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相互矛盾的感觉”下午喝茶聊天时,万老师幽幽然地说了这句话。“比如说学佛,好像是故意要摒弃你的思考和判断,尤其是禅修,作为判断和逻辑的思维智力,仿佛是师父们坚决要求我们避免的。”
他望着天花板,仿佛自言自语:“但是,又说成佛是智慧的成就,这两个要求,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一听,意识到一个问题:“也许,你所说的智力与佛所说的智慧,是有区别的吧?”
小胡说到:“智力与智慧的区别,我个人不好区别。因为我不知道佛所谓的智慧,定义究竟是什么。但如何理解智力,我还是有些理论的。”
当然,从世俗意义上讲,我们对智力这个词的理解,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是有话可说的。这成了下午我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有关对它的研究,可以说充满了人类的整个学术史。
智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还是能够通过后天磨炼发展出的能力?什么样的人智力更高?是大脑中充满了深奥知识的人,还是促使人们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的艺术家,亦或是写出让计算机打败人类棋手的算法的数学家?
无论是为了申请工作而进行智力测验,还是帮助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或只是简单地做填字游戏,我们都要用到智力。智力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心理学教科书也充满了谬误与未解之谜。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终于掌握了有关智力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当研究者谈论智力时,他们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技能集合,包含逻辑能力、学习能力、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趣的是,某一种能力表现好的人在所有能力上都可能有好的表现。这些技能似乎反映了一个广泛的心理能力,是由智力构成因素(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中的普通因素决定的。
当然,人们在不同领域可能有特殊的强项。比如,一些人特别擅长解决数学问题,一些人有特别强大的语言能力或空间能力,等等。智力测试中,这些特殊因素占据了人们表现差异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普通因素决定的。“如果你抽样1000人,并且对他们进行智力测试,平均而言,在词汇测试中表现更好的人也会在反应速度测试上表现得更好。以此类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里奇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初,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主张多元智能,包括“身体动觉”“数理逻辑”和“音乐”等。然而,现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些类别反映了不同的能力、技能和个性品质的组合,不是所有的组合成分都与认知能力有关。同样,最近的研究表明,所谓的情绪智力——人们调节情绪、与他人形成关系的能力,也仅是普通智力和个性的混合物。
创造力也与普通因素有关。在智商达到120之前,创造力与普通因素有线性关系;但在智商超过120之后,也就是在被归类为高智商之后,这种线性关系就不存在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荣格说:“缺乏智力却拥有创造力,这仅是一个神话。你需要一定的智力,才能掌握产生创造力的原始信息。”
那么普通因素的生物基础是什么?一个观点是,它反映了“心理能量”:在完成心理任务时,高智商者的大脑似乎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大脑神经元传导信号也更快。也就是说,聪明的大脑更有效。另一个观点是,聪明的人有更好的工作记忆,因此可以在任何特定时刻保存和加工更多的信息。目前,普通因素与数学符号x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不确切知道它为什么会让某人脱颖而出,我们只知道它确实如此。
关于智力测验总有很多争议。例如,有人认为智力测验对于某些特定的群体有偏见。事实上,研究者尽其所能确保智力测验是公平的、不带有文化偏见。另一种常见观点是,智力很难被测量。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受到一些批评,智力测验依然是最有效、最稳定的行为测试之一。”荣格说。
一个全面的智力测验大概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并且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实施。智力测验用于精确评估构成智力的各种认知技能,因此它由涵盖逻辑、词汇、心理过程速度、空间能力等方面的一系列子测试组成。短一点的智力测验,尽管仅仅测量了这些技能中的几种,但也能对某人的心理能力做出一个大概的评估。毕竟,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在某一类认知测量中得分高的人,相对而言在其他方面也做得不差。
然而,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动机。而且你也可以通过提前练习相似的题目,“有技巧地”参加智力测验,尽管这种练习平均只能让你增加4~5分。
智力测验的应用同样也受到怀疑。对利用智力测验来筛选应聘者的一个常见批评是,它只测试了认知技能的一个子集。比如,它无法明确测量创造力,也不测量个人品质,如可以反映可靠和努力程度的责任心,以及与其他员工交流的能力。实际上,招聘者很少仅仅测试智商,他们通常会用多种方式进行全面考察,如让应聘者参加人格测试以及用来评估工作相关技能的实践活动,联系推荐人了解情况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学生在做智力测验时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有更好的表现。这催生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脑训练产业。遗憾的是,其他研究者没能重复出“莫扎特效应”。有关计算机游戏改善心理表现的研究结果也令人喜忧参半。然而,有一种干预措施已经被重复证明是有效的: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起,挪威政府决定增加2年义务教育,并逐步推进这一变革。研究者查看了挪威男子义务服兵役时的智商测试结果,发现额外的学校教育每年能使智商增加7。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里奇和他的同事发现,每增加一年额外的学校教育,智商就会增长1~5分。“这并不是说,如果让人们一直待在学校,他们都会成为超级天才。智商一定会在某个时段达到稳定。”里奇说,“但是考虑到现在学校教育的差异,教育确实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提高。”或许仅仅是阅读、学习算术和积累一般知识,就能训练在智力测验中所需的抽象思维能力。学校教育可能教会孩子们如何保持注意力,也可能发挥其他一些作用。
人们可能发现,讨论智力不那么令人舒服。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智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来影响它。这一观点削弱了社会平等性,有人甚至借此将智力测试与所谓的“优生学”联系起来。
不可掩盖的事实是,智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得来的。研究者发现,刚出生就被领养的孩子,他们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只有很低的相关性,与他们亲生父母的智商却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这一相关性会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强。
“对多数人来说,这很反常。”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普罗明说,“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各种偶然与环境的差异不断累积,产生重要影响,而基因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点作用。”当然,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实际上,数以百计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人们智力间的差异,大约有50%来源于基因。
多年来搜寻特定智力基因的努力一无所获。近年来,基因研究越来越强大,找到了一些与智力有关的遗传物质。尽管单独来看,每个与智力有关的基因都只有很小的作用,但目前为止发现的500多个基因结合起来,其作用还是相当可观的。
基因重要,但它们并不决定命运。“基因给了我们蓝图,它设置了上限,但环境决定了在这个范围内人到底能发展到哪一步。”美国犹他谷大学的心理学家沃恩说。
以高度遗传的特质——身高为例。相较于营养缺乏的孩子,营养丰盛的孩子会长得更高,因为好的饮食能帮助他们实现基因给予的全部潜力。智力也是如此。童年期缺乏碘与低智商有关,在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一问题,就会提高人们的认知技能。防治寄生虫病和铅污染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其他环境因素对智商的影响没有这么明显。双生子研究表明,抛开虐待和忽视的情况,家庭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能力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普罗明因此认为,智力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几乎无关。“一些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他说,“如孩子生病或诸如此类的事——即使如此,孩子们的发展往往也会回到基因决定的轨道上来。”
那么,智力与考试成绩,有相关性吗?
从常识来看,确实有。好的考试成绩可以为人生打开一扇门,并且智力确实对取得教育方面的成就有所帮助。智力测验上的表现能够解释学校考试成绩中大约2/3的差异。其他的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心理和生理健康等,也影响学生的成绩。
但是,智力并不是只在学校有用处。智商预测了人们如何应对职场培训、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即使对于非学术职业,如汽车修理工或木匠,也是如此。智商同时也预测了社会适应性。这也许是因为普通智力反映了人们应对日常事务复杂性的能力。许多任务,从在超市购物到日程安排,都需要我们处理无法预料的场景,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和解决问题。我们的社交互动也是如此。
在智力测验中得分较高的人往往更健康、活得更久。一个解释是,他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因此更可能从事高薪的专业工作,负担得起更多的花销,如购买健身房会员卡和更健康的食物。另一个解释是,学习能力、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避免事故、预防慢性病和患病后坚持复杂的治疗方案有很多益处。此外,较低的智商可能会由胎儿发育过程中或童年的事件导致,比如被击打头部,这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经济上或学校里的成功与智商并不完全相关。”沃恩说,“你还需要其他能力,比如坚持。另一方面,如果以经济上的成功作为衡量标准,聪明一点总比不聪明要好。”虽然如此,智力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点。智商高的人可能更容易近视,极高的智商还与双向情感障碍有关。
“是不是脑袋越大的人,就越聪明呢?”万老师问这个问题,看似幼稚,但很有意思。
小胡解释到,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的脑容量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急剧增加。甚至在现代人类中,脑容量解释了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10%。较大的大脑可能有更多的神经元,因而有更好的加工能力;另外,这些神经元之间可能有更大体积的绝缘性白质,因而让神经元之间有更快的信息交换。
尽管如此,脑的大小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有更大的大脑,但他们灭绝了。”荣格说,“男性的大脑也比女性的大,难道这意味着男性比女性更聪明吗?显然不是。”
事实上,相较于大脑的容量,大脑的结构才是聪明才智更可靠的代表。一般来说,女性有更厚的皮层,即大脑褶皱的外层(负责高级功能),而更厚的皮层与更高的智商相关联。男性通常有更大的皮层下区域,包括参与记忆和空间意识的海马体以及控制情绪、参与决策的杏仁核,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的这些能力必然更强。相较于女性,男性在这些能力测量值上的变异更大:两性之间的智力总体来说没有差异,但男性往往更容易分布在智力范围的两端。
此外,大脑的连接度也影响智力。根据目前最受支持的智力理论模型,认知能力高度依赖于与计划、组织和推理有关的额叶以及负责收集、组织知觉信息的顶叶。这些区域通常在人们做智力测验时最为活跃。
另一些研究发现大脑的化学成分和智力相关。比如,更高的智力与协调感觉和视觉信息的大脑区域里更高水平的n-乙酰天冬氨酸有关,后者是一种与神经健康和代谢相关的物质。
总体来说,人类变得更聪明了,这个现象叫弗林效应。2015年的一项研究检验了48个国家的智力测试结果,发现相较于1950年,智商平均增加了20分。这种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最明显。这表明弗林效应是与社会环境(包括营养和教育)相联系的。
所以,健康是影响智力的重要因素。智力既然定义是“能力”,智力就和“体力”一样,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对于个人,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的时候智力也更容易发挥得好,就像健康时体力也好一样。
在智力活动中需要依靠大脑里大量神经细胞的活动。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同时运用认知、逻辑判断、语言理解、工作记忆等多种分布在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功能。每个脑区活动时都有上亿个神经细胞协调活动。只有这些区域都顺畅地紧密合作时脑子才好用;而当某些神经线路工作不畅时,就会拖整个系统的后腿。对于个人来讲,身体健康的时候大脑更可能处于工作的最佳状态,整体的脑力也强。
对于不同的个人来讲,健康程度与智力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很多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却可能智力超群。比如,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一直被严重的脊髓侧索硬化症困扰,但这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并没有破坏他的智力,霍金由于行动不便反而有更多的时间来独自思考,因此想问题的深度远远超过绝大多数行动自如的人。
在历史上,大艺术家梵?高被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困扰,但有研究说,类似于强迫症的疾患赋予他独特的创造天才。因为这种疾患使他花大量时间作画,而且在内心的强迫下使用大量烦琐而复杂的笔触,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对于梵?高来讲,身体和精神都不健康,而其心理和生理的限制却能把个人活动的能量集中到某一方向,这种能力的聚焦可以让人达到常人所不及的高峰。
所以,在大千世界中,智力和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是没有绝对关系的。当然,有人还研发了一些所谓“聪明药”。
所谓“聪明药”,一般是指安他非命和哌甲脂一类的神经刺激剂。它们本来是用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但是,有一些正常人也用这些药物来临时提升脑力劳动的效率。比如,在考试前吃了此类药物可以明显提高成绩,在高强度脑力工作和有竞争压力的脑力活动中可以提高清醒程度、认知能力、短期记忆、辨识能力等。这些效果都是真实而明显的。
虽然是禁药,但能突然使人变得非常“聪明”的药物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偷偷使用这些药物的现象逐年增加,特别是在面试、赶工,或“一考定终身”之类的紧急情况下临时抱佛脚。
安他非命和利他林是怎样使人变“聪明”的呢?控制大脑清醒和愉悦的程度靠脑干中分泌的多巴胺、五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安他非命的作用正好是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所以少量服用后会产生欣快感。同时,它还会促进脑内另一种化学物质——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能加强人做事的动机感,特别有利于改善枯燥复杂的脑力活动。利他林作用于五羟色胺。五羟色胺也使人愉悦、动机提高。所以利他林也是常用的脑力增强剂。
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同时运用认知、逻辑判断、语言理解、工作记忆等多种分布在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功能。每个脑区活动时都有上亿个神经细胞协调活动。多巴胺、五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可以让各脑区都运转良好,产生思如泉涌、如有神助的状态。
安他非命和利他林都有很长的使用历史,在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医疗实践中大规模使用,只要是在医生管理下合理使用,还是安全和有效的。那么这些“聪明药”为什么没有被推广到学校中去呢?这是因为它们都是作用强大的药品,又主要作用于人脑,使用失当造成的长期危害可能会远大于短期的智力增强。
虽然它们对增进脑力非常有效,但在生理上的安全性尚不清楚。人脑中各种化学物质时时处于精巧的内平衡,一切改变这些平衡的药物都可能造成长期而不可逆的损害。另外,这些药物对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的远期效应还不明确,有导致精神神经疾病的危险,比如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症等,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猝死等严重生理疾病,尤其是长期使用会出现滥用的情况。因此,“聪明药”如果不是在医生严格指导下大规模使用,其危险性是很高的,切不可为一时的收益影响一生的健康。
通过这个讨论,我不能肯定自己知道了智力是什么,但我肯定知道了,智慧不是什么。思考推理联想及创造,这些都被我们称为智力的因素。但是,真正决定我们观察事物真相的智慧,也许与这些名词没什么关系。
“也许,追求直觉与洞见,与上述分析,都没关系吧。”万老师也不企图去给智慧设概念了。
他望着天花板,仿佛自言自语:“但是,又说成佛是智慧的成就,这两个要求,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一听,意识到一个问题:“也许,你所说的智力与佛所说的智慧,是有区别的吧?”
小胡说到:“智力与智慧的区别,我个人不好区别。因为我不知道佛所谓的智慧,定义究竟是什么。但如何理解智力,我还是有些理论的。”
当然,从世俗意义上讲,我们对智力这个词的理解,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是有话可说的。这成了下午我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有关对它的研究,可以说充满了人类的整个学术史。
智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还是能够通过后天磨炼发展出的能力?什么样的人智力更高?是大脑中充满了深奥知识的人,还是促使人们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的艺术家,亦或是写出让计算机打败人类棋手的算法的数学家?
无论是为了申请工作而进行智力测验,还是帮助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或只是简单地做填字游戏,我们都要用到智力。智力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心理学教科书也充满了谬误与未解之谜。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终于掌握了有关智力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当研究者谈论智力时,他们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技能集合,包含逻辑能力、学习能力、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趣的是,某一种能力表现好的人在所有能力上都可能有好的表现。这些技能似乎反映了一个广泛的心理能力,是由智力构成因素(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中的普通因素决定的。
当然,人们在不同领域可能有特殊的强项。比如,一些人特别擅长解决数学问题,一些人有特别强大的语言能力或空间能力,等等。智力测试中,这些特殊因素占据了人们表现差异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普通因素决定的。“如果你抽样1000人,并且对他们进行智力测试,平均而言,在词汇测试中表现更好的人也会在反应速度测试上表现得更好。以此类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里奇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初,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主张多元智能,包括“身体动觉”“数理逻辑”和“音乐”等。然而,现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些类别反映了不同的能力、技能和个性品质的组合,不是所有的组合成分都与认知能力有关。同样,最近的研究表明,所谓的情绪智力——人们调节情绪、与他人形成关系的能力,也仅是普通智力和个性的混合物。
创造力也与普通因素有关。在智商达到120之前,创造力与普通因素有线性关系;但在智商超过120之后,也就是在被归类为高智商之后,这种线性关系就不存在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荣格说:“缺乏智力却拥有创造力,这仅是一个神话。你需要一定的智力,才能掌握产生创造力的原始信息。”
那么普通因素的生物基础是什么?一个观点是,它反映了“心理能量”:在完成心理任务时,高智商者的大脑似乎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大脑神经元传导信号也更快。也就是说,聪明的大脑更有效。另一个观点是,聪明的人有更好的工作记忆,因此可以在任何特定时刻保存和加工更多的信息。目前,普通因素与数学符号x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不确切知道它为什么会让某人脱颖而出,我们只知道它确实如此。
关于智力测验总有很多争议。例如,有人认为智力测验对于某些特定的群体有偏见。事实上,研究者尽其所能确保智力测验是公平的、不带有文化偏见。另一种常见观点是,智力很难被测量。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受到一些批评,智力测验依然是最有效、最稳定的行为测试之一。”荣格说。
一个全面的智力测验大概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并且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实施。智力测验用于精确评估构成智力的各种认知技能,因此它由涵盖逻辑、词汇、心理过程速度、空间能力等方面的一系列子测试组成。短一点的智力测验,尽管仅仅测量了这些技能中的几种,但也能对某人的心理能力做出一个大概的评估。毕竟,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在某一类认知测量中得分高的人,相对而言在其他方面也做得不差。
然而,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动机。而且你也可以通过提前练习相似的题目,“有技巧地”参加智力测验,尽管这种练习平均只能让你增加4~5分。
智力测验的应用同样也受到怀疑。对利用智力测验来筛选应聘者的一个常见批评是,它只测试了认知技能的一个子集。比如,它无法明确测量创造力,也不测量个人品质,如可以反映可靠和努力程度的责任心,以及与其他员工交流的能力。实际上,招聘者很少仅仅测试智商,他们通常会用多种方式进行全面考察,如让应聘者参加人格测试以及用来评估工作相关技能的实践活动,联系推荐人了解情况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学生在做智力测验时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有更好的表现。这催生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脑训练产业。遗憾的是,其他研究者没能重复出“莫扎特效应”。有关计算机游戏改善心理表现的研究结果也令人喜忧参半。然而,有一种干预措施已经被重复证明是有效的: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起,挪威政府决定增加2年义务教育,并逐步推进这一变革。研究者查看了挪威男子义务服兵役时的智商测试结果,发现额外的学校教育每年能使智商增加7。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里奇和他的同事发现,每增加一年额外的学校教育,智商就会增长1~5分。“这并不是说,如果让人们一直待在学校,他们都会成为超级天才。智商一定会在某个时段达到稳定。”里奇说,“但是考虑到现在学校教育的差异,教育确实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提高。”或许仅仅是阅读、学习算术和积累一般知识,就能训练在智力测验中所需的抽象思维能力。学校教育可能教会孩子们如何保持注意力,也可能发挥其他一些作用。
人们可能发现,讨论智力不那么令人舒服。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智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来影响它。这一观点削弱了社会平等性,有人甚至借此将智力测试与所谓的“优生学”联系起来。
不可掩盖的事实是,智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得来的。研究者发现,刚出生就被领养的孩子,他们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只有很低的相关性,与他们亲生父母的智商却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这一相关性会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强。
“对多数人来说,这很反常。”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普罗明说,“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各种偶然与环境的差异不断累积,产生重要影响,而基因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点作用。”当然,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实际上,数以百计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人们智力间的差异,大约有50%来源于基因。
多年来搜寻特定智力基因的努力一无所获。近年来,基因研究越来越强大,找到了一些与智力有关的遗传物质。尽管单独来看,每个与智力有关的基因都只有很小的作用,但目前为止发现的500多个基因结合起来,其作用还是相当可观的。
基因重要,但它们并不决定命运。“基因给了我们蓝图,它设置了上限,但环境决定了在这个范围内人到底能发展到哪一步。”美国犹他谷大学的心理学家沃恩说。
以高度遗传的特质——身高为例。相较于营养缺乏的孩子,营养丰盛的孩子会长得更高,因为好的饮食能帮助他们实现基因给予的全部潜力。智力也是如此。童年期缺乏碘与低智商有关,在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一问题,就会提高人们的认知技能。防治寄生虫病和铅污染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其他环境因素对智商的影响没有这么明显。双生子研究表明,抛开虐待和忽视的情况,家庭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能力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普罗明因此认为,智力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几乎无关。“一些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他说,“如孩子生病或诸如此类的事——即使如此,孩子们的发展往往也会回到基因决定的轨道上来。”
那么,智力与考试成绩,有相关性吗?
从常识来看,确实有。好的考试成绩可以为人生打开一扇门,并且智力确实对取得教育方面的成就有所帮助。智力测验上的表现能够解释学校考试成绩中大约2/3的差异。其他的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心理和生理健康等,也影响学生的成绩。
但是,智力并不是只在学校有用处。智商预测了人们如何应对职场培训、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即使对于非学术职业,如汽车修理工或木匠,也是如此。智商同时也预测了社会适应性。这也许是因为普通智力反映了人们应对日常事务复杂性的能力。许多任务,从在超市购物到日程安排,都需要我们处理无法预料的场景,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和解决问题。我们的社交互动也是如此。
在智力测验中得分较高的人往往更健康、活得更久。一个解释是,他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因此更可能从事高薪的专业工作,负担得起更多的花销,如购买健身房会员卡和更健康的食物。另一个解释是,学习能力、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避免事故、预防慢性病和患病后坚持复杂的治疗方案有很多益处。此外,较低的智商可能会由胎儿发育过程中或童年的事件导致,比如被击打头部,这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经济上或学校里的成功与智商并不完全相关。”沃恩说,“你还需要其他能力,比如坚持。另一方面,如果以经济上的成功作为衡量标准,聪明一点总比不聪明要好。”虽然如此,智力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点。智商高的人可能更容易近视,极高的智商还与双向情感障碍有关。
“是不是脑袋越大的人,就越聪明呢?”万老师问这个问题,看似幼稚,但很有意思。
小胡解释到,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的脑容量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急剧增加。甚至在现代人类中,脑容量解释了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10%。较大的大脑可能有更多的神经元,因而有更好的加工能力;另外,这些神经元之间可能有更大体积的绝缘性白质,因而让神经元之间有更快的信息交换。
尽管如此,脑的大小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有更大的大脑,但他们灭绝了。”荣格说,“男性的大脑也比女性的大,难道这意味着男性比女性更聪明吗?显然不是。”
事实上,相较于大脑的容量,大脑的结构才是聪明才智更可靠的代表。一般来说,女性有更厚的皮层,即大脑褶皱的外层(负责高级功能),而更厚的皮层与更高的智商相关联。男性通常有更大的皮层下区域,包括参与记忆和空间意识的海马体以及控制情绪、参与决策的杏仁核,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的这些能力必然更强。相较于女性,男性在这些能力测量值上的变异更大:两性之间的智力总体来说没有差异,但男性往往更容易分布在智力范围的两端。
此外,大脑的连接度也影响智力。根据目前最受支持的智力理论模型,认知能力高度依赖于与计划、组织和推理有关的额叶以及负责收集、组织知觉信息的顶叶。这些区域通常在人们做智力测验时最为活跃。
另一些研究发现大脑的化学成分和智力相关。比如,更高的智力与协调感觉和视觉信息的大脑区域里更高水平的n-乙酰天冬氨酸有关,后者是一种与神经健康和代谢相关的物质。
总体来说,人类变得更聪明了,这个现象叫弗林效应。2015年的一项研究检验了48个国家的智力测试结果,发现相较于1950年,智商平均增加了20分。这种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最明显。这表明弗林效应是与社会环境(包括营养和教育)相联系的。
所以,健康是影响智力的重要因素。智力既然定义是“能力”,智力就和“体力”一样,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对于个人,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的时候智力也更容易发挥得好,就像健康时体力也好一样。
在智力活动中需要依靠大脑里大量神经细胞的活动。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同时运用认知、逻辑判断、语言理解、工作记忆等多种分布在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功能。每个脑区活动时都有上亿个神经细胞协调活动。只有这些区域都顺畅地紧密合作时脑子才好用;而当某些神经线路工作不畅时,就会拖整个系统的后腿。对于个人来讲,身体健康的时候大脑更可能处于工作的最佳状态,整体的脑力也强。
对于不同的个人来讲,健康程度与智力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很多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却可能智力超群。比如,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一直被严重的脊髓侧索硬化症困扰,但这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并没有破坏他的智力,霍金由于行动不便反而有更多的时间来独自思考,因此想问题的深度远远超过绝大多数行动自如的人。
在历史上,大艺术家梵?高被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困扰,但有研究说,类似于强迫症的疾患赋予他独特的创造天才。因为这种疾患使他花大量时间作画,而且在内心的强迫下使用大量烦琐而复杂的笔触,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对于梵?高来讲,身体和精神都不健康,而其心理和生理的限制却能把个人活动的能量集中到某一方向,这种能力的聚焦可以让人达到常人所不及的高峰。
所以,在大千世界中,智力和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是没有绝对关系的。当然,有人还研发了一些所谓“聪明药”。
所谓“聪明药”,一般是指安他非命和哌甲脂一类的神经刺激剂。它们本来是用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但是,有一些正常人也用这些药物来临时提升脑力劳动的效率。比如,在考试前吃了此类药物可以明显提高成绩,在高强度脑力工作和有竞争压力的脑力活动中可以提高清醒程度、认知能力、短期记忆、辨识能力等。这些效果都是真实而明显的。
虽然是禁药,但能突然使人变得非常“聪明”的药物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偷偷使用这些药物的现象逐年增加,特别是在面试、赶工,或“一考定终身”之类的紧急情况下临时抱佛脚。
安他非命和利他林是怎样使人变“聪明”的呢?控制大脑清醒和愉悦的程度靠脑干中分泌的多巴胺、五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安他非命的作用正好是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所以少量服用后会产生欣快感。同时,它还会促进脑内另一种化学物质——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能加强人做事的动机感,特别有利于改善枯燥复杂的脑力活动。利他林作用于五羟色胺。五羟色胺也使人愉悦、动机提高。所以利他林也是常用的脑力增强剂。
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同时运用认知、逻辑判断、语言理解、工作记忆等多种分布在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功能。每个脑区活动时都有上亿个神经细胞协调活动。多巴胺、五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可以让各脑区都运转良好,产生思如泉涌、如有神助的状态。
安他非命和利他林都有很长的使用历史,在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医疗实践中大规模使用,只要是在医生管理下合理使用,还是安全和有效的。那么这些“聪明药”为什么没有被推广到学校中去呢?这是因为它们都是作用强大的药品,又主要作用于人脑,使用失当造成的长期危害可能会远大于短期的智力增强。
虽然它们对增进脑力非常有效,但在生理上的安全性尚不清楚。人脑中各种化学物质时时处于精巧的内平衡,一切改变这些平衡的药物都可能造成长期而不可逆的损害。另外,这些药物对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的远期效应还不明确,有导致精神神经疾病的危险,比如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症等,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猝死等严重生理疾病,尤其是长期使用会出现滥用的情况。因此,“聪明药”如果不是在医生严格指导下大规模使用,其危险性是很高的,切不可为一时的收益影响一生的健康。
通过这个讨论,我不能肯定自己知道了智力是什么,但我肯定知道了,智慧不是什么。思考推理联想及创造,这些都被我们称为智力的因素。但是,真正决定我们观察事物真相的智慧,也许与这些名词没什么关系。
“也许,追求直觉与洞见,与上述分析,都没关系吧。”万老师也不企图去给智慧设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