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你以为那个美女都能够迷惑我的吗?银河公主是宇宙间最最善良美丽动人的女子!她是梵天和仪天郊游时偷吃的产物!所以才最最聪明!怀胎十年,也就是人间的万年,才生下来的!你们当中最像银河公主的就是雨婷了!”
“哈!怪不得的!你对雨婷那么上心呢!看来以后最得宠的就是雨婷了!我得好好柳絮一下,生得不招人待见!”薛冰酸酸道。
“瞧你那样!你们姐妹是一体的!十二颗星连成一片才能恢复成一个银河公主!雨婷是最后一个化身,当然最像了!这有什么呀?”
“嘻嘻嘻!”姐妹们都笑了!霍雨婷一撇嘴道:“以后我不让他碰我不就行了?你们都安心了!”
“嘿嘿!雨婷,别生气呀!姐妹们开个玩笑嘛!你也当真?咱们是一体姐妹,比一奶同胞的亲姐妹还要亲的!可不能够分心!”
波斯帝国的开创者是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年称王,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定都波斯波利斯,是为波斯帝国之发端。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消灭米底王国,定第二首都埃克巴塔。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征服埃兰,定第三首都苏撒。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在作战时兵败身亡,其子冈比西斯继位。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继承王位,号称大流士一世。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贝希斯敦铭文中关于伪巴尔迪亚(即高墨达)的记载,完全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大流士一世弑君篡位辩护。历史的真相是: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后力图加强王权,引起了贵族们的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一场阴谋政变中,冈比西斯二世身亡。其弟巴尔迪亚夺取王位,继承先兄未竟之业,继续走上加强王权之路,但结局同样悲惨。以大流士一世为首的阴谋集团终于发动政变,弑君篡位。
波斯帝国无论如何,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执政时期趋向辉煌。一方面,它大肆进行军事征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抵小亚细亚,北至欧洲的色雷斯,南及尼罗河第一瀑布。另一方面,则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上皇帝后,大流士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树立权威。他不仅自称众王之王,宣扬君权神授,还追求形式上的威仪。上朝时头戴闪闪发光的金皇冠,身穿绛红色的长袍,腰系金丝腰带,手握黄金“权杖”,端坐在金阶之上。身后则站立着大群高擎羽扇和大伞的随从和侍卫。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见,为了避免大臣的呼吸亵渎皇帝,在皇帝和大臣之间还要用帷幕隔开。为了保卫身家性命,他建立了一支由1万波斯人组成的卫队,人称“不死队”,因为他们的人数永远不变,随时有预备队补缺。为了防止出现叛乱,他把全国分成5大军区,军区长官只对他一人负责,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行政上以波斯贵族取代当地贵族担任行省总督,实行军政分治,直属国王。他还下令修筑了大量驿道,最长的一条全长2400公里(从苏撒到小亚西海岸的以弗所),称为“皇道”。沿途设有100多个驿站,驿站的信差用接力的方法运送物资,十分快捷。据说大流士此举是为了及时把爱吃的爱琴海产的鲜鱼送到王宫,由此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鱼进宫廷。”大流士还开通了埃及法老尼科未曾完工的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现代苏伊士运河的前身。驿道、运河虽为军事目的而建且不止一条,但促进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流士还从法律上稳固自己的统治,编纂法典,修订各地原有法律,以适应帝国统治。他即位后就将各行省的贡赋固定下来,并统一了度量衡。他下令铸造和使用金币“大流克”,重8。4克,正面是他本人的头像,反面是一个弓箭手。现在,这种钱币成为古币收藏家眼中的珍品。在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互异问题上,他没有实行“民族沙文主义”,而是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美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公文,允许各地继续使用本地语言处理本地事务。在文学艺术上,帝国也成就斐然。如《贝希斯敦铭文》和《纳克希.鲁斯坦铭文》(n)等,都是用具有节奏性的诗歌语言写成的文书,结构严谨,风格典雅,为古波斯文学和后世文学树立了典范。
然而,波斯帝国毕竟是一个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奴隶制国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频繁,帝国的统治危机迭现。希波战争中波斯的败北,使波斯帝国遭受重创,显赫一时的大帝国开始出现颓势。与此同时,帝国内部诸行省起兵反抗,要求摆脱统治。内外交困加剧了帝国的危机。公元前330年,波斯为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所灭。
古波斯消失了,但古老的文明没有因此而彻底湮灭。因为无数的“贝希斯敦铭文”以及其他书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留传下来了,因为人类存在着智慧。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
以波斯城为例:基座平台仿自西亚;以大石柱构成主殿仿自埃及神庙;石柱的凹槽和螺旋状,则受希腊影响;殿门两侧的石狮,殿墙,浮雕,屋顶琉璃瓦与亚述建筑相似
将迦南人使用的22个符号,转变成便利书写学习的表音字母,西传后成为希腊字,拉丁字等欧洲各国字母的共同基础,为其文化上最突出的贡献
世界文学史上的波斯文学,是指以波斯语(即达里语)创作的文学。9世纪初,伊朗东北部霍拉桑地区最早出现波斯语文学作品。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伊朗为中心,在前苏联的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阿富汗、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东岸都有著名的波斯语诗人和作家。
早在公元前6世纪,伊朗法尔斯地区的部族酋长居鲁士就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大帝国阿契美尼德国家。公元3世纪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语(楔形文字),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关于国王大流士(公元前521~公元前485在位)业绩的文字就是古波斯语;在伊朗东北部通行的是阿维斯陀语,在祆教经书《阿维斯陀》中,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波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后(公元250以后),在伊朗通行的是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北巴列维语)。萨珊王朝时期(224~651)通行的是萨珊巴列维语(南巴列维语)。萨珊巴列维语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许多宗教、地理、历史和文学着作。中世纪波斯语文学鼎盛时期许多作品的雏型可以追溯到早期巴列维语文学。比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就是10世纪菲尔多西创作史诗《王书》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渊源于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
7世纪,阿拉伯人灭萨珊王朝,把伊朗置于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的版图之内,阿拉伯语成为官方语言。但是在此后的300年内,巴列维语仍在伊朗通用,并有新的着述出现。8世纪末,巴列维语与伊朗中西部一支方言融合,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即达里波斯语。到10世纪达里波斯语已经取代了巴列维语,成为伊朗人民通用的语言。
在阿拉伯哈里发统治时期,伊朗在政治上丧失了**地位,伊斯兰教取代了伊朗的祆教,成为伊朗人民主要的宗教信仰。伊朗人通过阿拉伯文的翻译,较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着作。波斯诗歌采用了阿拉伯诗的韵律(阿鲁兹),波斯散文吸收了阿拉伯散文中韵文(萨治)的表达方法,这是这两大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
处于异族统治下的伊朗强烈要求民族**,这一愿望反映到政治领域就产生了“舒毕运动”。推动和赞助
这一运动的人士主张非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穆斯林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宣传波斯文明高于阿拉伯文明。“舒毕运动”是波斯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政治因素。
由于伊朗人民不断举行起义和上层统治集团日益扩大其政治势力,9世纪末,伊朗实际上已经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许多地*政权。东北部霍拉桑地区的萨曼王朝(875~999)的统治者较其他地*政权的君主更注意保护文人和提倡文学创作。波斯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鲁达基(850~941)就曾任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
鲁达基生于撒马尔罕,与他同时代的波斯诗人约有数十人。当时有两个诗歌中心:一个是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个是巴尔赫和木鹿。鲁达基精于音律,熟悉民间创作,他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波斯诗歌形式如颂诗、抒情诗、叙事诗和四行诗等通过鲁达基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创作逐渐定型。因此,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父”。
菲尔多西,鲁达基逝世时,波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菲尔多西于霍拉桑图斯诞生。菲尔多西是史诗《王书》的作者。《王书》的语言是优美流畅的波斯语。当时,阿拉伯语在伊朗甚为流行,但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使用阿拉伯词语。在菲尔多西创作《王书》之前,萨曼王朝宫廷诗人塔吉基(卒于978年)曾奉命创作诗体《王书》,但他只完成一千行即去世。菲尔多西把他这一千行诗照录在他的《王书》中,以资纪念。菲尔多西的《王书》反映了伊朗人民的民族**思想,在激励伊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反抗异族侵略,继承和发扬伊朗古代的文学传统和创造波斯文学语言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人之王,菲尔多西以后,在伽色尼王朝,著名诗人有昂萨利、法罗西和玛努切赫利。他们都是宫廷诗人。昂萨利曾被封为“诗人之王”。
霍拉桑地区诗人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简明,用语朴实,描写环境和人物不过于铺排,科学名词和阿拉伯词语很少入诗。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称为“霍拉桑体”。
哲理诗人著名的波斯哲理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生活于伊朗塞尔柱王朝时期。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统治阶级称他的诗是“吞噬教义的蛇”。
伊拉克,12世纪以后,波斯文化中心西移。11世纪末,霍拉桑地区诗文创作即开始衰落,西部和西南部的创作渐呈繁荣。西南诗人的作品与霍拉桑体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叙事多用比兴手法,描写更加委婉细腻,阿拉伯词和科学词语入诗,诗歌内容较前丰富,文字典雅含蓄,文学史上称之为“伊拉克体”。它的代表人物有昂瓦里、哈冈尼和内扎。南方诗人萨迪则是伊拉克体的改革者,他的诗文主题思想更为明确,语言也更为平易。
波斯帝国内扎米是菲尔多西以后最优秀的叙事诗人。他是阿塞拜疆人,生于甘贾(今苏联境内)。主要作品有《五卷诗》,即《秘密宝库》、《霍斯陆和西琳》、《莱伊丽和马季农》、《七美人》(又名《七宝宫》,和《亚历山大故事》。《五卷诗》在中亚和印度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各族诗人都竞相学习和模仿内扎米的作品。
13世纪初蒙古人从东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区首当其冲,文人纷纷内逃,从而活跃了南方文坛。但是代表这一时期波斯文学的两位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1320~1389)都诞生在南方名城设拉子。
萨迪的主要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他的作品充满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反映了下层人民对封建压迫的不满。《蔷薇园》获得广泛的世界声誉,历来是学习波斯语言的教科书,同时在波斯散文发展上也是一部承先启后的作品。
从9世纪初开始出现,在萨曼王朝统治者的倡导下得到顺利发展。初期的散文朴实无华,言之有物。从11世纪末开始,波斯散文引进了阿拉伯韵文形式(萨治)。这反映了伊斯兰教的影响的增长。
波斯文学散文的内容可分为三类:1帝王、英雄故事,如散文体的《王书》;2爱情传奇故事,代表作品有《巴赫蒂亚尔故事》(成书于萨曼时期)和《探子萨马克》(成书于1189年);3道德训诫故事,代表作品是译自阿拉伯语的《卡里来和笛木乃》和《卡布斯集》(成书于1082年)。萨迪的《蔷薇园》是第3类散文作品的发展。
有关古波斯三大诗人的情况,可以参考我上一期讲座:[伊犁将军古代波斯系列大型讲座之三]古代波斯风云人物逐个说。
萨迪的同时代人莫拉维是苏菲文学(苏菲意为穿粗毛织品的人)的主要代表诗人。莫拉维生于巴尔赫(现阿富汗境内),是伊朗著名苏菲派诗人萨纳依和阿塔尔的继承者。他的主要作品是6卷叙事诗和大量抒情诗。
是一种神秘主义思潮,于8世纪兴起于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以后广泛流传于中亚、印度、印尼等地。他们表面上不否认伊斯兰教,但对其教义任意加以解释和引申。他们否认人世幸福,提倡禁欲主义,追求抽象真理(即所谓感知主的存在,心与主合一)。这一思想于9世纪初传入伊朗,在城乡手工业者中间广为传播,成为他们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桎梏的武器。苏菲主义后来分化为不同的派别。一派依附于统治阶级,强调它的神秘色彩;另一派反对伊斯兰教,谴责宗教统治,鼓吹思想自由。著名的抒情诗人哈菲兹是后一派诗人的代表。哈菲兹发扬了萨迪抒情诗的特点。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善于把生活语言提炼为洗练准确的文学语言。
波斯文学繁荣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是贾米(1414~1492)。他是苏菲派学者,曾编写过616人的苏菲派人物传记。他与定都赫拉特的帖木儿王朝关系密切。贾米的主要作品是《七卷诗》(又名《七宝座》),4卷论述神学,3卷叙事诗,其中以采自《古兰经》故事的《尤素福和佐列哈》最为著名。他的叙事诗模仿内扎米,散文着作《春园》则模仿萨迪的《蔷薇园》。
“哈!怪不得的!你对雨婷那么上心呢!看来以后最得宠的就是雨婷了!我得好好柳絮一下,生得不招人待见!”薛冰酸酸道。
“瞧你那样!你们姐妹是一体的!十二颗星连成一片才能恢复成一个银河公主!雨婷是最后一个化身,当然最像了!这有什么呀?”
“嘻嘻嘻!”姐妹们都笑了!霍雨婷一撇嘴道:“以后我不让他碰我不就行了?你们都安心了!”
“嘿嘿!雨婷,别生气呀!姐妹们开个玩笑嘛!你也当真?咱们是一体姐妹,比一奶同胞的亲姐妹还要亲的!可不能够分心!”
波斯帝国的开创者是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年称王,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定都波斯波利斯,是为波斯帝国之发端。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消灭米底王国,定第二首都埃克巴塔。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征服埃兰,定第三首都苏撒。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在作战时兵败身亡,其子冈比西斯继位。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继承王位,号称大流士一世。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贝希斯敦铭文中关于伪巴尔迪亚(即高墨达)的记载,完全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大流士一世弑君篡位辩护。历史的真相是: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后力图加强王权,引起了贵族们的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一场阴谋政变中,冈比西斯二世身亡。其弟巴尔迪亚夺取王位,继承先兄未竟之业,继续走上加强王权之路,但结局同样悲惨。以大流士一世为首的阴谋集团终于发动政变,弑君篡位。
波斯帝国无论如何,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执政时期趋向辉煌。一方面,它大肆进行军事征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抵小亚细亚,北至欧洲的色雷斯,南及尼罗河第一瀑布。另一方面,则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上皇帝后,大流士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树立权威。他不仅自称众王之王,宣扬君权神授,还追求形式上的威仪。上朝时头戴闪闪发光的金皇冠,身穿绛红色的长袍,腰系金丝腰带,手握黄金“权杖”,端坐在金阶之上。身后则站立着大群高擎羽扇和大伞的随从和侍卫。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见,为了避免大臣的呼吸亵渎皇帝,在皇帝和大臣之间还要用帷幕隔开。为了保卫身家性命,他建立了一支由1万波斯人组成的卫队,人称“不死队”,因为他们的人数永远不变,随时有预备队补缺。为了防止出现叛乱,他把全国分成5大军区,军区长官只对他一人负责,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行政上以波斯贵族取代当地贵族担任行省总督,实行军政分治,直属国王。他还下令修筑了大量驿道,最长的一条全长2400公里(从苏撒到小亚西海岸的以弗所),称为“皇道”。沿途设有100多个驿站,驿站的信差用接力的方法运送物资,十分快捷。据说大流士此举是为了及时把爱吃的爱琴海产的鲜鱼送到王宫,由此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鱼进宫廷。”大流士还开通了埃及法老尼科未曾完工的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现代苏伊士运河的前身。驿道、运河虽为军事目的而建且不止一条,但促进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流士还从法律上稳固自己的统治,编纂法典,修订各地原有法律,以适应帝国统治。他即位后就将各行省的贡赋固定下来,并统一了度量衡。他下令铸造和使用金币“大流克”,重8。4克,正面是他本人的头像,反面是一个弓箭手。现在,这种钱币成为古币收藏家眼中的珍品。在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互异问题上,他没有实行“民族沙文主义”,而是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美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公文,允许各地继续使用本地语言处理本地事务。在文学艺术上,帝国也成就斐然。如《贝希斯敦铭文》和《纳克希.鲁斯坦铭文》(n)等,都是用具有节奏性的诗歌语言写成的文书,结构严谨,风格典雅,为古波斯文学和后世文学树立了典范。
然而,波斯帝国毕竟是一个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奴隶制国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频繁,帝国的统治危机迭现。希波战争中波斯的败北,使波斯帝国遭受重创,显赫一时的大帝国开始出现颓势。与此同时,帝国内部诸行省起兵反抗,要求摆脱统治。内外交困加剧了帝国的危机。公元前330年,波斯为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所灭。
古波斯消失了,但古老的文明没有因此而彻底湮灭。因为无数的“贝希斯敦铭文”以及其他书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留传下来了,因为人类存在着智慧。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
以波斯城为例:基座平台仿自西亚;以大石柱构成主殿仿自埃及神庙;石柱的凹槽和螺旋状,则受希腊影响;殿门两侧的石狮,殿墙,浮雕,屋顶琉璃瓦与亚述建筑相似
将迦南人使用的22个符号,转变成便利书写学习的表音字母,西传后成为希腊字,拉丁字等欧洲各国字母的共同基础,为其文化上最突出的贡献
世界文学史上的波斯文学,是指以波斯语(即达里语)创作的文学。9世纪初,伊朗东北部霍拉桑地区最早出现波斯语文学作品。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伊朗为中心,在前苏联的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阿富汗、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东岸都有著名的波斯语诗人和作家。
早在公元前6世纪,伊朗法尔斯地区的部族酋长居鲁士就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大帝国阿契美尼德国家。公元3世纪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语(楔形文字),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关于国王大流士(公元前521~公元前485在位)业绩的文字就是古波斯语;在伊朗东北部通行的是阿维斯陀语,在祆教经书《阿维斯陀》中,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波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后(公元250以后),在伊朗通行的是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北巴列维语)。萨珊王朝时期(224~651)通行的是萨珊巴列维语(南巴列维语)。萨珊巴列维语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许多宗教、地理、历史和文学着作。中世纪波斯语文学鼎盛时期许多作品的雏型可以追溯到早期巴列维语文学。比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就是10世纪菲尔多西创作史诗《王书》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渊源于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
7世纪,阿拉伯人灭萨珊王朝,把伊朗置于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的版图之内,阿拉伯语成为官方语言。但是在此后的300年内,巴列维语仍在伊朗通用,并有新的着述出现。8世纪末,巴列维语与伊朗中西部一支方言融合,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即达里波斯语。到10世纪达里波斯语已经取代了巴列维语,成为伊朗人民通用的语言。
在阿拉伯哈里发统治时期,伊朗在政治上丧失了**地位,伊斯兰教取代了伊朗的祆教,成为伊朗人民主要的宗教信仰。伊朗人通过阿拉伯文的翻译,较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着作。波斯诗歌采用了阿拉伯诗的韵律(阿鲁兹),波斯散文吸收了阿拉伯散文中韵文(萨治)的表达方法,这是这两大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
处于异族统治下的伊朗强烈要求民族**,这一愿望反映到政治领域就产生了“舒毕运动”。推动和赞助
这一运动的人士主张非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穆斯林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宣传波斯文明高于阿拉伯文明。“舒毕运动”是波斯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政治因素。
由于伊朗人民不断举行起义和上层统治集团日益扩大其政治势力,9世纪末,伊朗实际上已经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许多地*政权。东北部霍拉桑地区的萨曼王朝(875~999)的统治者较其他地*政权的君主更注意保护文人和提倡文学创作。波斯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鲁达基(850~941)就曾任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
鲁达基生于撒马尔罕,与他同时代的波斯诗人约有数十人。当时有两个诗歌中心:一个是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个是巴尔赫和木鹿。鲁达基精于音律,熟悉民间创作,他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波斯诗歌形式如颂诗、抒情诗、叙事诗和四行诗等通过鲁达基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创作逐渐定型。因此,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父”。
菲尔多西,鲁达基逝世时,波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菲尔多西于霍拉桑图斯诞生。菲尔多西是史诗《王书》的作者。《王书》的语言是优美流畅的波斯语。当时,阿拉伯语在伊朗甚为流行,但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使用阿拉伯词语。在菲尔多西创作《王书》之前,萨曼王朝宫廷诗人塔吉基(卒于978年)曾奉命创作诗体《王书》,但他只完成一千行即去世。菲尔多西把他这一千行诗照录在他的《王书》中,以资纪念。菲尔多西的《王书》反映了伊朗人民的民族**思想,在激励伊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反抗异族侵略,继承和发扬伊朗古代的文学传统和创造波斯文学语言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人之王,菲尔多西以后,在伽色尼王朝,著名诗人有昂萨利、法罗西和玛努切赫利。他们都是宫廷诗人。昂萨利曾被封为“诗人之王”。
霍拉桑地区诗人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简明,用语朴实,描写环境和人物不过于铺排,科学名词和阿拉伯词语很少入诗。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称为“霍拉桑体”。
哲理诗人著名的波斯哲理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生活于伊朗塞尔柱王朝时期。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统治阶级称他的诗是“吞噬教义的蛇”。
伊拉克,12世纪以后,波斯文化中心西移。11世纪末,霍拉桑地区诗文创作即开始衰落,西部和西南部的创作渐呈繁荣。西南诗人的作品与霍拉桑体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叙事多用比兴手法,描写更加委婉细腻,阿拉伯词和科学词语入诗,诗歌内容较前丰富,文字典雅含蓄,文学史上称之为“伊拉克体”。它的代表人物有昂瓦里、哈冈尼和内扎。南方诗人萨迪则是伊拉克体的改革者,他的诗文主题思想更为明确,语言也更为平易。
波斯帝国内扎米是菲尔多西以后最优秀的叙事诗人。他是阿塞拜疆人,生于甘贾(今苏联境内)。主要作品有《五卷诗》,即《秘密宝库》、《霍斯陆和西琳》、《莱伊丽和马季农》、《七美人》(又名《七宝宫》,和《亚历山大故事》。《五卷诗》在中亚和印度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各族诗人都竞相学习和模仿内扎米的作品。
13世纪初蒙古人从东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区首当其冲,文人纷纷内逃,从而活跃了南方文坛。但是代表这一时期波斯文学的两位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1320~1389)都诞生在南方名城设拉子。
萨迪的主要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他的作品充满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反映了下层人民对封建压迫的不满。《蔷薇园》获得广泛的世界声誉,历来是学习波斯语言的教科书,同时在波斯散文发展上也是一部承先启后的作品。
从9世纪初开始出现,在萨曼王朝统治者的倡导下得到顺利发展。初期的散文朴实无华,言之有物。从11世纪末开始,波斯散文引进了阿拉伯韵文形式(萨治)。这反映了伊斯兰教的影响的增长。
波斯文学散文的内容可分为三类:1帝王、英雄故事,如散文体的《王书》;2爱情传奇故事,代表作品有《巴赫蒂亚尔故事》(成书于萨曼时期)和《探子萨马克》(成书于1189年);3道德训诫故事,代表作品是译自阿拉伯语的《卡里来和笛木乃》和《卡布斯集》(成书于1082年)。萨迪的《蔷薇园》是第3类散文作品的发展。
有关古波斯三大诗人的情况,可以参考我上一期讲座:[伊犁将军古代波斯系列大型讲座之三]古代波斯风云人物逐个说。
萨迪的同时代人莫拉维是苏菲文学(苏菲意为穿粗毛织品的人)的主要代表诗人。莫拉维生于巴尔赫(现阿富汗境内),是伊朗著名苏菲派诗人萨纳依和阿塔尔的继承者。他的主要作品是6卷叙事诗和大量抒情诗。
是一种神秘主义思潮,于8世纪兴起于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以后广泛流传于中亚、印度、印尼等地。他们表面上不否认伊斯兰教,但对其教义任意加以解释和引申。他们否认人世幸福,提倡禁欲主义,追求抽象真理(即所谓感知主的存在,心与主合一)。这一思想于9世纪初传入伊朗,在城乡手工业者中间广为传播,成为他们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桎梏的武器。苏菲主义后来分化为不同的派别。一派依附于统治阶级,强调它的神秘色彩;另一派反对伊斯兰教,谴责宗教统治,鼓吹思想自由。著名的抒情诗人哈菲兹是后一派诗人的代表。哈菲兹发扬了萨迪抒情诗的特点。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善于把生活语言提炼为洗练准确的文学语言。
波斯文学繁荣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是贾米(1414~1492)。他是苏菲派学者,曾编写过616人的苏菲派人物传记。他与定都赫拉特的帖木儿王朝关系密切。贾米的主要作品是《七卷诗》(又名《七宝座》),4卷论述神学,3卷叙事诗,其中以采自《古兰经》故事的《尤素福和佐列哈》最为著名。他的叙事诗模仿内扎米,散文着作《春园》则模仿萨迪的《蔷薇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