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以来,中原、北方一带,群雄逐鹿,兵连祸结。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江淮地区,也是战乱不休。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为代表的江淮三雄,为了争夺江淮地区,不死不休。直到武德三年(620年),局势逐渐明朗起来。



    在唐王朝的暗箱操作下,杜伏威出兵大破李子通部,攻占其领地。而后,李子通不甘失败,又举兵击败沈法兴,尽收沈法兴所辖地区,重新东山再起。至于沈法兴,经此一败,再无翻身之日,最终穷途末路,投水自戕。



    短短数年之间,江淮地区的铁三角,相互征战不断。最后,沈法兴是“三巨头”中第一个灭亡的。这也是弱肉强食,能者居上的乱世法则。虽然,沈法兴兵败身死。但是,杜伏威和李子通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两人打了这么多年,各自的损失肯定不小,谁也没有吃掉对方。



    本来,杜伏威以为,自己击溃了李子通主力,便能大功告成,李子通肯定会就此一蹶不振。没想到,李子通另辟蹊径,转而又端掉了沈法兴,占据沈部故地,死而复生。这可让杜伏威头疼不已,看来,这个李子通,还真是个难缠的劲敌。在如此逆境之下,还能让他逆风翻盘。



    不管怎样讲,沈法兴的败亡,使得江淮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三足鼎立,变成了杜伏威、李子通两强对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双方终究还会再有一场大决战。



    于李唐王朝而言,它当然是希望杜伏威、李子通打得越狠越好。他们俩打到最后,无论双方谁输谁赢,都是唐王朝愿意看到的。如果一个能把另一个消灭,自然最好;即使两个都无法消灭对方,落个两败俱伤也好。这样,将来唐军扫平江南,也可以减轻一定的军事压力,这是唐朝的总体方略。



    同样,杜伏威与李子通两人都明白,这场决战,是躲不掉的。首先,从杜伏威的角度来看,他一直视李子通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灭掉这个惹人厌的冤家对头。其次,李子通自从攻灭沈法兴势力后,逐渐恢复了元气,也聚拢了一些兵力,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可以和杜伏威一争高下。



    就在杜伏威、李子通在江淮地区相持不下之时,此时的北方,中原战场,秦王李世民正率领唐朝东征大军,与王世充苦战于洛阳城下。时间很快到了武德四年(621年),这一年的正月,杜伏威主动与唐朝联系。



    当时,秦王李世民正在指挥唐军主力,猛攻洛阳城。此时,远在江淮的杜伏威,突然委派部将陈正通、徐绍宗,率领两千精兵,前往洛阳,与李世民会师,协助唐军攻打洛阳。有了两千江淮兵的助阵,对李世民进攻洛阳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



    当然,两千兵马并不算多。杜伏威这么做,充其量也就是摆摆姿态。虽然,杜伏威表面上归降李唐,接受唐朝的册封。但是,实际上,双方的关系,是相当得微妙。准确地说,唐朝与杜伏威,就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唐朝需要借助杜伏威手中的兵力,充当李唐平定江淮的“打手”,借刀杀人;与此同时,杜伏威也需要借助大唐的声威,为自己壮胆,以便于彻底消灭宿敌李子通,戴上江淮之主的桂冠。



    再者,杜伏威虽然归降唐朝,但双方都心知肚明,这只是表面上的君臣关系,貌合神离。李唐并不能对杜伏威的地盘,实行有效的管制;同样,杜伏威也只是表面归附,实际上依旧是一方割据政权的性质。



    以杜伏威的实力,是无法与日益崛起,即将入主中原的唐王朝所抗衡的,关于这一点,杜伏威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杜伏威清楚,一旦唐朝入主中原,灭掉了王世充、窦建德后,必然会挥师南下,荡平江淮。因此,若要永久坐拥江淮,杜伏威就要提前向唐朝示好,于是,派遣了两千精兵,配合唐军围攻洛阳。



    在与唐朝达成某种共识后,双方那种貌合神离的关系,似乎稍微紧密了一些。唐朝方面,从表面上看,好像默许了杜伏威攻打李子通的行动。同样,杜伏威借助唐朝的声威,准备对李子通动手了。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杜伏威派遣麾下头号大将王雄诞,率军进攻李子通。需要说的一点是,以往无论是针对李子通,还是沈法兴的军事行动,杜伏威都会委派好友辅公祏领兵。这一次,杜伏威却一反常态,没有继续让辅公祏领兵出战,而是换成了王雄诞为统军主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上次攻打李子通,辅公祏表现不佳,缩手缩脚,杜伏威对他产生了些许不满,对他的指挥能力产生质疑。相反,在上次一战中,王雄诞的表现,尤为出彩,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胆识过人。因而,杜伏威此次临阵换将,由王雄诞代替辅公祏,出兵攻打李子通。杜伏威的这种做法,也让他与辅公祏之间产生了裂痕:



    初,伏威与公祏少相爱狎,公祏年长,伏威每兄事之,军中咸呼为伯,畏敬与伏威等。伏威潜忌之,为署其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推公祏为仆射,外示尊崇,而阴夺其兵权。公祏知其意,怏怏不平,乃与故人左游仙伪学道辟谷以远其事。(《旧唐书·辅公祏传》)



    王雄诞率军大举来袭,与李子通部大战于苏州。面对来势汹汹的王雄诞大军,李子通急忙抽调精兵,扼守一处军事要塞——独松岭。李子通以精锐陈兵独松岭,企图凭借独松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优势,挡住王雄诞的进攻,将其死死拖住,令其知难而退,从而一举将对方击败。



    可是,李子通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对上的是杜伏威阵营中的第一名将——王雄诞。王雄诞到底是足智多谋,富有韬略。他清楚,独松岭三面环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从正面强攻独松岭,肯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说不定还会功亏一篑。所以,王雄诞不打算强攻,而是采用迂回的战术:故布疑阵,迷惑李子通。



    怎样故布疑阵呢?王雄诞派遣手下裨将陈当,率兵一千余人,趁着夜色,乘高据险,进逼李子通所部。并且,王雄诞下令,众士兵要多张旗帜,将火把绑缚于树上,布满山泽之间。当时,正好是夜晚,一片漆黑,远远望去,只见旌旗蔽日,火光冲天,颇有一种大军压境之势,好像漫山遍野都是王雄诞的军队。



    见此情形,李子通的心态彻底崩了,以为自己被王雄诞包围了。最后,李子通一狠心,下令放火烧毁营寨,率军撤往余杭。王雄诞见李子通跑了,岂能白白放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一路追击,直至追到余杭城下。紧接着,双方在余杭城下展开了一场大战,李子通此时早已军心涣散,被打得大败。



    李子通遭遇大败后,率领残部,退回余杭城中。然后,王雄诞集结重兵,将余杭城团团围住,向李子通施压,逼迫李子通出城投降。到了此刻,李子通算是彻底明白了,自己如今大势已去,如果继续抵抗下去,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最终,李子通穷蹙力尽,主动请降,杜伏威接受了他的投降,将李子通与左仆射乐伯通一同押往长安,交由唐高祖李渊处置。至此,江淮“三巨头”多年以来的争斗,以杜伏威的完胜而告一段落:



    雄诞率众讨之,子通以精兵守独松岭,雄诞遣其部将陈当率千余人,出其不意,乘高据险,多张旗帜,夜则缚炬火于树上,布满山泽间。子通大惧,烧营而走,保于杭州。雄诞追击败之,擒子通于阵,送于京师。(《旧唐书·王雄诞传》)



    李子通被押到长安后,唐高祖对他的处置,还是比较宽宏大度的。高祖并未追究李子通之罪,反而赐予了他一套高级宅邸,公田五顷,赏赐财物若干,不计其数。实际上,唐高祖这是变相地软禁了李子通,准备让他终老长安。



    必须要说的是,唐高祖为什么没有杀掉李子通,而是将其表面优待,实则软禁呢?原因很简单。李子通兵败投降之时,刘黑闼已经在河北举兵叛乱,唐朝正在全力平定河北叛乱,估计唐高祖还来不及料理李子通。另一方面,李渊也想通过对李子通的宽容处置,向天下展示出大唐王朝的胸襟气度。



    李子通投降后,杜伏威一举拿下了李子通所占据的全部领地,取得了争夺江淮之主的决定性胜利。此时,对于杜伏威而言,沈法兴和李子通,这两个与自己纠缠多年的强敌,一个死了,一个降了。看来,杜伏威拿下江淮全境,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强劲对手。所以,接下来,杜伏威便要消灭江淮地区剩余的小股割据势力,彻底肃清江淮。



    不用说,这个任务,杜伏威自然又是交给爱将王雄诞去完成,由王雄诞继续带兵,扫平剩余的江淮割据势力。从击败李子通,已经足以看出王雄诞的能力,解决剩下的这些小山头,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吗。



    李子通失败后,杜伏威肃清江淮,主要面临的有两股敌人,一个是占据歙州(今安徽歙县)的贼帅汪华,另一个则是占据昆山的苏州贼帅闻人遂安。首先,王雄诞将矛头对准了歙州贼帅汪华,准备先拿他开刀。



    汪华占据黟、歙之地,称王十余年,实力虽然比不上江淮“三巨头”,但依然不可小觑。王雄诞击败李子通后,调转枪口,回师征讨汪华。汪华也不是吃素的,亲率精甲锐士,陈兵于新安洞口,与之拒战。



    对此,王雄诞立即作出部署。一方面,他将一队精兵埋伏于山谷之间,伺机而动;另一方面,王雄诞则派出数千老弱兵卒,出战与汪华交锋。刚刚交战不久,那数千老弱羸兵,便佯装败退,返回大营。



    看到敌军后退,汪华立刻率军进攻对方大营。没想到,此举正中王雄诞下怀。于是,王雄诞命令留守大营的士兵,拼死力战,务必死死顶住汪华的进攻;同时,王雄诞悄悄指使埋伏于山谷的一队精兵,迅速抢占新安洞口,截断汪华所部的后路。



    结果,汪华猛攻大营,久攻不克。等到晚上回军时,发现洞口已被攻占,后路完全被截断。所以,汪华陷入了一个进不得进,退不得退的尴尬境地。万般无奈之下,汪华只好自缚,向王雄诞投降。就这样,占据歙州的汪华势力,被王雄诞轻松地消灭了:



    先是,汪华据黟、歙,称王十馀年。雄诞还军击之,华拒之于新安洞口,甲兵甚锐。雄诞伏精兵于山谷,帅羸弱数千犯其陈,战才合,阳不胜,走还营;华进攻之,不能克,会日暮,引还,伏兵已据其洞口,华不得入,窘迫请降。(《资治通鉴》)



    平定歙州汪华之后,王雄诞趁热打铁,兵锋直指占据昆山的苏州贼帅闻人遂安。闻人遂安长期占据昆山县,却无所归属,没有依附于任何一支割据政权,独来独往,是一支独立的武装势力。当初,沈法兴走投无路之时,便曾经率领残部,准备投奔闻人遂安,但最终还是兵败自杀身亡。



    所以,攻克歙州后,王雄诞马不停蹄,率军直扑昆山,进攻闻人遂安。到达昆山之后,王雄诞仔细观察地形,发现昆山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强攻恐怕难以力胜,且耗费兵力、时日。思来想去,王雄诞不准备强行攻城,而是打算不战而屈人之兵,劝降闻人遂安,兵不血刃地拿下昆山。



    于是,王雄诞一个人单骑来到城下,向城中的闻人遂安喊话,分析目下形势,“陈国威灵,示以祸福”。闻人遂安经过深思熟虑,明白自己如今已不是杜伏威的对手,还不如开城投降。随后,闻人遂安率领诸将,出城归降。就这样,王雄诞不费一兵一卒,招降了闻人遂安,拿下昆山。



    自此前前后后,王雄诞先是率军击破李子通,荡平了江淮“三巨头”中头号霸主。紧接着,王雄诞又相继出兵,平定了歙州汪华、昆山闻人遂安两股割据势力。王雄诞因为这一系列的战功,被拜为歙州总管,赐爵宜春郡公。当然,王雄诞接受的是唐朝的册封,毕竟,他名义上,是在为唐朝征战江淮群雄。



    同样,随着李子通、汪华、闻人遂安的相继失败与投降,江淮地区基本被杜伏威所占领。当时,杜伏威的地盘,尽有淮南、江东之地,其势力范围,“南至岭,东距海”。也就是说,杜伏威实现了对江淮地区的军事统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江淮之主,完成了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夙愿。



    按照常理,杜伏威经过数年的不休征战,好不容易扫平江淮群雄,实现了对江淮地区的军事统一。接下来,他应该好好享受一下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从此割据江淮,占据一方,称王称霸。基本上,每一个乱世枭雄,都会产生这种想法。即使不能一统四海,成为天下之主;做一个地方诸侯,割据一方,也不失为美事一桩。



    可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杜伏威肃清江淮,仅仅还不到一年时间。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竟然主动上表唐高祖,请求入朝。要知道,杜伏威一旦入朝,来到李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就会彻底失去对江淮地区的控制,如李子通那样,受到唐高祖变相地监视与软禁。到了那时,杜伏威便再也不是割据一方的江淮之主了。



    有人可能会说,杜伏威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放着好好的江淮霸主不当,竟然主动自投罗网,甘心钻入李唐王朝的“金丝笼”中。那么,杜伏威为什么要在平定江淮,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请求入朝呢?



    其实,杜伏威自请入朝,完全是被逼无奈,或者说,是大势所趋。这里还是要介绍一下肃清江淮之后,唐王朝与杜伏威之间关系的变化。



    杜伏威扫平江淮群雄,对于唐王朝而言,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翦平了王世充、窦建德两个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入主中原。同时,唐朝第一次戡乱河北,也即将胜利在望。因此,唐朝现在开始逐渐将目光,瞄准到了江淮杜伏威身上。



    首先,杜伏威荡平江淮群雄,从表面上来看,替大唐收拾了盘踞在江淮大大小小的宿敌,没有让唐朝费什么事。因为此前,杜伏威早已降唐,接受唐朝册封。所以,杜伏威针对江淮群雄的用兵,也就相当于唐朝针对江淮群雄的用兵。单从这一点来看,唐朝借助杜伏威,扫平江淮,借力打力,没有动用唐军一兵一卒,的确是一件好事。



    与此同时,于李唐而言,也有一丝忧虑。自始至终,杜伏威都只是名义上归降唐朝,唐朝并不能直接对杜伏威发号施令,也不能对其领地实行有效的管理。久而久之,杜伏威集团,俨然成为了一个归附李唐的独立割据政权,这也是唐高祖李渊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长此以往下去,保不齐杜伏威会生出异心。



    随着李唐王朝入主中原,北方基本平定,唐高祖李渊的战略目光,逐渐开始南移。于是,李唐开始重新考虑江淮问题,考虑与杜伏威之间的君臣关系。即将一统天下的唐王朝,绝不能允许国中之国现象的出现。过去,唐朝一直忙于北方战事,只能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唐朝,必须要终结这种现象。



    如何终结国中之国的现象呢?唐高祖决定,那就是让杜伏威主动交出兵权,前来长安,脱离对江淮地区的控制。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杜伏威乖乖交出兵权呢?杜伏威毕竟是一代枭雄,寻常的方法,根本无法令他就范;倘若方法过于偏激,极有可能让杜伏威狗急跳墙。思来想去,唐高祖想到了一招:敲山震虎。



    当时,唐王朝第一次戡乱河北,秦王李世民指挥唐军,发动“洺水之战”,掘开洺水堰坝,水灌敌军,击溃刘黑闼叛军主力,迫使刘黑闼北走突厥。“洺水之战”胜利,唐王朝取得了第一次平叛河北的决定性胜利。在击溃刘黑闼主力后,李世民旋即再度出兵,将矛头对准了另一股反叛势力——徐圆朗。



    李世民讨伐徐圆朗,一方面是为了犁庭扫穴,一鼓作气,清除河北,山东的叛军势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进攻徐圆朗,敲山震虎,震慑一下江淮的杜伏威,逼迫其早下决心入朝。这其实也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先前计划好的事情。



    徐圆朗此人,前文曾经提及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徐圆朗曾经数次改换门庭,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李世民攻克洛阳,徐圆朗降唐;后来,刘黑闼在河北举兵作乱,徐圆朗又起兵响应刘黑闼,背叛唐朝。在整个河北叛乱过程中,徐圆朗积极配合刘黑闼,在唐王朝的后方,不停地进行捣乱。



    另外,徐圆朗领地所在的位置,也是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他的地盘,正好处于唐朝与杜伏威的中间,以西是李唐的统治区域,以南则是杜伏威在江淮的地盘,徐圆朗正好被夹在它们当中。因此,李世民出兵征讨徐圆朗,一来是为了教训一下反复无常的徐圆朗,二来也是敲山震虎,震慑杜伏威。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洺水之战”胜利后,李世民立即率领大军,从黎阳出发,会集唐军主力,直趋济阴,大举讨伐徐圆朗。唐军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十余城,声震淮、泗,徐圆朗势力遭遇重创。之后,李世民看到淮、济略定,留下淮安王李神通、行军总管任瑰、大将李世勣,继续领兵攻打徐圆朗,自己则班师回朝。



    当然,讨伐徐圆朗,绝不是李世民的最终目标,徐圆朗不过就是唐王朝砧板上的鱼肉,唐朝想什么时候宰割,就什么时候宰割。李世民的目的,是通过攻打徐圆朗,震慑杜伏威,向杜伏威展示大唐的军威。



    的确,唐高祖的这一招敲山震虎,着实有效。李世民重创徐圆朗,声震淮、泗,搞得动静非常大。杜伏威非常清楚,李唐此次名为攻打徐圆朗,实际上是针对自己的一场“军事演习”。根据史书记载,杜伏威怕了:



    世民击徐圆朗,下十馀城,声震淮、泗,杜伏威惧,请入朝。(《资治通鉴》)



    杜伏威看得出来,李唐王朝的实力,已远非建国之初可比。如今的唐王朝,入主中原,横扫北方,一统天下之势,已不可阻挡。虽然杜伏威此时也已扫平江淮,但是他的实力,还是不足以与唐朝相抗衡。



    此前,杜伏威所面临的敌人,都是像李子通、沈法兴这样的地方割据势力,是和自己处在同一个等级层次的敌人。然而,杜伏威与唐朝一对比,完全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仔细想想都清楚,唐朝连王世充、窦建德那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更何况是他杜伏威了。真要打起来,杜伏威得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能否承受得住能征善战的唐朝大军。



    再者说,杜伏威本身也没有争霸中原,成为天下之主的心思,以及所具备的实力。从始至终,杜伏威的理想,都只是想做一个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江淮之主。因此,唐朝讨伐徐圆朗,对他一进行军事恐吓,杜伏威立刻害怕了。他明白,李唐公开示威,是要警告自己,唐朝若要灭掉他,随时可以灭掉他。



    这样一来,杜伏威陷入了纠结之中,难以取舍。其一,自己穷尽数年心血,终于肃清江淮群雄,占据淮南、江东之地,好不容易打下这片基业。现在让他舍弃这份基业,杜伏威多少有些不甘。可是,日益强盛的李唐王朝,随时可以对自己发起雷霆一击。到了那时,不单单是丢掉江淮地区,或许还会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两害相权取其轻,杜伏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决定将损失降到最低。李世民指挥唐军,重创徐圆朗势力之时,杜伏威上表,奏请入朝。很明显,杜伏威这是在向唐高祖表态,自己愿意交出兵权,亲赴长安。



    杜伏威申请入朝,这正是唐高祖所希望看到的,欣然同意。不久,李世民也觉得此战的目的达到了,率军班师回朝。杜伏威之所以决定入朝,也有自己的盘算。虽然自己身处长安,交出了兵权。毕竟,江淮依旧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只要将大部分心腹留在当地,说不定将来自己还能再回去。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八,杜伏威正式入朝,唐朝对此高度重视。来到长安后,唐高祖李渊亲自接见了杜伏威,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甚至,唐高祖拉着杜伏威,与他共同坐在御榻之上,“延升御榻”,以示尊宠。除了高规格的接待,唐高祖还对杜伏威不遗余力地进行封赏。



    之前,杜伏威宣布归降李唐,唐高祖下诏,拜杜伏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进封吴王,赐国姓李氏,籍册归入宗正寺,其子杜德俊亦被封为山阳公。可以说,在此之前,杜伏威便已经是唐王朝独一无二的异姓王,还是管辖一方的封疆大吏,地位尊崇。



    此番入朝,唐高祖更是对他进一步的封赏。比如,唐高祖下诏,加封杜伏威为太子太保,仍然兼领行台尚书令之职,留居长安,地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同样身处长安,李子通的待遇,远远不如杜伏威。



    当初,李子通在余杭败于王雄诞之手,兵败被俘。战后,杜伏威将李子通与左仆射乐伯通,一同押往长安。虽然,李渊宽宏大度,没有杀掉李子通,但是,却不像杜伏威入朝时那么隆重,既举办仪式,又加官进爵,提高地位。对待李子通,唐高祖仅仅是赏赐他了一套高档住宅,以及若干金银财宝,根本没有委以实职。



    与杜伏威相比,李子通的待遇,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判若云泥。这样,使得李子通心里极度不平衡。同样曾经是江淮“三巨头”之一,凭什么唐朝要区别对待,厚此薄彼。再加上,李子通毕竟曾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他不甘心永远沦为李唐的阶下囚,总想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终于,李子通期盼已久的机会来了。杜伏威入朝,李子通觉得,这是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对于败给杜伏威一事,李子通一直很不服气。如今,杜伏威公开入朝,江淮群龙无首,倘若自己此刻前往江淮故地,只要振臂一呼,必定应者云集。于是,李子通便与心腹乐伯通,商议出逃之事:



    伏威既来,东方未静,我所部兵,多在江外,往彼收之,可有大功于天下矣。(《旧唐书·李子通传》)



    然后,李子通、乐伯通二人,共同秘密出逃。他们计划翻越秦岭,辗转前往南方,纠集旧部,试图卷土重来。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李子通终究大势已去,难以翻身。二人刚刚逃到蓝田关时,就被当地官吏抓获,重新押回长安。



    唐高祖本想留李子通一命,谁想到,李子通竟然如此冥顽不灵,不再手下留情,下令将他与乐伯通一并处死。就这样,江淮“三巨头”中的李子通,也没能逃过身首异处的结局,惨淡收场。



    直到这个时候,杜伏威入朝,李子通伏诛。从表面上来看,李唐王朝在江淮的敌对势力,基本都被解决了。特别是杜伏威入朝,主动放弃了自己在江淮经营多年的基业,留居长安。于唐朝而言,兵不血刃地拿下江淮。并且,唐高祖准备让杜伏威长期留居长安,这样的乱世枭雄,是不会再放他回去了。



    问题是,尽管杜伏威已经入朝,并打算长期留居长安。但是,他的军队、地盘,依旧在其旧部手中掌控。所以说,唐王朝只是在名义上拥有了江淮这块土地,还是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



    果然,这种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杜伏威入朝不久,他从前的创业好友辅公祏,竟然在江淮公开打出反唐旗号,并自立为帝,与唐王朝直接撕破了脸。辅公祏的举兵反唐,致使原本风平浪静的江淮之地,瞬间激起了惊涛骇浪。为了真正意义上平定江淮,唐朝绝不会纵容辅公祏势力,必须坚决将其消灭。



    那么,辅公祏为什么不顾好友杜伏威的安危,公然起兵反唐?他又为起兵做了哪些准备呢?辅公祏举兵叛唐,完全是他个人的行为,杜伏威根本毫不知情,可杜伏威又为何会蒙受不白之冤,含恨而终呢?



    平定辅公祏势力,是唐王朝统一江南,必须要打的一场硬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场战争。在平定江淮之战中,唐高祖李渊又会选派何人为帅,前往出征江淮,消灭辅公祏?唐军又是经历怎样的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强敌,将江淮地区纳入李唐王朝的版图之中;平定江淮的胜利,对于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章节目录

巍巍大唐:开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燕山游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十五章 江淮争雄(2)——杜伏威入朝,巍巍大唐:开国,笔趣阁并收藏巍巍大唐:开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