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片刻,朱元璋终于压下波澜起伏的心境,再次开口,指向图卷之上秦末下跌之处:“俺这些时日观看此图,最惑之处就在于秦。如你所言,秦如此之强,又为何在嬴政之后,忽然二世而亡?”
朱塬没料到朱元璋会有此问,不由一顿。
朱元璋已经再次扭头过来,见朱塬犹豫模样,预判这小秀才似乎打算说什么,他不想再听到那些话,于是故意敛起表情,假装不悦:“莫要再与俺说甚么三年之后!”
朱塬还真打算这么推辞一下,不是没有头绪,而是不想在这个时候讨论类似问题,因为这已经涉及到他之前提及的另一个经济之学根本——分配。
朱塬之前的打算,说完‘生产’,就托词后续还没有考虑好,暂时不谈‘分配’问题。
这还是为了避免蝴蝶效应。
鼓励生产是历朝开国都必然会做的一件事,此时讨论,影响不会太大。但,涉及‘分配’问题,大概率影响到国策制定,这就可能造成更多的变数。
然而,眼看此时朱元璋虎视眈眈的模样,朱塬觉得吧,再推辞,以这位的急性子,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事情。
众所周知,老朱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但也是个小心眼。
刘伯温当年辞让多次才勉强出山,就被朱元璋一直记在心里,还偶尔公开念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也只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
关键不是这个‘伯’,而是‘诚意’二字。
古代爵位封赐都是有一定惯例的,爵位前缀通常要么是地名,比如李善长的韩国公,常遇春的开平王。要么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或功绩,比如与刘基同时封爵的汪广洋的忠勤伯,以及汉之霍去病最经典的冠军侯。
刘伯温却得了古怪的‘诚意’二字,好像是老朱在调侃:你当年要是多点诚意,早早归附于我,何至于只拿到一个伯爵?
内心苦笑,朱塬斟酌片刻,已经有了主意,拱手道:“殿下,一国之兴衰,千头万绪,难以三言两语概括。既然殿下问起,小人只能冒昧再结合经济之学对此略作剖析。”
朱元璋满意点头:“俺知道这些事三言两语说不完,回头把你今日所说,编一本书出来给俺,记得更仔细着些。”
朱塬下意识想要顺势再来一个‘三年之后’,想想作罢,重新转向壁上图卷,略作思考,说道:“秦之速亡,首先涉及小人还未提及的‘分配’之道。不过,关于‘分配’学说,小人还没有完全理清思路,只能姑妄言之。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启用耕战制度,黔首以军功可得爵位,因此开辟平民之上升通道。”
上升通道,又一个古怪的新词。
不过,细心旁听的朱元璋很快了悟,这应该就如同那科举一样,让天下寒士得以登临庙堂,封侯拜相。
如此想着,耳边朱塬已经继续:“军功得爵,如后世之科举取士,以小人经济之学而论,实则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凭借这种分配制度对士卒的激励,秦兵因此而奋勇,横扫六国。”
朱元璋这次没能理解某个新词,又觉得很重要,再次打断:“何为‘社会资源’?”
朱塬想了下,说道:“社会与社稷类同,资源,类似小人刚刚所说生产资料,但又包含百姓之生产成果,如土地、粮食、牛马、宅邸等等,都可称为资源。社会资源,大概为一国所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之总和。”
这些解释或许不够全面,但朱塬也只能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诠注,毕竟手边又没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朱元璋明白过来,张了张嘴,想要让朱塬少用这些新词,但想想又觉得,既然是一门全新学问,大概那些传统典籍里的‘之乎者也’很难诠释,于是没有开口。
见朱元璋不再询问,朱塬接着道:“分配,乃秦国横扫天下之重要动力。然则,当天下一统,战事不再,百姓不仅失去军功得爵的上升通道,秦皇亦未放宽持续百年的严苛赋役,使百姓休养生息,再以经济学作解,这就形成一种逆向分配状态,朝廷持续压榨百姓,百姓不仅上升无门,反而更加劳苦,民怨因此积累。于是,当陈胜在大泽乡举事,天下纷纷响应。这是秦朝速亡的一个原因。”
朱塬说完这一段,见朱元璋微微抬手,暂时停下。
耐心等待了一会儿,朱元璋才从沉思中回过神,说道:“你继续,另,莫要再自称‘小人’,既然你要等三年,俺就先给你个,唔……正五品的翰林直学士罢,莫要嫌低,你还年少,将来尽心为我做事,自有前程。”
朱塬退后一步,长揖道:“臣谢过殿下。”
朱元璋见朱塬模样,突然笑了下,透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调侃:“是个傲气的,看来嫌低了。”
朱塬怔了下,才明白朱元璋为何会有此说。
直接给了一个正五品的翰林直学士,哪怕朱塬对明初官制还不了解,也绝对不嫌低,毕竟记忆中明代的两榜进士仕途起点也就六七品。
问题是,如果朱塬是这个时代的其他人,骤得官位,肯定是立刻对朱元璋大礼而拜,五体投地。
朱塬倒不是傲气,前世从商,求过人,低过头,经历过各种捶打,后来也各种捶打他人,棱角早已磨没,他只是缺少一些这时代人说跪就跪的本能。
没想到老朱会误会。
朱塬也不担心。
朱元璋反复提及‘嫌低’这种字眼,说明在他心里,对自己的定位已经明显高过正五品,这就是一道护身符。
要知道,曾经被渲染后的朱元璋各种凶神恶煞,但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惜才的人。
就像解缙,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因为才高,深得朱元璋偏爱,甚至说出了‘恩犹父子’的话。
解缙是个没情商的,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人都敢怼,最终也只是被朱元璋打发回老家,并告诉解缙父亲‘是子大才,其以归教训,十年而用之’。
当然,老朱的惜才也是有前提的,你不能危害到皇权。
朱塬既有能够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才华,又没有任何危害他那张椅子的念头。甚至,接下来的事情如果顺利,还能更进一步。到时候,面对洪武朝的各种大小风暴,朱塬至少保住性命的问题不会太大。
飞快闪过这些念头,朱塬重新上前一些,看向面前图卷,接着刚刚的话题道:“原因之二,《阿房宫赋》有言: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殿下可曾想过,为何焚阿房宫者,楚人项羽也?”
朱元璋略微思考,说道:“六国余孽?”
朱塬点头:“秦之天下虽终为刘邦所得,然大乱之始,起事者多为六国遗族。殿下再想,若不谈祖荫血脉,只以经济之学而论,为何是六国遗族?”
朱元璋顺着朱塬思路:“六国遗族有你之前所说……社会资源,可用以招兵买马。”
朱塬拱手:“殿下英明。”
朱元璋斜过来一眼:“莫要拍马,快些着说。”
朱塬:“……”
刚刚讨论郑国渠典故,朱元璋出口成章,朱塬忍住了,这次是真心而发,没想到……
果然。
主动忽略这个不和谐的小插曲,朱塬道:“殿下读史,应该有种感觉,百年之王朝,千年之世家。为何王朝轮替,而世家动辄传续千年?”
说到这里,朱塬正要再卖个关子,见老朱斜斜瞄过来,立刻主动继续:“以经济学解释,原因在于,相比王朝,世家直接掌握了大量土地、矿产、山川、河流等‘生产资料’,甚至于还有成千上万直接依附世家生存的‘生产者’。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供大族存续的生产体系。直接控制的完整生产体系,不仅让世家得以千载存续,若遇乱世,还有望乘势而起,逐鹿天下。秦末项氏,唐之李氏,都是其中典范,只是二者一败一成,际遇不同。”
朱元璋听到这里,略有疑惑:“照你所说,秦速亡原因之二,乃世族?”
老朱的回答有些偏离今晚的经济学主题,但恰中朱塬下怀。
因为刚刚悄然定下的思路,接下来就是要跑题,尽可能不再多说自己的经济之学,而是转向历史,转向政治,转向其他乱七八糟。
不过,朱塬也不能太明显乱跑题,毕竟身边这位可不是个笨人,因此道:“对,也不对。殿下,秦速亡原因之二,在于失去对国家生产体系之控制,而这些又往往被世族直接掌握,结果此消彼长。臣记得有句俗话,叫做‘当兵吃粮’,谁人能拿出粮食,谁人自然就能募集兵士。乱世之际,朝政往往废弛,无力收缴税赋,养兵亦无从谈起。而地方世族直接掌握完整生产体系,自然因粮足而有精兵。”
朱元璋听到这里,莫名想到了郭子兴,想到了今年刚刚被他灭掉的张士诚,当初,两人都是地方大族出身,因此得以起兵。
不过,朱元璋依旧疑惑:“秦不比元廷,当时国势依旧巅峰,却为何会失去,嗯……对国家生产体系之控制?”
朱塬不需思考,脱口道:“原因在郡县制!”
朱元璋再次看过来:“郡县制?”
朱塬再次示意壁上画卷:“殿下再看此图,社会之发展,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秦皇灭六国,废除分封,设立郡县,从此天下一统,此对我华夏乃大功也。然则,任何制度改变,都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缓慢调整接受过程,国家越大,越是如此,否则必然生乱。秦皇设郡县,看似将天下所有权力收于咸阳,但是,这一改变缺少一个需要数十上百年才可形成的成熟官僚体系进行配合,秦皇做的太急,结果,看似收权,实为失控。”
朱元璋再次恍然。
朱塬稍微迟疑,主动继续:“作为对比,时间来到汉朝,高祖刘邦重回分封制度,但又改为只限同姓封王,避免天下分裂,且郡县与分封共存,形成缓冲,因此让西汉国祚绵延两百年。再至东汉,光武帝得天下,郡县制度已然成熟,为防西汉七王之乱,继续执行汉武之推恩令,彻底压制宗室,东汉国祚于是又得以绵延两百年。”
关于这一段,朱塬是不想提的。
因为朱塬并不赞成曾经历史上朱元璋对诸子的分封。
不过,现在的问题,还是要过了今晚再说。而且,就算朱塬不提,有些事情,他也不一定能改变。
朱塬这番话,果然让朱元璋再次陷入了较长时间的思索。足足过了半盏茶功夫,朱塬才听到老朱重新开口道:“接着说罢。”
朱塬没料到朱元璋会有此问,不由一顿。
朱元璋已经再次扭头过来,见朱塬犹豫模样,预判这小秀才似乎打算说什么,他不想再听到那些话,于是故意敛起表情,假装不悦:“莫要再与俺说甚么三年之后!”
朱塬还真打算这么推辞一下,不是没有头绪,而是不想在这个时候讨论类似问题,因为这已经涉及到他之前提及的另一个经济之学根本——分配。
朱塬之前的打算,说完‘生产’,就托词后续还没有考虑好,暂时不谈‘分配’问题。
这还是为了避免蝴蝶效应。
鼓励生产是历朝开国都必然会做的一件事,此时讨论,影响不会太大。但,涉及‘分配’问题,大概率影响到国策制定,这就可能造成更多的变数。
然而,眼看此时朱元璋虎视眈眈的模样,朱塬觉得吧,再推辞,以这位的急性子,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事情。
众所周知,老朱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但也是个小心眼。
刘伯温当年辞让多次才勉强出山,就被朱元璋一直记在心里,还偶尔公开念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也只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
关键不是这个‘伯’,而是‘诚意’二字。
古代爵位封赐都是有一定惯例的,爵位前缀通常要么是地名,比如李善长的韩国公,常遇春的开平王。要么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或功绩,比如与刘基同时封爵的汪广洋的忠勤伯,以及汉之霍去病最经典的冠军侯。
刘伯温却得了古怪的‘诚意’二字,好像是老朱在调侃:你当年要是多点诚意,早早归附于我,何至于只拿到一个伯爵?
内心苦笑,朱塬斟酌片刻,已经有了主意,拱手道:“殿下,一国之兴衰,千头万绪,难以三言两语概括。既然殿下问起,小人只能冒昧再结合经济之学对此略作剖析。”
朱元璋满意点头:“俺知道这些事三言两语说不完,回头把你今日所说,编一本书出来给俺,记得更仔细着些。”
朱塬下意识想要顺势再来一个‘三年之后’,想想作罢,重新转向壁上图卷,略作思考,说道:“秦之速亡,首先涉及小人还未提及的‘分配’之道。不过,关于‘分配’学说,小人还没有完全理清思路,只能姑妄言之。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启用耕战制度,黔首以军功可得爵位,因此开辟平民之上升通道。”
上升通道,又一个古怪的新词。
不过,细心旁听的朱元璋很快了悟,这应该就如同那科举一样,让天下寒士得以登临庙堂,封侯拜相。
如此想着,耳边朱塬已经继续:“军功得爵,如后世之科举取士,以小人经济之学而论,实则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凭借这种分配制度对士卒的激励,秦兵因此而奋勇,横扫六国。”
朱元璋这次没能理解某个新词,又觉得很重要,再次打断:“何为‘社会资源’?”
朱塬想了下,说道:“社会与社稷类同,资源,类似小人刚刚所说生产资料,但又包含百姓之生产成果,如土地、粮食、牛马、宅邸等等,都可称为资源。社会资源,大概为一国所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之总和。”
这些解释或许不够全面,但朱塬也只能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诠注,毕竟手边又没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朱元璋明白过来,张了张嘴,想要让朱塬少用这些新词,但想想又觉得,既然是一门全新学问,大概那些传统典籍里的‘之乎者也’很难诠释,于是没有开口。
见朱元璋不再询问,朱塬接着道:“分配,乃秦国横扫天下之重要动力。然则,当天下一统,战事不再,百姓不仅失去军功得爵的上升通道,秦皇亦未放宽持续百年的严苛赋役,使百姓休养生息,再以经济学作解,这就形成一种逆向分配状态,朝廷持续压榨百姓,百姓不仅上升无门,反而更加劳苦,民怨因此积累。于是,当陈胜在大泽乡举事,天下纷纷响应。这是秦朝速亡的一个原因。”
朱塬说完这一段,见朱元璋微微抬手,暂时停下。
耐心等待了一会儿,朱元璋才从沉思中回过神,说道:“你继续,另,莫要再自称‘小人’,既然你要等三年,俺就先给你个,唔……正五品的翰林直学士罢,莫要嫌低,你还年少,将来尽心为我做事,自有前程。”
朱塬退后一步,长揖道:“臣谢过殿下。”
朱元璋见朱塬模样,突然笑了下,透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调侃:“是个傲气的,看来嫌低了。”
朱塬怔了下,才明白朱元璋为何会有此说。
直接给了一个正五品的翰林直学士,哪怕朱塬对明初官制还不了解,也绝对不嫌低,毕竟记忆中明代的两榜进士仕途起点也就六七品。
问题是,如果朱塬是这个时代的其他人,骤得官位,肯定是立刻对朱元璋大礼而拜,五体投地。
朱塬倒不是傲气,前世从商,求过人,低过头,经历过各种捶打,后来也各种捶打他人,棱角早已磨没,他只是缺少一些这时代人说跪就跪的本能。
没想到老朱会误会。
朱塬也不担心。
朱元璋反复提及‘嫌低’这种字眼,说明在他心里,对自己的定位已经明显高过正五品,这就是一道护身符。
要知道,曾经被渲染后的朱元璋各种凶神恶煞,但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惜才的人。
就像解缙,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因为才高,深得朱元璋偏爱,甚至说出了‘恩犹父子’的话。
解缙是个没情商的,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人都敢怼,最终也只是被朱元璋打发回老家,并告诉解缙父亲‘是子大才,其以归教训,十年而用之’。
当然,老朱的惜才也是有前提的,你不能危害到皇权。
朱塬既有能够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才华,又没有任何危害他那张椅子的念头。甚至,接下来的事情如果顺利,还能更进一步。到时候,面对洪武朝的各种大小风暴,朱塬至少保住性命的问题不会太大。
飞快闪过这些念头,朱塬重新上前一些,看向面前图卷,接着刚刚的话题道:“原因之二,《阿房宫赋》有言: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殿下可曾想过,为何焚阿房宫者,楚人项羽也?”
朱元璋略微思考,说道:“六国余孽?”
朱塬点头:“秦之天下虽终为刘邦所得,然大乱之始,起事者多为六国遗族。殿下再想,若不谈祖荫血脉,只以经济之学而论,为何是六国遗族?”
朱元璋顺着朱塬思路:“六国遗族有你之前所说……社会资源,可用以招兵买马。”
朱塬拱手:“殿下英明。”
朱元璋斜过来一眼:“莫要拍马,快些着说。”
朱塬:“……”
刚刚讨论郑国渠典故,朱元璋出口成章,朱塬忍住了,这次是真心而发,没想到……
果然。
主动忽略这个不和谐的小插曲,朱塬道:“殿下读史,应该有种感觉,百年之王朝,千年之世家。为何王朝轮替,而世家动辄传续千年?”
说到这里,朱塬正要再卖个关子,见老朱斜斜瞄过来,立刻主动继续:“以经济学解释,原因在于,相比王朝,世家直接掌握了大量土地、矿产、山川、河流等‘生产资料’,甚至于还有成千上万直接依附世家生存的‘生产者’。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供大族存续的生产体系。直接控制的完整生产体系,不仅让世家得以千载存续,若遇乱世,还有望乘势而起,逐鹿天下。秦末项氏,唐之李氏,都是其中典范,只是二者一败一成,际遇不同。”
朱元璋听到这里,略有疑惑:“照你所说,秦速亡原因之二,乃世族?”
老朱的回答有些偏离今晚的经济学主题,但恰中朱塬下怀。
因为刚刚悄然定下的思路,接下来就是要跑题,尽可能不再多说自己的经济之学,而是转向历史,转向政治,转向其他乱七八糟。
不过,朱塬也不能太明显乱跑题,毕竟身边这位可不是个笨人,因此道:“对,也不对。殿下,秦速亡原因之二,在于失去对国家生产体系之控制,而这些又往往被世族直接掌握,结果此消彼长。臣记得有句俗话,叫做‘当兵吃粮’,谁人能拿出粮食,谁人自然就能募集兵士。乱世之际,朝政往往废弛,无力收缴税赋,养兵亦无从谈起。而地方世族直接掌握完整生产体系,自然因粮足而有精兵。”
朱元璋听到这里,莫名想到了郭子兴,想到了今年刚刚被他灭掉的张士诚,当初,两人都是地方大族出身,因此得以起兵。
不过,朱元璋依旧疑惑:“秦不比元廷,当时国势依旧巅峰,却为何会失去,嗯……对国家生产体系之控制?”
朱塬不需思考,脱口道:“原因在郡县制!”
朱元璋再次看过来:“郡县制?”
朱塬再次示意壁上画卷:“殿下再看此图,社会之发展,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秦皇灭六国,废除分封,设立郡县,从此天下一统,此对我华夏乃大功也。然则,任何制度改变,都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缓慢调整接受过程,国家越大,越是如此,否则必然生乱。秦皇设郡县,看似将天下所有权力收于咸阳,但是,这一改变缺少一个需要数十上百年才可形成的成熟官僚体系进行配合,秦皇做的太急,结果,看似收权,实为失控。”
朱元璋再次恍然。
朱塬稍微迟疑,主动继续:“作为对比,时间来到汉朝,高祖刘邦重回分封制度,但又改为只限同姓封王,避免天下分裂,且郡县与分封共存,形成缓冲,因此让西汉国祚绵延两百年。再至东汉,光武帝得天下,郡县制度已然成熟,为防西汉七王之乱,继续执行汉武之推恩令,彻底压制宗室,东汉国祚于是又得以绵延两百年。”
关于这一段,朱塬是不想提的。
因为朱塬并不赞成曾经历史上朱元璋对诸子的分封。
不过,现在的问题,还是要过了今晚再说。而且,就算朱塬不提,有些事情,他也不一定能改变。
朱塬这番话,果然让朱元璋再次陷入了较长时间的思索。足足过了半盏茶功夫,朱塬才听到老朱重新开口道:“接着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