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袁天罡提起慧彦,夏鸿升就哑然失笑了。
于是做出了一个邀请的手势来,对袁天罡说道:“此事另有隐情,还请道长移步房,容在下再与道长细说。”
袁天罡不明所以,随夏鸿升一同进去了房。
关上门后,二人坐了下来,夏鸿升这才对袁天罡说道:“此事陛下本交代过不得为他人所知,不过在下觉得道长也不是外人,且此事究竟也将道门卷入其中,而道长如今可称道门之也不为过,故而今日且告知道长,还望道长能以大局为重,莫要外传。”
听见夏鸿升的这么说,袁天罡吃了一惊,看看夏鸿升,说道:“听夏侯的口气,此事是还涉及其他的秘辛了?那却是贫道多嘴,问了不该问的东西。”
“无妨,此事也本该是先与道长商量的。”夏鸿升摆了摆手,说道:“其实这世间本无慧彦此人,只是在下为了号召天下之人同朝廷一心对付突厥,而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而已。只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教天下人都学他那为国为民的气概。却是当不得道长的谢了。”
“原来如此!”袁天罡稍微一想,便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摇头苦笑了起来:“这这事情真是贫道还听李道友说陛下感念还其为大唐百姓拳拳之心,故而追封其人。想着全赖夏侯,慧彦道友的作为才被世人所知,故而前来道谢,却没曾想到”
夏鸿升点点头:“教道长误会了。”
袁天罡却摇了摇头,又道:“不过,还是得谢谢夏侯。其实也无关慧彦此人真假与否,贫道都要代道门谢谢夏侯啊!”
“哦?却是为何?”夏鸿升有些不解,问道。
“夏侯还不知道,如今我道门可是有些不太好过了。那群和尚蛊惑人心,还有些个胡人的歪门邪道,都要跟我道门抢夺信徒。夏侯此举。倒是又令我道门广得美名,胜出了一筹。”袁天罡笑着对夏鸿升说道:“故而,还是要谢谢夏侯了。”
听见袁天罡的话,夏鸿升心中忽而一动。想起来历史上初唐时候是有过一次佛道之争,且还演化的十分激烈,似乎都已经到了互相动手的地步了。
夏鸿升虽然不相信鬼神之说,不信宗教,但是对于道教的好感却要多余佛教。
佛教令人逆来顺受。 说的不好听一些,就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把此生的希望都化为虚无,交给一个飘渺无存的来生。
相比之下,道教虽然也脱离实际,但是却好歹叫人争取现世的存在。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而道教却不同,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的。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夏鸿升喜欢道教多余佛教的最大的一点,就是道教不追求来世,道教追求现世成仙神仙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具有人的能力。具有无尽的寿命,能享受最好的供养,能解决任何问题。
最开始神仙就是在世间的也就是说道教的追求是在世为神!在没有后来融合佛教,而把那些神仙放到天上之前。道教的精神里,追求的还是世俗享乐的最大化,解决世俗问题能力的最大化。
也就是说,道教没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问题,相反道教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东西需要你进行修炼才能获得。而且是长久的获得。
虽然道教的修行过程中充满了恬淡无为、清静无欲这类的看起来很出世的要求,但其终极的目标其实就和世俗凡人没什么两样,是入世的。
而佛教不同,一开始就认为这个世界苦,告诉你不管你现在如何享受,都不会久远,都会最终变苦,并且用轮说来告诉信徒你的未来也会变苦如果你不跳出轮的话,最终什么都是苦的,只有彻底的寂灭以后剩下的才是无为法即所谓涅槃。
所以,佛教消极,道教积极,佛教厌世,而道教入世。
因为道教追求长生,追求一种人的能力,追求现世的脱,所以会去研究现实的东西。道教为了练就仙丹,炼金术为了练就贤者之石,二者有所相似,都对长生和自然的力量有所追求,并在这种追求中进行各种实验,开辟了化学的最初,为化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佛教呢,除了让人成为丧失了血性成为逆来顺受的顺民之外,对于社会的贡献却并不大。
而教人向善,向来不是佛教所独有的。
所以从夏鸿升的目的上来说,他更加倾向于支持道教,然后改造道教,让道教在追求自然的力量的过程中去研究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规律,去触碰物理和化学的领域。
一念之间,夏鸿升心中就迅闪过了无数念头,片刻之后,盯着袁天罡的眼神之中,已经是目光灼灼。
扶持道教,改造道教,是夏鸿升早前就一直有的念头,有意去同袁天罡、李淳风、孙思邈这些道教之中深负影响力的人,除了对于他们个人的人格魅力的认可之外,其中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在里面,不能否认。
而眼下,不就正是一个绝妙的好机会?
佛道之争,最终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历史上是李世民颁布了诏,确定了道教的地位。但是在民间,对于现实就算是想要积极,却也没有条件和机会去积极的广大贫苦百姓们,心灰意冷之下更容易认同佛教今生受苦,追求来世的观念,因此佛教却进一步压榨道教的空间,实际上道教在后面过的并不太好。
借着佛道之争的机会,岂不是可以改造道教,让道教更受人欢迎,更受帝王看重的同时,也让道教去多多研究自然现象,探求自然规律?(未完待续。)
◆最新本书更新地址请百度搜索一下 云来.阁 即可获得本书的最新章节观看◆
于是做出了一个邀请的手势来,对袁天罡说道:“此事另有隐情,还请道长移步房,容在下再与道长细说。”
袁天罡不明所以,随夏鸿升一同进去了房。
关上门后,二人坐了下来,夏鸿升这才对袁天罡说道:“此事陛下本交代过不得为他人所知,不过在下觉得道长也不是外人,且此事究竟也将道门卷入其中,而道长如今可称道门之也不为过,故而今日且告知道长,还望道长能以大局为重,莫要外传。”
听见夏鸿升的这么说,袁天罡吃了一惊,看看夏鸿升,说道:“听夏侯的口气,此事是还涉及其他的秘辛了?那却是贫道多嘴,问了不该问的东西。”
“无妨,此事也本该是先与道长商量的。”夏鸿升摆了摆手,说道:“其实这世间本无慧彦此人,只是在下为了号召天下之人同朝廷一心对付突厥,而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而已。只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教天下人都学他那为国为民的气概。却是当不得道长的谢了。”
“原来如此!”袁天罡稍微一想,便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摇头苦笑了起来:“这这事情真是贫道还听李道友说陛下感念还其为大唐百姓拳拳之心,故而追封其人。想着全赖夏侯,慧彦道友的作为才被世人所知,故而前来道谢,却没曾想到”
夏鸿升点点头:“教道长误会了。”
袁天罡却摇了摇头,又道:“不过,还是得谢谢夏侯。其实也无关慧彦此人真假与否,贫道都要代道门谢谢夏侯啊!”
“哦?却是为何?”夏鸿升有些不解,问道。
“夏侯还不知道,如今我道门可是有些不太好过了。那群和尚蛊惑人心,还有些个胡人的歪门邪道,都要跟我道门抢夺信徒。夏侯此举。倒是又令我道门广得美名,胜出了一筹。”袁天罡笑着对夏鸿升说道:“故而,还是要谢谢夏侯了。”
听见袁天罡的话,夏鸿升心中忽而一动。想起来历史上初唐时候是有过一次佛道之争,且还演化的十分激烈,似乎都已经到了互相动手的地步了。
夏鸿升虽然不相信鬼神之说,不信宗教,但是对于道教的好感却要多余佛教。
佛教令人逆来顺受。 说的不好听一些,就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把此生的希望都化为虚无,交给一个飘渺无存的来生。
相比之下,道教虽然也脱离实际,但是却好歹叫人争取现世的存在。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而道教却不同,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的。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夏鸿升喜欢道教多余佛教的最大的一点,就是道教不追求来世,道教追求现世成仙神仙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具有人的能力。具有无尽的寿命,能享受最好的供养,能解决任何问题。
最开始神仙就是在世间的也就是说道教的追求是在世为神!在没有后来融合佛教,而把那些神仙放到天上之前。道教的精神里,追求的还是世俗享乐的最大化,解决世俗问题能力的最大化。
也就是说,道教没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问题,相反道教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东西需要你进行修炼才能获得。而且是长久的获得。
虽然道教的修行过程中充满了恬淡无为、清静无欲这类的看起来很出世的要求,但其终极的目标其实就和世俗凡人没什么两样,是入世的。
而佛教不同,一开始就认为这个世界苦,告诉你不管你现在如何享受,都不会久远,都会最终变苦,并且用轮说来告诉信徒你的未来也会变苦如果你不跳出轮的话,最终什么都是苦的,只有彻底的寂灭以后剩下的才是无为法即所谓涅槃。
所以,佛教消极,道教积极,佛教厌世,而道教入世。
因为道教追求长生,追求一种人的能力,追求现世的脱,所以会去研究现实的东西。道教为了练就仙丹,炼金术为了练就贤者之石,二者有所相似,都对长生和自然的力量有所追求,并在这种追求中进行各种实验,开辟了化学的最初,为化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佛教呢,除了让人成为丧失了血性成为逆来顺受的顺民之外,对于社会的贡献却并不大。
而教人向善,向来不是佛教所独有的。
所以从夏鸿升的目的上来说,他更加倾向于支持道教,然后改造道教,让道教在追求自然的力量的过程中去研究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规律,去触碰物理和化学的领域。
一念之间,夏鸿升心中就迅闪过了无数念头,片刻之后,盯着袁天罡的眼神之中,已经是目光灼灼。
扶持道教,改造道教,是夏鸿升早前就一直有的念头,有意去同袁天罡、李淳风、孙思邈这些道教之中深负影响力的人,除了对于他们个人的人格魅力的认可之外,其中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在里面,不能否认。
而眼下,不就正是一个绝妙的好机会?
佛道之争,最终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历史上是李世民颁布了诏,确定了道教的地位。但是在民间,对于现实就算是想要积极,却也没有条件和机会去积极的广大贫苦百姓们,心灰意冷之下更容易认同佛教今生受苦,追求来世的观念,因此佛教却进一步压榨道教的空间,实际上道教在后面过的并不太好。
借着佛道之争的机会,岂不是可以改造道教,让道教更受人欢迎,更受帝王看重的同时,也让道教去多多研究自然现象,探求自然规律?(未完待续。)
◆最新本书更新地址请百度搜索一下 云来.阁 即可获得本书的最新章节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