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氏嘴上客气,心里却觉得赵德进的话说得太对了。她的娇娇确实聪慧过人,出稻种和良田的事,就是娇娇提出来的,比她想得出赈灾银的主意好得多。
房氏强撑着,扶住弦真的胳膊,踩着马凳进入马车中,便是一阵头晕目眩。
林如玉用力撑住母亲,扶着她躺在车厢内的长椅上。
房氏闭目撑过这一阵眩晕,安抚女儿道,「娘只是突然有些头晕,并无大碍,歇会儿就好了,娇娇莫怕。」
「嗯。娘闭着眼睛歇着,万事有女儿在。」林如玉帮母亲盖上薄被,眼里忍不住转起泪花。
略通医术的弦真给房氏把脉,低声道,「姑娘,夫人必须卧床静养,不能再费心劳神了。」
林如玉点头。
虽然母亲说她在陶家庄里只是磕碰了一下头,并无大碍。但头部受创出血,怎么可能是小伤。林如玉救出母亲之时她已是极度虚弱,衣衫上满是血迹。将母亲救出后,紧接着便是洪灾、观音庙内的种种险情和回宣州途中的场场祸事,母亲一直强撑着。
回到家中后,林如玉才知道母亲一直头晕目眩,吃东西犯恶心,四肢无力发麻。虽然林如玉的医术没学好,但她也能判断得出母亲这是脑震荡之后的后遗症,而且已属严重后遗症了。
回想起上一世母亲临终前孱弱不堪的模样,林如玉心中便一阵发紧。上一世的悲剧,这一世决不能再重演。过了今日这一关后,林家就由她和二叔撑起来!
马车经后门直接停在房氏居住的宜桃院门口,弦音和弦真架着房氏下车,回到房中。
得到消息的温氏跑过来,急急问道,「娇娇,你娘这是?」
「二婶莫担心,我娘并无大碍,歇一歇便好。」林如玉示意二婶在人前,不要多问。若当家主母病倒之事被外人得知,怕是又要闹出乱子。温氏连忙点头,快步进了内室。
林如玉吩咐帮母亲掌管府中杂事的泉婶子,「去告诉祥叔,若府里哪个敢对外多嘴多舌说闲话,直接毒哑了,发卖出去。」
「是。」泉婶子当然知晓其中利害,盘算着怎么与大管家一起敲打府中下人。
屋内,温氏发现大嫂已昏迷不醒了,急得团团转,「娇娇,这可不行。咱们得尽快请郎中来给你娘看看。」
「咱们医馆里郎中开的药都不管事,本地郎中是不必指望了。」林如玉问弦真,「弦音姐姐可知宣州附近何处有名医?」
弦真回道,「奴婢在方才回来的路上,就想到了一人——前太医署医正郭慎全郭大人,他是京都兴阳太医局八位医正之中,最善治内外伤的一位。郭医正去年辞官归故里歙州,若能请动郭医正,夫人之症应能能药到病除。」
温氏和林如玉闻言,都十分欢喜,「郭医正在歙州何处?」
弦真惭愧,「奴婢只听闻郭医正祖居黄山脚下,年少时入山采药遇隐士习得医术,并不知具体在何处。」….
能得知黄山脚下这个范围,林如玉已是很满意了,「郭医正在家乡定非常有名,找起来并不难。」
温氏也欢喜道,「给皇商治病的太医,医术肯定了不得,这下咱们不用愁了。」
能入宫给万岁治病的是御医,但此处并非皇城,没必要较真。弦真又道,「郭医正在兴阳时就十分低调,不喜与人交往,姑娘即便打听到了他的住处,想请他为夫人医治也非易事。」
弦真正想着要不要告诉姑娘,被她尊一声「叔祖」的侯爷与郭医正有些交情,姑娘可写信送去兴阳武安侯府,请侯爷给郭医正写一封书信。郭医正看在侯爷的面子上,应会出手为林夫人诊治。
不过还未等弦真开口,林如玉便又问道,「郭老可有什么喜
好?」
弦真摇头,「奴婢不知。」
但凡医者,应该没有不好良方名药的,林如玉吩咐丫鬟准备纸笔。
贺家开创的大夏朝并不在林如玉身为孤儿那十七年学历史所知的,华夏五千年文明之中。但依据此处的史书,林如玉发现,此处的大夏与一统南北朝大隋很是相似。
依次推断,林如玉身为孤儿的十七年里背诵的很多「古方」,在大夏还未面世。为救母亲,也只能借一借先人的智慧了。
林如玉提笔,写下清朝《温病条辨》记载的安宫牛黄丸,和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紫雪丹的药方。
将药方折好交给林泰,林如玉认真叮嘱道,「泰叔若能寻到郭医正,将这两种药方交给他,就说这是我林家的祖传秘方,若他肯为母亲医治,林家还会将余下三张祖传药方赠与。」
林家以药发家,的确有祖传药方,但药方一直是由家主保管的。
林泰不疑有他,双手接过,慎重收好。
「只要他肯为我母亲医治,无论开什么条件,泰叔都应下。」林如玉又叮嘱道,「寻医之事不要张扬,一定要尽快。」
林泰不放心道,「小人出门后,姑娘有什么事情需要仆从去办,尽可吩咐祥叔的儿子林风。林风虽然年纪不大,但办事牢靠,值得信任。」
原本,林家大房是由房氏的陪房包才旺和林泰管事。包财旺背主后,大房这边与包财旺走得近的管事、小厮、婆子被清理走了一批,余下的几个都是老实木讷的。林泰出去寻人后,林如玉身边便缺了能干的管事。
林如玉没见过林凤几回,便也没说用不用他。
房氏昏昏沉沉睡到傍晚醒来,自知她的病情加重,难以掌事,当晚便与林二爷夫妇、女儿和大管家林祥商议,在她生病这段时日,府内事务和店铺生意、田庄该怎么安置。
第二日,房氏命人将掌管药行、绸缎庄和船行的三位掌柜叫进府中。当着他们的面,把掌管林家的印信分开,一半给了林二爷,一半给了林如玉。
三位掌柜虽已料到主母有意栽培大姑娘管事,但万万没料到主母会把林家印信交到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手中,还是个女娃!.
南极蓝
房氏强撑着,扶住弦真的胳膊,踩着马凳进入马车中,便是一阵头晕目眩。
林如玉用力撑住母亲,扶着她躺在车厢内的长椅上。
房氏闭目撑过这一阵眩晕,安抚女儿道,「娘只是突然有些头晕,并无大碍,歇会儿就好了,娇娇莫怕。」
「嗯。娘闭着眼睛歇着,万事有女儿在。」林如玉帮母亲盖上薄被,眼里忍不住转起泪花。
略通医术的弦真给房氏把脉,低声道,「姑娘,夫人必须卧床静养,不能再费心劳神了。」
林如玉点头。
虽然母亲说她在陶家庄里只是磕碰了一下头,并无大碍。但头部受创出血,怎么可能是小伤。林如玉救出母亲之时她已是极度虚弱,衣衫上满是血迹。将母亲救出后,紧接着便是洪灾、观音庙内的种种险情和回宣州途中的场场祸事,母亲一直强撑着。
回到家中后,林如玉才知道母亲一直头晕目眩,吃东西犯恶心,四肢无力发麻。虽然林如玉的医术没学好,但她也能判断得出母亲这是脑震荡之后的后遗症,而且已属严重后遗症了。
回想起上一世母亲临终前孱弱不堪的模样,林如玉心中便一阵发紧。上一世的悲剧,这一世决不能再重演。过了今日这一关后,林家就由她和二叔撑起来!
马车经后门直接停在房氏居住的宜桃院门口,弦音和弦真架着房氏下车,回到房中。
得到消息的温氏跑过来,急急问道,「娇娇,你娘这是?」
「二婶莫担心,我娘并无大碍,歇一歇便好。」林如玉示意二婶在人前,不要多问。若当家主母病倒之事被外人得知,怕是又要闹出乱子。温氏连忙点头,快步进了内室。
林如玉吩咐帮母亲掌管府中杂事的泉婶子,「去告诉祥叔,若府里哪个敢对外多嘴多舌说闲话,直接毒哑了,发卖出去。」
「是。」泉婶子当然知晓其中利害,盘算着怎么与大管家一起敲打府中下人。
屋内,温氏发现大嫂已昏迷不醒了,急得团团转,「娇娇,这可不行。咱们得尽快请郎中来给你娘看看。」
「咱们医馆里郎中开的药都不管事,本地郎中是不必指望了。」林如玉问弦真,「弦音姐姐可知宣州附近何处有名医?」
弦真回道,「奴婢在方才回来的路上,就想到了一人——前太医署医正郭慎全郭大人,他是京都兴阳太医局八位医正之中,最善治内外伤的一位。郭医正去年辞官归故里歙州,若能请动郭医正,夫人之症应能能药到病除。」
温氏和林如玉闻言,都十分欢喜,「郭医正在歙州何处?」
弦真惭愧,「奴婢只听闻郭医正祖居黄山脚下,年少时入山采药遇隐士习得医术,并不知具体在何处。」….
能得知黄山脚下这个范围,林如玉已是很满意了,「郭医正在家乡定非常有名,找起来并不难。」
温氏也欢喜道,「给皇商治病的太医,医术肯定了不得,这下咱们不用愁了。」
能入宫给万岁治病的是御医,但此处并非皇城,没必要较真。弦真又道,「郭医正在兴阳时就十分低调,不喜与人交往,姑娘即便打听到了他的住处,想请他为夫人医治也非易事。」
弦真正想着要不要告诉姑娘,被她尊一声「叔祖」的侯爷与郭医正有些交情,姑娘可写信送去兴阳武安侯府,请侯爷给郭医正写一封书信。郭医正看在侯爷的面子上,应会出手为林夫人诊治。
不过还未等弦真开口,林如玉便又问道,「郭老可有什么喜
好?」
弦真摇头,「奴婢不知。」
但凡医者,应该没有不好良方名药的,林如玉吩咐丫鬟准备纸笔。
贺家开创的大夏朝并不在林如玉身为孤儿那十七年学历史所知的,华夏五千年文明之中。但依据此处的史书,林如玉发现,此处的大夏与一统南北朝大隋很是相似。
依次推断,林如玉身为孤儿的十七年里背诵的很多「古方」,在大夏还未面世。为救母亲,也只能借一借先人的智慧了。
林如玉提笔,写下清朝《温病条辨》记载的安宫牛黄丸,和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紫雪丹的药方。
将药方折好交给林泰,林如玉认真叮嘱道,「泰叔若能寻到郭医正,将这两种药方交给他,就说这是我林家的祖传秘方,若他肯为母亲医治,林家还会将余下三张祖传药方赠与。」
林家以药发家,的确有祖传药方,但药方一直是由家主保管的。
林泰不疑有他,双手接过,慎重收好。
「只要他肯为我母亲医治,无论开什么条件,泰叔都应下。」林如玉又叮嘱道,「寻医之事不要张扬,一定要尽快。」
林泰不放心道,「小人出门后,姑娘有什么事情需要仆从去办,尽可吩咐祥叔的儿子林风。林风虽然年纪不大,但办事牢靠,值得信任。」
原本,林家大房是由房氏的陪房包才旺和林泰管事。包财旺背主后,大房这边与包财旺走得近的管事、小厮、婆子被清理走了一批,余下的几个都是老实木讷的。林泰出去寻人后,林如玉身边便缺了能干的管事。
林如玉没见过林凤几回,便也没说用不用他。
房氏昏昏沉沉睡到傍晚醒来,自知她的病情加重,难以掌事,当晚便与林二爷夫妇、女儿和大管家林祥商议,在她生病这段时日,府内事务和店铺生意、田庄该怎么安置。
第二日,房氏命人将掌管药行、绸缎庄和船行的三位掌柜叫进府中。当着他们的面,把掌管林家的印信分开,一半给了林二爷,一半给了林如玉。
三位掌柜虽已料到主母有意栽培大姑娘管事,但万万没料到主母会把林家印信交到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手中,还是个女娃!.
南极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