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老公啊!咱们就这么走了?那个魔头醒过来后不是照样危害人类的吗?”

    “那怎么办?只有回家继续修炼了!不对,这里就有天然的修炼所在!天山的天池!最好的清修之所!如果我们不断的修炼,一个月后就可以和他抗衡了!”

    “那我们还等什么?赶紧去天池吧!”聂欢架起祥云,带着众姐妹离开了这里,直奔天山天池而去!

    天山天池,曾经是西王母沐浴的地方,所以很有灵气,有很多仙家都在这里修炼过!聂欢选择这里也是有原因的!西王母就是仪天,也就是银河公主的母亲,选在这里修炼,仪天一定会知道的,也就会特殊的照顾他们了!

    “哇!老公,天池太美了!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浴场!水太清你可贱了!”张佳慧笑道。

    “是啊!要说国内的美景,也就数这里最美了!我们还等什么?你们几个不感觉到热吗?”

    “走喽!游泳去了!”姐妹们纷纷跳下河去,那清沥的池水,真的很凉爽,此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正好洗澡!整个天山天池真的像一个天然的游泳池一般!

    聂欢悄悄地前进水中,游到大家伙的下面,忽然间一把将霍雨婷拉进水里,霍玉婷被冷不防的偷袭,嘴里差点进水,却被一张嘴堵住了自己的樱桃小嘴,刚要挣扎,却看见是老公聂欢,不由得掐了他一把,两人就这样吻着下到了深水区,聂欢从后面进入了她的身体,两人在水中翻滚着,不断地变换着姿势,舒坦死了!

    就这样,聂欢和霍雨婷基金享受水中的感觉,这时候被薛冰发现了:“喂喂喂!姐妹们,那两个死鬼跑哪去了?怎么不见人影了?嘿嘿,一定是没干好事!走,进去找他们去!”姐妹们全部下到了水里,果然看见两人正在纠缠呢!

    “两个坏家伙,果然在这里!”聂欢看到她们都来了,不由得轻声一笑,手一挥,幻化成了十一个分身,各自找一个玩了起来!水面上浪花翻飞,水下情意绵绵,真是爽到了极点!

    直到尽兴了,他们才出来!躺在前边的沙滩上,沐浴着阳光,别提有多舒坦了!聂欢手一摆,一座帐篷搭起,美美的睡了一觉!

    就这样他们累了就休息,有精神了就修炼,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到了,聂欢觉得自己的进境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体内的小宇宙已经有提升了许多!身体感觉膨胀起来!

    他来到沙滩上,对着天池,默运神功,吐气开声,武神之光出手,直攻向平静的天池水面,双臂一收一放,“哗”的一声巨响,整个天池的水被带的升到了高空之中,所有的水中动物也跟着飞上了天空!那真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宏大场面!姐妹们都欢呼雀跃起来!为聂欢练成了武神至高境界而喝彩,聂欢收回神力,那水哗然落下,又成了天池!。。。。。。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很早以前就是联系东、西方关系的交通孔道,这不仅使新疆历史上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而且还使该地区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楼兰故城以及附近地区发现数具古人干尸,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距今约有3800年的所谓“楼兰美女”。在东疆的哈密地区也出土了一些年代略晚于楼兰古尸的干尸。在位处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一个名叫香宝宝的地方,人们也发现了一批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葬式分土葬和火葬两种。而在北疆地区的伊犁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墓葬品中,有一尊栩栩如生的跪姿武士像尤为引人注意,只见武土头戴尖状高帽,帽顶呈钩状,上身裸露,腰下系短裙,赤脚,高鼻大眼,大鬓角。这显然是该地区当时比较典型的人物肖像,其形象与塔里木盆地南缘各地发现的古尸有一定区别。据人种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对天山南北各地出土的古代人头骨的体质形态特点和人种系统的测量分析及科学研究显示:新疆古代居民既有欧洲人种特征,也有蒙古人种特征,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欧洲人种分布的位置靠近新疆西部,但是不断地向东移动;而蒙古人种分布位置主要靠近东部地区,他们有遂渐向西迁徙活动的趋向。新疆地区作为蒙古人种同欧洲人种相互交汇的地带已是一个不疑事实。又据汉代文献记载,曾同周人有血缘关系的羌人也是塔里木盆地早期的居民。除此之外,已知这一时期先后迁入新疆的北方民族还有大夏人、莎车人等。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都明确无误地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正是由于这些不伺人种和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域文明”。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作为一个统治全国的王朝已经覆灭,但察合台后裔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仍然统治着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并延续了很长时间。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时期,是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发展的时期。蒙古人基本上都融入了维吾尔族中;维吾尔族也完成了全民族的伊斯兰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壮大;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逐渐形成。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时形成的。1348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通常被称为“蒙兀儿斯坦”,1370年后,西察合台汗国称“帖木儿帝国”。蒙兀儿斯坦地理范围包括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天山以南地区是察合台汗分给朵豁刺惕部首领乌尔土布的,但仍隶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管辖。蒙兀儿斯坦原属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管辖;所以《明史》又称其为“别失八里”。15世纪初歪思汗执政时期,瓦刺人开始进入蒙兀儿斯坦境域。歪思汗率部西迁伊犁河流域,移都亦力把里(今霍城县)。所以,明朝史书又称东察合台汗国为“亦力把里”。

    1500年,乌兹别克首领马黑麻昔班尼汗占领撒麻耳干,建立昔班尼王朝。不久,便出兵进攻东察合台汗国。阿黑麻亲率军队前去支援。但兄弟二人均被昔班尼汗打败,并成了俘虏。其后,阿黑麻长子满速儿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满速儿无情地镇压了自己的几个兄弟,其中萨亦德和哈里勒被迫逃亡。1514年,萨亦德在印度莫卧儿王朝巴布尔大帝的支持下,返归南疆,打败了和田统治者阿“巴绊乞儿,相继攻占英吉萨尔、叶尔羌、和田等地,成为今南疆西部的统治者,建立“萨亦德王朝”,史称“叶尔羌汗国”。1516年,萨亦德与满速儿弟兄会晤,双方和解。萨亦德汗向满速儿汗称臣,仍然承认其大汗地位,维持东察合台汗国表面上的统一。

    1533年萨亦德汗去世,其子拉失德继位。叶尔羌汗国脱离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实际上仅控制着焉耆、吐鲁番、哈密三个地区。1543年满速儿汗去世后,其子各据一方,互相争斗,纷纷依附于拉失德汗,东察合台汗国名存实亡。拉失德执政时期,历史学家写出了《拉失德史》,记载了当时天山南北各民族的历史。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也产生在这一时期。1570年拉失德汗死后,叶尔羌汗国逐渐衰落。

    15世纪初,明朝立哈密卫,并积极发挥其作用,与内地州县相似。哈密卫曾一度成为明朝政府接待西域各地使者的中间站。但在其后,随着明朝的日趋衰败,对哈密卫的控制也逐渐衰弱。

    明朝曾派使臣李暹、陈诚等到西域,他们撰写了《西域番国记》和《西域行程记》,为明朝政府了解西域形势和制定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5—16世纪,由于整个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统一,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原居民的回鹘化即维吾尔化过程最终完成。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上都融合于维吾尔族之中。吐鲁番地区的汉族,哈密的回回、畏兀儿、哈喇灰也融合于维吾尔族。

    这一时期,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也逐渐形成。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分裂,从伏尔加河至额尔齐斯河称“白帐汗国”,仍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统治。15世纪中叶,白帐汗国被瓦刺击败,其所属乃蛮、克烈、篾儿乞等部的部分民众在首领克烈和扎尼别克二人率领下,迁徙至楚河流域。东察合台也先不花汗将其安排在楚河附近的库齐巴什地方,这些人自称“哈萨克”。未迁徙仍留在原地的游牧居民则自称为“乌孜别克”。15世纪后半期,哈萨克的人口有所增加,牧地扩大。原白帐汗国属下的乌孜别克人继续迁入楚河流域,与哈萨克人汇合。也先不花汗去世后,东察合台汗国的七河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杜拉特(朵豁刺惕)、札刺亦儿等部落也逐渐融合于哈萨克,哈萨克人的牧地扩展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511—1523年,哈斯木汗完全统一了哈萨克各部,形成了地域广大的哈萨克汗国。其辖地南至锡尔河流域,东南至楚河、塔拉斯河、卡腊塔拉河、伊犁河诸河流域,东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南,西至玉雅克河流域。首都从锡戛那克迁到突厥斯坦城。

    16世纪初,昔班尼在汗位时,乌孜别克汗国复兴,并达到鼎盛阶段。1500年,昔班尼汗率军南征,先后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讹迹干、塔什干、巴尔赫等地,灭亡帖木儿帝国。乌孜别克人进入中亚农业区并建立政权后,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成为乌孜别克族。

    1428年,歪思汗去世,长子羽奴思与次子也先不花争夺汗位,结果也先不花称汗,羽奴思逃亡帖木儿帝国。也先不花汗多次出兵,攻掠帖木儿帝国。1456年,帖木儿帝国护送羽奴思东归,羽奴思攻占费尔干至阿克苏和伊塞克湖以南地区后,遂自立为汗,东察合台汗国因此而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1462年,也先不花死,羽奴思攻占吐鲁番等地,统一东察合台汗国,并与明朝争夺哈密。1487年,羽奴思汗去世,长子马黑木在塔什干继位,统有汗国西部领土。次子阿黑麻汗控制着从阿克苏到吐鲁番的广大地区,并占据哈密。

    15—16世纪,柯尔克孜族人大批进入新疆。柯尔克孜,汉代称坚昆,唐代称黠戛斯,元代称吉利吉思,一直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瓦刺强盛起来以后,吉利吉思人受到瓦刺人的侵袭,被迫西迁。他们首先越过阿尔泰山,南穿准噶尔盆地,到达伊塞克湖周围和伊犁河上游地区,其中一部分又南逾天山,达乌什、喀什噶尔及其以西地区。西迁的吉利吉思人依附于东察合台汗国,并逐渐信仰了伊斯兰教。萨亦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时,吉利吉思人竭力援助。

    汉代,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r6uzhi)、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在西方史籍中被称为“萨迦”,原游牧于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汉文史籍称其为“允戎”,因被月氏人排挤而西迁。至战国时期,塞人主要活动于北疆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伊犁河流域、帕米尔地区。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拉沟东口发掘了一批塞人的墓葬,发现了小铁刀、三棱形铁镞等,还有随葬的羊、牛、马骨,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经使用铁器,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活。在伊犁尼勒克奴拉赛山,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距今2400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遗址。矿洞、坑道都用松木支架,深达数十米。在离矿坑不远的山沟内,发现有供冶炼用的木炭、铜锭。说明塞人在找矿、采掘、冶炼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考古工作者在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发掘的塞人的墓葬中,发现有殉葬的奴隶。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进入了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期,居住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由于受到匈奴的攻击,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而将塞人驱逐出该地。塞人南迁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月氏人,战国时期活动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甘肃西部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常常轻视匈奴。匈奴著名单于冒顿为太子时,就曾作为人质扣押在月氏。月氏还攻击过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祁连山北麓。公元前177年,匈奴攻破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逐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后匈奴联合乌孙再次攻击月氏,并击杀月氏王。月氏人再迁至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并逐渐控制了大夏的土地,才安定下来。

    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是月氏旁边的小国。约在秦末汉初,乌孙受月氏人的攻击,其王难兜靡被杀,部众逃往匈奴。当时,乌孙王难兜靡之子尚在襁褓中,也被匈奴单于所收养。乌孙王子长大后,率所属部众为匈奴守边。公元前

    161年,他在匈奴的支持下,率乌孙向西迁徙,追袭大月氏,以报杀父之仇。结果,月氏溃败,被迫南迁,乌孙遂占有伊犁河流域。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传说中炎帝也是羌族的祖先。后来羌族的一部分向东迁徙,较早地融人了华夏族;一部分留在原地或向今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迁徙。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不断向西发展,迫使一部分羌族部落由河湟一带经阿尔金山口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

    羌族人在新疆的活动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学术界都认为,正是由于羌族人曾在新疆活动过,才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考古工作者在沙雅县还发现了“汉归义羌长印”,说明直至汉代,羌族人仍是新疆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重要的古老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强胜于秦末汉初。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群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匈奴人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骆驼、驴等。

    公元前209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射杀其父,自立为单于。从此,单于的世袭制度便在匈奴社会中确立下来。

    冒顿单于(音:末独蝉于)继位后,逐渐强盛,曾战败过汉高祖刘邦。汉朝采用“和亲”方式与匈奴修好。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前元三年),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套,被汉朝击败。右贤王逃出长城,随即被冒顿单于派往西域征伐月氏。月氏被迫西迁,经过焉耆以西的开都河谷,逃到伊犁河流域,击败了塞人,在那一带建立了政权。塞人大部分向西南帕米尔高原及厨宾

    (位于今克什米尔一带。厨:音计ji)迁徙,在ji宾建立了新的政权,一部分仍留居伊犁。匈奴击败月氏后,分兵征服了龟兹、鄯善、车师、疏勒、于阗等三十六国。冒顿单于将乌孙王昆莫西迁到新疆东部天山以北的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周围,乌孙原来游牧之地分封给了浑邪王、休屠王。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前元六年),冒顿致书汉朝,称已消灭了月氏,西域各地如楼兰、乌孙、呼揭等已经归属匈奴。汉文帝回信,指责匈奴违背和约,破坏了兄弟之情。匈奴征服西域后,将其置于右贤王属地,后来又派遣日逐王统辖西域。日逐王设立“僮仆都尉”,驻守焉耆、危须、尉犁等地。从“僮仆都尉”一词看,匈奴实际上将西域各族人民均视为自己的奴隶。西域各地人民不但要向匈奴缴纳繁重的赋税,而且还要承担匈奴使者的费用。另外,匈奴单于也强迫西域各地的统治者将其子女送往匈奴充当人质。有时也采用“和亲”方式,将公主或亲族的女子嫁给一些国王为妻,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乌孙、车师、鄯善、焉耆等地的统治者娶过匈奴公主。

    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管理匈奴西部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众归属汉朝。于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都护,设立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位于今轮台县东策大雅地区),辖西域诸国。自此,新疆就正式列入了汉朝的版图,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匈奴势力在西域仍有一定影响。西汉末东汉初,匈奴一度卷土重来。直至公元l世纪末2世纪初,北匈奴西迁欧洲,南匈奴内迁,逐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匈奴西迁以后,一些归附匈奴的属部**了,一些不愿意西迁的匈奴人自成一体,另立名称,后来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匈奴化部落。

    汉代,新疆的汉人主要是戍边官吏、屯田士卒、商人、普通百姓及部分刑徒、家属等。他们肩负着管理和稳定新疆的重任,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西域都护府等军政机关以及地方各部门任职。

    自公元前101年起,汉朝就在轮台、尉犁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所以,各屯田点就成了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汉朝统一西域后,东西交通畅通,加之汉朝中央政府对戍边人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来新疆的汉人日益增多。至汉代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屯田点小集中的格局。

    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等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有八万人,少者仅一二千人,史称“西域三十六国”。因三十六国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他们的大概分布是:塔里木盆地南缘有楼兰(后改为鄯善)、且末、精绝、风弥、于阗、莎车、皮山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有疏勒、姑墨、乌垒、龟兹(音:秋词qiuci)、焉耆、尉犁以及车师等。此外,在天山北麓还有东、西蒲类,东、西且弥等;在帕米尔高原北部则有休循、捐毒等;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麓还有若羌、西夜、子合等。以民族分类,这些国家应该分别是由塞人、羌人或月氏人建立的。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区。准噶尔控制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后,将部分首领拘禁于伊犁作为人质。还强迫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河谷,种地纳粮。这些从事耕作的维吾尔人被称为“塔兰奇”,即种地人。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基本没变,但分布区域扩大了。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自1760年起,清朝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在南疆各地及哈密、吐鲁番地区招募维吾尔族居民赴伊犁屯田,致使伊犁地区成为维吾尔族新的聚居区。随着北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社会的发展,在乌鲁木齐定居的维吾尔族人不断增加,至清末已达万人。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等地也有不少维吾尔族居民劳动生息。清朝统一新疆后,当时维吾尔族人口不超过30万人。但至1830年前后,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口达到57万人左右,如加上哈密、吐鲁番、伊犁和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可达65万左右。至清末,维吾尔族人口则达到了157万多人,占到了全疆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是新疆的主体民族。

    哈萨克族。1755年,清朝政府进军伊犁,中玉兹阿布赍汗派博洛布拜随清朝使臣至伊犁清军营地,建立联系。1757年,阿布勒比斯代表阿布赍汗要求归属清朝。1758年,大玉兹首领阿比里斯等亲赴清军军营表示“我右哈萨克久欲归诚”。大、中玉兹哈萨克臣属清朝以后,其首领不断向清朝政府入觐、进贡,并接受清朝政府赐官封爵。清朝政府视其为“外藩”,严格划定了大、中玉兹哈萨克与清朝西部边界的界线,并不准越界游牧。但是沙俄不断蚕食哈萨克草原,不少哈萨克人被迫南下,越过边界,进入伊犁、塔尔巴哈台境内。清朝政府不得不改变政策,准许哈萨克部落在冬季可越过阿亚古斯河进入塔尔巴哈台境内游牧,但要按牲畜头数上缴租税,春天仍令出界。此后,哈萨克部落蜂拥而至,整个伊犁地区,包括伊犁河流域、七河地区在内的边界,也一律准许哈萨克入内游牧。

章节目录

重生之绝代武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司马鸿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495 修炼-绝世武魂百度百科,重生之绝代武神,笔趣阁并收藏重生之绝代武神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