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还好这句话刘晔与刘虞他们都没有听说过,否则他们就可以猜到刘鑫的真心话了,所以刘晔与刘虞一时之间也没有想到那么多,只认为刘鑫的话中可能是在指一场大规模的叛乱。
毕竟如今的大汉有识之士,都认为大汉很快就会发生一次严重的叛乱,毕竟这也算是大势所趋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河北地区与中央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影响到了粮食产量与储备,再加上十常侍乱政以来,大汉官场,尤其是地方官员的腐败无能,往往也会激起民愤,所以刘晔与刘虞都觉得在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登高一呼,在大汉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场大规模的叛乱,而且声势可能会远超当年的陈胜吴广。
不过刘虞与刘晔都是不太在意这些农民起义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农民起义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因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无论是兵马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部队协同程度还是带领的将领,都肯定是比不上官军的,所以农民起义的前期可能是一鼓作气,进程快速,但是不需要多久的时间,农民起义军就会二而衰,三而竭,到时候就是农民起义军灭亡的时候了。
不过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并不代表着官军的胜利,因为在这个时候,真正作为推翻一个王朝的威胁出现了,那就是那些野心勃勃的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了。
这些世家大族,亦或是地方豪强手下拥有着数量与质量都不错的私兵,手下的将领也都是至少经过了系统训练的子弟,而且他们往往都是一座城池,一个郡地名望最高的家族,所以能够在发动起义的时候瞬间占领一座城池,甚至一郡之地,成为他们的大本营,并且可以轻松的从他们的大本营里招募更多的部队,获得更多的粮草资源,这一点是普通的农民起义军所没有的优势了,而且这些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的起义军也可以轻松的收拢农民起义军,瞬间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要么据城而守,要么主动进攻,灵活多变,不像农民起义军那样只能选择不断的攻打城池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也在不断的消耗着自己的实力。
因此,刘晔与刘虞都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如果大汉的现状没有得到多少变化的话,或者再次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旱灾蝗灾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一次同样规模的农民起义了,最后的结果虽然可能是大汉官军镇压了这一次农民起义军,但是随后的世家大族发起的叛乱才是重头戏。
而刘晔在这个时候,恍惚间都认为,刘鑫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老家发动起义了,毕竟刘晔所在的家族在当地虽然没有掌握实权,但是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当地拥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可以说是只要刘晔到时候站出来随便说几句,整个城池的百姓与官员都会选择跟随自己发起叛乱,到时候刘晔也算是起义军领袖了。
而且刘晔虽然年轻,但是见识可不少,刘晔非常清楚如今的大汉局势,大汉天子的威信在每况愈下,对于那些世家大族的掌控力度也算是在一天一天的衰弱了,如果真发生了农民起义,肯定会有世家大族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发起叛乱的,尤其是那些大汉的偏远地区。
而刘晔虽然也在想着自己要不要参合这件事,不过仔细一想也觉得不太现实,毕竟自己是汉室宗亲,如果发动叛乱的话那么无疑是成为了一个出头鸟,属于大汉官军的重点打击对象,第一个被铲除的目标,所以刘晔可不敢有这样的想法了。
所以,刘晔也明白刘鑫为什么会提到这个天下大势,所以刘晔试探性的询问刘鑫道:“子期兄,有一句话我想要问问你,你觉得如今的天下大势会是如何的呢?”
刘虞一听刘晔这么说,也是眼前一亮,毕竟刘虞也非常期待刘鑫的回答。
刘鑫呵呵一笑,自然是知道刘晔与刘虞都已经上钩了,所以刘鑫故作神秘的说道:“呵呵,子扬老弟你应该也都猜出来了吧,如今的大汉已经可以说是能够用这么四个字来形容了,那就是“官逼民反”,我从西域归来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收集这一方面的情报,发现最近的这几年里大汉天灾不断,而且救灾情况也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了,而大汉的地方官员不仅没有减低百姓的负担,反而还在不断的增加赋税,大汉的百姓早已经是民不聊生,百姓的怒火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值了,只需要最后一点助力,那么百姓们就不得不反了,毕竟这些百姓们再不造反,就已经活不下去了啊!”
刘鑫的这一席话引起了刘晔与刘虞的共鸣,因为刘晔与刘虞都非常能够理解刘鑫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这样的情况在大汉已经不是个例了,而且大汉的大多数地区都存在着刘鑫口中这样的情况,所以正如刘鑫所说的那样,现在的大汉百姓已经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地步了。
所以刘晔与刘虞都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对刘鑫的说法不可置否,不过这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所以继续一脸期待的看着刘鑫。
刘鑫自然是知道刘虞与刘晔他们是在期待着什么了,所以刘鑫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看来你们也都知道了,如今的大汉局势如同一个草原上的火炕,只要一阵微风吹过,就有可能吹出一点火星到草原之上,到时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哪怕是一个县城的百姓发动叛乱,也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大汉的十三州都会发起大大小小的叛乱,而且我没有算错的话,这次大汉全国性质的大叛乱,主战场会是在河北地区,因为河北地区的人口众多,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导致河北地区的百姓已经开始对大汉不满了,这个时候就只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煽风点火,很快就会鼓动起河北地区的百姓发动叛乱,叛乱规模甚至有可能超过百万之数!”
刘鑫的这一通分析也算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刘虞与刘晔再一次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刘鑫的想法,而且刘虞还若有所思的看着刘鑫,貌似是猜出来了刘鑫口中那个“煽风点火的人”会是谁了。
毕竟如今的张角在河北地区可谓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因为太平道的规模早已经发展壮大,太平道的信徒数量也已经达到了百万人左右,要不是有十常侍中的张让来为太平道做掩护,把汉灵帝蒙在了鼓里,恐怕汉灵帝早已经派兵去铲除太平道了。
所以,对张角与张角的太平道有所了解的刘虞,已经在心底里认定了刘鑫口中那个“煽风点火的人”就是张角了,因为只要张角发起叛乱,太平道的百万信徒肯定是云起响应,到时候就算是那些没有信奉太平道的百姓也会受到这些太平道信徒的裹挟,刘虞估摸着叛乱人数很有可能会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左右,而且在其他地区的百姓与有心人,也会选择响应张角的叛乱,在当地也会进行各种各样借口的叛乱,比如借着张角的名义或是太平道的名义发起叛乱。
想到这里的刘虞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毕竟原本在刘虞看来,就算是大汉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全国的总数量应该也不过一百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着老弱病残的非战斗力人员,但是如今这么一看,目测光是张角这一波叛军的数量都快接近一百五十万人左右了,那么大汉十三州的其他地区加起来也会有一百来万人的叛军,这样的局面恐怕就有些难以收拾了。
想到这里的刘虞,一脸担心的对刘鑫说道:“子期兄,你说的那个人,恐怕就是太平道的张角吧。”
刘鑫也没打算隐瞒这些事情,所以果断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你说得对,此人正是张角。”
刘鑫与刘虞这对话,让刘晔有些一脸懵逼,毕竟还是那句话,虽然太平道的信徒已经开始在大汉十三州进行传教活动了,但是在刘晔那边还没有多少关于张角的消息,因此刘晔对于张角的能力不甚了解。
于是乎,刘晔向刘虞询问了一下张角的来历,这才知道了张角与太平道的厉害,刘晔也总算明白了刘虞与刘鑫之间的对话,这个张角绝对有能力引起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刘晔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对刘鑫说道,“子期兄,难道我们就不能够先下手为强,向陛下告发这个张角么,将太平道提前铲除掉,以免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叛乱,到时候就难以处理了。”
不过刘晔的这个建议,还没等刘鑫开口拒绝,刘虞就先站出来说话了,“子扬老弟,你这就未免想的有些太简单了,如今张角的太平道已经在河北地区人尽皆知,洛阳城内知道太平道的人,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都是对太平道有所了解的,但是到现在还没有站出来指责太平道,陛下对于太平道来说也只是知晓一鳞片甲,由此可见这太平道可不简单,太平道的张角很有可能与其他的势力有所联系,这些势力愿意为张角的太平道打掩护,所以太平道在最近这两年里发展的十分迅速,而且陛下对此也没有多少反应,而且前些年就有人向陛下反应过太平道的情况,结果太平道依旧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举报太平道的那位先生却被革职流放了,所以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子扬老弟。”
刘晔虽然年轻,但是对于这点人情世故还是非常明白的,所以刘晔也是很快就明白了这件事情背后的黑暗,便只能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刘鑫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拍了拍刘晔的肩膀说道:“子扬老弟,这也是大汉现在的祸根了,陛下已经被那些乱臣贼子遮蔽住了双眼,所以对许多事情都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我们现在也拿太平道没有多少办法,一来是太平道现在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我们想要对付太平道就有一些师出无名了,二来便是太平道背后的水非常深,涉及到了太多的势力,如果深究起来那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现在我们拿太平道也没有多少办法,只能等到太平道露出马脚来了。”
刘鑫说到这儿,突然话锋一转,对刘虞说道:“伯安兄,你这就要回幽州为官了,我记得伯安兄你所在的地区距离张角所在的巨鹿城可不远啊。”
刘虞思考了片刻之后,便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子期兄你说的不错,如果从我上任的地方骑马去巨鹿城的话,最多也就三四天的时间而已。”
刘鑫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说到:“那也好,伯安兄你到幽州上任之后,可要记得将城内的太平道信徒都给找出来,当然了,伯安兄也不能太早的处理掉这些太平道信徒,但是必须要监视着太平道信徒,因为我没有算错的话,太平道最有可能在明年就会有所行动了,到时候太平道要发动叛乱的话,势必会联系巨鹿周边的地区进行响应,所以伯安兄你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啊。”
刘虞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因为刘虞知道刘鑫说的是事实,以太平道现在在河北地区的影响力,自己将要上任的那座城池说不定早就被太平道的信徒给渗透了,到时候张角发动太平道进行叛乱的时候,那就麻烦大了。
不过刘虞又仔细想了想,发现自己还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太平道的叛乱兵马很有可能会达到百万之众,到时候可不是自己这一座小城市能够守下来了的。。。
还好这句话刘晔与刘虞他们都没有听说过,否则他们就可以猜到刘鑫的真心话了,所以刘晔与刘虞一时之间也没有想到那么多,只认为刘鑫的话中可能是在指一场大规模的叛乱。
毕竟如今的大汉有识之士,都认为大汉很快就会发生一次严重的叛乱,毕竟这也算是大势所趋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河北地区与中央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影响到了粮食产量与储备,再加上十常侍乱政以来,大汉官场,尤其是地方官员的腐败无能,往往也会激起民愤,所以刘晔与刘虞都觉得在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登高一呼,在大汉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场大规模的叛乱,而且声势可能会远超当年的陈胜吴广。
不过刘虞与刘晔都是不太在意这些农民起义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农民起义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因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无论是兵马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部队协同程度还是带领的将领,都肯定是比不上官军的,所以农民起义的前期可能是一鼓作气,进程快速,但是不需要多久的时间,农民起义军就会二而衰,三而竭,到时候就是农民起义军灭亡的时候了。
不过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并不代表着官军的胜利,因为在这个时候,真正作为推翻一个王朝的威胁出现了,那就是那些野心勃勃的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了。
这些世家大族,亦或是地方豪强手下拥有着数量与质量都不错的私兵,手下的将领也都是至少经过了系统训练的子弟,而且他们往往都是一座城池,一个郡地名望最高的家族,所以能够在发动起义的时候瞬间占领一座城池,甚至一郡之地,成为他们的大本营,并且可以轻松的从他们的大本营里招募更多的部队,获得更多的粮草资源,这一点是普通的农民起义军所没有的优势了,而且这些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的起义军也可以轻松的收拢农民起义军,瞬间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要么据城而守,要么主动进攻,灵活多变,不像农民起义军那样只能选择不断的攻打城池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也在不断的消耗着自己的实力。
因此,刘晔与刘虞都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如果大汉的现状没有得到多少变化的话,或者再次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旱灾蝗灾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一次同样规模的农民起义了,最后的结果虽然可能是大汉官军镇压了这一次农民起义军,但是随后的世家大族发起的叛乱才是重头戏。
而刘晔在这个时候,恍惚间都认为,刘鑫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老家发动起义了,毕竟刘晔所在的家族在当地虽然没有掌握实权,但是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当地拥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可以说是只要刘晔到时候站出来随便说几句,整个城池的百姓与官员都会选择跟随自己发起叛乱,到时候刘晔也算是起义军领袖了。
而且刘晔虽然年轻,但是见识可不少,刘晔非常清楚如今的大汉局势,大汉天子的威信在每况愈下,对于那些世家大族的掌控力度也算是在一天一天的衰弱了,如果真发生了农民起义,肯定会有世家大族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发起叛乱的,尤其是那些大汉的偏远地区。
而刘晔虽然也在想着自己要不要参合这件事,不过仔细一想也觉得不太现实,毕竟自己是汉室宗亲,如果发动叛乱的话那么无疑是成为了一个出头鸟,属于大汉官军的重点打击对象,第一个被铲除的目标,所以刘晔可不敢有这样的想法了。
所以,刘晔也明白刘鑫为什么会提到这个天下大势,所以刘晔试探性的询问刘鑫道:“子期兄,有一句话我想要问问你,你觉得如今的天下大势会是如何的呢?”
刘虞一听刘晔这么说,也是眼前一亮,毕竟刘虞也非常期待刘鑫的回答。
刘鑫呵呵一笑,自然是知道刘晔与刘虞都已经上钩了,所以刘鑫故作神秘的说道:“呵呵,子扬老弟你应该也都猜出来了吧,如今的大汉已经可以说是能够用这么四个字来形容了,那就是“官逼民反”,我从西域归来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收集这一方面的情报,发现最近的这几年里大汉天灾不断,而且救灾情况也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了,而大汉的地方官员不仅没有减低百姓的负担,反而还在不断的增加赋税,大汉的百姓早已经是民不聊生,百姓的怒火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值了,只需要最后一点助力,那么百姓们就不得不反了,毕竟这些百姓们再不造反,就已经活不下去了啊!”
刘鑫的这一席话引起了刘晔与刘虞的共鸣,因为刘晔与刘虞都非常能够理解刘鑫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这样的情况在大汉已经不是个例了,而且大汉的大多数地区都存在着刘鑫口中这样的情况,所以正如刘鑫所说的那样,现在的大汉百姓已经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地步了。
所以刘晔与刘虞都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对刘鑫的说法不可置否,不过这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所以继续一脸期待的看着刘鑫。
刘鑫自然是知道刘虞与刘晔他们是在期待着什么了,所以刘鑫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看来你们也都知道了,如今的大汉局势如同一个草原上的火炕,只要一阵微风吹过,就有可能吹出一点火星到草原之上,到时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哪怕是一个县城的百姓发动叛乱,也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大汉的十三州都会发起大大小小的叛乱,而且我没有算错的话,这次大汉全国性质的大叛乱,主战场会是在河北地区,因为河北地区的人口众多,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导致河北地区的百姓已经开始对大汉不满了,这个时候就只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煽风点火,很快就会鼓动起河北地区的百姓发动叛乱,叛乱规模甚至有可能超过百万之数!”
刘鑫的这一通分析也算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刘虞与刘晔再一次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刘鑫的想法,而且刘虞还若有所思的看着刘鑫,貌似是猜出来了刘鑫口中那个“煽风点火的人”会是谁了。
毕竟如今的张角在河北地区可谓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因为太平道的规模早已经发展壮大,太平道的信徒数量也已经达到了百万人左右,要不是有十常侍中的张让来为太平道做掩护,把汉灵帝蒙在了鼓里,恐怕汉灵帝早已经派兵去铲除太平道了。
所以,对张角与张角的太平道有所了解的刘虞,已经在心底里认定了刘鑫口中那个“煽风点火的人”就是张角了,因为只要张角发起叛乱,太平道的百万信徒肯定是云起响应,到时候就算是那些没有信奉太平道的百姓也会受到这些太平道信徒的裹挟,刘虞估摸着叛乱人数很有可能会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左右,而且在其他地区的百姓与有心人,也会选择响应张角的叛乱,在当地也会进行各种各样借口的叛乱,比如借着张角的名义或是太平道的名义发起叛乱。
想到这里的刘虞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毕竟原本在刘虞看来,就算是大汉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全国的总数量应该也不过一百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着老弱病残的非战斗力人员,但是如今这么一看,目测光是张角这一波叛军的数量都快接近一百五十万人左右了,那么大汉十三州的其他地区加起来也会有一百来万人的叛军,这样的局面恐怕就有些难以收拾了。
想到这里的刘虞,一脸担心的对刘鑫说道:“子期兄,你说的那个人,恐怕就是太平道的张角吧。”
刘鑫也没打算隐瞒这些事情,所以果断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你说得对,此人正是张角。”
刘鑫与刘虞这对话,让刘晔有些一脸懵逼,毕竟还是那句话,虽然太平道的信徒已经开始在大汉十三州进行传教活动了,但是在刘晔那边还没有多少关于张角的消息,因此刘晔对于张角的能力不甚了解。
于是乎,刘晔向刘虞询问了一下张角的来历,这才知道了张角与太平道的厉害,刘晔也总算明白了刘虞与刘鑫之间的对话,这个张角绝对有能力引起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刘晔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对刘鑫说道,“子期兄,难道我们就不能够先下手为强,向陛下告发这个张角么,将太平道提前铲除掉,以免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叛乱,到时候就难以处理了。”
不过刘晔的这个建议,还没等刘鑫开口拒绝,刘虞就先站出来说话了,“子扬老弟,你这就未免想的有些太简单了,如今张角的太平道已经在河北地区人尽皆知,洛阳城内知道太平道的人,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都是对太平道有所了解的,但是到现在还没有站出来指责太平道,陛下对于太平道来说也只是知晓一鳞片甲,由此可见这太平道可不简单,太平道的张角很有可能与其他的势力有所联系,这些势力愿意为张角的太平道打掩护,所以太平道在最近这两年里发展的十分迅速,而且陛下对此也没有多少反应,而且前些年就有人向陛下反应过太平道的情况,结果太平道依旧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举报太平道的那位先生却被革职流放了,所以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子扬老弟。”
刘晔虽然年轻,但是对于这点人情世故还是非常明白的,所以刘晔也是很快就明白了这件事情背后的黑暗,便只能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刘鑫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拍了拍刘晔的肩膀说道:“子扬老弟,这也是大汉现在的祸根了,陛下已经被那些乱臣贼子遮蔽住了双眼,所以对许多事情都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我们现在也拿太平道没有多少办法,一来是太平道现在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我们想要对付太平道就有一些师出无名了,二来便是太平道背后的水非常深,涉及到了太多的势力,如果深究起来那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现在我们拿太平道也没有多少办法,只能等到太平道露出马脚来了。”
刘鑫说到这儿,突然话锋一转,对刘虞说道:“伯安兄,你这就要回幽州为官了,我记得伯安兄你所在的地区距离张角所在的巨鹿城可不远啊。”
刘虞思考了片刻之后,便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子期兄你说的不错,如果从我上任的地方骑马去巨鹿城的话,最多也就三四天的时间而已。”
刘鑫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说到:“那也好,伯安兄你到幽州上任之后,可要记得将城内的太平道信徒都给找出来,当然了,伯安兄也不能太早的处理掉这些太平道信徒,但是必须要监视着太平道信徒,因为我没有算错的话,太平道最有可能在明年就会有所行动了,到时候太平道要发动叛乱的话,势必会联系巨鹿周边的地区进行响应,所以伯安兄你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啊。”
刘虞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因为刘虞知道刘鑫说的是事实,以太平道现在在河北地区的影响力,自己将要上任的那座城池说不定早就被太平道的信徒给渗透了,到时候张角发动太平道进行叛乱的时候,那就麻烦大了。
不过刘虞又仔细想了想,发现自己还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太平道的叛乱兵马很有可能会达到百万之众,到时候可不是自己这一座小城市能够守下来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