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腊月里有轰轰烈烈宗亲谋反案,牵连人众多,但这个年过的却格外热闹——皇帝跟舅舅长孙太尉罕见统一了想法,年过得热闹些去去晦气,也好辞旧迎新。

    长孙太尉觉得少了给他添堵的一众宗亲,来年朝堂必是一片清净蔚然

    皇帝自前朝宫宴而回时,留在立政殿的鱼和已经准备好了玄色大氅和灯笼。

    陛下与昭仪前两年除夕都曾出宫去,今年也不例外。

    李治一见便笑了:“这回怎么要穿胡服出门?”

    只见媚娘只将头发简单挽了发髻,除了必要的簪环银梳固定外,其余昭仪可用的花树钗步摇等珠翠皆不佩。

    衣裳更简单,直接换去了宫妃服制,改着一身青绿色胡服,窄袖,短衣,下为裤与长靴,很是利落。

    这般胡服男女都可以穿,皇帝也曾见晋阳她们穿着此服去骑马。

    只是自媚娘为昭仪后,李治见多了她盛服明丽之姿,骤然见了这样英姿飒爽的驰射胡服,就多瞧了一会儿。因见胡服鞢韄带(腰带)上用以别匕首箭筒的扣,又想起一事:“不见此服,朕还未想起——你那选掖庭宫女习弓马、为护卫之事如何了?”

    李治记得,前年媚娘来与他说过,要置內教坊,教授掖庭宫女读书识字事。

    去岁又提过一事,想如选侍卫一般,选些体质出众的宫女,熟习弓马,以作护卫。

    当时皇帝还随口问了句,宫女?做什么护卫?

    媚娘当时带着嗔色睇了皇帝一眼,然后转头道:“陛下偏心。”

    后宫人都说他偏心媚娘,那媚娘说他偏心,又是偏心谁?

    见皇帝明晃晃疑惑,媚娘又回头笑道:“陛下偏心崔郎。”

    皇帝一听这话,连寒毛都竖起来了,曾经巨大的心理阴影再次笼罩了他一瞬。

    不由立刻警惕道:“媚娘,你与皇后私下少相谈——有时明明是荒唐的话没影儿的事儿,却能叫她说的一板一眼似真的一般。”皇后做事讲话向来有自己的逻辑,还很强大很能自融,皇帝如今都是说不过就放弃,惹不起就躲。

    笑过后才与皇帝解释道:“陛下曾给过崔郎天子亲卫不是?是觉得他孤身一人在京,家中只有老仆和小厮,偏又手里握着许多商贾、矿产等巨财事,担心有人起歹意对他不利。”

    皇帝也就明白了:“你这宫女是给太史令准备的?”

    “其实朕的亲卫就是给他们两人的。”

    媚娘再睇皇帝一眼道:“他们又不是总在一处——且侍卫难道能贴身跟着她?她之前往吐蕃去我就担心的不得了。且她既然在朝廷为官,少不得领圣命到处去,年前不是还奉陛下命又去了北面大明宫查看正殿位?那里才开始重新动土,不说旁的,便是不小心崴一下,身边也得有个人啊。”

    “总是独来独往叫人悬心,陛下说是不是?”

    皇帝受不住媚娘用这种‘你偏心’的眼神看他,直接点头道:“你说的都有理。且掖庭宫女事,朕既然交给你,就都按你的来。”

    之后皇帝为表示自己‘不偏心’,很关注太史令的护卫培训工作,还特意问过两回人挑的怎么样,练得如何,要不要派个亲卫过去指点一下。

    这一问才知,媚娘和太史令居然还真弄得像模像样的,将挑出来身体素质合宜的宫女,同训北衙禁军一般,每日要训弓马、翘关(举重)、负米奔走等。

    据说这训卫项目表,还是太史令从负责掌北衙禁军的薛仁贵那里请教来的。

    所训皆同,只是按照女子的体重按比减了翘关、负米的重量。甚至还专门托人从宫外请来一名家学渊源的武学女教头,每隔几日进宫教导。

    皇帝见媚娘对此事如此上心,就没忍住,当场还了一句:“媚娘好偏心啊。”

    今日见媚娘身着胡服,皇帝忽然就想起此事来了:“若是可用的护卫宫女已经训练得宜,就趁着年节就将人给太史令送去吧,也算是咱们送的年礼。”

    “再有,朕自朝上点了太史令后,明着寻她的朝臣多了起来,暗地里动心思的人也不少——已有几人向朕试探过太史令的婚事了。”

    媚娘不由皱眉:“陛下该早告诉我此事。”

    “原想着再练些日子的。既如此便先挑两个最佳的给她。”

    媚娘从来不吝以最恶的角度来揣度人心——她到底是女子,若是有人在此事上动了恶意,真将人绑走个一天一夜,以名声威胁……

    皇帝温声道:“你放心,朕已经都回绝了。且朕也与子梧说过此事,也嘱咐过若太史令只从宅中到皇城,一路甚近也都是大路还罢了。若是出城门或是去偏僻处,一定带侍卫。”

    两人边说此事,边一路往外走去。依旧径直西行,从掖庭西门出宫去。

    媚娘一路问清了所有向皇帝提起此事的家族和朝臣。

    直到了宫门口,身后一直跟着的鱼和,才奉上手里的食盒。

    因方才一路在说正事,媚娘此刻才问起:“陛下这是备了什么?”

    李治笑道:“咱们也不好每年都双手空空去,正好有冬日难得的菜肴,就带着去。”

    门口已经如往年般停好了马车。

    崔朝等在那里。

    今冬多雪,至今仍有霜雪不化。只见他一袭湖蓝缎袍立于雪中,手中灯烛映亮了面容——

    媚娘与崔朝见面是最少的,但每每看清他的面容,就心中颇多欣慰:还好有美人在侧可解案牍劳形,毕竟袁李二位仙师先后离京,姜沃这两年比先帝年间要操劳顾虑的事多许多。

    “陛下居然特意带了佳肴来?”

    姜沃带着好奇期待打开,然后又有点想盖回去:“是鱼脍啊。”

    这是她到了这里后,一直拒绝的大唐流行美食,鱼脍,就是鱼生,生鱼片。她自从上辈子看过能长到两米长的寄生虫图片后,就一直对生食很拒绝。

    媚娘在旁笑道:“我倒不知陛下带的是鱼脍——她不吃这个的。”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皇帝听她竟然不吃鱼脍,不免有些遗憾道:“这不是寻常的鱼脍,是极难得的鱼,今岁宫中也没有几条。特意让人好生养着,留到今日。尝一尝也好。”

    且这道鱼脍做的也精细,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鱼脍还以橙肉佐之,称为‘金齑玉脍’。

    不用姜沃婉拒皇帝的好意,媚娘就替她解释道:“生的她都不入口。夏日那么热,她也不用井水,也不肯将冰直接搁在酸梅饮里喝。”

    姜沃笑眯眯道:“而且我对鱼脍有些惧怕。”

    李治问道:“怎么?”

    姜沃便做欲言又止状:“罢了,马上要用膳了,还是不说了。”

    见她这样,李治反而更好奇了:“无妨,子梧还在准备呢,你先说来听听。”

    姜沃见陛下好奇神色,忽然想到,自己在朝上好奇吃瓜的时候,被皇帝点了名。

    于是便笑眯眯道:“少时读《三国志》,见广陵太守陈登因喜食鱼脍而病,神医华佗为之诊脉,道腹内有虫……”

    她换了生动的语气:“灌了汤药下去,就见太守少顷‘吐出三升许虫,虫半身是色做粉润生鱼脍也,而虫头皆是赤色,蠕蠕而动’。”

    原本拿了一枚腌制红果在吃的李治:……

    其实在座人都读过《三国志》,也知陈登之死。

    但留意这段的人不多,此时听姜沃绘声绘色背出来,脑海中再一想这个画面,就都觉得胃里一酸。

    李治十分后悔,自己非要听一听人家的心理阴影,此时这阴影变成了自己的。于是连忙叫停:“不说这个了,开席吧,再想下去今晚都不必吃了。”

    于是皇帝带来的珍贵鱼脍,到头来被姜沃下到了五格火锅的其中一个格子中,做了熟鱼片。

    除了皇帝带来的鱼脍,她原本也准备了鲜鱼团的鱼丸——但她发现,除了她都没有人去吃鱼肉了,只好她自己吃。

    席间,四人一边慢慢吃,一边议起今岁的元宵灯会。

    姜沃见兴致盎然吃着火锅想着过元宵的皇帝,一点儿看不出,就在几天前,他还在朝上为宗亲谋反与濮王病逝两事‘痛心疾首’至‘西子捧心’伤痛欲绝的模样。

    大约是食物的香气太足,吃到一半,前几日姜沃刚从雪地里捡到的一只黑色小猫团子,还从门缝里钻了进来。

    李治甚至还有好心情及耐心,给围着他脚边打转的小猫喂了一块鱼肉,然后轻轻用足尖儿把小猫赶的远离地上温着酒的火炉。

    笑意在火锅热气中氤氲的越发柔和。

    姜沃也怕炭火星子迸出来烧了她的猫,就起身把小猫抱起来,关到旁的屋里去。

    回来正好听到李治主动在讲:“四哥薨逝之事,我已命人快马加鞭赶入蜀地,告知大哥。”说着长长叹了口气。

    见陛下怅然叹息,媚娘和崔朝就都暂且停筷。

    然而只听李治叹气后道:“可惜这个消息,新岁前是到不了大哥那里了。”语气甚为遗憾。

    姜沃:啊,原来陛下在叹气的是这个啊。

    不过……也没有多奇怪。

    姜沃只看皇帝提起‘濮王病逝’又叹气,但媚娘和崔朝这两个最了解他的人都不出言安慰,就可知他们应当比自己更早猜到了皇帝在遗憾什么。

    姜沃初识晋王时就有模糊的体会,经过这一回,才更真切的看到,皇帝如同一个双面矛盾体。

    他对放在心上的人越在意,对不在乎的人就越冷漠。

    姜沃是见过当年的晋王是怎么为了激发大公子承乾一点生志,而费尽心思恨不得搜罗万物的;而此时又亲眼见到了,他对于不在意人的死活,哪怕是血缘极近的兄弟姊妹,亦是无所谓至此。

    甚至还不如对一只初见的小猫来的柔和。

    她坐下来,喝了一杯热酒。

    姜沃觉得酒还在舌尖呢,就听媚娘道:“今夜已经三杯了,再喝下去,你明儿怎么起来去元日大朝会。”

    “陛下,明日臣能……”告假吗?

    她还记得自己不能上朝时,有多期待元日群臣大朝会。但亲历过几回后,就实在想躲懒——除了宰辅们最后要进去念表贺陛下新岁,其余朝臣就是去顶风陪着罚站的。

    李治端着酒杯喝了一盏,才笑道:“姜卿,明日元日朝会若是误了,朕可得按例罚你一年俸禄。”

    姜沃闻言立马放下酒杯。

    待几人都吃的差不多了,便暂且将热锅子撤掉,换了茶点上来。

    皇帝这才问姜沃,这近一月‘谋反事’动荡中,有无可用朝臣?

    见姜沃原准备开口,却又有些犹豫踟蹰之色,李治便道:“无妨,姜卿直言便是。”

    姜沃便问道:“陛下心中用人之道,是否必得才德兼备?”

    媚娘心中一动,先问道:“你的意思是,有可用之人,有才但无私德?”她想起去感业寺的那一天与姜沃的对话:“你说的是礼部尚书许敬宗?”

    姜沃道:“不只是他。”

    若只是许敬宗,她并不至于这么犹豫。许敬宗虽私德不修,但为人很圆滑善体上意,也知畏惧。在姜沃看来,先帝能用其才,当今与媚娘也用得。

    让她犹豫的是李义府。

    这位就不只是私德有问题了,这位面似恭谦,却实在是褊忌阴贼之人。

    其脾性如何,只看他给后世贡献了一个‘笑里藏刀’的成语便可知了。

    他也是最早找到太史局来的人。

    姜沃师从袁天罡,见人相面,看过李义府,便觉‘笑里藏刀’四字很准。且此人已不只是许敬宗那种‘钻营’了,而是眼底有种一种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偏执。

    这样的人,若得权柄,必要私以弄权凌于人上才甘心。

    尤其是……姜沃不由看了一眼媚娘。

    若要用李义府这种人,尤其是用在抗衡长孙无忌之事上。最后媚娘作为被立后者,被人认定得了李义府出力,就被认定要负领导责任——史书工笔多记‘李义府无才德,怙武后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序失次,人多怨讟。’

    此时见皇帝与媚娘问起,姜沃就将自己所见二人为人,所忧将来之事一并和盘托出。

    又道:“许、李二人皆非出自世家,且善钻营之人,交游广阔,所识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出身朝臣不少。”

    这点上,确实是她跟崔朝都无法替代的。

    崔朝虽说跟崔氏关系冷如冰,但其余世家还是把他看作标准世家子,皆与之往来。

    姜沃俱如实以告后,只等君王来做决定。

    李治听后,转头对媚娘道:“也巧了,昨日咱们还在一起看父皇的《帝范》。正看到‘建亲’。”

    建亲,即用人选材术。

    媚娘点头:“是。”她回想昨日所见太宗皇帝之言,与姜沃道:“用人者,当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

    “方才你说那两人,可用。”

    媚娘道:“但你提醒的没错,确实要谨慎‘无以奸破义’。勿使之蔑耿正之臣,使有德朝臣心寒。”

    “这种人,若是一直谨慎小心,官体无错便罢了。若将来猖狂无礼,就早些处置掉。”

    李治也在旁道:“这二人,当年都在朕的东宫里做过属官,朕也有些印象——尤其是许敬宗,不知怎的,舅舅很不喜他。那便用一用吧。”

    姜沃笑道:“太尉必也不喜李义府,只是李义府如今才是从六品弘文馆直学士,到不了跟前罢了。”

    长孙无忌不是不厌恶,而是根本看不见李义府,在太尉眼里,估计会觉得,这是什么小蚂蚁。

    若是李义府露头,以他的性情,绝对会被长孙无忌所恶。

    而且,姜沃又想起来一事:“李义府当时入陛下东宫,还是刘洎举荐的。”就这一件事,就足够长孙无忌给他抽下去了。

    李治莞尔:“怪道,从朕东宫出来,如今还只是从六品。”

    他们说完,只见崔朝幽幽抬头道:“陛下,你们一口一个六品,全然不顾这里还有一个东宫出来的六品典客丞吗?”

    李治与姜沃:……确实忘记了。

    皇帝饮了一口茶笑道:“恰逢元日,明日,两位爱卿等着接旨吧。”

    崔朝闻言收了幽幽神色道:“陛下……”他就是一句玩笑话,并不想动官位。

    皇帝摆手:“朕知道,不调你出鸿胪寺,但实缺不变,散阶可加。”

    散阶与真正需要做事的‘职事官’不同,比如姜沃在太史局为太史令,便是职事官。散阶则无实职,只是个品级。朝中有不少世家子,都没有实缺,但靠着家里占着个散阶,依旧是煊赫官身,领朝廷俸禄永田。

    姜沃在太史局,实职五品太史令官位已经到头,皇帝便准备给她加四品散阶,提升品级(及俸禄待遇)。

    李治见崔朝似乎还要说话,就道:“便是你不用,朕既然委太史令去择人,也得把她的品级提上来了,就……正议大夫吧。”

    这回连媚娘和姜沃都有些愕然了。

    姜沃道:“陛下,是不是有些过了?”

    正四品正议大夫,与她现在的官职之间隔着三层。哪怕皇帝要给她加散阶,也应该自‘从四品中大夫/太中大夫’起,怎么直接跨级提到正四品上。

    李治摇头:“无妨。你这太史令也做了几年了。且……”他笑道:“若是给你进散阶虚职,舅舅应当也不拦着。他曾与朕赞过你是年轻朝臣中,难得谨慎稳重之人。”

    姜沃笑道:“太尉赞誉,实在惶恐。”

    皇帝就把这件事敲定,又道:“方才媚娘说的用人之道,朕还有一言与二卿言之。”

    见皇帝换了正色,改了称呼,姜沃与崔朝同时起身。

    皇帝道:“父皇曾道,于肱骨之臣,当‘无以疏间亲。’”

    “譬如今日姜卿所言‘许李二人’,朕知俱出自肺腑,并无私心论人论事。只盼来日二卿亦如此。”

    姜沃与崔朝应是。

    待重新入座后,姜沃还真又想起一人。

    “陛下,臣见一良才。只是,是世家人。”

    李治便道:“世家子弟,也不全都是尸位素餐——你们也识得司农寺的正卿吧,他便是世家出身,却是个正人。这回朝堂上闹成这样,司农寺从上到下一点儿没掺和。”

    想起这位王正卿,姜沃亦有感慨。

    她第一次听李淳风教导‘用人’二字,便是由王正卿而起。

    “何止没掺和朝堂事。”崔朝道:“王正卿如往年一般,又坐到户部要下一年司农寺的银钱去了。”

    朝堂上下都在盯谋反事,只有王正卿,依旧风风雅雅往户部一坐,不给足来年司农寺的预算坚决不走人。

    “若是这等世家朝臣,自该留用的。”

    见皇帝说起王正卿来,崔朝就主动跟皇帝‘请罪’:“陛下,前几日族长冒犯之罪,臣代为请之。”

    他说的是,这次宗亲谋反事,崔敦礼一直在帮着长孙无忌说话,坚决站长孙无忌,甚至驳回皇帝决断之事。

    姜沃莞尔:这是请罪吗?这是提醒皇帝别忘了你家崔族长啊。

    果然提醒了皇帝,想了想道:“不稀奇。今年宰辅位有缺,舅舅还跟朕荐过崔敦礼,可见两人这两年私交不错。”

    又记住了一遍崔敦礼后,李治问姜沃:“你说的世家出身的良才是谁?”

    姜沃报名:“河东裴氏,裴行俭。”

    见李治在思索,姜沃就再补充道:“此人现还在左屯卫为参军。”

    皇帝想了起来,然后略微蹙眉:“此人,舅舅曾向朕荐过。想调此人为长安县令。”

    姜沃:啊,太尉手好快,好想从他碗里捞点人出来啊。

    李治看出了她的遗憾道:“姜卿若觉此人为良才,可以试揽之。”

    元日大朝会后,姜沃制授正四品正议大夫。

    姜沃往立政殿谢恩之时,就见皇帝满面笑容道:“媚娘昨夜回来,就有些不适,朕宣奉御一诊,是有身孕了。”

    姜沃一怔,忙道:“那臣去看看。”

    看了媚娘,就先问起昨儿吃的东西有点杂,没什么不舒服吧。

    媚娘笑道:“还好,要说最不舒服的时候,就是想起你讲的鱼脍与虫……”

    说到这儿,媚娘又想吐了。

    姜沃后悔道:“那原是讲给陛下听得……早知道不讲了。姐姐,快别想了。”

    媚娘无奈道:“并没有刻意去想,但是忘不掉。”

    记性太好,也不是件好事啊。

    姜沃看着媚娘倚在榻上,心里是欢喜与极度的慎重并存。

    小公主来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请收藏本站:http://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

章节目录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顾四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这两人可用(第三次火锅会议),[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笔趣阁并收藏[大唐]武皇第一女官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