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掌管全国钱粮,这些年朝廷为了休养生息,向百姓们征的税极少。国家收入少,开支却不小。

    每年几十万军队的粮饷,朝廷各级官员的俸禄、各地兴修的水利等等,处处都要钱。时不时还要赈个灾什么的。

    可以说,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这么些年张修为了空虚的国库,可谓是殚精竭虑,仅仅四十出头的年纪,头发便白了一半。

    就这样,还有不少人背地里叫他“张抠抠”。

    他委屈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不抠能行么?能行么?

    如今,突然有人给了他这么大个惊喜。亩产四五千斤的粮食啊,如果推广开来,整个大夏将再无饿殍,国库也会被填的满满当当。他恨不能给种出红薯这人磕几个响头,喊一声祖宗。

    因而一向抠门到极点的张修,这回第一个站出来同道:“陛下,此人当重赏。”

    然,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一个大腹便便的官员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当谨慎。毕竟,亩产四五千斤的粮食,古未有之。还须仔细查探才好,若是属实,再行赏赐不迟。

    臣就怕有那胆大包天之徒,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目的,欺上瞒下,妄图欺君。况且,这个蒋文渊再怎么着也是个县令,又怎么会亲自下田。我看分明是为了贪功弄虚作假。臣,恳请皇上明查。”

    他的话音刚落,便被一个颇有些痞气的声音怼了回去。

    “童大人真是好大的威风。这事情还未调查清楚,陛下都未说什么,你这上下两片嘴皮子一碰,就给人硬扣上一个欺君的罪名。是否太过武断了些?”

    说话间,自文官队伍中走出一人,此人正是新上任的吏部左侍郎秦珏(字观之),平阳候府世子,秦皇后亲弟,太子景衍亲舅,正儿八经的国舅爷。

    童涪秋见是秦珏,狠狠的瞪了他一眼道:“我说的难道不是事实。众所周知,谷麦的产量均不过两三百斤一亩,豆类略高也不三四百斤。亩产四五千斤粮食,从古至今都未听说过。”

    秦珏冷笑一声:“井底之蛙岂知皓月之辉。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说罢,秦钰不再理他。

    转而同夏景帝拜了一拜道:“陛下,臣有本奏。”

    夏景帝知晓他刚从青州回来,该是知晓些什么,于是和颜悦色道:“你说!”

    “臣之前曾任青州县令,与蒋文渊有过几次往来。此子才学人品俱佳,在当地素有贤名。”

    说到这里,秦珏意味深长的看了童涪秋一眼继续道:“臣卸任几天前曾和太子殿下一同去过蒋家,可蒋家人告诉我他去了田里。

    臣当时觉得奇怪,他一个探花郎去田里干什么?就让他家的一个家仆带着我和太子殿下去了。

    到了地方,臣就看见蒋文渊同他父亲和两个哥哥一起,穿着粗布短打,卷着裤腿,撅着腚,满头大汗的在抡锄头刨地。”

    说到这里秦珏顿了一下又道:“他一个精贵的探花郎,繁花着锦后还能不忘初心。就冲这一点臣就佩服他!

    当时我问他整地种什么?他说种红薯。臣在青州三年,经常巡乡,寻常作物皆尽识得,唯不知此物。自是要问个究竟。

    他说,之前曾无意中救下一位老道,那老道便送给他一袋果实,说此物名红薯,四五月栽种,九、十月收获,可高产。

    臣亲眼见过薯苗,藤叶蔓蔓,十分茂盛,唯不见花果,还曾怀疑他是不是让人给诓了。

    蒋文渊道他也不曾种过此物,但不论如何都要试一试,若是不成就当个青菜吃,若是成了那百姓们便又多了一种裹腹之物。

    如今看来,他是真的种成了,只是不曾想这果实竟然长在地下。”

    这时在御座边的小宝座上坐着的景衍说话了:“孤可以作证,秦大人所言不虚。”

    既然太子殿下都这么说了,那此事便八九不离十了。再想到童涪文刚刚“义正言辞”那番话,大臣们看他的眼神都有些意味深长起来。这个童大人这么针对蒋文渊,怕不是有什么猫腻?

    童涪秋只觉得脸都被打肿了,且不说那个红薯是不是真的高产,至少这红薯真是人家自己种的,亲自下田种的。

    太子殿下亲眼所见,连反驳都不能。只好捂了笏板,灰溜溜的退回队伍里。

    夏景帝点了点头:“如此说来,这个蒋文渊确实有几分本事。不过,童卿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是要慎重一些。众卿觉得该派谁去合适?”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司农寺卿金耀林出列道:“臣愿意前去核实。”

    景帝一见他便乐了:“哟,这个还真得你来最合适。你们司农寺专管农桑,说起来也是你的份内之事。这样,金卿,你即刻挑选几名靠谱的农官随行,朕再给你派二十名羽林卫随行,到了青州速速查明此事。若此事属实,务必配合好蒋文渊以青州县主中心,明年大力推广红薯,不得有误。正好也让农官们学学怎么样种红薯。”

    “臣,金耀林领旨!”

    这事暂时有个了结果,景帝让人把那篓子红薯让人拿去御善房蒸了,蒸好后再送来勤政殿,他也想尝尝这红薯是个什么味儿。是不是真如信上所说,那般软糯绵甜,饱腹感强。

    红薯一事后,朝议继续。临散朝前,内监将蒸好的红薯送来。

    但见那托盘上,一个个或长条或椭圆的红色果实,热腾腾的散发着一股好闻的香味。内监率先拿起一个,外面是溥溥的一层红色的皮,剥开后里头是黄澄澄的果肉,香味诱人。

    内监吃了一口,顿时眼前一亮,同景帝点了下头。

    景帝便亲自上手拿了一只中等大小的吃了,果然如蒋文渊信上所说,口感软、糯、绵甜,便是无齿的老人和孩子都可以。他只吃了一个就已经半饱了,果然饱腹感极强。于是,景帝对红薯更有信心了。

    至于信上所说,食多容易放屁的事,他压根没当回事。在吃饱肚子面前,放屁这样的小事,几可忽略不计。

    东西不多,许多大臣们都是两人分一个甚至三人分一个。尝过之后,都说此物大为可行……

    下朝后,景帝拿过信件又看了一遍,纳闷道:“这个蒋文渊,若是朕没记错的话,他好像是去年的探花?这好好的一个探花郎不在翰林苑待着,怎么跑青州种地去了……”

    且说金耀林领了差使,当即就回去选人了。

    次日一大早,金耀林便带着几个农官和随从,及二十名带刀羽林卫的,一路快马加鞭奔往青州。

    这待遇这排场还是大夏司农官外出办差的头一遭,足可见景帝对新粮种的重视。

    一路餐风露宿,风尘仆仆,金耀林一行终于在十二天后赶着关城门的档口,进了青州城。

    蒋文渊有想过朝庭会派人来,没想到会来的这样快,还是司农寺最高长官金大人。诧异的同时,心中也倍感欣慰,想来陛下是极为重视这新粮种的。

    金耀林一行将近三十人。县衙压根安置不下。蒋文渊只得差人就近包下了一家客栈,置了酒饭,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安置了。

    金耀林等一众农官,一连在马背上颠了十几天,老骨头差点散架。不过他得记得此次来的使命,第二天一早被催促着去看红薯。既然大人们都不怕,蒋文渊一个小小的县令自然不会拦着,当下便带人回了西津渡。

    虽来时心里便有所准备,等看到仓库里堆成山的红薯时,还是吓了一跳。之后蒋文渊又领他们去看了那一亩半的红薯田。

    此时红薯田里只留下些干掉的红薯叶,和另外半亩还未来得极收割的黄豆。

    金耀林运气好,一脚踢到个落在土里的红薯,忙宝贝似的捡起来,拍干净上头的泥土,小心的握在手里。

    回到蒋家大宅,蒋文渊把金耀林等人领到了后院,那里还有几垄后种的红薯,如今正好可以收了。

    听说能亲自收一回红薯,几位农官高兴坏了。就连这队羽林卫的头儿,也忍不住跑过来看热闹。他也想见识见识,这亩产几千斤的高产粮出土的瞬间。

    蒋文渊命人拿了镰刀和锄头来,告诉他们先割去藤萝再刨比较省事。几位农官都是精于农事的实干派,一点就通。当下,接了家伙什儿就开干。

    不过短短的五垄红薯,撑死了一分地。收完了一过称,六百零七斤。

    这会儿,他终于相信有亩产五六千斤的高产粮种了。他心中突然升腾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豪情!大夏的百姓,再也不会挨饿了。

    金耀林一行一连在蒋家待了两天。就红薯明年推广的事情,同蒋文渊一起做了细细地规划。之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回京城汇报去了。

    除了金耀林,其他的三位司农官都留了下来,辅助蒋文渊做好明年的红薯推广。二十名羽林卫全部留下,专门看守红薯种。

    至此,蒋家人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此时已入冬,金耀林一路北上,越往北越冷,临近京城的地界还下起了大雪,差点冻掉他半条命去。饶是如此,回到京城已是十一月十二了。他顾不得休息,回京的当天就进了宫,同景帝禀明,亩产几千斤的红薯确有其事,他甚至亲自参与挖掘了。

    他将当日刨红薯一事,描述的绘声绘色,听得景帝恨不能自己亲自去挖挖才好。

    次日,景帝在朝堂上宣布了这件事,顿时整个朝堂都轰动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当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这个国家离战乱也就不远了。

    因此,连一向抠门的户部尚书张修,也大声地请求陛下重赏此人。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团宠之蒋家小女会仙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三月含芳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31章 亩产四五千斤的粮食,团宠之蒋家小女会仙法,笔趣阁并收藏团宠之蒋家小女会仙法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