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送出去了,徐景昌也就安心了,就算救不了人,他也做了该做的事情,至少外人没法指责他什么。
接下来就等着姑姑进京,看看徐辉祖到底是什么结果……反正不管怎么样,跟自己都没有太大关系。
等过了新君登基的混乱期,自己估计就该正式承袭爵位。朱棣追赠徐增寿的是武阳侯,并不是国公,也不知道是一门双公记错了,还是不能一步到位,先封个侯爵试试?
总之,自己肯定会步入勋贵行列,还是很靠前的那种。
对了,勋贵该怎么活着?
去秦淮听曲,还是去玄武湖钓鱼?
要不去紫金山看星星?
仰观周天之浩渺,心怀宇宙,就知道什么朱棣,什么徐家,不过是蝼蚁而已……要不干脆弄点水晶,磨个天文拿望远镜出来?
徐景昌心思飞扬,一心想做个徐宇宙。
可就在他刚吃完午饭,徐义就慌里慌张跑进来。
“公子,陛下和汉王一起来了。”
徐景昌一怔,朱棣来了?
他那么忙,想见一面都困难,怎么会主动来徐家?
还有朱高煦怎么又跟来了,难道是自己送信的事情,让他知道了?
“徐义,你看陛下的情形如何?”
徐义脸色苍白,低声道:“公子,我瞧着陛下气势汹汹,带了好些甲士,别是来问罪的吧?”
“问罪?”
徐景昌一怔,我有什么罪过?难道给姑姑写信还不成?
他急忙起身,去迎接朱棣,只见一位威武的中年大叔,一身戎装,在侍卫的簇拥下,直接进了徐家,汉王朱高煦紧紧跟在身边。
不用问了,这就是刚刚登上帝位的朱老四。
徐景昌正要施礼,朱棣直接哼道:“跟过来。”
随后朱棣直接进了客厅,他到徐家,就跟自己家差不多,直接大马金刀,坐在了主位上。徐景昌随着进来,却不敢坐,只能垂手侍立。
朱棣上下打量了他,突然笑道:“好小子,你是长大了,这胆子也大了,逼着俺扔下那么一大堆政务,你可知罪?”
徐景昌老老实实道:“陛下,臣不知道。”
朱棣更气,看了眼朱高煦,“你跟他说。”
朱高煦早就按捺不住,气冲冲道:“你包庇建文一党,替徐辉祖求情,还想抵赖不成?”
徐景昌摇头道:“汉王殿下,你这话就没有道理了。我是给自己姑姑写信,说明情况,要不你等姑姑进京,去问问她,我可是写了求情的事情?”
等徐皇后进京,什么都晚了,朱高煦气不打一处来,“你让母后知道,分明就是要保徐辉祖!”
徐景昌一听,更加不以为然。
“汉王殿下,虽然你是姑姑的亲儿子,我只是侄子,疏不间亲,但我也想说,姑姑深明大义,且嫁给陛下,这么多年,相夫教子,靖难四年,姑姑身为女流,却也披坚执锐,戍守北平。她的一颗心都在陛下身上,只要对陛下有利,她肯定会做,断然不会因为娘家亲戚,就拎不清大局。你却一心以为,姑姑只会包庇兄长,说实话,我觉得殿下这么想,十分不妥当。”
“你!”朱高煦气得想揍徐景昌一巴掌,奈何朱棣在这里,他还没法发作。
“父皇,这小子巧言令色,胡说八道,不能放过他!”
朱棣眉头微皱,似乎没有听见朱高煦的话,反而想的都是自己的妻子。过去这四年,苦的不光是自己,更有徐皇后。
自己这边是叔侄相残,徐家那边,兄弟各站一边,闹到了最后,徐增寿惨死,徐辉祖下狱,这俩可都是徐皇后的亲兄弟。
朱棣心里是有数的,不然他早就弄死了徐辉祖,何至于留到今天。
所以在听郑和说徐景昌已经给姑姑送信,朱棣就是一愣……既然给姑姑写信,怎么还给朕通风?
难道害怕朕怪罪吗?
这小子有点意思。
朱棣就想着忙里偷闲,来徐家走一趟,毕竟对他来说,少年的记忆里,徐府甚至要多过规矩森严的皇宫。
偏巧这时候朱高煦来了,竟然又带来了几个武将的奏疏,说是要惩办军中的建文余孽……毫无疑问,矛头所指,就是徐辉祖。
朱棣一见,也就把朱高煦带来,还告诉了徐景昌已经给姑姑写信的消息。
这下子可把朱高煦气炸了,要是让母后知道了,还怎么弄死徐辉祖啊?
不清理掉徐家的势力,怎么安插他的人马?
朱高煦越发怨恨徐景昌,恨不得把他一起宰了。
奈何说了算的人不是他,而是朱棣。
“徐景昌,你这话是懂皇后的。”朱棣淡淡笑道:“俺想问你,如果皇后进京,她会和俺说什么,你能不能揣度一二?”
这是要考验自己,徐景昌倒是盘算过靖难这件事,也翻找了一些徐增寿的信件,他发现朱棣还真不好随便杀了徐辉祖,也不光是徐皇后的因素。
但是话又说回来,只要是人,就不免意气用事。
司马家老奸巨猾,不还是干出了当街杀死高贵乡公的事情吗?
朱棣一怒之下,杀了跟自己对着干的徐辉祖,一点不稀奇。
关键是要有足够份量的人站出来,劝说朱棣,让他恢复理智。
毫无疑问,徐皇后是唯一的人选。
但是此刻朱棣问了,徐景昌也只能勉为其难,“陛下秉持太祖遗训,兴兵靖难,铲奸除恶,顺天应人。大伯虽然没有及时醒悟,只是因为他这个人愚忠建文而已。和齐黄之流的奸佞宵小,并非一回事,臣斗胆恳请陛下,能不能仔细区别,以免冤杀了良臣。”
徐景昌刚说完,旁边的汉王朱高煦大喜,终于还是抓到了破绽,他立刻道:“父皇,这小子刚刚还说不是替徐辉祖求情,现在他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分明就是和徐辉祖一路,这小子居心不良,包庇逆贼,还望父皇明鉴!”
朱棣仰起头,看了看徐景昌,淡然一笑道:“你怎么说?”
徐景昌道:“陛下,臣也不说太复杂的典故,免得汉王殿下没听说过。只说三国之中,王允除掉了董卓,却不愿意赦免他的部下,结果造成西凉兵造反,李傕郭汜等人亡命一击,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大汉江山彻底分崩离析。”
“如今陛下奉天靖难,要除掉的,也不过是蛊惑建文的逆臣,诸如齐泰、黄子澄、练子宁、方孝孺……至于徐辉祖,他并没有参与削藩,也不是朱允炆的心腹,只不过是奉圣旨领兵而已。他虽然昏聩,但未尝不是大明的忠臣,如果连他也要按照逆贼处置,那几十万建文旧部兵将,又该怎么想?臣以为,当下应该以安抚人心为主,不论徐辉祖是不是臣的大伯,臣都是这话。”
这一番话,绝对是站在朱棣立场上说的,针对徐辉祖,可以圈禁,可以废掉爵位,但唯独不能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朱棣眼珠转动,微微颔首,“你这话说得明事理,徐辉祖的事情,先放一放吧。”
朱高煦大惊,这是怎么说的?
没等母后进京,光是徐景昌几句话,就把徐辉祖保下来了?
“父皇,建文逆党,该斩草除根才是,不然养痈成患,遗祸无穷……”
“住口!”朱棣一声怒喝,“老二,别忘了,徐辉祖也是你大舅,何至于如此无情?”
这一句话,吓得朱高煦不敢多言,但他的眼珠死死盯着徐景昌,愤怒不言自明。
朱棣没管他,而是微笑着看向徐景昌,赞道:“你刚刚的一番话,说得很好,很有见识。你爹惨死,俺心里头也和刀割似的。俺已经降旨了,建文四年的逆乱,一并抹去,改成洪武三十五年,然后明年正式改元永乐,从此之后,咱们只有乐事,你放心,有朕在,绝对亏待不了你们家,用不着害怕担忧。”
改元永乐!
徐景昌突然眉头一皱,他似乎在某处看过,朱棣这个永乐年号,已经被人用过,而且还不是什么好人。
要不要把这事告诉朱棣?
可登基诏已经公布了,还能更改吗?
徐景昌正在迟疑,朱棣还当他有心事,就好奇道:“有什么事直说,现在大明的天下是姑父说了算,没有解决不了的麻烦。”
徐景昌摇了摇头,低声道:“不是臣的事情,只是永乐这个年号,有人用过。”
“有人用过?谁?”
朱棣靖难成功,立刻登基,时间非常匆忙。谋主道衍和尚还在后方料理军需,徐皇后和朱高炽甚至还在北平。
而这边国不可一日无君,朱棣进应天之后,一面恢复秩序,一面就要三请三让,祭拜朱元璋,走登基流程。
时间紧,任务重。
整个过程,繁忙无比。甚至连徐增寿的葬礼都没法亲自操持。
至于登基诏,不过是登基过程的一个道具而已,朱棣也没想太多,就让朱高煦催促着礼部官员拟定。
随后朱棣大致看了看,没觉出问题,也就昭告天下了。
难道这个年号有问题?
一旁的朱高煦也急了,“父皇,那么多翰林文臣,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还能比不上他一个小孩子?永乐年号,绝对没有问题,儿臣亲自操持,绝不会错!”
是你干的?
徐景昌一振,立刻道:“陛下,如果臣没有记错,方腊曾经用过。”
接下来就等着姑姑进京,看看徐辉祖到底是什么结果……反正不管怎么样,跟自己都没有太大关系。
等过了新君登基的混乱期,自己估计就该正式承袭爵位。朱棣追赠徐增寿的是武阳侯,并不是国公,也不知道是一门双公记错了,还是不能一步到位,先封个侯爵试试?
总之,自己肯定会步入勋贵行列,还是很靠前的那种。
对了,勋贵该怎么活着?
去秦淮听曲,还是去玄武湖钓鱼?
要不去紫金山看星星?
仰观周天之浩渺,心怀宇宙,就知道什么朱棣,什么徐家,不过是蝼蚁而已……要不干脆弄点水晶,磨个天文拿望远镜出来?
徐景昌心思飞扬,一心想做个徐宇宙。
可就在他刚吃完午饭,徐义就慌里慌张跑进来。
“公子,陛下和汉王一起来了。”
徐景昌一怔,朱棣来了?
他那么忙,想见一面都困难,怎么会主动来徐家?
还有朱高煦怎么又跟来了,难道是自己送信的事情,让他知道了?
“徐义,你看陛下的情形如何?”
徐义脸色苍白,低声道:“公子,我瞧着陛下气势汹汹,带了好些甲士,别是来问罪的吧?”
“问罪?”
徐景昌一怔,我有什么罪过?难道给姑姑写信还不成?
他急忙起身,去迎接朱棣,只见一位威武的中年大叔,一身戎装,在侍卫的簇拥下,直接进了徐家,汉王朱高煦紧紧跟在身边。
不用问了,这就是刚刚登上帝位的朱老四。
徐景昌正要施礼,朱棣直接哼道:“跟过来。”
随后朱棣直接进了客厅,他到徐家,就跟自己家差不多,直接大马金刀,坐在了主位上。徐景昌随着进来,却不敢坐,只能垂手侍立。
朱棣上下打量了他,突然笑道:“好小子,你是长大了,这胆子也大了,逼着俺扔下那么一大堆政务,你可知罪?”
徐景昌老老实实道:“陛下,臣不知道。”
朱棣更气,看了眼朱高煦,“你跟他说。”
朱高煦早就按捺不住,气冲冲道:“你包庇建文一党,替徐辉祖求情,还想抵赖不成?”
徐景昌摇头道:“汉王殿下,你这话就没有道理了。我是给自己姑姑写信,说明情况,要不你等姑姑进京,去问问她,我可是写了求情的事情?”
等徐皇后进京,什么都晚了,朱高煦气不打一处来,“你让母后知道,分明就是要保徐辉祖!”
徐景昌一听,更加不以为然。
“汉王殿下,虽然你是姑姑的亲儿子,我只是侄子,疏不间亲,但我也想说,姑姑深明大义,且嫁给陛下,这么多年,相夫教子,靖难四年,姑姑身为女流,却也披坚执锐,戍守北平。她的一颗心都在陛下身上,只要对陛下有利,她肯定会做,断然不会因为娘家亲戚,就拎不清大局。你却一心以为,姑姑只会包庇兄长,说实话,我觉得殿下这么想,十分不妥当。”
“你!”朱高煦气得想揍徐景昌一巴掌,奈何朱棣在这里,他还没法发作。
“父皇,这小子巧言令色,胡说八道,不能放过他!”
朱棣眉头微皱,似乎没有听见朱高煦的话,反而想的都是自己的妻子。过去这四年,苦的不光是自己,更有徐皇后。
自己这边是叔侄相残,徐家那边,兄弟各站一边,闹到了最后,徐增寿惨死,徐辉祖下狱,这俩可都是徐皇后的亲兄弟。
朱棣心里是有数的,不然他早就弄死了徐辉祖,何至于留到今天。
所以在听郑和说徐景昌已经给姑姑送信,朱棣就是一愣……既然给姑姑写信,怎么还给朕通风?
难道害怕朕怪罪吗?
这小子有点意思。
朱棣就想着忙里偷闲,来徐家走一趟,毕竟对他来说,少年的记忆里,徐府甚至要多过规矩森严的皇宫。
偏巧这时候朱高煦来了,竟然又带来了几个武将的奏疏,说是要惩办军中的建文余孽……毫无疑问,矛头所指,就是徐辉祖。
朱棣一见,也就把朱高煦带来,还告诉了徐景昌已经给姑姑写信的消息。
这下子可把朱高煦气炸了,要是让母后知道了,还怎么弄死徐辉祖啊?
不清理掉徐家的势力,怎么安插他的人马?
朱高煦越发怨恨徐景昌,恨不得把他一起宰了。
奈何说了算的人不是他,而是朱棣。
“徐景昌,你这话是懂皇后的。”朱棣淡淡笑道:“俺想问你,如果皇后进京,她会和俺说什么,你能不能揣度一二?”
这是要考验自己,徐景昌倒是盘算过靖难这件事,也翻找了一些徐增寿的信件,他发现朱棣还真不好随便杀了徐辉祖,也不光是徐皇后的因素。
但是话又说回来,只要是人,就不免意气用事。
司马家老奸巨猾,不还是干出了当街杀死高贵乡公的事情吗?
朱棣一怒之下,杀了跟自己对着干的徐辉祖,一点不稀奇。
关键是要有足够份量的人站出来,劝说朱棣,让他恢复理智。
毫无疑问,徐皇后是唯一的人选。
但是此刻朱棣问了,徐景昌也只能勉为其难,“陛下秉持太祖遗训,兴兵靖难,铲奸除恶,顺天应人。大伯虽然没有及时醒悟,只是因为他这个人愚忠建文而已。和齐黄之流的奸佞宵小,并非一回事,臣斗胆恳请陛下,能不能仔细区别,以免冤杀了良臣。”
徐景昌刚说完,旁边的汉王朱高煦大喜,终于还是抓到了破绽,他立刻道:“父皇,这小子刚刚还说不是替徐辉祖求情,现在他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分明就是和徐辉祖一路,这小子居心不良,包庇逆贼,还望父皇明鉴!”
朱棣仰起头,看了看徐景昌,淡然一笑道:“你怎么说?”
徐景昌道:“陛下,臣也不说太复杂的典故,免得汉王殿下没听说过。只说三国之中,王允除掉了董卓,却不愿意赦免他的部下,结果造成西凉兵造反,李傕郭汜等人亡命一击,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大汉江山彻底分崩离析。”
“如今陛下奉天靖难,要除掉的,也不过是蛊惑建文的逆臣,诸如齐泰、黄子澄、练子宁、方孝孺……至于徐辉祖,他并没有参与削藩,也不是朱允炆的心腹,只不过是奉圣旨领兵而已。他虽然昏聩,但未尝不是大明的忠臣,如果连他也要按照逆贼处置,那几十万建文旧部兵将,又该怎么想?臣以为,当下应该以安抚人心为主,不论徐辉祖是不是臣的大伯,臣都是这话。”
这一番话,绝对是站在朱棣立场上说的,针对徐辉祖,可以圈禁,可以废掉爵位,但唯独不能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朱棣眼珠转动,微微颔首,“你这话说得明事理,徐辉祖的事情,先放一放吧。”
朱高煦大惊,这是怎么说的?
没等母后进京,光是徐景昌几句话,就把徐辉祖保下来了?
“父皇,建文逆党,该斩草除根才是,不然养痈成患,遗祸无穷……”
“住口!”朱棣一声怒喝,“老二,别忘了,徐辉祖也是你大舅,何至于如此无情?”
这一句话,吓得朱高煦不敢多言,但他的眼珠死死盯着徐景昌,愤怒不言自明。
朱棣没管他,而是微笑着看向徐景昌,赞道:“你刚刚的一番话,说得很好,很有见识。你爹惨死,俺心里头也和刀割似的。俺已经降旨了,建文四年的逆乱,一并抹去,改成洪武三十五年,然后明年正式改元永乐,从此之后,咱们只有乐事,你放心,有朕在,绝对亏待不了你们家,用不着害怕担忧。”
改元永乐!
徐景昌突然眉头一皱,他似乎在某处看过,朱棣这个永乐年号,已经被人用过,而且还不是什么好人。
要不要把这事告诉朱棣?
可登基诏已经公布了,还能更改吗?
徐景昌正在迟疑,朱棣还当他有心事,就好奇道:“有什么事直说,现在大明的天下是姑父说了算,没有解决不了的麻烦。”
徐景昌摇了摇头,低声道:“不是臣的事情,只是永乐这个年号,有人用过。”
“有人用过?谁?”
朱棣靖难成功,立刻登基,时间非常匆忙。谋主道衍和尚还在后方料理军需,徐皇后和朱高炽甚至还在北平。
而这边国不可一日无君,朱棣进应天之后,一面恢复秩序,一面就要三请三让,祭拜朱元璋,走登基流程。
时间紧,任务重。
整个过程,繁忙无比。甚至连徐增寿的葬礼都没法亲自操持。
至于登基诏,不过是登基过程的一个道具而已,朱棣也没想太多,就让朱高煦催促着礼部官员拟定。
随后朱棣大致看了看,没觉出问题,也就昭告天下了。
难道这个年号有问题?
一旁的朱高煦也急了,“父皇,那么多翰林文臣,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还能比不上他一个小孩子?永乐年号,绝对没有问题,儿臣亲自操持,绝不会错!”
是你干的?
徐景昌一振,立刻道:“陛下,如果臣没有记错,方腊曾经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