晋升的勋衔职务,从五品下游击将军比邵川的从五品游骑将军还低着一级,连孙仲山都不得与闻的东西,他哪里去打听?何况这些东西一听就知道是出自谁的手笔。不过,他觉得搁在张绍案头的,多半也就是个笔记手札之类的东西。
事实,在这间屋子里,除了很长时间都没出声的齐威,别的人都猜测那多半是一本笔记,也都能想到它的来历。那毕竟是大将军的带兵心得和用兵之法,即便张绍偶有知闻笔录下来,大概也不敢无端端地拿出来示人?不过,大家心里也难免有点疑惑,大将军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本事呢?
这可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别人都还没来得及顺着疑问展开进一步思索,邵川猛地一拍大腿,似乎刚刚想起来什么重要的事情,说道:“有个事,刚才忘记说了。辰时末的时候探子回来报说,西岸的突竭茨营寨有不少新的马蹄印,是从西边过来的……”
这是老掉牙的消息。这事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种增兵的迹象刚刚出现时,孙仲山他们还以为是阿勒古或者大腾良部和完奴儿部向这里增兵,很是教他们担忧了两三天。后来查明这所谓的“援军”都是从东岸的几个营盘里出来的突竭茨人,先向北走一大段路,等到走出赵军探马的巡查范围之后再转向西边,绕一个大圈子“增援”河西的营寨。伎俩被拆穿,也就不足为惧。可不知道为什么,过去十来天里突竭茨人一直搞这种把戏。眼下邵川再一次把它拎出来做挡箭牌,目的显然是在给人做遮掩。
孙仲山没搭理邵川的话,站起来说道:“既然有了决议,那大家就各自回营开始准备,按照行军序列,明日起各部渐次撤军!”
“……先前我军兵力远不及当面的突竭茨人,筑垒固营对峙并无不妥当。但眼下不同,我带来的十三个骑营也有四千三百人,合并下来我军在莫干兵力也有一万四,仅比突贼少三千,因何还要避敌畏战?”这位老将军生平最得意的战绩就是百骑破六千,所以对敌我力量悬殊的事情并不放在心,捏着拳头立在火塘边只是侃侃而言。“何况突贼全系骑兵貌似势大,其实精锐能战的大帐兵不过三千,只要打掉这支队伍,其余之众一鼓便能拿下!”他越说越激动,蓦地跨前一步,横臂当胸朝孙仲山行个军礼,腰板挺得笔直,昂起白发苍苍的头颅,目光灼热望着舆图前孙仲山还没转过来的背影,朗声说道:“请将军下令!一一职下愿率左军四千骑兵为将军除此顽敌,横扫当面突贼!”
这些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然而他的话音都落下半天,屋子里却迟迟没有人再站出来说一句话。孙仲山还是站在舆图前巍然不动,围坐在火塘边的三个人也如同三尊石像,大家都象没有听见齐威的请战一般,既没有人站出来附和齐威的判断,也没有人跳出来反驳他的观点。仿佛这屋里压根就没有齐威这个人。
良久,孙仲山才转过身朝齐威招招手,示意他坐下,少安毋躁。看齐威勉勉强强地坐下,才拿眼睛看了孙奂一眼。
在军司马以的十数员高级将领中,孙奂向来就因敢打狠仗敢拼硬仗而出名,反而容易被人忽视他在军务的筹谋计算本事。其实,孙奂先后得到燕山前后两任提督李悭和商成的提拔与重用,又岂能真正只是个无谋匹夫?只是这人善于藏拙而已。孙奂的性情有点懒散粗疏,能不活动心思就绝不情愿淘神费力,落在别人眼里,就只有攘臂血战的粗莽悍气。但现在情形不同,他是孙仲山的副手,是大军的副指挥,在军事建言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情。察觉到孙仲山的目光望过来,他一只手慢慢抚摩手里粗糙的铁铗,眼睛盯着炽焰翻腾火苗飘忽不定的火塘,目光阴沉缓缓说道:“自我军七月二十五在留镇誓师开拔以来,沿途的敌人都是闻风而匿,仅有的数次接敌战果都不显著。本月初三我军进占莫干,向北流窜的突竭茨残部汇合黑水城南下的大帐兵还有阿勒古各部的部族兵,凭借地势与我军对峙。我军连番挑衅,敌人都是按兵不动,打的似乎就是靡耗我军粮草逼迫我军自行撤退再衔尾击溃的主意。如今我军有了四千骑军增援,看去兵力与当面敌人的差距并不大。按兵法所说,敌则能战,我军也有了与敌人一战的本钱。但帐却不能这样算。左军的四千人从燕东到莫干,路便走了十七天,携带军粮也只吃到半路,等赶到莫干,马力匮乏人员疲顿,所以他们称不援军,只能徒壮点声势。”
孙奂不愧是老军务,一番话有理有据句句都落在实处,不抑不扬娓娓道来,不仅把大军两个月来遭遇的种种境况描述得清清楚楚,还给在座的人包括齐威在内都留足了颜面,大家心中感佩之余,脸色不禁都是一红。孙奂说的“战果并不显著”,其实是在给大家脸贴金。自留镇出兵至今两月,大军伤亡不及六百,真正死伤在敌人手里的不过数十人,其余多是疾病时疫所致。就凭这点子微不足道的伤亡,哪里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果可言?提督府最初制订的秋季作战方略中,对中路出留镇大军重点强调一个“快”字,再三要求中路军行动要“迅捷果断”,进军要有“雷霆之势”,建议必要时可将马步军分开使用,利用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大范围大纵深穿插,争取在黑水城以南莫干以北大规模成建制地消灭敌人。结果呢?大军花了三十九天才从留镇走到莫干,平均下来一天还没走到十里路,就连行军都不能算;这与商成提出的方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事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在孙仲山十天才走到鹿河那一刻,秋季方略就完全没有继续执行的必要了。但因为方略有“两路大军指挥可依凭当时情况便宜行事临机决断”字样,所以中路军进军犹疑迟缓和东路军莽撞出兵这两桩明显与方略背道而驰的行动,都没有受到卫府的制止,最后就导致如今的局面。现在,两万精锐赵军在鹿河莫干一线进不能进退不甘心,只能是空耗粮草,而兵力匮乏的燕东则是一日三惊形势危如累卵。
局面演变如斯,坚持依照方略执行的郭表、张绍和孙仲山都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在战役中分别承担不同职责的孙奂、西门胜、邵川、文沐等人,他们虽然是奉命行事,但也有责任。他们本来应当从现实情况出发,根据局势的不断变化而建议对方略进行及时的调整,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却都没有注意到局势在一天天地恶化。或许,他们已经注意到了现实状况与方略中的预计有偏差,但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有利举措来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认真追究起来,目前正在枋州养病的商成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七月中,当郭表反复陈辞坚决要执行秋季方略时,他就表示反对。不错,燕山卫在过去两三年中,的确涌现出以孙仲山孙奂邵川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前程广阔将领,但他们距离着真正的独领一军震慑一方还差得很远。是的,这些人的年纪都在三十岁出头四十岁下,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辉煌时候。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缺点。他们期盼建功立业,却缺乏经验,害怕失败;他们渴望彪炳功勋,却放弃了主动,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想采取积极的行动。更糟糕的是,就在他们把做出决定的权利与责任统统交给别人的同时,却忘记周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一大赵的国家军事战略思想,已经从“纵深积极防御”向着“境外主动进攻”逐步转变。对大赵所有的将领和士兵来说,这都是一种陌生的全新军事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方式,过去的种种防御性作战思想和作战办法都会遭到摈弃。在这场军事思想大变革中,任何人,不管他是谁,也不论他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都必须努力去学习和适应。而学习和适应,却需要时间,也需要代价。商成不希望孙仲山和孙奂他们成为为这种转变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然,成长不仅需要代价,同时也需要信心,假如在与突竭茨人的交锋中取得一场大胜,那无疑将极大增强树立将士们必胜的信心。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虑,他最后勉强同意郭表的意见,继续执行秋季方略。
不过,现在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两封信就摆在孙仲山面前,同样也摆在孙奂邵川文沐的面前。在相持和撤退之间,他们必须拿出一个决定。
答案不问自明。当面之敌谨守不出,赵军破敌无策,大军的粮草又接济不,外加燕东局势危难,再不撤退,难道真想在莫干过冬不成?
也有人反对撤军。这个人就是齐威。他现在还想着带着左军的四千骑军再建不世功业。但他在这屋子里是少数派,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的看法。孙仲山他们甚至都没有理睬他,权当屋子里没有这个人。
既然决定撤军,孙仲山就问文沐:“莫干的粮食还够吃三天。鹿河那里现在还有多少粮食?”
鹿河是大军进退的必经之地,留镇输送过来的粮秣给养也先暂存此处再向莫干转运,位置最是关键不过。也正是此地的重要性,孙仲山在出兵之前才特地从卫府把文沐要过来,为的就是让自己的挚替大军把守后路归途。
文沐也知道自己的职责所系。虽然粮食军械医药被服等等数字都装在他脑海里半刻也不敢疏忽,但听到孙仲山发问,还是仔细回想一下辎重的增减,然后才谨慎回话:“鹿河那边一直保持足够支撑大军三十天左右的军需。眼下多了左军的四千骑军,燕山那边的粮草又因为道路艰难一时无法补齐,现下估计能维持二十天以。”这个数字并不准确。他不动声色地望了孙仲山一眼,希望孙仲山能理解自己虚言作假的涵义。过去十天里,从燕山过来的粮草辎重数量骤减,眼下能支撑大军十五天就很不错了。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假若燕中北地区的天气好转的话,物资供给很快就能恢复。”言下之意,即使撤退途在中粮食或有接济不的时候,但随着大军离燕山越近粮道就越短,即使稍有缺口也能很快补齐。
孙仲山沉吟着点了点头,把目光望向邵川。
齐威没到莫干之前,四个将军的分工是孙奂辅助孙仲山总揽全局,文沐负责后勤,而接敌作战的任务则落在邵川肩头。邵川搓着手说:“我没什么说的,都还是老样子。从莫干向北六十里远近,突竭茨人一共扎了五座营盘,差不多是十里地一座。连同黑水河西岸的那个营寨,敌人六个营盘一共是一万六千多兵马。其中大帐兵三千,部族兵万三,另外还有两千多放马牧羊打草生火的奴隶兵没计算在内。黑水城那边可能还有一二千大帐兵。钱老三的骑旅还有四个步营与敌人第一座营盘的距离是五里,如果撤退的话,肯定会被咬住,而且甩不开。”他在心里飞快地衡量了一下双方的兵力对比。“钱老三能不能回来都不好说。”
“让姬正的骑旅去,把那四个步营换下来。”孙仲山立刻做出决定。夏天时左军的人事因为李慎的案子有很大变动,范全已经不在中军而去了左军任职。现在那个骑旅由姬正主事。
“好!”邵川没有迟疑就同意这个办法。但他没有马走,而是拿眼睛去看文沐。文沐在军案找了笔墨匆匆写好一道命令,交给孙仲山用印之后便交给人立刻去办。
看文沐笔不停顿文不加点顷刻间便写就一道军令,邵川忍不住羡慕地咂了咂嘴。他在军中出名,一是因为他的性子野,打仗时对敌人狠,不打仗时对自己人也不差去哪里,为了几架床弩连多年至交好都敢拿矛杆子乱砸的家伙;二来这家伙是个名声在外的文盲,闹过不知道多少回笑话。就因为不识字,尽自有天分有资历有功劳,可做到旅帅便再也不能前进半步。直到今年夏初,就是在这座院落里,被商成借机会实授中军的司马督尉职务。这是阵前紧急晋升,兵部只能捏着鼻子认帐,回到燕山之后,才补授他一个游骑将军的勋衔。大赵的高级将领行列中就此多出一位不识字的将军,还被不少人传为“美谈”。
撤退的大事情议定,接下来就是细致军务。各部开拔行军的序列,哪个旅先动哪支队伍后走甚至到哪支兵马哪个时辰走哪条道路每日起止的行程,都要有个仔细计较,还有辎重如何安排,粮秣如何供给……四个人围坐一起反复讨论,直议了两个时辰才拿出一个正式文案。也不知道是心累还是离火塘太近,邵川额头鬓角汗水乱淌,一个劲地抱怨这事简直比打仗还要辛苦。
孙仲山坐在军案边一页页一列列地检查文案,听见他嘟囔,忍不住笑道:“你没听大将军说么,境外作战,打的就是后勤。后勤管理,可是一门高深的军事学问。”看文案没什么疏漏混淆错乱的地方,就叫人进来拿去重新抄写,又对邵川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道,“你要再不想办法读识字,怕是不出几年你就做不得将军了。出兵前我去卫府见张绍将军,偶然瞧见他案子就压着一沓纸,纸全是些我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
孙奂还在思忖掂量撤退中可能遭逢的意外状况,随口就问道:“都有哪些?”
“境外作战方式;占领区管理;骑兵作战要领;各种环境下骑兵作战的战术特点;山地作战要领;山地步兵战术;步骑混编作战战术……”孙仲山仰起脸来仔细地回忆,嘴一连说出来十几个让人似懂非懂的题目。“太多了。当时我就是晃了一眼,好些都记不。”
“你没翻着看看?”邵川问。
“张继先案头的东西,我敢去乱翻?”孙仲山笑道,“何况就是我低头喝口水的工夫,张继先便把那东西收起来了。”
邵川最好的就是军事,见猎心喜,孙仲山这里没寻着答案,立刻就问文沐:“昭远,你在卫府和张继先搭档做事一年多,卫府的事情你最熟。我问你,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学问?”
文沐一咧嘴。他和邵川是一道晋升的勋衔职务,从五品下游击将军比邵川的从五品游骑将军还低着一级,连孙仲山都不得与闻的东西,他哪里去打听?何况这些东西一听就知道是出自谁的手笔。不过,他觉得搁在张绍案头的,多半也就是个笔记手札之类的东西。
事实,在这间屋子里,除了很长时间都没出声的齐威,别的人都猜测那多半是一本笔记,也都能想到它的来历。那毕竟是大将军的带兵心得和用兵之法,即便张绍偶有知闻笔录下来,大概也不敢无端端地拿出来示人?不过,大家心里也难免有点疑惑,大将军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本事呢?
这可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别人都还没来得及顺着疑问展开进一步思索,邵川猛地一拍大腿,似乎刚刚想起来什么重要的事情,说道:“有个事,刚才忘记说了。辰时末的时候探子回来报说,西岸的突竭茨营寨有不少新的马蹄印,是从西边过来的……”
这是老掉牙的消息。这事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种增兵的迹象刚刚出现时,孙仲山他们还以为是阿勒古或者大腾良部和完奴儿部向这里增兵,很是教他们担忧了两三天。后来查明这所谓的“援军”都是从东岸的几个营盘里出来的突竭茨人,先向北走一大段路,等到走出赵军探马的巡查范围之后再转向西边,绕一个大圈子“增援”河西的营寨。伎俩被拆穿,也就不足为惧。可不知道为什么,过去十来天里突竭茨人一直搞这种把戏。眼下邵川再一次把它拎出来做挡箭牌,目的显然是在给人做遮掩。
孙仲山没搭理邵川的话,站起来说道:“既然有了决议,那大家就各自回营开始准备,按照行军序列,明日起各部渐次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