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士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帮忙霍家酒场,那么剩下的人选就只能是蒋抟。
蒋抟也是很早就跟在商成身边的老人。虽然这个人出身小地方,没什么眼界也没多少突出的见地,更没读过多少书,只有个秀才的功名,可是别忘了,在西马直的时候,他就一直帮着商成打理地方上的政务,西马直的军需、后勤、水利、垦荒、屯田,种种般般他都不陌生。后来到了燕州,他又顶替了霍士其当时的角色,成为商成的“首席机要秘书”,商成的很多公文都是由他先行起草然后商成批点修改之后再下发到各有司。一年多的时间下来,他的文章通篇都是大白话,比商成还要“商成”,有时候就连商成自己都有点搞不清楚公文到底是不是出自自己的手笔。无怪乎常秀他们一见到这份合同,立刻就猜测是商成在中间弄鬼。
商成这样一解释,常秀马上就相信了。他就说嘛,商燕山是何等的豪杰人物,不可能为了几文钱败坏自己的好名声!
常秀的马屁拍得恰倒好处,商成禁不住仰起头哈哈大笑。他很清楚,常秀是在委婉地为刚才的话语道歉。再怎么说常秀都是当世文豪,能得到他的当面赞许,这马屁的分量自然是与众不同。
杨衡陪着两人笑了几声,说道:“应伯,工部的作坊不能发卖,关键就在这里,我们和霍氏有合同,不管怎样,哪怕当年一滴酒也没卖出去,也需按霍氏酒场上年产量的十倍向霍氏分利。”
商成笑道:“合同重新谈就是了。你们刚才说的那个霍氏酒场的东家霍越,我也认识,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他并不避讳他和霍越的关系。“他最近正好在京城。这样,我回头让人捎个口信给他,让他去工部一趟,你们坐下来专门说说事情,或者停了旧合同,或者重新签一份新合同,都是好说的。认真论说起来,我还要替他感谢你们工部,没有你们帮忙,他们家的酒也成不了贡酒。”他忽然又想起来一个事情,就问杨衡,“我记得当时是你去屹县和霍家商量白酒的事情,怎么合同却跑来京城里签了?这位左大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杨衡苦着脸挤出点笑容。
商成也就明白了。当时白酒是门赚大钱的独门营生,工部肯定有不少人巴望着要靠白酒挣一份显耀政绩,所以就半路上抢了杨衡的差事。可这些人都是官员,又是在工部里任职,趾高气扬恨不能把眼睛长到头顶上,哪里会把霍越和霍家的酒场看在眼里?他估计,霍越肯定是在谈判过程受了不少的气,干脆就找人跑回燕州找到蒋抟,让蒋抟炮制了这么一份坑人的合同。想着杨衡刚才转述的那些合同条款,他就忍不住摇头叹气。合同苛刻到如此地步,工部居然还能同意,他简直不知道那位左大人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对常秀说:“重新谈吧。我和霍越打个招呼,你们也派个懂行的人出来挑头,两家坐到一起从头再拿个合同出来。一一我看杨衡杨大人就不错,细心务实肯干,和霍越也打过几回交道,正好派他出这趟差事,正好和去年的事情衔接上?”常秀皱起眉头,说:“公度这边还要在小洛坊照看着玻璃的烧制,调去署理白酒,怕是不合适。”
看来常秀还是不能丢开玻璃的事!商成心头叹息着说道:“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杨大人是搞管理的,小洛坊那边又不需要他亲自动手挖沙填煤,怎么可能连谈话的工夫都没有?大不了就让霍越多跑几步,去小洛驿找杨大人。”转脸又问杨衡,“杨大人以为呢?”
杨衡是极热中的人,这两个月在小洛驿拼死拼活地干,不就是想靠着烧制出玻璃的功劳得到上司的赏识么?眼下玻璃的事情前景未卜,他的心里也是充满了忐忑与不安,生怕到了最后被别人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商成忽然建议常秀把重新修订合同的事情交给他,他高兴都来不及,哪里可能不同意?别说是霍越到小洛驿了,哪怕就是让他每天在小洛驿和京城之间来头跑,他都乐意着哩!
但他并不敢立刻就答应。工部的白酒作坊牵扯极多,即便是和霍氏酒场重新签订了合同,想转卖出去也绝无可能。可要是不专卖出去,那么还是有可能产生大额亏损一一至少也不会有工部当初期望的厚利,所以他不得不借着眼前的机会向应县伯讨教个主意。
他说:“应伯,常大人刚才说我们工部的作坊不能转卖,其实是有内情的。哪怕是再与霍氏酒坊订了新合同,酒坊还是卖不掉。作坊里的人工大都是匠户人家……”
“匠户?”商成猛地沉默下去。他当然知道什么是匠户,设在燕山卫的几座官营作坊里就有一千多户匠户人家。而所谓匠户,就是专职从事手工业生产并在官府另籍编册的人。他依稀记得这种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赵随唐制,这个制度也就延留下来。不过,大赵的匠户制度更加严格也更加残酷。与同属贱籍的优、倡、伎、伶以及流配边疆的军户们比较起来,匠户们的生活更加悲惨。凡是编入匠籍的人,不仅自己不能从事手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他们的后人不能脱籍,世世代代也只能是匠户。象桑秀和真奴她们这种另籍的歌姬还有机会可以脱籍,能够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运气好的还有可能得个封诰,而匠户人家的子女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哪怕是婚嫁也只能在匠户人家之间。匠户每天从早到晚都从事着繁重的劳作,换来的却只有一些可怜的食物和布料,在这种情况下,消极怠工只是常情,逃役逃籍也都很寻常。去年年初,燕山即将对突竭茨人用兵之前,因为有大量的军械需要临时赶制,一座兵部的作坊里的匠户不堪忍受,差点爆发叛乱,不是他们自己走漏风声当地驻军弹压及时的话,最后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乱子。就是这样,前后还是有七十多个匠人被砍了头。对于这件事,商成毫无办法。虽然他很同情那些匠人,但在国家制度面前,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劝导各个官营作坊的官员和胥吏们对匠人们好一点,不要去克扣盘剥他们的那点微薄的口粮。
他沉默了一会,忽然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大赵律法并不禁止人口的买卖,象真奴和桑秀,就是被卖到燕山教坊的,工部完全可以把作坊连同在作坊里做工的匠户一起发卖吧。虽然这样做对匠户们的处境不可能带来什么根本性的转变,可是,既然情况已经坏到不可能再坏的地步了,换个环境,又能坏到哪里去呢?说不定这些匠户还能遇见一个善良的东家……
“没有这个先例。”杨衡盯着脚下的青砖,干巴巴地说道。
商成又沉默了。是啊,凭白无故地官府买卖人口,这说出很难听;而且匠户们再是另列贱籍,毕竟属于自由民,这忽然间无缘无故就变成了别人的奴婢,就算是泥人也要爆发出几分火气;何况杨衡和常秀也不是张朴和朱宣,多半没有向制度挑战的勇气,不可能提出打倒万恶的匠户制度的口号。他仰起脸,在脑海里搜寻着匠户制度消亡的原因。但半天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果。
他换了个思路,向常秀问道:“文实公,工部可不可以在转卖白酒作坊的同时,把作坊里的匠户一起租赁给买家?”他觉得,就象揽工汉出卖劳力一样,工部不改变出卖匠户们的身份而仅仅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规模化地出卖劳动力,应该不成问题吧?
常秀、杨衡还有田岫,三个工部官员彼此拿目光交换了一下意见,常秀略略地点了下头,杨衡说:“《大赵律》上没有律条。一一应该是可行的。”但他马上又提出新的问题。匠户在官府作坊里一般是由胥吏监工,到了私营作坊之后如何管理?私营作坊大约不会情愿让官府中人到作坊里插手吧。还有,这些匠户中有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熟练匠人,有的却只是毛手毛脚的幼匠,这二者能等同而论?
“这很简单。”杨衡眼里的问题,在商成看来却是不值一提。他说,“匠户的管理就由你们工部和买家坐到一起磋商。反正都要谈买卖,干脆就把匠户的事划进合同里,捆到一起谈。至于熟练工和非熟练工的区分,完全可以参照吏部每年给官员们进行考课的情形,按照工龄一一就是参加工作,哦,就是在作坊里做工的年限一一也搞一个三六九等,分出上上、上中、上下直到下下这些等级。上上的匠人当然要收最高的租金,他们也要有最高的工钱和最好的待遇;下下的匠人自然就不用说了,就和平常的学徒一样,包吃包住而已,最多发点基本工资作零花……”
他扶着茶盏侃侃而谈,常秀他们却是越听越是皱眉。常秀忍不住打断他说道:“子达,一一并不是所有的匠户都是做工越久就越有手艺。有的匠户虽然从役的时间不长,可手艺并不比老匠户。难道他们也要按你这三六九等的办法来划分?”
商成呵呵一笑,说:“我就是提个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到每个匠人的等级划分,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单如此,我觉得,那些真正好手艺的匠人,还当然应该格外重视,不仅要发给他们更多的工钱,还应该发给他们更多的口粮和布帛,要让他们成为别的匠人心目中的榜样和目标!”他留意到常秀脸上不豫的表情,笑道,“文实公,我这可是在帮你们的忙,要是你们工部的匠人个个都是上上的等级,还愁租赁不出好价钱?匠人们拿的工钱越多,你们工部不就赚得越多?”
常秀心底里已经认可了商成的建议,可是要让工部一边变卖自己的作坊一边做起人牙子的勾当,总是觉得很不舒服。再说,这个事情他一个人也做不了主,还要回去和别人商量,说不定最后还要知会户部和宰相公廨,因此更不能随便表态。他含混地支吾了两声,把话题重新拉回去:“我们和霍家的合同呢?你能不能帮我们出点好主意?”
“那就看你们工部的想法了。”
“这话是啥意思?”
“就是看你们工部想不想继续在白酒的生意里插一脚。”商成说。
常秀本来已经拿定主意,回头就和两位同僚商量变卖白酒作坊的事,从此再不参与白酒生意上的乱七八糟事情。白酒的事情从头到尾都差不多是他在主导,最后却是个灰头土脸的结局,说句心里话,要不是情势不由人,他宁可咬牙亏下去,也不情愿让人看笑话!此时忽然听商成说到还有机会,精神顿时就为之一振。他倾斜着身,一双满是血丝的淤泡眼热切地望着商成:“子达还有良策在胸?快请教我!”
“你们要是没想法,就和霍家商量把旧合同停了,再帮忙把那些有心于白酒生意的人请来京城,让他们直接去和霍越见面。你们要是有想法,就和霍越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把什么‘甲方拥有本合同的最终解释权乙方对此无异议’之类的霸王条款去掉,签定一份新合同。你们也可以作一些让步,以此换取霍氏酒场的同意,由你们工部牵头再在其他地方授权其他的人建立作坊生产白酒。”
常秀想了想,觉得这样似乎也没什么赚头,大头还是被霍氏酒场取走,工部只剩一些小利。为了些许薄利摊上一个“与民争利”的坏名声,这让他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在他低着头思索如何婉言拒绝商成的时候,杨衡在座椅里欠了下身,拱手问道:“应伯,下官想请教一下:如今工部在白酒上最大的难题不是作坊不能开工,也不是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关键是各地有许多新立起的白酒作坊,他们的白酒在坊间随处可见;而霍氏酒场又不情愿帮忙出面到官府首告。一一请教应伯,当下能有办法使霍氏出面不能?”
常秀立刻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杨衡。这话是真正问到了点子上!
<a href=""></a>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蒋抟也是很早就跟在商成身边的老人。虽然这个人出身小地方,没什么眼界也没多少突出的见地,更没读过多少书,只有个秀才的功名,可是别忘了,在西马直的时候,他就一直帮着商成打理地方上的政务,西马直的军需、后勤、水利、垦荒、屯田,种种般般他都不陌生。后来到了燕州,他又顶替了霍士其当时的角色,成为商成的“首席机要秘书”,商成的很多公文都是由他先行起草然后商成批点修改之后再下发到各有司。一年多的时间下来,他的文章通篇都是大白话,比商成还要“商成”,有时候就连商成自己都有点搞不清楚公文到底是不是出自自己的手笔。无怪乎常秀他们一见到这份合同,立刻就猜测是商成在中间弄鬼。
商成这样一解释,常秀马上就相信了。他就说嘛,商燕山是何等的豪杰人物,不可能为了几文钱败坏自己的好名声!
常秀的马屁拍得恰倒好处,商成禁不住仰起头哈哈大笑。他很清楚,常秀是在委婉地为刚才的话语道歉。再怎么说常秀都是当世文豪,能得到他的当面赞许,这马屁的分量自然是与众不同。
杨衡陪着两人笑了几声,说道:“应伯,工部的作坊不能发卖,关键就在这里,我们和霍氏有合同,不管怎样,哪怕当年一滴酒也没卖出去,也需按霍氏酒场上年产量的十倍向霍氏分利。”
商成笑道:“合同重新谈就是了。你们刚才说的那个霍氏酒场的东家霍越,我也认识,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他并不避讳他和霍越的关系。“他最近正好在京城。这样,我回头让人捎个口信给他,让他去工部一趟,你们坐下来专门说说事情,或者停了旧合同,或者重新签一份新合同,都是好说的。认真论说起来,我还要替他感谢你们工部,没有你们帮忙,他们家的酒也成不了贡酒。”他忽然又想起来一个事情,就问杨衡,“我记得当时是你去屹县和霍家商量白酒的事情,怎么合同却跑来京城里签了?这位左大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杨衡苦着脸挤出点笑容。
商成也就明白了。当时白酒是门赚大钱的独门营生,工部肯定有不少人巴望着要靠白酒挣一份显耀政绩,所以就半路上抢了杨衡的差事。可这些人都是官员,又是在工部里任职,趾高气扬恨不能把眼睛长到头顶上,哪里会把霍越和霍家的酒场看在眼里?他估计,霍越肯定是在谈判过程受了不少的气,干脆就找人跑回燕州找到蒋抟,让蒋抟炮制了这么一份坑人的合同。想着杨衡刚才转述的那些合同条款,他就忍不住摇头叹气。合同苛刻到如此地步,工部居然还能同意,他简直不知道那位左大人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对常秀说:“重新谈吧。我和霍越打个招呼,你们也派个懂行的人出来挑头,两家坐到一起从头再拿个合同出来。一一我看杨衡杨大人就不错,细心务实肯干,和霍越也打过几回交道,正好派他出这趟差事,正好和去年的事情衔接上?”常秀皱起眉头,说:“公度这边还要在小洛坊照看着玻璃的烧制,调去署理白酒,怕是不合适。”
看来常秀还是不能丢开玻璃的事!商成心头叹息着说道:“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杨大人是搞管理的,小洛坊那边又不需要他亲自动手挖沙填煤,怎么可能连谈话的工夫都没有?大不了就让霍越多跑几步,去小洛驿找杨大人。”转脸又问杨衡,“杨大人以为呢?”
杨衡是极热中的人,这两个月在小洛驿拼死拼活地干,不就是想靠着烧制出玻璃的功劳得到上司的赏识么?眼下玻璃的事情前景未卜,他的心里也是充满了忐忑与不安,生怕到了最后被别人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商成忽然建议常秀把重新修订合同的事情交给他,他高兴都来不及,哪里可能不同意?别说是霍越到小洛驿了,哪怕就是让他每天在小洛驿和京城之间来头跑,他都乐意着哩!
但他并不敢立刻就答应。工部的白酒作坊牵扯极多,即便是和霍氏酒场重新签订了合同,想转卖出去也绝无可能。可要是不专卖出去,那么还是有可能产生大额亏损一一至少也不会有工部当初期望的厚利,所以他不得不借着眼前的机会向应县伯讨教个主意。
他说:“应伯,常大人刚才说我们工部的作坊不能转卖,其实是有内情的。哪怕是再与霍氏酒坊订了新合同,酒坊还是卖不掉。作坊里的人工大都是匠户人家……”
“匠户?”商成猛地沉默下去。他当然知道什么是匠户,设在燕山卫的几座官营作坊里就有一千多户匠户人家。而所谓匠户,就是专职从事手工业生产并在官府另籍编册的人。他依稀记得这种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赵随唐制,这个制度也就延留下来。不过,大赵的匠户制度更加严格也更加残酷。与同属贱籍的优、倡、伎、伶以及流配边疆的军户们比较起来,匠户们的生活更加悲惨。凡是编入匠籍的人,不仅自己不能从事手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他们的后人不能脱籍,世世代代也只能是匠户。象桑秀和真奴她们这种另籍的歌姬还有机会可以脱籍,能够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运气好的还有可能得个封诰,而匠户人家的子女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哪怕是婚嫁也只能在匠户人家之间。匠户每天从早到晚都从事着繁重的劳作,换来的却只有一些可怜的食物和布料,在这种情况下,消极怠工只是常情,逃役逃籍也都很寻常。去年年初,燕山即将对突竭茨人用兵之前,因为有大量的军械需要临时赶制,一座兵部的作坊里的匠户不堪忍受,差点爆发叛乱,不是他们自己走漏风声当地驻军弹压及时的话,最后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乱子。就是这样,前后还是有七十多个匠人被砍了头。对于这件事,商成毫无办法。虽然他很同情那些匠人,但在国家制度面前,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劝导各个官营作坊的官员和胥吏们对匠人们好一点,不要去克扣盘剥他们的那点微薄的口粮。
他沉默了一会,忽然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大赵律法并不禁止人口的买卖,象真奴和桑秀,就是被卖到燕山教坊的,工部完全可以把作坊连同在作坊里做工的匠户一起发卖吧。虽然这样做对匠户们的处境不可能带来什么根本性的转变,可是,既然情况已经坏到不可能再坏的地步了,换个环境,又能坏到哪里去呢?说不定这些匠户还能遇见一个善良的东家……
“没有这个先例。”杨衡盯着脚下的青砖,干巴巴地说道。
商成又沉默了。是啊,凭白无故地官府买卖人口,这说出很难听;而且匠户们再是另列贱籍,毕竟属于自由民,这忽然间无缘无故就变成了别人的奴婢,就算是泥人也要爆发出几分火气;何况杨衡和常秀也不是张朴和朱宣,多半没有向制度挑战的勇气,不可能提出打倒万恶的匠户制度的口号。他仰起脸,在脑海里搜寻着匠户制度消亡的原因。但半天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果。
他换了个思路,向常秀问道:“文实公,工部可不可以在转卖白酒作坊的同时,把作坊里的匠户一起租赁给买家?”他觉得,就象揽工汉出卖劳力一样,工部不改变出卖匠户们的身份而仅仅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规模化地出卖劳动力,应该不成问题吧?
常秀、杨衡还有田岫,三个工部官员彼此拿目光交换了一下意见,常秀略略地点了下头,杨衡说:“《大赵律》上没有律条。一一应该是可行的。”但他马上又提出新的问题。匠户在官府作坊里一般是由胥吏监工,到了私营作坊之后如何管理?私营作坊大约不会情愿让官府中人到作坊里插手吧。还有,这些匠户中有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熟练匠人,有的却只是毛手毛脚的幼匠,这二者能等同而论?
“这很简单。”杨衡眼里的问题,在商成看来却是不值一提。他说,“匠户的管理就由你们工部和买家坐到一起磋商。反正都要谈买卖,干脆就把匠户的事划进合同里,捆到一起谈。至于熟练工和非熟练工的区分,完全可以参照吏部每年给官员们进行考课的情形,按照工龄一一就是参加工作,哦,就是在作坊里做工的年限一一也搞一个三六九等,分出上上、上中、上下直到下下这些等级。上上的匠人当然要收最高的租金,他们也要有最高的工钱和最好的待遇;下下的匠人自然就不用说了,就和平常的学徒一样,包吃包住而已,最多发点基本工资作零花……”
他扶着茶盏侃侃而谈,常秀他们却是越听越是皱眉。常秀忍不住打断他说道:“子达,一一并不是所有的匠户都是做工越久就越有手艺。有的匠户虽然从役的时间不长,可手艺并不比老匠户。难道他们也要按你这三六九等的办法来划分?”
商成呵呵一笑,说:“我就是提个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到每个匠人的等级划分,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单如此,我觉得,那些真正好手艺的匠人,还当然应该格外重视,不仅要发给他们更多的工钱,还应该发给他们更多的口粮和布帛,要让他们成为别的匠人心目中的榜样和目标!”他留意到常秀脸上不豫的表情,笑道,“文实公,我这可是在帮你们的忙,要是你们工部的匠人个个都是上上的等级,还愁租赁不出好价钱?匠人们拿的工钱越多,你们工部不就赚得越多?”
常秀心底里已经认可了商成的建议,可是要让工部一边变卖自己的作坊一边做起人牙子的勾当,总是觉得很不舒服。再说,这个事情他一个人也做不了主,还要回去和别人商量,说不定最后还要知会户部和宰相公廨,因此更不能随便表态。他含混地支吾了两声,把话题重新拉回去:“我们和霍家的合同呢?你能不能帮我们出点好主意?”
“那就看你们工部的想法了。”
“这话是啥意思?”
“就是看你们工部想不想继续在白酒的生意里插一脚。”商成说。
常秀本来已经拿定主意,回头就和两位同僚商量变卖白酒作坊的事,从此再不参与白酒生意上的乱七八糟事情。白酒的事情从头到尾都差不多是他在主导,最后却是个灰头土脸的结局,说句心里话,要不是情势不由人,他宁可咬牙亏下去,也不情愿让人看笑话!此时忽然听商成说到还有机会,精神顿时就为之一振。他倾斜着身,一双满是血丝的淤泡眼热切地望着商成:“子达还有良策在胸?快请教我!”
“你们要是没想法,就和霍家商量把旧合同停了,再帮忙把那些有心于白酒生意的人请来京城,让他们直接去和霍越见面。你们要是有想法,就和霍越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把什么‘甲方拥有本合同的最终解释权乙方对此无异议’之类的霸王条款去掉,签定一份新合同。你们也可以作一些让步,以此换取霍氏酒场的同意,由你们工部牵头再在其他地方授权其他的人建立作坊生产白酒。”
常秀想了想,觉得这样似乎也没什么赚头,大头还是被霍氏酒场取走,工部只剩一些小利。为了些许薄利摊上一个“与民争利”的坏名声,这让他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在他低着头思索如何婉言拒绝商成的时候,杨衡在座椅里欠了下身,拱手问道:“应伯,下官想请教一下:如今工部在白酒上最大的难题不是作坊不能开工,也不是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关键是各地有许多新立起的白酒作坊,他们的白酒在坊间随处可见;而霍氏酒场又不情愿帮忙出面到官府首告。一一请教应伯,当下能有办法使霍氏出面不能?”
常秀立刻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杨衡。这话是真正问到了点子上!
<a href=""></a>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