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他的驱动力是什么?”
“就是结果导向。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解决生死问题。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最为迫切。他一直以为,以他的身体条件,死亡可能随时到来。为此,必须争分夺秒地解决这个问题,达成那个结果。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驱动力,最为直接和强大。如果你从钱师兄的行为来看,就很明白。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冲着那个结果去的。只是努力,全力努力,这就达成了另一种状态。”
他又停顿了一下,我却关键起来:“赶快,把话说完!”
“专心”万师兄重重地强调了这个词后,继续说到:“他才是制心一处的人,只为了解脱生死,别的东西,想都不想,所以得到了消息。他的经历,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从知识优越感来说,钱师兄肯定比我们更为优越。他不是排除了优越感,是他从来就没有过。我们对知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用来储存知识点的,文科生用得比较多。第二个部分,是用来分析整理知识的思维能力,是用来处理知识的。
所以,平时我们有个说法,叫“文科生占内存,理科生烧主板”,对两者学习的差异说得比较形象。
而钱师兄,他在学佛时,根本就没有用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因为他知道,他所从事的修行专业,自己以前的知识根本就用不上。那么,他就回到学习知识最原始的目的去了:解决问题。
人类文明,大家总认为是从有文字开始。这是历史与考古学上的权威结论。但是,不要忘了,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与进步中,最大多数知识的积累与取得,那时候是没有文字的。况且,有文字又怎么样?古代已经死去的文字,也有很多。包括国学大师季羡林,他所认识的文字,都已经无人使用了。如果没有他这种人把那些文字翻译出来,这种记录在文字上的文明,对今天,又有什么作用呢?
文字记载文明成果内容宏大,但绝对不是文明成果的全部。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把读书错当成取得知识与进步的唯一途径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王班长到了非洲,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在部队学会了种菜。毕竟,当时我们部队,连队都是有菜地,农副业生产,就是养猪种菜。这种根本没有在书上学过的知识,只是跟着老兵们干多了,也就会了。
谁成想,这种知识,让他在非洲还收获了大量的赞叹。他在自家别墅后院开辟的小菜地,黄瓜与番茄吊在架子上时,连来参观的当地官员们,都赞叹不已。有的酋长还亲自上门求教,求他传授种菜技术。
这种知识,是在实践中学过来的,是历代没有所谓文化的农民们,摸索出来的知识。而钱师兄,他学佛时,也是走的实践这一条路。不管经典怎么说,他懂得自己无法全部理解。于是,就抛下书本,直接跟师父学实践,不管是打座还是参禅,跟着老师父就对了。这就好比,农民的儿子跟着父亲下地,过了几年,自己也会成为合格的农民。哪怕他父亲是哑巴,不教他一个字,他只需要看着学,跟着做,就对了。
估计他懂了一个逻辑。他的知识与佛陀和那些历代圣人相比,肯定是少得可怜的。与其探究别人说话的真实意义,与参悟那不可泄露的天机,以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的。不如按这些圣人指引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态度,正是制心一处时的状态,也正是法露师在打七时,要求我们做到的。原来,钱师兄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就有这种态度有关。
“万师兄,看来,我们这种受优越感驱动来学佛的,就是用一个虚幻的东西在给自己制造障碍了。我觉得,不管是出于对知识的,还是其他什么的优越感,都是不必要的,它对我们没什么好处。”
万师兄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这种矛盾的身体语言,让人困惑。
“庄师兄,话也不能那么绝对。如果不谈知识优越感,只谈广义的优越感,在社会中,还非常重要,甚至,对于绝大部社会上的人来说,优越感如同空气,如果没有它,许多人,一天也活不下去!”
这个结论太惊人了。因为我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并且,即使这个优越感在社会中有一定作用,也不会那么大吧?万师兄这个严谨的家伙,怎么变得有些极端了呢?
“话过了吧,万师兄?”
“不,也许欠妥,但有道理。这道理也是我刚刚想到的,你知道,我们的对话与辩论,总会激发些莫名其妙的灵感,虽然这些灵感是水上泡沫与浪花,但也偶尔会反射出七彩的阳光,对不对?”
我们三人,包括小胡,在辩论中,思想会互相激发,最后产生一些灵感,我们试过的,有这个特点。这如同几股不同方向的水流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美丽的浪花。
但思想上的浪花本质上是虚幻的,因为它只产生于偶然的碰撞,并立即在条件变化后消失,它不稳定,没有自性。生灭无常的思想浪花,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但如果把我们看到的世界与社会,用佛教的观点来看,都可以认为是不真实的。但不真实,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毕竟,世出世间的真理只有一个,万法由心,真妄不二。
“好了,万师兄,不要说什么绝对相对的意义了,你这个结论,抛开佛教的世界观,就以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你如何证明它的合理性?”
“好吧,我突然想到的观点,你现在就让我证明,有点考验人。但是,我还有点证据的。只是从现象观察的角度来看,你发现没有,优越感,是安慰自我的必须品。如果自我不在优越感的不断安慰中,自我有崩塌的危险,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如果不是佛,那也不会是人,活不下来了。”
这是啥证明,这根本不是推论好吧。这好像一段感叹抒发,夹杂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说明白话,莫打飞脚”我赶紧提醒到。
“你要我从理论上先讲,还是从实际上先讲?”
“从你擅长的方向讲起吧,我听起来顺耳些。”
“好吧,理论上,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不说废话,先上结论:人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强化的。我们前面讨论过,人的行为与思想,有偶然性特点,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随时变化生灭。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实时感受这个变化生灭,并作出实时的反应,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自我意识,这个观点,你承认吗?”
这个观点,我当然承认,这是以前我们讨论过的。其中一个“实时”的概念,相当重要。在信息时代,我们知道,真正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连最快的光,都需要时间来传播,可以说,我们任何感觉,都是延后于事实发生的。所有思维,都是事后诸葛亮。
更不说行为了,当思维已经滞后于事实,而行动又滞后于思维。等我们对事实作出反应行动时,大概已经延后接近100毫秒了。原来学驾驶时,老师也讲过,从发现危险到判断到作出处置,人类最快方程式赛车手,也需要0.2秒左右的时间。
真正提出比“实时”更为绝对的观点,是佛教经典中的“一时”,一时是就当下。假如我们以“一时”这个当下的观点来审查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心这个自我时,发现,我们的感受与思维与行动是分离的,时间不同步,传递有差异,机制有转换,结合一统一。
按这个理论来看,我们的自我是分离的,就像女娲造人时,把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肌肉以及大脑,没有捏在一起一样。没有粘在一起的泥巴就只是泥巴,成不了人。
按佛教大师们的说法,只有圣者,才能够真实感受到,这种自我分享的“一时”状态,从而深刻体验“观法无我”的真谛。而普通人,总是想用某种理由,把这种时间的延迟性,捏合起来,组成一个并不存在的自我意识,让自已觉得自我的存在是真实的。
感受、思维、行动这三者本来不同步,也不同性质,也有失真。但我们硬要把它们当成是一体的东西,这就需要某种粘合剂来捏拢它,这种粘合剂,很多时候,就是自我安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自我安慰这种企图,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产生了妄心。以上,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中,人们是如何创造出一个自我的。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具体的花样。”
万师兄这些话,表明,他在对佛学的理解上,已经前进了很大一步。因为他提出“实时”的概念来说明“一时”,已经向圣者的方向迈进。这是他悟出来的,从而还激发了我。可以这样说,这次打七,虽然他没的解脱生死的消息,但他的理论思维能力,比以前,高了一个层次。
“我们得先承认一个大前提,在世俗生活中,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还是老马的定义最恰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称。自我如何定义?从社会关系中定义。说简单直白一点,就是从比较中来。对不对?”
我承认,目前,这个结论仍然是最严谨的。如果有人不靠与他人比较中来定位自己,大概只有极少数。没有社会意识的智力障碍者。或者超脱社会生活的隐修道士等。
我也说到:“对,人如果没有他人作为参照物,就根本无法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关系。没有社会关系参照的人,是无法确定本质的,也就是说,无法确定这个社会中的自我。”
“所以,推论一:大部分社会中的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与他的人比较。推论二: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是与他人比较产生的。”
对,这两点,看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如果不通过比较,就有自我意识,那是孤独症患者,难以独立生存的。当然,每一个现代人,都很难独立人类社会而生存。
“既然有比较,就会有优劣。你发现没有,再自卑的人,在某个方面,都要确立某种特殊的优越感,如同我们老师,喜欢确立知识优越感一样。如果没有优越感,人们就会丧失自我,没有勇气,活下来的机率,就少多了。因为,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没有意义,尼采与叔本华已经证明过,我就不多说了。”
人生的本质,只有一个结局是注定的:死亡。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永恒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活着,过这种痛苦而没有希望的人生呢?需要优越感这个安慰剂。
“所以,知识优越感,在我们心中产生。当然,即使最底层的人,也会有优越感。人类从有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以来,就发明了一个通用的优越感,它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观念之中。”
“那是什么?”
“道德优越感。因为道德是一个心灵的标准,是不太好用外界的客观量化的,所以自由度非常高,人人都可以使用它。这就像你当兵时的武器,军用枪支很难得的,只有士兵才可以拥有。管制刀具是受管控的,屠夫使用起来也只能用于杀猪。但是,有一个自带的武器,人人都在用它,那就是拳头,因为人人都有。所以,练习武术或者拳击,是大多数人最便宜的选择。”
当然,这是常识,这个武器取得,不需要另外的成本。只要你是一个健全的人,就可以运用它,取得某种优势。一个拳头很硬的人,走在社会上,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够打赢全世界。其实,在这个热兵器时代,拳头的战斗力太弱。但架不住它来得便宜自然,是顺手的事。
所以,所谓道德优越感,其实是指自我意识中的心态。而人人都是有心理活动的,用起来方便。所以,人人都可以有道德优越感。
“穷人们最喜欢运用道德优越感,因为他们实在也买不起其他武器。”万师兄笑到:“乞丐们也会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也会在私底下骂那些有钱的,为富不仁。这只不过是嫉妒心肠的合理化,给自我安慰找个理由而已。”
这个安慰剂的发明,还有一个不合逻辑的推理。比如说,庄子很穷,但他很有道德。我也很穷,我就像庄子一样,有道德。其实,穷与道德并无直接联系,这个推论不成立。
这种推论,往往会得出很可笑的结论。比如花是红色的,花很漂亮。所以推论,凡是红色的东西,都很漂亮。所以,我为了漂亮,也得要穿红色。
与之相似的,知识优越感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大家崇拜爱因斯坦,因为他有知识。我也有些知识,大家也应该崇拜我,所以有我优越感。如果大家不崇拜我,那是他们道德有问题。
这个话题广泛而现实,我与万师兄总结了大量类似安慰剂的优越感话题。
比如地域优越感。香港是是富裕的,他们说广东话。所以,许多说广东话的人,都莫名地带着一些貌似富裕的优越感。总觉得,说北方话的人,都有些穷。其实,现实中,香港也有很多穷人,而北方,也有很多巨富。
比如知识优越感。在古代,能够吟点诗,说点之乎者也的人,是有知识的。于是,有的人,说话时喜欢转文,比如原来山果居的老板与那位喜欢传统文化的老将军。但是,在今天知识普及的明代,你能够背诵《静夜思》,并不能证明你有文化,更不能证明,你的知识比别人有优越感。
比如小众优越感。一般来说,最优秀的人或者最富裕的人,都是小众。但是,有人为了安慰自己,专门搞些小众的偏门,以证明自己卓尔不群。
这就分类就比较多了。比如专业小众,别人讨论音乐或者学习乐器时,大多是钢琴或者笛子等大众音乐,但这种东西学起来很难。有人在非洲某部落找了个别人很少看见的鼓,敲打起来,显得与众不同。在他的眼中,与众不同,就是高明的意思,这也是在揩小众优越感的油。
有人喝咖啡时,对服务员专门点那种很细分的专业术语,什么地方产的,什么工艺制作的,某个品牌很少被人说的,某个咖啡。显得自己越小众越专业,其实,这也是逻辑上有问题。
与之相似的,独特性是可贵的,但故意装出来的独特性,只不过是个优越感的驱动,自我安慰的药品。
以上所说的优越感作为安慰剂的方法,当然有些特殊。但现实中,更多的表现是,为了安慰自我。就夸大别人生活的缺点和自已生活的优点,来制造出优越感的假象。
比如看到当官的,内心羡慕得不行,但安慰自己时说,他当官的坏处比我多多了。他要是个清官,自己努力干事,好处得不到,像个傻子一样,老婆都不爱他。他要是个贪官,整天提心吊胆,怕被查,即使没被抓进去,活得也不舒坦。
其实,这种自己没当官,又羡慕嫉妒恨的人,不在少数。在我所接触的官员中,大部分的人,生活质量,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甚至是道德的,都比很多普通百姓高。
这种普通人夸大自己的好处。我虽然吃得不好,但是健康,粗茶淡饭对身体好。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我心安理得,不亏欠别人,不害怕法官找我。我虽然烦恼很多,但我无愧于自已和他人,我又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我道德好,菩萨保佑,下辈子,我会做一个当官的富贵人。
瞧瞧,道德优越感几乎可以给任何人兜底,并且,宗教让人们期待来生。对那些未经证实的来生,也可以成为安慰自我的优越感,好笑不好笑?
看到前面的例子,发现一个很怪的推理过程。原来是想证明官员与富人的不好,自己的好,来安慰自己。结果到最后归结到来生时,自己还是想做个官员或者富人。
这就叫自欺欺人。
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形式的安慰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我与万师兄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强化自我意识的优越感,不管怎么多,但最好用的,最常见的,是道德优越感。这种建立在妄心上的优越感,人们熟练到自已都当成真理的程度。
万法由心。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词。当我们在思维时,都已经脱离现实了,因为有时间差。现实已经变化,而我们还利用储存的回忆材料,用主板的评价机制,企图让它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以此欺骗自己,是一个整体。这是多么可笑!
破除自我意识,是学佛的最重要的一步。原来从理论上,这么好证明。
我跟万师兄对视了一眼,对我们的成果表示了欣慰。这会不会也是一种自我安慰?佛与菩萨们,该笑话我们了吧?
如果没有这些优越感来支撑这种幻灭的人生,人是不是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而这种优越感,被证明是虚幻的,那么,我们活着就是一个错误?
我正想到这里时,万师兄仿佛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们也不要有断灭的观点,前事与后心之间,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按经典来说,是缘起理论,不是妄想。所谓心外无法,观法无我,其实就是,把这种自我意识强化的安慰方式,变成对缘起真理的认识,就可以了吧?”
“你说了等于没说,这妄念是虚幻的,还是有意义的?”
“真妄不二。有时,最伟大的自我优越感,反而是圣人的特征。”
万师兄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很矛盾啊。假的东西,怎么成了伟大呢?
“就是结果导向。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解决生死问题。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最为迫切。他一直以为,以他的身体条件,死亡可能随时到来。为此,必须争分夺秒地解决这个问题,达成那个结果。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驱动力,最为直接和强大。如果你从钱师兄的行为来看,就很明白。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冲着那个结果去的。只是努力,全力努力,这就达成了另一种状态。”
他又停顿了一下,我却关键起来:“赶快,把话说完!”
“专心”万师兄重重地强调了这个词后,继续说到:“他才是制心一处的人,只为了解脱生死,别的东西,想都不想,所以得到了消息。他的经历,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从知识优越感来说,钱师兄肯定比我们更为优越。他不是排除了优越感,是他从来就没有过。我们对知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用来储存知识点的,文科生用得比较多。第二个部分,是用来分析整理知识的思维能力,是用来处理知识的。
所以,平时我们有个说法,叫“文科生占内存,理科生烧主板”,对两者学习的差异说得比较形象。
而钱师兄,他在学佛时,根本就没有用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因为他知道,他所从事的修行专业,自己以前的知识根本就用不上。那么,他就回到学习知识最原始的目的去了:解决问题。
人类文明,大家总认为是从有文字开始。这是历史与考古学上的权威结论。但是,不要忘了,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与进步中,最大多数知识的积累与取得,那时候是没有文字的。况且,有文字又怎么样?古代已经死去的文字,也有很多。包括国学大师季羡林,他所认识的文字,都已经无人使用了。如果没有他这种人把那些文字翻译出来,这种记录在文字上的文明,对今天,又有什么作用呢?
文字记载文明成果内容宏大,但绝对不是文明成果的全部。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把读书错当成取得知识与进步的唯一途径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王班长到了非洲,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在部队学会了种菜。毕竟,当时我们部队,连队都是有菜地,农副业生产,就是养猪种菜。这种根本没有在书上学过的知识,只是跟着老兵们干多了,也就会了。
谁成想,这种知识,让他在非洲还收获了大量的赞叹。他在自家别墅后院开辟的小菜地,黄瓜与番茄吊在架子上时,连来参观的当地官员们,都赞叹不已。有的酋长还亲自上门求教,求他传授种菜技术。
这种知识,是在实践中学过来的,是历代没有所谓文化的农民们,摸索出来的知识。而钱师兄,他学佛时,也是走的实践这一条路。不管经典怎么说,他懂得自己无法全部理解。于是,就抛下书本,直接跟师父学实践,不管是打座还是参禅,跟着老师父就对了。这就好比,农民的儿子跟着父亲下地,过了几年,自己也会成为合格的农民。哪怕他父亲是哑巴,不教他一个字,他只需要看着学,跟着做,就对了。
估计他懂了一个逻辑。他的知识与佛陀和那些历代圣人相比,肯定是少得可怜的。与其探究别人说话的真实意义,与参悟那不可泄露的天机,以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的。不如按这些圣人指引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态度,正是制心一处时的状态,也正是法露师在打七时,要求我们做到的。原来,钱师兄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就有这种态度有关。
“万师兄,看来,我们这种受优越感驱动来学佛的,就是用一个虚幻的东西在给自己制造障碍了。我觉得,不管是出于对知识的,还是其他什么的优越感,都是不必要的,它对我们没什么好处。”
万师兄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这种矛盾的身体语言,让人困惑。
“庄师兄,话也不能那么绝对。如果不谈知识优越感,只谈广义的优越感,在社会中,还非常重要,甚至,对于绝大部社会上的人来说,优越感如同空气,如果没有它,许多人,一天也活不下去!”
这个结论太惊人了。因为我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并且,即使这个优越感在社会中有一定作用,也不会那么大吧?万师兄这个严谨的家伙,怎么变得有些极端了呢?
“话过了吧,万师兄?”
“不,也许欠妥,但有道理。这道理也是我刚刚想到的,你知道,我们的对话与辩论,总会激发些莫名其妙的灵感,虽然这些灵感是水上泡沫与浪花,但也偶尔会反射出七彩的阳光,对不对?”
我们三人,包括小胡,在辩论中,思想会互相激发,最后产生一些灵感,我们试过的,有这个特点。这如同几股不同方向的水流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美丽的浪花。
但思想上的浪花本质上是虚幻的,因为它只产生于偶然的碰撞,并立即在条件变化后消失,它不稳定,没有自性。生灭无常的思想浪花,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但如果把我们看到的世界与社会,用佛教的观点来看,都可以认为是不真实的。但不真实,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毕竟,世出世间的真理只有一个,万法由心,真妄不二。
“好了,万师兄,不要说什么绝对相对的意义了,你这个结论,抛开佛教的世界观,就以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你如何证明它的合理性?”
“好吧,我突然想到的观点,你现在就让我证明,有点考验人。但是,我还有点证据的。只是从现象观察的角度来看,你发现没有,优越感,是安慰自我的必须品。如果自我不在优越感的不断安慰中,自我有崩塌的危险,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如果不是佛,那也不会是人,活不下来了。”
这是啥证明,这根本不是推论好吧。这好像一段感叹抒发,夹杂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说明白话,莫打飞脚”我赶紧提醒到。
“你要我从理论上先讲,还是从实际上先讲?”
“从你擅长的方向讲起吧,我听起来顺耳些。”
“好吧,理论上,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不说废话,先上结论:人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强化的。我们前面讨论过,人的行为与思想,有偶然性特点,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随时变化生灭。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实时感受这个变化生灭,并作出实时的反应,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自我意识,这个观点,你承认吗?”
这个观点,我当然承认,这是以前我们讨论过的。其中一个“实时”的概念,相当重要。在信息时代,我们知道,真正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连最快的光,都需要时间来传播,可以说,我们任何感觉,都是延后于事实发生的。所有思维,都是事后诸葛亮。
更不说行为了,当思维已经滞后于事实,而行动又滞后于思维。等我们对事实作出反应行动时,大概已经延后接近100毫秒了。原来学驾驶时,老师也讲过,从发现危险到判断到作出处置,人类最快方程式赛车手,也需要0.2秒左右的时间。
真正提出比“实时”更为绝对的观点,是佛教经典中的“一时”,一时是就当下。假如我们以“一时”这个当下的观点来审查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心这个自我时,发现,我们的感受与思维与行动是分离的,时间不同步,传递有差异,机制有转换,结合一统一。
按这个理论来看,我们的自我是分离的,就像女娲造人时,把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肌肉以及大脑,没有捏在一起一样。没有粘在一起的泥巴就只是泥巴,成不了人。
按佛教大师们的说法,只有圣者,才能够真实感受到,这种自我分享的“一时”状态,从而深刻体验“观法无我”的真谛。而普通人,总是想用某种理由,把这种时间的延迟性,捏合起来,组成一个并不存在的自我意识,让自已觉得自我的存在是真实的。
感受、思维、行动这三者本来不同步,也不同性质,也有失真。但我们硬要把它们当成是一体的东西,这就需要某种粘合剂来捏拢它,这种粘合剂,很多时候,就是自我安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自我安慰这种企图,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产生了妄心。以上,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中,人们是如何创造出一个自我的。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具体的花样。”
万师兄这些话,表明,他在对佛学的理解上,已经前进了很大一步。因为他提出“实时”的概念来说明“一时”,已经向圣者的方向迈进。这是他悟出来的,从而还激发了我。可以这样说,这次打七,虽然他没的解脱生死的消息,但他的理论思维能力,比以前,高了一个层次。
“我们得先承认一个大前提,在世俗生活中,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还是老马的定义最恰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称。自我如何定义?从社会关系中定义。说简单直白一点,就是从比较中来。对不对?”
我承认,目前,这个结论仍然是最严谨的。如果有人不靠与他人比较中来定位自己,大概只有极少数。没有社会意识的智力障碍者。或者超脱社会生活的隐修道士等。
我也说到:“对,人如果没有他人作为参照物,就根本无法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关系。没有社会关系参照的人,是无法确定本质的,也就是说,无法确定这个社会中的自我。”
“所以,推论一:大部分社会中的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与他的人比较。推论二: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是与他人比较产生的。”
对,这两点,看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如果不通过比较,就有自我意识,那是孤独症患者,难以独立生存的。当然,每一个现代人,都很难独立人类社会而生存。
“既然有比较,就会有优劣。你发现没有,再自卑的人,在某个方面,都要确立某种特殊的优越感,如同我们老师,喜欢确立知识优越感一样。如果没有优越感,人们就会丧失自我,没有勇气,活下来的机率,就少多了。因为,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没有意义,尼采与叔本华已经证明过,我就不多说了。”
人生的本质,只有一个结局是注定的:死亡。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永恒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活着,过这种痛苦而没有希望的人生呢?需要优越感这个安慰剂。
“所以,知识优越感,在我们心中产生。当然,即使最底层的人,也会有优越感。人类从有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以来,就发明了一个通用的优越感,它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观念之中。”
“那是什么?”
“道德优越感。因为道德是一个心灵的标准,是不太好用外界的客观量化的,所以自由度非常高,人人都可以使用它。这就像你当兵时的武器,军用枪支很难得的,只有士兵才可以拥有。管制刀具是受管控的,屠夫使用起来也只能用于杀猪。但是,有一个自带的武器,人人都在用它,那就是拳头,因为人人都有。所以,练习武术或者拳击,是大多数人最便宜的选择。”
当然,这是常识,这个武器取得,不需要另外的成本。只要你是一个健全的人,就可以运用它,取得某种优势。一个拳头很硬的人,走在社会上,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够打赢全世界。其实,在这个热兵器时代,拳头的战斗力太弱。但架不住它来得便宜自然,是顺手的事。
所以,所谓道德优越感,其实是指自我意识中的心态。而人人都是有心理活动的,用起来方便。所以,人人都可以有道德优越感。
“穷人们最喜欢运用道德优越感,因为他们实在也买不起其他武器。”万师兄笑到:“乞丐们也会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也会在私底下骂那些有钱的,为富不仁。这只不过是嫉妒心肠的合理化,给自我安慰找个理由而已。”
这个安慰剂的发明,还有一个不合逻辑的推理。比如说,庄子很穷,但他很有道德。我也很穷,我就像庄子一样,有道德。其实,穷与道德并无直接联系,这个推论不成立。
这种推论,往往会得出很可笑的结论。比如花是红色的,花很漂亮。所以推论,凡是红色的东西,都很漂亮。所以,我为了漂亮,也得要穿红色。
与之相似的,知识优越感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大家崇拜爱因斯坦,因为他有知识。我也有些知识,大家也应该崇拜我,所以有我优越感。如果大家不崇拜我,那是他们道德有问题。
这个话题广泛而现实,我与万师兄总结了大量类似安慰剂的优越感话题。
比如地域优越感。香港是是富裕的,他们说广东话。所以,许多说广东话的人,都莫名地带着一些貌似富裕的优越感。总觉得,说北方话的人,都有些穷。其实,现实中,香港也有很多穷人,而北方,也有很多巨富。
比如知识优越感。在古代,能够吟点诗,说点之乎者也的人,是有知识的。于是,有的人,说话时喜欢转文,比如原来山果居的老板与那位喜欢传统文化的老将军。但是,在今天知识普及的明代,你能够背诵《静夜思》,并不能证明你有文化,更不能证明,你的知识比别人有优越感。
比如小众优越感。一般来说,最优秀的人或者最富裕的人,都是小众。但是,有人为了安慰自己,专门搞些小众的偏门,以证明自己卓尔不群。
这就分类就比较多了。比如专业小众,别人讨论音乐或者学习乐器时,大多是钢琴或者笛子等大众音乐,但这种东西学起来很难。有人在非洲某部落找了个别人很少看见的鼓,敲打起来,显得与众不同。在他的眼中,与众不同,就是高明的意思,这也是在揩小众优越感的油。
有人喝咖啡时,对服务员专门点那种很细分的专业术语,什么地方产的,什么工艺制作的,某个品牌很少被人说的,某个咖啡。显得自己越小众越专业,其实,这也是逻辑上有问题。
与之相似的,独特性是可贵的,但故意装出来的独特性,只不过是个优越感的驱动,自我安慰的药品。
以上所说的优越感作为安慰剂的方法,当然有些特殊。但现实中,更多的表现是,为了安慰自我。就夸大别人生活的缺点和自已生活的优点,来制造出优越感的假象。
比如看到当官的,内心羡慕得不行,但安慰自己时说,他当官的坏处比我多多了。他要是个清官,自己努力干事,好处得不到,像个傻子一样,老婆都不爱他。他要是个贪官,整天提心吊胆,怕被查,即使没被抓进去,活得也不舒坦。
其实,这种自己没当官,又羡慕嫉妒恨的人,不在少数。在我所接触的官员中,大部分的人,生活质量,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甚至是道德的,都比很多普通百姓高。
这种普通人夸大自己的好处。我虽然吃得不好,但是健康,粗茶淡饭对身体好。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我心安理得,不亏欠别人,不害怕法官找我。我虽然烦恼很多,但我无愧于自已和他人,我又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我道德好,菩萨保佑,下辈子,我会做一个当官的富贵人。
瞧瞧,道德优越感几乎可以给任何人兜底,并且,宗教让人们期待来生。对那些未经证实的来生,也可以成为安慰自我的优越感,好笑不好笑?
看到前面的例子,发现一个很怪的推理过程。原来是想证明官员与富人的不好,自己的好,来安慰自己。结果到最后归结到来生时,自己还是想做个官员或者富人。
这就叫自欺欺人。
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形式的安慰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我与万师兄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强化自我意识的优越感,不管怎么多,但最好用的,最常见的,是道德优越感。这种建立在妄心上的优越感,人们熟练到自已都当成真理的程度。
万法由心。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词。当我们在思维时,都已经脱离现实了,因为有时间差。现实已经变化,而我们还利用储存的回忆材料,用主板的评价机制,企图让它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以此欺骗自己,是一个整体。这是多么可笑!
破除自我意识,是学佛的最重要的一步。原来从理论上,这么好证明。
我跟万师兄对视了一眼,对我们的成果表示了欣慰。这会不会也是一种自我安慰?佛与菩萨们,该笑话我们了吧?
如果没有这些优越感来支撑这种幻灭的人生,人是不是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而这种优越感,被证明是虚幻的,那么,我们活着就是一个错误?
我正想到这里时,万师兄仿佛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们也不要有断灭的观点,前事与后心之间,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按经典来说,是缘起理论,不是妄想。所谓心外无法,观法无我,其实就是,把这种自我意识强化的安慰方式,变成对缘起真理的认识,就可以了吧?”
“你说了等于没说,这妄念是虚幻的,还是有意义的?”
“真妄不二。有时,最伟大的自我优越感,反而是圣人的特征。”
万师兄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很矛盾啊。假的东西,怎么成了伟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