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下山最后一站,佛塔寺,这里要举办上午与下午各半天的讲法开示活动。今天上午,给我们讲解的法师,却是大有来头,据说他在哲学与形而上的研究与著述,已经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还被邀请到北京的著名高校,进行过演讲。

    上午的演讲,规模比较大,是在广场上进行的,我粗略看了一下,这恐怕容纳了将近两千人的队伍,利用扩音器,听得很清楚。而法师本人的情况,还没来得及打听,演讲就开始了。

    这种大型活动,必须按规程进行,不容许有半点差池。万师兄自从上次在虚云禅寺听了那位学僧的法会后,一路上都很沉默。那次演讲,对他冲击很大。

    主要是法师太高明的逻辑能力及理论分析水平,让万师兄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地步,看到差距,懂得谦虚,这是万师兄的本性,他是一个学者,尊重知识,自我消化,是他踏实的地方。

    而今天,虽然这位法师也被学术界重视,但讲的,却是我们普通人遇到的基本问题,甚至说更偏重于实践。

    这位大师毕竟是在大学讲过课,今天面对如此之多水平参差不齐的听众,当然利用了大家最容易理解的讲课方式,并且讲解了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

    一个好的演讲是按受众的接受效果来评判的,理论深浅,倒在其次。

    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爱的问题。我偷偷看了看小胡,他正与小戴挨在一处,听得很认真。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很爱自己的家人,你很爱自己的孩子、妻子,不是吗?你会带她们去吃他们喜欢的披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从不忘记给他们买礼物,在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扮怪物尝试改变他们的心情。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这就是爱,大概没有人会说这不是爱。

    根据佛法,在我们证悟之前,我们所有的爱都是基于自我。或者说,我们所有的爱都需要回馈。当我们给了对方一个吻,我们至少希望也得到一个同样的吻或是其他东西。

    我想稍微谈一下我们基于自我的爱与无我的爱之间的差异。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我们事实上一直在计算。对家人,对朋友,对我们的爱情。

    自我一直没有安全感,它非常缺乏存在感,为此他需要不断的通过他人、外境来摄取存在感。为此我们建立家庭、学校、政府、医院、养老院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以获取各种不同时期所需的安全感。

    在你出生的时候,你有爸爸妈妈,他们是你最大的安全感的at。当你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你就会找他们要。当你长大了,你的爱人会给你最大的安全感。当你发现他已经不爱你了,你会寻找另一个安全感的来源——另一个爱人或是孩子,让他们给你新的安全感。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我们如何从家庭爱情来获取安全感。这两者在我们生命力所占比重非常大。当你认为你在爱的时候,事实上,你一直在试着维持收支平衡,我指的是爱情上的收支平衡。当然不是完全指金钱,它的范围非常广,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每天都亲吻你的爱人,而他从不主动亲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觉得不平衡。你会怀疑他对你的爱。我指的是类似这种收支平衡。

    假如你付出十块钱的爱,那么你是否要求对方至少付出八块钱的爱。如果对方付出的爱只有五块钱你就会非常生气,但你会试着告诉他你付出的是十块钱,因此他不能只回馈五块钱,但通常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争吵。我们吵嘴的时候都会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可你呢?

    这表示我们一直在计算,试图维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连最纯洁的爱情也未能免俗,因为我们有自我,我们需要喂养自我。这让我们无法专心的爱,无法心无旁骛的爱。我们和对方拥吻的时候手里都拿着计算器。

    家庭或爱情是一个我们最不希望出问题的地方,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可以不断从中吸取安全感的来源。但他同样很危险,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调到安全模式,但总是会有意外跑出来打破我们的安全错觉。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爱情或家庭方面收支不平衡,我们所得到的就是不安全感,我们的自我感到威胁。

    想想看,所有的家庭矛盾,所有的爱情问题都是因为感情方面的收支不平衡。你给了他十块钱的爱,可他呢。他好像完全不知道,他至少应该给我六块钱吧,可他给我的最多只能算两块钱。无论是对我们的男朋友、女朋友,还是我们的先生太太,甚至对我们的父母子女,我们其实都是这样的。这就是基于自我的爱,这种爱要求回报,它从来不是无私的——掺杂自我的爱从来不是无私的。

    我无意声讨这种爱。身为未证悟实相者,即使我们想,我们也不可能有超越这种爱的爱。但我不认为这是真的爱,这种爱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真正考虑别人的感受。它以对方的付出来决定自己的付出,这是交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家庭关系老是这么紧张。总是出各种问题。因为我们并没有真的爱过任何人,你有完全不需要回馈的爱过任何人吗?不管他做什么都丝毫不影响你对他的爱?我很怀疑你们中有任何人有过这样的爱。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的女朋友不高兴,我们会表现出很关心的样子,那不是因为我们爱她,那是因为作为我们身边的重要人物,她的不开心早晚会波及我们自己。会搞乱我们的计划,我们晚上的计划可能就泡汤了。我们很怕这种麻烦。这只是我们为了避免自我受伤采取的措施。

    如同多数父母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肩负荣耀家族的使命。这其实是全然的自私。我不认为他们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过。他们不过是希望让孩子满足他们的自我,重建他们失败的人生。

    在爱情里,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对方全然满足我们的自我。我们之所以爱对方,因为对方爱我们几乎像我们爱自己一样,我们在他这里可以体会自我被全然满足的快感。但好景不长,很快,因为对方也是自私的,他来我们这里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自我。

    因此,当最初的冲动慢慢停滞下来之后,双方都开始看到对方的一点真面目。那时候双方都开始要求对方提供不少于自己的爱的爱,这是潜规则,你当然不会说:我给了你这么多,所以你也必须给我这么多。但没有说不代表你没有想。一切都心照不宣。

    双方关系最佳时期可能就是双方收支比较平衡的时期。但很快,我们被其他事情分心了,其中一方可能不能及时提供对方所希望的那么多爱了。这个时候,另一方就会感觉不安全。争吵就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发生在我们的爱情和亲情上。

    如果双方收支已经到了差异巨大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建立一段新的感情以维持自我的养料。这就是我们的爱。我们是这样的人,即使我们在墙上画了一朵花,我们都会希望它得到别人的关注,每次路过我们都会提醒其他人:那是我画的。因为我们有期待,我们期待收到几句赞美。

    我们在这里猜想一下圣者的爱,依据佛教的理论,如佛陀一般的圣者已经证悟无我,他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被满足。因此,他不需要通过结婚,或是建立家庭,结交朋友来摄取安全感。他呆在黑暗里也不会怕黑。他也不需要电影音乐来娱乐自己。

    想象一下没有自我的人,他没有自他分别,他不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我们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无非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这些重要的角色,我们的自我的大部分食物都由他们提供,因此经营好与这些重要人物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成就者,他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因为他无需从他们那里获取自我的食物。

    一个完全无我的人,一个视你如他自己的人,他爱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样化,但他最关心的当然是让你获得和他一样的解脱。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顿,可能给你讲佛法,也可能和你讨论女人,只要可以将你导向解脱,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种回报,因为他没有自我需要被餵养。他不需要计算付出的爱和收到的爱是否均衡,因此他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我们假模假式的爱。

    我们当然不是圣者,我们都是普通人,包括我,包括在坐的各位。但我们如何观察哪种爱更广大更无私呢?

    有一个标志,就是随喜的能力。别人哪怕有一点好处,都要赞叹或者发自内心的欢喜。这种欢喜所表达的爱,可以说是推广到外面的所有人了,这就是去掉自我,无私之爱的开始。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随喜的功德。

    随喜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只是嘴上随喜是没有福德的,只有从内心里真正随喜他人的功德才能得到同样的利益。

    别人做善事好事,自己的心里能真正随之欢喜,自然而不造作,好比一个母亲特别执着自己的孩子,特别希望孩子有出息,当有一天孩子成功了、升官发财了,母亲一定会随之欢喜雀跃。只是这种随喜是自私的,不是此处讲的随喜。

    众生做了善事,得到了利益,有了改变;或道友真有功德,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上师表扬了,认定为辅导师、法师了,虽然自己没有善根和功德,没有得到上师的表扬,也没有被认定为辅导师、法师,但是自己心里还是特别欢喜:太开心了,今天我要多吃点,多做点菜,这叫随喜。这种人一定是放下了自我的人。如果尚且有自我的观点,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生起这种心,所以随喜没有那么容易。

    “随喜、随喜……”你也随喜,他也随喜,实际上都是嘴上的功夫。随喜是好事,但是否是真的尚需考量!是表里如一吗?你们随喜太多了,所以让我产生了怀疑:我修了这么多年还随喜不起来,这些人怎么这么能随喜呢?你们说随喜的时候,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随喜?没有吧!不嫉妒已经“阿弥陀佛”了,背后不诽谤就可以给你磕头了。

    其实,很多人的随喜都是假的,如果真能做到随喜,也是放下自我的方法。尽管我们现在做不到,但也要学,尽量如法随喜,哪怕能做到一两次也可以;无法对所有的人随喜,对身边最近的人随喜也可以。这样慢慢学,慢慢练,真的就能生起随喜心,这也是一种方法和窍诀。

    若真的生起了随喜心,就像孩子升官发财了,母亲也心生欢喜一样,这样得到的利益是相同的。如果他欢喜你也欢喜,就一样了。只有你心欢喜、快乐了,这才是真正得到的,其他都是身外之物,有无、得失都是暂时的。

    我们生活、工作、修行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快乐,若通过随喜开心了、快乐了,这是一种殊胜的修行。不能轻视随喜,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果能做到,说明你已经战胜了自我,那你的开心快乐都是恒常的。

    但是,随喜这种能力并不是你可以装出来的,因为不避免的嫉妒、烦恼与嗔恨,总会偷袭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积累了太多的负面能力,需要有一把扫帚,来清扫它。那么,这个扫帚是什么呢?我的建议与体会,就是念佛。

    当然,方法很多的,有参禅的有闻思修的,经典上讲述过二十五种修法,对大家来就,比较容易掌握,比较得力的,我给大家介绍,念佛,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修。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三个问题。

    真正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很不错,很清净,是一个善人,很有功德。我们的眼睛常常看别人这样不是、那样不是,很少回光返照自己,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状况,要了解自己很不容易。

    我们一天到晚妄想杂念纷飞,一弹指有90个生灭,每个生灭里面又有900个念头!这念头由于非常的急,我们都感觉不到,就像一个旋转非常湍急的激流,我们看过去还很平静,实际上它旋转的很厉害。我们的念头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讲修道,修道就是修心,修心修什么?就是修念头!我们一天到晚知道自己在打什么念头吗?我们都是学哲学的。原来讲我们要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些都是谈一些概念,没有实质的内涵。你自我到底是什么?首先问有没有一个自我,有没有一个实质!你自我分解出来,就是一些念头在那里组合,这些念头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1999年开始曾经做过这么一个修行项目,原来我还没有出家,就有一批学生,也是大学生研究生,信佛的,我们就找一个试验,来做十天念百万佛号的实验,一个人一间屋子,带卫生间,送饭过来,不看一行书,不讲一句话,也不见人,你就十天的闭关,给你送饭进去,但是你可以随便怎么修行,给出一个任务,1天念10万声佛号,10天念满100万,你想什么时候睡觉都可以,但是你必须把这个佛号念完,我们做这么一个修行。

    对这个修行我在1999年自己先尝试做过一遍,那时受世界末日说法的影响,当时各大媒体传这个世界末日又是诺查丹玛斯等等讲的人心惶惶,与其在这里惶惶恐恐倒不如找个地方去念佛。

    当时有座寺院的当家师说他提供方便。我就利用暑假就去念了10天,当时那位当家师陪着我一块念,我们在一个楼层里面就我们两个人,他一个房间,我一个房间在那里念了10天,念了10天才发现修行是很不容易的,一念佛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很难念下去,障碍很大。由于我们这些文化人喜欢看书,一旦把这些书全部放下来了,各种障碍就涌现出来了。

    当时我第一天就念了4万声佛号,感觉就这样下去就是一个月都难以念下来,所以我当时也就发大心,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开学迟到,我也得把这100万念完,绝对不能退却。结果第二天念到了6万,第三天恢复到每天念8.8万,结果念了12天才把这100万念完。

    那这12天的念佛,给本人确实有一个很大的教育。我才知道了自己是吃几碗饭的,平时还认为自己还能看点书、讲点东西,那时我在中国佛学院讲净土宗,我也已经讲了5年,我光讲净土宗就是5年,在这之后我觉得我还是水平很差。

    首先从念头上来看,知道自己是什么念头了。平时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黑箱,因为我们的眼睛都是看外面的,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向内去照的,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念头是什么,现在当把外缘截住之后,就向内看了,向内看如果你不念佛号是很难看清楚,这就像一个黑屋子里面,突然有一线光亮进来了,是透过这个光亮才知道了自己的念头是什么。

    你看看我们这个屋子,你说有灰尘,看不到灰尘,如果窗缝中有一丝阳光进来,你透过这个阳光你才发现灰尘很多嘛。所以我们知道灰尘很多,还幸亏有着一缕阳光进来。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自己有念头,知道自己念头是什么,还幸亏有这六字洪名,他像一道探照灯的光束投注到我们的内心,然后你借助探照光束来看自己念头,那么念头变换为生、住、异、灭这四个过程,乃至于这一念是贪、淫欲的念,瞋恚的念、杂念、恶念,还有自己平时没有想到,回忆到的事情都翻起来了。平时的冤家对头、对不起的,都涌现出来了等等这些,才知道我们众生内心的每个念头是非常的污染的,我才相信了《地藏菩萨本愿经》那两句话“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我们的念头都是罪恶的,现在我们很多人你说他,他常常觉得我这人不错呀,我这人是很善良的人呀,我这个人很清净呀,哎呀!这些都是没有经过起码的心境上训练过的人,他才能大言不惭地说出这句话。

    为什么越来越有修行的人他越来越有惭愧的心呢?他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什么,知道了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的污染、知道了自己的罪恶,这是他的进步。他才会有惭愧心出来,他才会有忏悔意识出来。

    所以在这个念佛当中,我也感觉到这个名号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在一天十万声的佛号当中,你念这个世界上任何佛号都不可能把持得住,那个妄想念头波翻浪卷,佛号就像一叶小舟,随时要倾覆、颠倒、埋没下去的,但是这句佛号跟我们自性的能念的功德耦合起来,它的力量很大,它不会打失,一但我们紧紧地咬住这句佛号,这种波翻浪卷的心就会慢慢地慢慢地平静下来、平静下来。

    等到平静下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个佛号能够使我们产生喜悦,甚至念得心比较清净的时候,连时间的感觉都会在改变,有时候觉得一分钟的时间都会念很多句的佛号,或者这一阶段的十天它就像一刹那会过去。

    最后,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念诵佛号,伴随着那一阵阵钟声,佛号之音如同法雨,开始从我的内心出发,浸透皮肤,有一种震动的感觉。

    我的心,跳了一下。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百二十八章 心爱与念佛-隐,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笔趣阁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