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显德殿上。
“打!为什么不打?战机稍纵即逝,此时不打,悔之晚矣!”
“当初这些突厥狼崽子屡次南下,掠夺边境各州,残害我大唐子民,可曾想到会有今天?没什么好说的,打!”
“不可!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兼之漠北地广人稀,打不过可以跑,打残了还可以死灰复燃。
臣以为若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把握,不可出兵。”
“但陛下和突利可汗有兄弟之情,兄弟有求于陛下,怎可不救?”
“怎么救?漠北地形复杂,对方以逸待劳,我大唐劳师远征,于战不利啊!”
“况且突厥并未主动来犯,我大唐和突厥有盟约在先,若此时贸然出兵,是为背信弃义,非王者之师也。”
“此言差矣!臣以为根本不需要和颉利讲什么仁义道德,因为他早晚都会背弃盟约。
如今突厥内乱,乃天赐良机,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突厥虽乱,但我大唐关内外干旱日趋严峻,此时万万不可出兵啊!”
“有什么万万不可的?我说能打就能打!”
“好啊,真打起来的话至少得十万大军吧,你说这十万大军的粮草补给怎么办?”
“这……这是你们民部的事,与我何干?”
“这时候你们倒推得一干二净。那去年关中霖雨成涝,山东、河北大旱,飞蝗肆虐,跟你们兵部也没关系咯?”
“自然……是没有关系……”
“那你说跟谁有关系?”
……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龙椅上的李世民。
李世民正稳坐钓鱼台,看一场好戏。
没想到满朝文武的瞬间将矛头指向了自己。
不是正在商议突利可汗称臣求援一事吗,怎么突然又扯到天灾上面?
看样子还想强行将天灾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呵呵,每次都这样。
不过问题不大。
小长乐早已为自己带回解决办法。
内政结合军事,一系列战略相辅相成,浑然天成,堪称完美。
足以应付今天这种场面。
那个故人之子,果然不简单啊!
“众卿家看朕做什么?”
悄悄做了几手准备的李世民一点不慌,甚至还有心情主动找事。
这时大殿中一人出列。
看到这人,群臣顿时心道果然来了。
李世民也哑然失笑。
一旦出了乱子,此人必定第一个跳出来,旁征博引的给自己上上一课。
他不是旁人,正是检校尚书左丞,魏征。
“臣听说,君王的德行符合天意,则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祥瑞骈至。
君王的德行悖逆天意,则天象反常,予以警示。
若仍执迷不悟,灾祸不远矣。”
魏征高冠博带,手执象牙笏,不疾不徐的道:“但凡君王能修德,灾变自销,国家去危而就安,百姓转祸而为福。
故臣请陛下施行仁政,祈求上天消除灾祸!”
所谓仁政,无非就是戒荤腥、减用度、明冤屈、赦天下……
“魏卿所言不无道理。”李世民从善如流,“自今日起,大殿上所有人……包括朕在内,削减衣食用度三月,以作赈灾之用。
另遣覆囚使至各州县,科简刑狱,以申枉屈,勿从宽宥。
再让礼部择日祭祀求雨,如何?”
“陛下英明。”魏征躬身一拜。
司空裴寂出列奏道:“仁政修身,陛下也需反省己过,昭示天下,以平民心。”
“哦?”李世民笑了,“裴卿要朕如何做呢?”
裴寂道:“可下罪己诏。”
所谓罪己诏,就是一国之君在国家遭受天灾,或政权处于安危之时,自省或检讨自身过失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自禹、汤之时就有先例。
所以每逢天灾,总会有类似的谏言出现。
李世民虽克己反省,其实心中不以为然。
“若依卿所言,朕下了罪己诏,然则天灾仍至……是否可以说明罪己诏无用,或者天灾根本与朕无关?”
“这……”裴寂哑口无言。
天灾是否降临,没人能够断言。
李世民又道:“朕近日听闻有人在郑、白二渠上私设水力磨坊,截断水流谋取私利,以致农田灌溉受阻,可有此事?”
此言一出,包括裴寂在内的几个大臣顿时垂头不语。
“天灾乎?人祸乎?”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朕所颁布的政令,哪一条不是和诸位卿家共同商议,反复审核?又有哪一条不是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着想的?
甚至朕的私事,都成为了天下事。
朕克勤克俭,一日而三省己身,唯恐辜负天下人所望,又有哪里错了?
而你们呢?”
他渐渐冷峻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群臣莫不惶恐垂头。
“太上皇和朕的江山都是马上打来的!”
李世民又接着道:“裴寂,当初太原起兵你有大功。
诸位卿家,大唐能打下如今的天下,少不了你们的辅佐和功勋。
但你们以为这样就够了吗?
西北还突厥、吐谷浑、吐蕃……
东北还有奚契丹、高丽、新罗……
再加上南方仍未平定,仍有很多未归化之地。
内忧外患,还没到享受的时候啊!”
说到这里,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如今天下连年遭受灾害,各位不想方设法解决黎民百姓的疾苦,不去思考灾害因何而起,又该如何预防……
反而一门心思在朕身上找原因,甚至因为一些悖论而推卸责任,不去作为,致使黎民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不可自拔!
长此以往,我大唐朝廷威信何在?
我李世民还如何面对大唐子民,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呼啦……
大殿中的文臣武将顿时跪了一地。
“臣有罪!”裴寂悲呼。
“臣有罪!”
“臣也有罪!”
……
其他大臣也都一脸惭愧的神色,纷纷自称有罪。
李世民看看魏征、裴寂,又看看其他大臣,良久才满意的点点头。
“今天,朕不想追究谁的责任。朕只想和诸位卿家齐心协力,和天下百姓共渡难关,不知道各位可有这样的决心?”
“臣有决心!”
“臣有决心!”
“任凭陛下差遣,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
“好!”
李世民喝令:“来人,赐食!”
显德殿上。
“打!为什么不打?战机稍纵即逝,此时不打,悔之晚矣!”
“当初这些突厥狼崽子屡次南下,掠夺边境各州,残害我大唐子民,可曾想到会有今天?没什么好说的,打!”
“不可!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兼之漠北地广人稀,打不过可以跑,打残了还可以死灰复燃。
臣以为若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把握,不可出兵。”
“但陛下和突利可汗有兄弟之情,兄弟有求于陛下,怎可不救?”
“怎么救?漠北地形复杂,对方以逸待劳,我大唐劳师远征,于战不利啊!”
“况且突厥并未主动来犯,我大唐和突厥有盟约在先,若此时贸然出兵,是为背信弃义,非王者之师也。”
“此言差矣!臣以为根本不需要和颉利讲什么仁义道德,因为他早晚都会背弃盟约。
如今突厥内乱,乃天赐良机,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突厥虽乱,但我大唐关内外干旱日趋严峻,此时万万不可出兵啊!”
“有什么万万不可的?我说能打就能打!”
“好啊,真打起来的话至少得十万大军吧,你说这十万大军的粮草补给怎么办?”
“这……这是你们民部的事,与我何干?”
“这时候你们倒推得一干二净。那去年关中霖雨成涝,山东、河北大旱,飞蝗肆虐,跟你们兵部也没关系咯?”
“自然……是没有关系……”
“那你说跟谁有关系?”
……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龙椅上的李世民。
李世民正稳坐钓鱼台,看一场好戏。
没想到满朝文武的瞬间将矛头指向了自己。
不是正在商议突利可汗称臣求援一事吗,怎么突然又扯到天灾上面?
看样子还想强行将天灾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呵呵,每次都这样。
不过问题不大。
小长乐早已为自己带回解决办法。
内政结合军事,一系列战略相辅相成,浑然天成,堪称完美。
足以应付今天这种场面。
那个故人之子,果然不简单啊!
“众卿家看朕做什么?”
悄悄做了几手准备的李世民一点不慌,甚至还有心情主动找事。
这时大殿中一人出列。
看到这人,群臣顿时心道果然来了。
李世民也哑然失笑。
一旦出了乱子,此人必定第一个跳出来,旁征博引的给自己上上一课。
他不是旁人,正是检校尚书左丞,魏征。
“臣听说,君王的德行符合天意,则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祥瑞骈至。
君王的德行悖逆天意,则天象反常,予以警示。
若仍执迷不悟,灾祸不远矣。”
魏征高冠博带,手执象牙笏,不疾不徐的道:“但凡君王能修德,灾变自销,国家去危而就安,百姓转祸而为福。
故臣请陛下施行仁政,祈求上天消除灾祸!”
所谓仁政,无非就是戒荤腥、减用度、明冤屈、赦天下……
“魏卿所言不无道理。”李世民从善如流,“自今日起,大殿上所有人……包括朕在内,削减衣食用度三月,以作赈灾之用。
另遣覆囚使至各州县,科简刑狱,以申枉屈,勿从宽宥。
再让礼部择日祭祀求雨,如何?”
“陛下英明。”魏征躬身一拜。
司空裴寂出列奏道:“仁政修身,陛下也需反省己过,昭示天下,以平民心。”
“哦?”李世民笑了,“裴卿要朕如何做呢?”
裴寂道:“可下罪己诏。”
所谓罪己诏,就是一国之君在国家遭受天灾,或政权处于安危之时,自省或检讨自身过失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自禹、汤之时就有先例。
所以每逢天灾,总会有类似的谏言出现。
李世民虽克己反省,其实心中不以为然。
“若依卿所言,朕下了罪己诏,然则天灾仍至……是否可以说明罪己诏无用,或者天灾根本与朕无关?”
“这……”裴寂哑口无言。
天灾是否降临,没人能够断言。
李世民又道:“朕近日听闻有人在郑、白二渠上私设水力磨坊,截断水流谋取私利,以致农田灌溉受阻,可有此事?”
此言一出,包括裴寂在内的几个大臣顿时垂头不语。
“天灾乎?人祸乎?”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朕所颁布的政令,哪一条不是和诸位卿家共同商议,反复审核?又有哪一条不是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着想的?
甚至朕的私事,都成为了天下事。
朕克勤克俭,一日而三省己身,唯恐辜负天下人所望,又有哪里错了?
而你们呢?”
他渐渐冷峻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群臣莫不惶恐垂头。
“太上皇和朕的江山都是马上打来的!”
李世民又接着道:“裴寂,当初太原起兵你有大功。
诸位卿家,大唐能打下如今的天下,少不了你们的辅佐和功勋。
但你们以为这样就够了吗?
西北还突厥、吐谷浑、吐蕃……
东北还有奚契丹、高丽、新罗……
再加上南方仍未平定,仍有很多未归化之地。
内忧外患,还没到享受的时候啊!”
说到这里,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如今天下连年遭受灾害,各位不想方设法解决黎民百姓的疾苦,不去思考灾害因何而起,又该如何预防……
反而一门心思在朕身上找原因,甚至因为一些悖论而推卸责任,不去作为,致使黎民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不可自拔!
长此以往,我大唐朝廷威信何在?
我李世民还如何面对大唐子民,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呼啦……
大殿中的文臣武将顿时跪了一地。
“臣有罪!”裴寂悲呼。
“臣有罪!”
“臣也有罪!”
……
其他大臣也都一脸惭愧的神色,纷纷自称有罪。
李世民看看魏征、裴寂,又看看其他大臣,良久才满意的点点头。
“今天,朕不想追究谁的责任。朕只想和诸位卿家齐心协力,和天下百姓共渡难关,不知道各位可有这样的决心?”
“臣有决心!”
“臣有决心!”
“任凭陛下差遣,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
“好!”
李世民喝令:“来人,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