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自信的话语感染了皇帝赵桓,让他心中也有了几分底气。赵桓神情复杂地说:“如今我朝已经与金国讲和了。”
种师道初来乍到,也摸不清新皇帝赵桓的心意。大宋历来重文抑武,身为武将的他也不敢轻易评断此等国家大事。
于是,种师道对皇帝赵桓说道:“臣以军旅之事效忠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
这意思是说,俺老种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粗人,陛下让俺打,俺就打,不让俺打,俺就绝不乱动。至于两国和谈这种关系重大之事,自有陛下与宰执大臣们做主,不是俺这个武将可以参与的。
虽然种师道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姿态,但此时的他无疑就是皇帝赵桓眼中的救星。
这些日子,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上交涉时十分强硬,这时候见种师道率领西军赶来了,才收敛了许多嚣张的姿态,对皇帝赵桓拜跪稍稍合乎礼仪。
皇帝赵桓笑着对种师道说道:“他因为害怕爱卿你才这样。”
此时,皇帝赵桓第一次感觉自己的腰板也可以硬起来了。
当种师道离去时,赵桓回味着种师道方才的话,觉得形势并未那么险恶,求和的心态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后几日,宋军马忠、折彦质等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达东京汴梁城外,聚集了二十余万军队。
宋金军力对比开始朝着有利宋朝的方向倾斜,加之种师道打开了东京汴梁城的南门和西门,恢复了城市的交通,东京汴梁城内的民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完颜宗望见宋军的援军陆续到达,就于正月二十四日给宋朝皇帝赵桓写了一封表章,派使臣送入城中,希望两国加快新国境线的划定。完颜宗望此举,当然是想要试探宋朝君臣政策是否有变。
皇帝赵桓面对金军的试探,也派使臣回访完颜宗望,给他带去了大量的稀世珍宝,表示宋朝求和的诚意。
元月二十五日,鄜延军张俊、环庆军韩时中、
、泾原军马千等将率领的援军又陆续到达京师,宋军的军力进一步增强。
元月二十七日,经过多日连续收刮后,朝廷凑到的金银数目仍然远远不足。
皇帝赵桓便再下旨,命城中官员、百姓任何人都不可私藏黄金,须得全部上缴朝廷。
旨意上说,私留黄金者,以及知道别人私留而不举报者,一旦发现全都处以重罪。为了安抚城中官民百姓,朝廷承诺在日后每两黄金将还付二十贯钱,每两白银将还付一贯五百文钱。
此外,皇帝赵桓还批示如若能一次缴纳金银数量较大者,朝廷还将给其官职。
从这道旨意上来看,似乎大宋朝廷并未改变与金军和谈的国策,正在不遗余力地筹集劳军费用。然而,皇帝赵桓手上有兵后,心思已经悄然地从求和演变为求战。收缴金银的举动或许更多的是在麻痹金军的使臣和探子。
因为就在这一日,皇帝赵桓召集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与他们商讨是否可以对金军用兵。
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都是各路勤王军的将领,皇帝赵桓让这么多武将参会,圣意已经昭然若揭。
主战派大臣李纲一看这架势就来了劲,他对皇帝上奏说道:“金军在城外虚张声势,实际上其兵不过六万,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组成。
我们集结在城下的勤王之师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是金军的三倍多。
而且,金军孤军深入重地,犹如虎豹自投槛阱,我们不必和他们角一日之力,尽可用计战胜金军。
为今之计,不如扼守关津,断绝金军粮道,禁止金军抄掠,分兵收复京城北面失陷的郡邑。若是金军的游骑敢外出,就出兵攻击他们,再用重兵逼近他们的大营下寨,坚壁不战,就象周亚夫当年困七国之兵一样。
等金军粮尽力疲了,让将士与金军檄取誓书,金军为了脱困必会归还三镇。
届时我军
军可纵其北归,金军北渡黄河时,我军待其中渡而后击,必定大胜。”
李纲这番话跟之前种师道所说的谋略相近,皇帝赵桓听了之后深以为然,感觉战胜金军不是难事。
李纲见圣上赞同自己的见解,心中颇为自得,认为建功立业就在眼前,趁机向皇帝赵桓讨要兵权。
李纲说道:“勤王之师渐集,兵家忌分,非节制归一不能济,愿敕师道、平仲两将听臣节制。”
李纲的意思是让种师道、姚平仲等将都听他的指挥,由他掌握二十万勤王军的兵权。
在李纲看来,自己的这个请求合情合理。
李纲现在的职位是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所谓“亲征行营使”就相当于皇帝在军营中的代表,并且皇帝赵桓早就明言由他总揽守城事宜,“许便宜从事”。
再者说,尚书右丞是副宰相的文官职务,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由他来统领西军勤王诸将最为合适。
然而,在皇帝赵桓的心目中,却不是这么看的。
要论领兵打仗,西军名将种师道可比李纲强多了。种师道在边庭与西夏军交战数十年,方才打下一个“老种经略相公”的名声,李纲是一个以前从未上过战场的读书人,如何能与种师道相比?
说白了,李纲不过是机缘巧合,因为金军围城时没有良将在京城中主持局面,才能够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
太常寺少卿是负责祭祀事宜的官员,当初让李纲领兵守城,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要与金军在城外交战,当然需要精通兵法的将领指挥大军。而这个人选,皇帝赵桓认为非种师道不可。
皇帝赵桓委婉地拒绝了李纲的提议,没有让他节制诸军,而是在行营司之外,另建了一个宣抚司,任命种师道为宣抚使,以姚平仲为都统制。
随后,皇帝赵桓下旨,升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由他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种师道初来乍到,也摸不清新皇帝赵桓的心意。大宋历来重文抑武,身为武将的他也不敢轻易评断此等国家大事。
于是,种师道对皇帝赵桓说道:“臣以军旅之事效忠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
这意思是说,俺老种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粗人,陛下让俺打,俺就打,不让俺打,俺就绝不乱动。至于两国和谈这种关系重大之事,自有陛下与宰执大臣们做主,不是俺这个武将可以参与的。
虽然种师道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姿态,但此时的他无疑就是皇帝赵桓眼中的救星。
这些日子,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上交涉时十分强硬,这时候见种师道率领西军赶来了,才收敛了许多嚣张的姿态,对皇帝赵桓拜跪稍稍合乎礼仪。
皇帝赵桓笑着对种师道说道:“他因为害怕爱卿你才这样。”
此时,皇帝赵桓第一次感觉自己的腰板也可以硬起来了。
当种师道离去时,赵桓回味着种师道方才的话,觉得形势并未那么险恶,求和的心态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后几日,宋军马忠、折彦质等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达东京汴梁城外,聚集了二十余万军队。
宋金军力对比开始朝着有利宋朝的方向倾斜,加之种师道打开了东京汴梁城的南门和西门,恢复了城市的交通,东京汴梁城内的民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完颜宗望见宋军的援军陆续到达,就于正月二十四日给宋朝皇帝赵桓写了一封表章,派使臣送入城中,希望两国加快新国境线的划定。完颜宗望此举,当然是想要试探宋朝君臣政策是否有变。
皇帝赵桓面对金军的试探,也派使臣回访完颜宗望,给他带去了大量的稀世珍宝,表示宋朝求和的诚意。
元月二十五日,鄜延军张俊、环庆军韩时中、
、泾原军马千等将率领的援军又陆续到达京师,宋军的军力进一步增强。
元月二十七日,经过多日连续收刮后,朝廷凑到的金银数目仍然远远不足。
皇帝赵桓便再下旨,命城中官员、百姓任何人都不可私藏黄金,须得全部上缴朝廷。
旨意上说,私留黄金者,以及知道别人私留而不举报者,一旦发现全都处以重罪。为了安抚城中官民百姓,朝廷承诺在日后每两黄金将还付二十贯钱,每两白银将还付一贯五百文钱。
此外,皇帝赵桓还批示如若能一次缴纳金银数量较大者,朝廷还将给其官职。
从这道旨意上来看,似乎大宋朝廷并未改变与金军和谈的国策,正在不遗余力地筹集劳军费用。然而,皇帝赵桓手上有兵后,心思已经悄然地从求和演变为求战。收缴金银的举动或许更多的是在麻痹金军的使臣和探子。
因为就在这一日,皇帝赵桓召集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与他们商讨是否可以对金军用兵。
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都是各路勤王军的将领,皇帝赵桓让这么多武将参会,圣意已经昭然若揭。
主战派大臣李纲一看这架势就来了劲,他对皇帝上奏说道:“金军在城外虚张声势,实际上其兵不过六万,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组成。
我们集结在城下的勤王之师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是金军的三倍多。
而且,金军孤军深入重地,犹如虎豹自投槛阱,我们不必和他们角一日之力,尽可用计战胜金军。
为今之计,不如扼守关津,断绝金军粮道,禁止金军抄掠,分兵收复京城北面失陷的郡邑。若是金军的游骑敢外出,就出兵攻击他们,再用重兵逼近他们的大营下寨,坚壁不战,就象周亚夫当年困七国之兵一样。
等金军粮尽力疲了,让将士与金军檄取誓书,金军为了脱困必会归还三镇。
届时我军
军可纵其北归,金军北渡黄河时,我军待其中渡而后击,必定大胜。”
李纲这番话跟之前种师道所说的谋略相近,皇帝赵桓听了之后深以为然,感觉战胜金军不是难事。
李纲见圣上赞同自己的见解,心中颇为自得,认为建功立业就在眼前,趁机向皇帝赵桓讨要兵权。
李纲说道:“勤王之师渐集,兵家忌分,非节制归一不能济,愿敕师道、平仲两将听臣节制。”
李纲的意思是让种师道、姚平仲等将都听他的指挥,由他掌握二十万勤王军的兵权。
在李纲看来,自己的这个请求合情合理。
李纲现在的职位是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所谓“亲征行营使”就相当于皇帝在军营中的代表,并且皇帝赵桓早就明言由他总揽守城事宜,“许便宜从事”。
再者说,尚书右丞是副宰相的文官职务,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由他来统领西军勤王诸将最为合适。
然而,在皇帝赵桓的心目中,却不是这么看的。
要论领兵打仗,西军名将种师道可比李纲强多了。种师道在边庭与西夏军交战数十年,方才打下一个“老种经略相公”的名声,李纲是一个以前从未上过战场的读书人,如何能与种师道相比?
说白了,李纲不过是机缘巧合,因为金军围城时没有良将在京城中主持局面,才能够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
太常寺少卿是负责祭祀事宜的官员,当初让李纲领兵守城,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要与金军在城外交战,当然需要精通兵法的将领指挥大军。而这个人选,皇帝赵桓认为非种师道不可。
皇帝赵桓委婉地拒绝了李纲的提议,没有让他节制诸军,而是在行营司之外,另建了一个宣抚司,任命种师道为宣抚使,以姚平仲为都统制。
随后,皇帝赵桓下旨,升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由他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