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毓英正在看公文,与法国人的战争让他感觉心力憔悴。(小说阅读文学网)虽然他才五十来岁的年纪,但看起来和六十岁的人差不多。如今岑家家大业大,在大清南方那也是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老三岑毓宝就跟在自己身边,一同抗击法国人的进攻。不过儿子岑春煊似乎更让他操心些,少年的时候放*荡不羁,与瑞澄、劳子乔并称“京城三恶少”。几年前捐了个主事,今年还要参加科举,不知道结果如何。
岑毓英忽然发现最近这段时间自己总爱胡思乱想,是被战争逼的么?无奈一笑,摇摇头。[bsp; 1885年3月23日,法军非洲兵千余人及越南教民一批,由兴化渡红河,进攻临洮东南的山围社。在此防守的中越军民*联合部队坚守地营,沉着应战。待敌接近时,枪炮齐鸣,并且再次来了一场地雷战,打退了进攻的法**队。
法军连续几次冲击,守军均依托工事,发挥近战火力,顽强奋战,毙伤不少敌人,守住了阵地。傍晚,正当法军进退维谷之时,与刘永福有联系的越南义军在村落四周遍插黑旗,用中国话齐声喊杀……嗯,来了一出十面埋伏!可惜没有楚霸王项羽,也没有美貌的虞姬。
法军以为突遭黑旗军包围,惊魂落魄,纷纷脱掉军服,用出了传说中金蝉脱壳,乘夜从附近的河沟泅水,偷偷向越池方向逃窜。
可惜天色昏暗,守军没有发觉,未予追击。
中越军民在临洮附近大败法军,毙伤敌军数百人,缴获法军红白衣裤、军帽等千余件。这仗法国人败得有点丢人,跟三国时曹操的割须断袍有一拼。
临洮败敌是西线战场上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这次战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越军民紧密配合,英勇战斗。另外,守军充分利用地形,构筑了比较适应当时作战情况的野战工事——地营,消减了法国人的火力优势,弥补了自己火力不强的弱点,也是这次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地营在中法战争中,是滇军和黑旗军一直重视的作战手段。由黑旗军最先发明,后来被岑毓英在全军推广。“扎营之处,兵卒均荷锄铲刀锯之类,掘地锯木”,修筑基本上相当于后世有被覆的野战掩体的地营,在各次战斗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消息传回国内,京城沸腾起来,他来的很是时候,多少缓解了之前东线潘鼎新大败的压抑气氛。不过谁都知道,真正的战斗还未展开。
话说自从潘鼎新跑了之后,龙州地区百姓全部慌了手脚,为了防止法国人的迫害,无奈地向内陆迁徙。不过讽刺的是,给龙州地区造成最大危害的并不是法国人,而是那些在前线打了败仗,一路狂颠回来的败将溃兵。他们现在正四处劫掠,成了杀人如麻的土匪。
难民们沿江而下,这下整个广西震动,形势十分严重。
1885年2月17日,清廷终于电令七旬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称其:“久任广西提督,三次出关,威惠素著,得桂、越人心。”
不过真正在此时起到收拢军心作用的并不是冯子材,而是另有其人,他叫李秉衡,一个应该被国人记住姓名的幕后英雄。
李秉衡,字鉴堂。其先祖从顺天(今北京)属地闯关东,在奉天岫岩州(今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黄柏树村后石嘴子屯落脚,课农耕读,至其父始从政为官。至李秉衡,则捐官入仕,历知县、知州、知府。清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中法战争打得正酣,李秉衡由新提拔的浙江按察使平级调赴广西任职,开始描绘其新的人生画卷。
清代的按察使是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但因地缘关系,广西成了越南北圻抗法战场的大后方,全省工作围绕中法战争展开。
抵桂伊始,李秉衡便着手解决战场后方社会秩序的稳定问题,在武力镇压反清斗争的基础上,派兵增防梧州、南宁等重要城市,募勇扎防上思、龙州等边境县份,并派亲兵把守主要隘口,为关外抗法前线营造安定的社会氛围。
为了使抗法军用物资顺利运抵越南战场,张之洞在广东和广西成立东西两个转运局。而李秉衡负责主持的,正是设在边陲重镇龙州县的广西转运局。
为更好地衔接两局的军需运输工作,李秉衡在南宁设立一个西转运分局,实际上是一个中转机构。路径是从广东采购的军火,通过水路运至南宁;从湖南筹集的饷糈,通过陆路运抵南宁。武器、粮饷运到南宁后,再启运龙州。从南宁运往龙州的军需品分为两大类:军粮通过水路运输,炮械则通过陆路运输。而其中水路因为运费低廉,所以占了更重要的地位。
西转运局共有100多艘运输船,大的可装载11~12吨物资。这些船只被编成若干船队,每次发船共数十艘。从南宁到龙州需逆水行舟,航程需13天左右。为保证运输安全,船上水勇按棚、哨编排,月饷较一般兵勇稍多。
军需物资运到西转运局所在地龙州后,还需通过两个粮台,方能运到前线官兵手中。这两个粮台,一是距龙州城45里的鸭水滩,另一个位于鸭水滩往凭祥方向15里处。这样一个运输流程,没有严密的指挥、协调系统是难以灵活调度的。
军粮是当时西转运局的大宗运输业务,是维持前线官兵生命的必需品,关乎战局,自不待言。李秉衡身负此重任,没有丝毫放松。在军粮转运方面,他按时稽查各种收支账目,严格杜绝漏洞。在军粮保管方面,他定期检查仓库,经常翻晒以防霉烂。
军官吃空饷,是晚清公开的秘密。粮饷运抵边关后如何公平分发,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环节。当时开到边关的部队,李秉衡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照章发放,坚持顶住各种浮报冒领行为。而对立功将士的奖赏,则毫不吝惜,大大方方,令人满意。
除了军需物资运输之外,李秉衡还在龙州开设了医药局,算是一家战地医院。战争期间救治了大批伤员。而李秉衡还制定了不按军阶高低,一律平等就医的制度。凡来医院就医者,均以伤病轻重用药!这一点,王一看到后也十分感叹,咱后世的医院根本做不到。
等到了1885年潘鼎新战败,谅山丢失,他老小子一路逃跑。溃兵四散成为漂浮不定的游勇,沿途抢掠,打家劫舍,顿成公害。
这烂摊子还得李秉衡这位后勤事务官来收拾。首先,他命令沿途各州县拦住溃兵,将漫山遍野的残兵败将聚拢在一起,防止他们出没害人。接着,他给溃兵发放口粮,治疗其中的伤病员,稳定他们的情绪。继之,他与帮办军务的冯子材一起,整编这些溃兵,加以训练,使之重新成为抗法生力军。
李秉衡有四才,整军,核饷,合将,安民。正因为他的卓越工作,才被前来督军的兵部尚书彭玉麟和两广总督张之洞联名奏请清廷,用李秉衡代替了跑没影了的潘鼎新,成了新一任的广西巡抚。
因为李秉衡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领军打仗的材料,于是召集众将开会。
“诸君在此,有些话我不得不说!”
“请大人示下!”在场的有冯子材,苏元春等等,湘军,淮军,桂军该来的都来了。
“过去,大家老闹意见,各守地域。虽然同军,却难以相互配合,甚至还相互倾轧!如今局面已经崩坏至此,法国人毁了镇南关!我们上对不起万岁太后,下对不起黎民百姓的殷殷期盼。如今大敌当前,大家应以国事为重,法军不灭,国不安宁,家也不安宁,大家要同心努力,保家卫国。”
“大人所言甚是!”
“今天召集诸位前来,就是要众位推选出一位得人心的主帅。”
所有人都是一愣,心说:“这不是你该干的事情么?”
“鄙人有自知之明,坐镇后方,征调转运军需物资,我成!但是打仗……”李秉衡一笑:“兄弟就是一门外汉。”
其他将领一听也笑了。
苏元春此时站了出来,道:“既然大人如此说,我推冯老将军当西路军主帅!”
“我同意!”说话的是王孝祺。
这两人都是桂军出身,原本都是冯子材的部下。
其他人一听,也都没太大意见。其中陈嘉,方有升都是桂军出身,自然向着老上级冯子材。淮军的赵济川,马盛治,叶家祥,董履高等人,因为潘鼎新的逃跑,脸面也被丢了个干净,此时也不好争权。
不过有不服气的,湘军的王德榜此时却道:“我觉得还是李大人亲自指挥比较好。”
王德榜和苏元春不对付。丰谷之战,苏元春不及时援救王德榜部,法军攻中路苏元春部时,王也就消极观望,不主动支援。他们都被法国人打了个灰头土脸,从此结下梁子。
李秉衡这时一瞪眼,道:“我说了,我不会指挥打仗!……我也同意冯老将军出马,其他人还有没有异议?”
你官最大,你都没意见了,其他人谁还会自找不自在。
况且冯子材三出镇南关,威名远播,确实有本事,于是众将同意公推冯子材成了东线总指挥。
岑毓英忽然发现最近这段时间自己总爱胡思乱想,是被战争逼的么?无奈一笑,摇摇头。[bsp; 1885年3月23日,法军非洲兵千余人及越南教民一批,由兴化渡红河,进攻临洮东南的山围社。在此防守的中越军民*联合部队坚守地营,沉着应战。待敌接近时,枪炮齐鸣,并且再次来了一场地雷战,打退了进攻的法**队。
法军连续几次冲击,守军均依托工事,发挥近战火力,顽强奋战,毙伤不少敌人,守住了阵地。傍晚,正当法军进退维谷之时,与刘永福有联系的越南义军在村落四周遍插黑旗,用中国话齐声喊杀……嗯,来了一出十面埋伏!可惜没有楚霸王项羽,也没有美貌的虞姬。
法军以为突遭黑旗军包围,惊魂落魄,纷纷脱掉军服,用出了传说中金蝉脱壳,乘夜从附近的河沟泅水,偷偷向越池方向逃窜。
可惜天色昏暗,守军没有发觉,未予追击。
中越军民在临洮附近大败法军,毙伤敌军数百人,缴获法军红白衣裤、军帽等千余件。这仗法国人败得有点丢人,跟三国时曹操的割须断袍有一拼。
临洮败敌是西线战场上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这次战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越军民紧密配合,英勇战斗。另外,守军充分利用地形,构筑了比较适应当时作战情况的野战工事——地营,消减了法国人的火力优势,弥补了自己火力不强的弱点,也是这次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地营在中法战争中,是滇军和黑旗军一直重视的作战手段。由黑旗军最先发明,后来被岑毓英在全军推广。“扎营之处,兵卒均荷锄铲刀锯之类,掘地锯木”,修筑基本上相当于后世有被覆的野战掩体的地营,在各次战斗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消息传回国内,京城沸腾起来,他来的很是时候,多少缓解了之前东线潘鼎新大败的压抑气氛。不过谁都知道,真正的战斗还未展开。
话说自从潘鼎新跑了之后,龙州地区百姓全部慌了手脚,为了防止法国人的迫害,无奈地向内陆迁徙。不过讽刺的是,给龙州地区造成最大危害的并不是法国人,而是那些在前线打了败仗,一路狂颠回来的败将溃兵。他们现在正四处劫掠,成了杀人如麻的土匪。
难民们沿江而下,这下整个广西震动,形势十分严重。
1885年2月17日,清廷终于电令七旬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称其:“久任广西提督,三次出关,威惠素著,得桂、越人心。”
不过真正在此时起到收拢军心作用的并不是冯子材,而是另有其人,他叫李秉衡,一个应该被国人记住姓名的幕后英雄。
李秉衡,字鉴堂。其先祖从顺天(今北京)属地闯关东,在奉天岫岩州(今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黄柏树村后石嘴子屯落脚,课农耕读,至其父始从政为官。至李秉衡,则捐官入仕,历知县、知州、知府。清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中法战争打得正酣,李秉衡由新提拔的浙江按察使平级调赴广西任职,开始描绘其新的人生画卷。
清代的按察使是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但因地缘关系,广西成了越南北圻抗法战场的大后方,全省工作围绕中法战争展开。
抵桂伊始,李秉衡便着手解决战场后方社会秩序的稳定问题,在武力镇压反清斗争的基础上,派兵增防梧州、南宁等重要城市,募勇扎防上思、龙州等边境县份,并派亲兵把守主要隘口,为关外抗法前线营造安定的社会氛围。
为了使抗法军用物资顺利运抵越南战场,张之洞在广东和广西成立东西两个转运局。而李秉衡负责主持的,正是设在边陲重镇龙州县的广西转运局。
为更好地衔接两局的军需运输工作,李秉衡在南宁设立一个西转运分局,实际上是一个中转机构。路径是从广东采购的军火,通过水路运至南宁;从湖南筹集的饷糈,通过陆路运抵南宁。武器、粮饷运到南宁后,再启运龙州。从南宁运往龙州的军需品分为两大类:军粮通过水路运输,炮械则通过陆路运输。而其中水路因为运费低廉,所以占了更重要的地位。
西转运局共有100多艘运输船,大的可装载11~12吨物资。这些船只被编成若干船队,每次发船共数十艘。从南宁到龙州需逆水行舟,航程需13天左右。为保证运输安全,船上水勇按棚、哨编排,月饷较一般兵勇稍多。
军需物资运到西转运局所在地龙州后,还需通过两个粮台,方能运到前线官兵手中。这两个粮台,一是距龙州城45里的鸭水滩,另一个位于鸭水滩往凭祥方向15里处。这样一个运输流程,没有严密的指挥、协调系统是难以灵活调度的。
军粮是当时西转运局的大宗运输业务,是维持前线官兵生命的必需品,关乎战局,自不待言。李秉衡身负此重任,没有丝毫放松。在军粮转运方面,他按时稽查各种收支账目,严格杜绝漏洞。在军粮保管方面,他定期检查仓库,经常翻晒以防霉烂。
军官吃空饷,是晚清公开的秘密。粮饷运抵边关后如何公平分发,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环节。当时开到边关的部队,李秉衡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照章发放,坚持顶住各种浮报冒领行为。而对立功将士的奖赏,则毫不吝惜,大大方方,令人满意。
除了军需物资运输之外,李秉衡还在龙州开设了医药局,算是一家战地医院。战争期间救治了大批伤员。而李秉衡还制定了不按军阶高低,一律平等就医的制度。凡来医院就医者,均以伤病轻重用药!这一点,王一看到后也十分感叹,咱后世的医院根本做不到。
等到了1885年潘鼎新战败,谅山丢失,他老小子一路逃跑。溃兵四散成为漂浮不定的游勇,沿途抢掠,打家劫舍,顿成公害。
这烂摊子还得李秉衡这位后勤事务官来收拾。首先,他命令沿途各州县拦住溃兵,将漫山遍野的残兵败将聚拢在一起,防止他们出没害人。接着,他给溃兵发放口粮,治疗其中的伤病员,稳定他们的情绪。继之,他与帮办军务的冯子材一起,整编这些溃兵,加以训练,使之重新成为抗法生力军。
李秉衡有四才,整军,核饷,合将,安民。正因为他的卓越工作,才被前来督军的兵部尚书彭玉麟和两广总督张之洞联名奏请清廷,用李秉衡代替了跑没影了的潘鼎新,成了新一任的广西巡抚。
因为李秉衡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领军打仗的材料,于是召集众将开会。
“诸君在此,有些话我不得不说!”
“请大人示下!”在场的有冯子材,苏元春等等,湘军,淮军,桂军该来的都来了。
“过去,大家老闹意见,各守地域。虽然同军,却难以相互配合,甚至还相互倾轧!如今局面已经崩坏至此,法国人毁了镇南关!我们上对不起万岁太后,下对不起黎民百姓的殷殷期盼。如今大敌当前,大家应以国事为重,法军不灭,国不安宁,家也不安宁,大家要同心努力,保家卫国。”
“大人所言甚是!”
“今天召集诸位前来,就是要众位推选出一位得人心的主帅。”
所有人都是一愣,心说:“这不是你该干的事情么?”
“鄙人有自知之明,坐镇后方,征调转运军需物资,我成!但是打仗……”李秉衡一笑:“兄弟就是一门外汉。”
其他将领一听也笑了。
苏元春此时站了出来,道:“既然大人如此说,我推冯老将军当西路军主帅!”
“我同意!”说话的是王孝祺。
这两人都是桂军出身,原本都是冯子材的部下。
其他人一听,也都没太大意见。其中陈嘉,方有升都是桂军出身,自然向着老上级冯子材。淮军的赵济川,马盛治,叶家祥,董履高等人,因为潘鼎新的逃跑,脸面也被丢了个干净,此时也不好争权。
不过有不服气的,湘军的王德榜此时却道:“我觉得还是李大人亲自指挥比较好。”
王德榜和苏元春不对付。丰谷之战,苏元春不及时援救王德榜部,法军攻中路苏元春部时,王也就消极观望,不主动支援。他们都被法国人打了个灰头土脸,从此结下梁子。
李秉衡这时一瞪眼,道:“我说了,我不会指挥打仗!……我也同意冯老将军出马,其他人还有没有异议?”
你官最大,你都没意见了,其他人谁还会自找不自在。
况且冯子材三出镇南关,威名远播,确实有本事,于是众将同意公推冯子材成了东线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