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袁崇焕歼灭科尔沁的塘报,崇祯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和看到良乡兵变时的激愤心情完全不同,这次的崇祯心中只有惊喜和激动。
阵斩两千,俘虏七千,这是只有洪武、永乐年间才能见证的大胜!
更俘获了无数牛马羊驼。
美中不足,就是斩获的人头和俘虏都来自被黄台吉卖掉的科尔沁部,建州本部毫发无损。
不过,这也在崇祯的预料之内。
崇祯对黄台吉十分了解,深知此人心有山川之险,绝非易与之辈。
自己用袁崇焕下狱将计就计,把他摆了一道,但并不指望能毕其功于一役。
心情大好的崇祯翻开下一道上疏,刚看了两行字,嘴角的微笑就僵住了。
上疏者是户部尚书毕自严,首先恭维了一下皇上天威,使奴酋远遁。
然后毕自严统计了一下将要发放给得胜归来的将士们的军饷,还有诸如赵率教部等死难士兵的抚恤,以及直隶遭兵灾的城池的修缮费用、难民的养家费。
合并归拢,除了太仓现有的税银外,还有二百五十万两的缺口!
要想补上这个缺口,就要等来年的各省税银解押到京师了。
但是很显然,崇祯等不得。
总不能辽镇官兵胜利还朝了,自己腆着脸下一道圣旨说,打得不错,但你们的工资要先欠一年吧?
用自己的内库,则除了抚饷外还不够,更不要说内库花光,宫中用度都要成问题。
崇祯将这份上疏看了又看,揉了揉跳动的太阳穴。
“宣韩爌和毕自严。”
事关紧急,崇祯不能再沿用低效的廷议了,直接当面召对。
韩爌和毕自严都知道这份上疏的内容,坐下来后,一一阐述见解。
韩爌所持意见,是派遣大员,到苏松江浙之地收取逋赋。
所谓逋赋,就是欠税。
根据后世网络史家分析,大明灭亡最重要原因,是邪恶的江南士民不愿交税,导致明朝财政破产。
这当然是胡扯淡,因为江南一直承担着最重的税率,以6%的耕地贡献了大明22%的财政收入。
与江南同样具有粮仓地位,而且面积广阔得多的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此时则被大明的宗藩占据吸血,折腾得奄奄一息,没有多少余粮可以上缴。
其次则是江南逋赋的高峰期,是在永乐和宣德年间,当时明朝两次迁都,使得苏州府交一石米,还有一石二的损耗,仅一府就每年逋赋百万石。
但永乐、宣德时的大明,也丝毫没有衰亡的迹象。
毕自严微一思量,说道,“逋赋自然是要收取的,否则官吏士民习以为常,愈发没办法将田税收上来。”
“但江南逋赋,往往源于奸猾豪右之家,催缴逋赋,官府又逼取于升斗小民。耗时日久,所得不多,反而会民怨沸腾。”
“臣以为,不如优先整治两淮盐政。”
“哦?”崇祯来了兴趣,在之前的模拟中,他本人也发现,确实盐税来钱更快,相对而言负面影响也比增收田税小得多。
毕自严朗朗道,“国朝盐政,本来蒸蒸日上。神宗皇帝派遣到各地的税监中官,却是贪赃枉法,盐政从此大为衰落,收上来的税银远不如前。如果能恢复生产,必能充实国库。”
韩爌也垂眉道,“这帮盐商凭借自身地位,对灶户敲骨吸髓,从中自肥,实为大明之害。臣以为可杀!”
崇祯陷入思索,毕自严和韩爌虽然都同意整顿盐政,但给出的却是两种方法。
毕自严强调的,更多是恢复两淮的盐业生产,从而提高财政收入。
而韩爌所想的,是官府传统艺能,多抓几个犯了大明律的盐商,宰肥羊赚钱。
崇祯心中暂不欲定下该走哪一条路,只是继续问道。“都察院自有两淮巡盐御史,可否担当此任?”
韩爌看了毕自严一眼,却不说话。
毕自严见状,只好硬着头皮解释道,“陛下,两淮盐商利润之丰厚,冠绝天下。”
“这些盐商背后,难免有几个近支的藩王、致仕的大学士。仅仅派一名科道官去,恐怕是力有未逮啊。”
崇祯点了点头。
这就是开小会的好处,参会者说一些大实话时,顾虑会少一点。
不过,应该派谁去巡视两淮呢?
“两位卿家囊袋中可有人选?”崇祯问道。
韩爌和毕自严对视一眼,突然又不说话。
显然二人虽有人选,但是因为观点分歧,都不想当着对方的面说出来。
毕竟这次去巡盐,必然是要得罪权贵的,如果让有心人知道巡盐钦差是自己举荐的,岂不是平白得罪人。
崇祯见状,也是迅速读懂了空气。
“兹事体大,二位卿家可以从长建议,尽快上疏便是。”挥手放两人回家了。
韩爌和毕自严面色稍缓,行完礼便告退了。
崇祯注视着二人离去,手指敲打着桌案。
这次朝堂换血,首辅和户部尚书都未变动。
留下韩爌,是因为此人比王永光的资历还要深厚,而且性情极其稳重。
后世有人将韩爌归为东林党,属实是生拉硬扯。
唯一的依据可能是杨涟弹劾魏忠贤时,魏忠贤吃不准风向,向当时就是首辅的韩爌求救,结果韩爌没搭理他。魏阉于是怀恨在心,把韩爌搞下了台。
实际上,韩爌是一个更类似《是,首相!》里面汉弗莱这个角色的人,致力于维持局面和尽可能保护同僚。
东林当年想用红丸案做掉浙党,还是韩爌从旁缓和,保住了浙党首脑方从哲。
主持内阁乃至朝政,正需要这种老成持重的贤者,而不是精明能干,但会把朝廷搅得鸡犬不宁的智者。
毕自严更不必多说了,是难得有理国之才的官员。
崇祯倒是有些好奇,他们两人交上来的名字,分别会是谁?
不过,无论是谁,对崇祯来说都没有多大影响。
可以说现在的大明,没有人比崇祯更懂盐政。
因为这都是崇祯经历多次模拟,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把财政缺口这桩烦心事放在一边,崇祯又捡起了袁崇焕的报捷塘报。
无论如何,自己终于把黄台吉赶走,还逼迫他放弃自己的盟友。实在值得好好庆祝一下!
和看到良乡兵变时的激愤心情完全不同,这次的崇祯心中只有惊喜和激动。
阵斩两千,俘虏七千,这是只有洪武、永乐年间才能见证的大胜!
更俘获了无数牛马羊驼。
美中不足,就是斩获的人头和俘虏都来自被黄台吉卖掉的科尔沁部,建州本部毫发无损。
不过,这也在崇祯的预料之内。
崇祯对黄台吉十分了解,深知此人心有山川之险,绝非易与之辈。
自己用袁崇焕下狱将计就计,把他摆了一道,但并不指望能毕其功于一役。
心情大好的崇祯翻开下一道上疏,刚看了两行字,嘴角的微笑就僵住了。
上疏者是户部尚书毕自严,首先恭维了一下皇上天威,使奴酋远遁。
然后毕自严统计了一下将要发放给得胜归来的将士们的军饷,还有诸如赵率教部等死难士兵的抚恤,以及直隶遭兵灾的城池的修缮费用、难民的养家费。
合并归拢,除了太仓现有的税银外,还有二百五十万两的缺口!
要想补上这个缺口,就要等来年的各省税银解押到京师了。
但是很显然,崇祯等不得。
总不能辽镇官兵胜利还朝了,自己腆着脸下一道圣旨说,打得不错,但你们的工资要先欠一年吧?
用自己的内库,则除了抚饷外还不够,更不要说内库花光,宫中用度都要成问题。
崇祯将这份上疏看了又看,揉了揉跳动的太阳穴。
“宣韩爌和毕自严。”
事关紧急,崇祯不能再沿用低效的廷议了,直接当面召对。
韩爌和毕自严都知道这份上疏的内容,坐下来后,一一阐述见解。
韩爌所持意见,是派遣大员,到苏松江浙之地收取逋赋。
所谓逋赋,就是欠税。
根据后世网络史家分析,大明灭亡最重要原因,是邪恶的江南士民不愿交税,导致明朝财政破产。
这当然是胡扯淡,因为江南一直承担着最重的税率,以6%的耕地贡献了大明22%的财政收入。
与江南同样具有粮仓地位,而且面积广阔得多的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此时则被大明的宗藩占据吸血,折腾得奄奄一息,没有多少余粮可以上缴。
其次则是江南逋赋的高峰期,是在永乐和宣德年间,当时明朝两次迁都,使得苏州府交一石米,还有一石二的损耗,仅一府就每年逋赋百万石。
但永乐、宣德时的大明,也丝毫没有衰亡的迹象。
毕自严微一思量,说道,“逋赋自然是要收取的,否则官吏士民习以为常,愈发没办法将田税收上来。”
“但江南逋赋,往往源于奸猾豪右之家,催缴逋赋,官府又逼取于升斗小民。耗时日久,所得不多,反而会民怨沸腾。”
“臣以为,不如优先整治两淮盐政。”
“哦?”崇祯来了兴趣,在之前的模拟中,他本人也发现,确实盐税来钱更快,相对而言负面影响也比增收田税小得多。
毕自严朗朗道,“国朝盐政,本来蒸蒸日上。神宗皇帝派遣到各地的税监中官,却是贪赃枉法,盐政从此大为衰落,收上来的税银远不如前。如果能恢复生产,必能充实国库。”
韩爌也垂眉道,“这帮盐商凭借自身地位,对灶户敲骨吸髓,从中自肥,实为大明之害。臣以为可杀!”
崇祯陷入思索,毕自严和韩爌虽然都同意整顿盐政,但给出的却是两种方法。
毕自严强调的,更多是恢复两淮的盐业生产,从而提高财政收入。
而韩爌所想的,是官府传统艺能,多抓几个犯了大明律的盐商,宰肥羊赚钱。
崇祯心中暂不欲定下该走哪一条路,只是继续问道。“都察院自有两淮巡盐御史,可否担当此任?”
韩爌看了毕自严一眼,却不说话。
毕自严见状,只好硬着头皮解释道,“陛下,两淮盐商利润之丰厚,冠绝天下。”
“这些盐商背后,难免有几个近支的藩王、致仕的大学士。仅仅派一名科道官去,恐怕是力有未逮啊。”
崇祯点了点头。
这就是开小会的好处,参会者说一些大实话时,顾虑会少一点。
不过,应该派谁去巡视两淮呢?
“两位卿家囊袋中可有人选?”崇祯问道。
韩爌和毕自严对视一眼,突然又不说话。
显然二人虽有人选,但是因为观点分歧,都不想当着对方的面说出来。
毕竟这次去巡盐,必然是要得罪权贵的,如果让有心人知道巡盐钦差是自己举荐的,岂不是平白得罪人。
崇祯见状,也是迅速读懂了空气。
“兹事体大,二位卿家可以从长建议,尽快上疏便是。”挥手放两人回家了。
韩爌和毕自严面色稍缓,行完礼便告退了。
崇祯注视着二人离去,手指敲打着桌案。
这次朝堂换血,首辅和户部尚书都未变动。
留下韩爌,是因为此人比王永光的资历还要深厚,而且性情极其稳重。
后世有人将韩爌归为东林党,属实是生拉硬扯。
唯一的依据可能是杨涟弹劾魏忠贤时,魏忠贤吃不准风向,向当时就是首辅的韩爌求救,结果韩爌没搭理他。魏阉于是怀恨在心,把韩爌搞下了台。
实际上,韩爌是一个更类似《是,首相!》里面汉弗莱这个角色的人,致力于维持局面和尽可能保护同僚。
东林当年想用红丸案做掉浙党,还是韩爌从旁缓和,保住了浙党首脑方从哲。
主持内阁乃至朝政,正需要这种老成持重的贤者,而不是精明能干,但会把朝廷搅得鸡犬不宁的智者。
毕自严更不必多说了,是难得有理国之才的官员。
崇祯倒是有些好奇,他们两人交上来的名字,分别会是谁?
不过,无论是谁,对崇祯来说都没有多大影响。
可以说现在的大明,没有人比崇祯更懂盐政。
因为这都是崇祯经历多次模拟,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把财政缺口这桩烦心事放在一边,崇祯又捡起了袁崇焕的报捷塘报。
无论如何,自己终于把黄台吉赶走,还逼迫他放弃自己的盟友。实在值得好好庆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