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老法师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了。以他那么大年纪,还要保持精神饱满的劲头,确实值得钦佩。

    万师兄问过我:“他以风烛之年,仍以雄风之姿,行苦口之事,way?”

    他这文言文与英语夹杂的方式,估计是为了故作幽默。按心理学规律,越是想表现什么,就越是缺乏什么。那么,他近几天,心情一定处于非常沉闷与紧张之中的。

    这几天他没怎么说话,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就非比寻常。要知道,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他是受了这老法师的刺激吧?不仅仅是少说话的戒律,更有可能,是关于世界观与认识论等基本问题的反思,才可能让他这种自信的人,独自轻抚心灵的伤口。

    对一个人人生观最好的摧毁,是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真实地展示在他的面前。这位老法师,一生并没有学多少学院派的知道,只是勤恳地烧香拜佛,劳动打坐,听经参禅,而理论水平之高,实际操作能力之强,完全超越了万师兄的理解范围。

    “大概有几个原因吧”我分析到:“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虽然还健康,但骗我们的动机是没有的。况且,哪有这么激情的骗子,在不追求回报的情况下?就为这庙子提供的菜包子?”

    我也以幽默对他。我并不急于说原因,以万师兄的智商,肯定也能够猜出我将所说。最大的可能性是,老和尚因为年岁已高,只是想把他所证实的东西,无保留地留给下一代,怕我们走歪了,所以苦口婆心。

    所以,面对真知,我们都必须严肃。

    “大家也听说我将要回去了,回哪里去,我怎么知道呢?年纪大了,都是苦恼的人。在山上在庙里或者死在路上,作不主的时候,才晓得什么叫苦啊。”

    他这一开口,仿佛很伤感。其实,如果他本人都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怎么可以给我们上课呢?估计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你们如果不努力,终会遇到我所说的这种苦的。

    “昨天晚上,就有许多人来我的房间,有说好话的,有要拜师的,有问法的,有求解的。前两样,就不要来了,当时我也不理会。后两样,各人有各人的情况,这里不重复。但是,大家为法而来,我尽其所知,给大家的,也不过是圣人牙慧,没什么稀奇。”

    珍惜机会与时间,看来,有的人,做得比我们好。同样是朝山过来的人,差距咋这么大呢?

    “我觉得,大家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打好基础,或者说身体的基础,再到心理的基础。另一个问题,是问真消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就好比起点与第一个终点,非常重要,这两点确定了,你可以走一条最便捷的直路,少些曲折了。”

    老和尚不要太数学,把直线的定义都运用了。

    “当然,路上会遇到假消息,如同假古董中,有贼光。注意啊,偶尔放光,有可能是贼光,不要相信。所以,要跟大家形容一下,真消息是什么样。至于基础嘛,前面我提过,就是守息入定,我再细说一下这个数息关。”

    看样子,是要先教具体操作方式了,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有人说,这好像是天台宗的啊?你是禅宗的啊?你怎么教这个呢?你不专业啊?菩萨们,你们想一想当年的誓言:无边法门誓愿学,是跟谁说的?都是成道的法门,为什么不可以学呢?况且,我本人修这个,也是禅宗师父教我的,我练起来,最得力的,受了它如此好处,怎么敢私藏起来,不教给大家,掩藏前辈的功德呢?”

    其实,就是禅宗也是有五六个宗派,所有宗派,都是为了成佛。只是方法与重点不同,倒并没什么冲突的。虚老和尚号称一肩五叶,就是他一人,要传承五个宗派,就是这么牛!

    “在佛陀时代,是把数息观和不净观看作是进入禅门,进入修行的二甘露门。我们众生处在热恼之中,要用甘露法雨来消除身心热恼,获得清凉自在。要获得清凉自在,就一定要修这两个法门当中的某个法门。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的我们,也还是以修数息观为最稳妥。”

    不净观容易让人厌世,在如今工业社会,人的异化速度之快,导致因心理原因厌世比例很大。不净观这个法门即使不推广,社会上就有这么多洁癖,如果推广,有可能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所以,数息观稳妥二字,不是乱说的。

    “在正式修习禅定之前,首先就要调整我们的身体,行住进止,动静营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动,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平常的一切活动,要尽量地安祥安静,大说大笑大闹,心很容易散乱,所以在平时,就要动止安祥,寡言少语,说话低声。在打七当中,我们只交流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心得无关的话,无关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说,也不要去想。这样,我们这七天才能真正过得很安静、很清净、很有收获。在这专修的过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犷,要安静。智者大师说: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行为粗犷,气息就粗犷;行为很安静,气息也会调柔。”

    果然是为打七准备的,还有几天预习,要不然,到了打七那里,估计憋不住的人,会干扰修行。

    “呼吸一共有四种状态,所谓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风的状态,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气。只有把风、喘、气调整到息的状态,那才是达到了调息的要求。书上讲:守风则散,意念守在风的状态,心就容易散乱;守喘则结,守喘,气息就不顺畅;守气则劳,意念放在气的状态,心就会感到很疲劳;守息则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够进入禅定。”

    这有意思,如果一个学中医的来听,估计更有效果。

    “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很繁琐,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不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让呼吸从急促而变得缓慢;第二、让短促的呼吸逐渐深沉下来。一般地,我们的呼吸到胸口就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会快,深了它就会慢。短、促、快、浅、粗,把这几项避免了,调整过来了,呼吸就会逐渐变得长、缓、慢、深、细。如果呼吸成为一种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的状态,那就是达到了息的状态。”

    应该是先用腹式呼吸法吧,我就是这样入手的。

    “这里所谓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状、守住息的状态。守息则定,守息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四句话的中心点,是要放在守一不移这个具体的方法上。而这个具体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调呼吸上。呼吸调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体健康,工作会提高效率,学习会提高记忆力,我们做一切事情,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达到智慧开朗、身心解脱这个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信心,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他提到专注度,制心于一,就是绝对的专注。如果不排除呼吸的干扰,肯定专注不起来。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就问吧,关于这个法门的事。”法师看了看大家,喝了一口水。

    此时有一个站起来合什作礼,然后问到:“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观呼吸?”

    法师说:“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呼吸。因为呼吸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我们之所以还有生命,是因为有呼吸。没有呼吸了就没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当然也是最难把握的。你坐在这里怎么调呼吸,走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调,睡觉也可以调,工作的时候还是可以调。所谓安住当下,总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所以呼吸也就在何处。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就只是这口气!这口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

    这个回答很巧妙,但法师好像是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估计只有过来者,才如此自然吧。

    又有人问:“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观和观自在菩萨的的观是一样的吗?或者一个是方法,一个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法师答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般若,是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门的观,有很大的区别。数、随、止、观、还、净是一个过程,净以后才是观自在,还不是一个结果。结果应该是度一切苦厄”。

    这一段,可以用来作理解《心经》的注解了。《心经》是最短的经典,但也最难以理解。

    有人问:“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法师只回答了一句话:“不离有漏修无漏。”

    这个问答,我都无法理解,不知道,问话的这个人,功夫高到什么程度了呢?还是故作高深呢?法师为什么如此简洁,不加解释呢?

    “好了,大家对这个问题,可能已经了解了,关于数息,方法就那四句话,如果还有问题,可以问刚才最后一个提问者,他本人这方面已经修得很熟练了。”

    大家纷纷回头,再次看向那最后一个提问者。原来怀疑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他穿着绛红色的袍子,但还镇定,在众人目光下保持镇定,倒也了不起。

    “关于第一阶段的目标,开悟,大家就没话要问吗?什么是真消息?来了怎么办?这恐怕才是将来打七要追求的吧。”

    对啊,差点把大题目忘了。于是又有人站起来请法。他问到:“真心显露的时候有没有伴随现象?”

    相当专业了,这个问题我想都想不出来。也不敢问这种深度问题。看样子,我们这人群中,确实还是有高手的。

    “怎么说呢,真心本来是没有什么形象的,说他没有形象在《心经》里说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他是一气无到底,把这一切你能够感觉到的,有相的,有显的,都把它否定掉!这就是真心!那么这个真心的境界本身呢,如果我们现在说按佛经里的来比喻,真心有没有什么境界呢、真心对我门来说是一个开悟的境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有一种现象。”

    他停顿了一下,我们保持安静,知道最好的两面,即将从他口里出来。

    “我本人的事我不说,我也没本事。但过来人跟我讲过,真看到真心的人可能有两种境界:一种人非常高兴。无始劫来的妄想颠倒,从此不再忧患了,这个贼王全部赶掉了,家里可以安稳的睡觉,觉得很踏实。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他有这种心态出现。”

    这是不是书上说的那种,如十字路口,找到亲娘?

    “另一种人呢,他正好相反,无始劫来一直执着有个我,现在这个我没有掉了,他很恐惧,心里升起一种悲哀的感觉。你看一生想要名呀利呀的,结果发现这个名利不是你想要的,根本要也要不到,它根本就没有!不是那么回事,就像梦里想要的一餐美食,你在梦里想要一件美丽的衣服,结果在你醒过来后觉得这好的衣服怎么就没有了呢!它就有一种失落感。但是呢它心里很安,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没有我他会觉得很安,这是一个基本伴随现象。”

    为什么要说伴随现象,因为真相无法说出来。所以,用伴随现象的出现,来确定真相的性质,在学术上,最有用最常见。

    “对于其他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呦。比如说你有禅定的境界,去了我执后他会觉得心更空,对于禅定的觉受就更加明显更加容易,这是其他的一些附带现象。但从根本上说,不能用那些附带的伴随现象来衡量你是否明心见性。真心显露的时候用它本身的境界来说是没有任何现象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点。”

    这就是说,有了并不一定可以确定真相,没有,就可能是假像了。不是等式,是交集的关系。

    又有人在问:“在一念未生时和之后怎样用功?”

    这个更有价值,没念头生起时,是不是什么都没有?此时,该怎么办呢?就像在太空漂浮,你站不稳,怎么办?

    法师是以反问的形式,开始回答的。“在什么之后呢,是在一念未生之后?!如果说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就这样“,三个字,就这样!”

    “你现在一个念头都没有了,是找住了这个一念未生的感觉,并不是让我们的念头从此再不起来。用一个简短的比如就像我们看蓝天,天上有很多的白云乌云要过来,我们一直看不到蓝天,现在呢我们要让白云乌云暂停,停住了我看到了蓝天,然后呢你就把看到蓝天的哪个感觉确定下来,哦,那就是蓝天,这不是白云,然后这白云再过来,你也只注意白云背后的蓝天,你全部的感觉就只注意背后的蓝天,也就是说你一念不生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面,你再打个妄想,诸位你现在可以试试看,妄想过来就像别人一样,在妄想的背后你没注意看,他一直来你一直看他的背后,于是所有的妄想都与你无关了。这就是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功夫可以作成片的原理所在!”

    这一段很长很细致,因为这事关具体操作时的态度,如果这时态度错了,一切操作的方向就错了。

    “那么禅宗讲参话头,念就是话头,看住了这个话头,如果你有念来了呢,你就马上让他过去,过去了以后你还是注意这个念头没来时的样子,这个念头过去后你心里也感觉没有念头的样子,要去感受这个没念头时的感觉。比如现在大家可以感觉没念头时的感觉,很清楚没念头。当你感觉没念头了,明明白白了,我说:12345,12345我讲了后,你心里还是没有念头。”

    这不是指南了,几乎是现场训练。当然,点到为止。

    “当你说:我们要去干嘛呢?啊这个念头过来了,可你心里感觉还是没念头。是这个样子,就是在你哪个没念头升起的时候的哪个感觉,很清楚来就来了去就去了,是这样的去用功。功夫容易成片。你不要以为要一念不生,把这个念头看成是怨贼似的,有一个念头来了就害怕,甚至好的念头高兴,坏的念头觉得很难过,那就是没有在一念未生前用功了。就是没有在根本上用功。还是在妄想上去转了。不要在妄想上去转,看住他就行了。这是一念未生之后的用功的情况。”

    原来在重庆上网时,看网络中话题的评论,有一种评论方法。“你评论字数最多,我就信你吧。”今天,关于这个问题,用功的具体办法,老和尚讲得最多。原因是,它与打七关系最直接,很重要。

    “我刚才讲拿掉哪个不正确的就见到了本性,对吗?这是指桶底脱落吗?对!一念不生的这个地方其实就是桶底了。我们用第六意识这个妄想一定要持咒用功,不断加固这个感觉去专注呀,让功夫成片,就是在桶里给他施加压力,增加水增加石头,压力增加到一定的时候,他功夫成片了后就桶底炸开,这是桶底脱落。”

    说到最大问题了,这是非常大的根本问题。“根尘迥脱事非常!”

    “这个桶底脱落在教下呢教根尘脱落。根尘脱落有两层境界,大家可以稍微知道一下,第一层境界是你的根和尘两个脱开了,根和尘脱开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六根不随六尘上了。但是你保留了六根的原状,就是保存了我能看我能听,我能够明明白白,甚至呢我能够不打妄想。他保存了这样的状态,这个就是黄檗祖师说的:根尘迥脱是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再次遇到到这首诗,想不到,诗中所说的事,是如此具体如此丰富。

    “就是根尘迥脱,根就是根尘就是尘。非常清楚就是迥,脱呢,就是两个脱节了,根尘以往是勾结的,从此把这个结打开了。这是一种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紧把绳头做一场,绳头就是打结的绳子,这个绳头在那里呢,这个绳头就是意根!因为六根追逐六尘他这个原始动力就是意根,比如说你的眼睛有看到的感觉完全是因为有这个意根陪伴他而起的,所以呢五根没有了意根跟他在一起,你眼睛看前面的东西,你不会有任何的分别作用。眼睛一看前面,前面的东西看的很清楚,但是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好坏判断等等,也没有任何名字。你就只是这样看着,这就是根和尘对上了,但他们没有产生实,没有分别。这就是根尘脱落的状态。”

    详细解释这首诗,原来这么多名堂。所谓迥脱,其实是意识不参与感受,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

    “如果你意根掺入了以后你就会:哦,这是红的,这是我的,这个很好,哪那个不好等等,所以妄想就出来了。意根就是这个绳头,所以心只专注在这个根上面,尘跟你无关!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的法门也是从这里下手。就是你的耳有能听有所听,能闻的是耳根所闻的是声尘。那她怎么办呢,就是初于闻中,能闻的时候入流忘所,入流就是我的耳闻耳根进入了声闻,声音是一直在变化的,一直在流动的,没有一个声音是停留在那里的,眼前的物质世界也同样,就是五根所面对的都一样,都是刹那刹那变化,他们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流。那么入流呢就是让我的这个根进入了这个尘,我们也去听,也去看,就是把这个看到的听到的都忘记掉,这就是忘所。”

    现在看来,如果没有具体的修持功夫,要理解什么经典什么法门,简直就是个笑话。

    “这样就根尘脱开了。这一脱开呢就找到了自己根的地方,根找到了之后就是第二个境界,根和尘两个都要脱落。也就是说根也是一个生灭法,我要把这个根也脱落。因为这个根有我执。进一步功夫成片之后能把根脱落,这就是:桶底脱落了。所以根尘脱落在修行上很重要。就是先把尘脱开,然后把根看住也脱开。”

    又有人问得大胆:“师父,那这样,跟死人差不多了?”

    法师笑到:“扔掉了以后你的人还没死呀。是不是,我们还坐在这里呀,还能讲话呀,这是什么回事呢,你的根还在呀,你的心不是把这个根扔掉了吗,你的根为什么还在呢?你的根还在是什么力量呢?就是你的根性在这里起到作用了。根性就是我们的佛性了。就是在六根门头放大光明的就是我们的佛性。不是别的东西。这就是根尘脱落在修行上的一个境界。”

    今天,我好像明白了很多事,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问答都好像都是高手,有意安排的?

章节目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洪山诗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问答课-半,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笔趣阁并收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