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沉吟着,接过茶杯慢慢喝着,半晌才沉声说道:“确有庙观过于宏博瑰丽,耗费资财百万计,当皇家一宫,亦不算危言耸听。”
徐惠点了点头,不再言语,乖巧地执扇打风。
李二陛下伸手轻拍徐惠的腰肢,说道:“朕非恼齐霖反佛之语,而是恼他此言说得时机不对,险些毁了三教论讲大会,让承乾难做。”
徐惠沉吟了一下,温言道:“好在无事,三教论讲也顺利圆满。陛下乃‘今世佛’,岂能为这点小事发火恼怒?”
李二陛下忽然展颜而笑,说道:“齐霖是个滑头,怕朕恼怒,便巧言谄媚,该罚。”
徐惠察颜观色,更知李二陛下的心性,知道他嘴上这么说,心里不知怎么美呢,便附和道:“小惩大诫,陛下宽宏大量。臣妾也写信训斥,必能让他改过。”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沙门于国于民有利无利,这不是问题,利大弊大才是朝廷要考虑权衡的。当然,如果皇帝信佛,那就另当别论。
但李二陛下显然不是佛教徒,且既把李耳当祖宗,也不允许他弃道就佛。
熟读史书的李二陛下对二武灭佛也知之甚详,而灭佛的结果也显而易见。
大量僧尼还俗,并被编入民籍,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利于发展生产。同时,也为国家的税收提供了不竭之源,征兵之源也得以保障。
而寺院财产被没收充公,给国家提供了不少资财,也增强了国家的财力。
更重要的是,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原则,断绝了出现****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王朝政教分离的传统。
说白了,在当时的情形下,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换成李二陛下,也要采取类似的手段。或许不会太过暴烈,但也不会太过宽仁。
佛寺三万多座,僧尼数量占到总人口的十六分之一,这是任何一个君主也不能忍受的。
当然,象梁武帝那样狂热的崇信佛教,以致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幅削弱,风气萎靡,国力外强中干,也终酿侯景之乱,最后饿死台城。
而二武灭佛,却只是在北地进行,南方的佛教未受影响。粗算下来,现在全国的寺庙又何止三万,四万也不止。
以长安为例,差不多每坊都有庙观,大者甚至能占一坊之地。大大小小加起来,足有一百多座。
如此多的寺庙,耗费多少钱财,又有多少僧众,李二陛下并不确切掌握,但也知道肯定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
至于说到李二陛下的信仰,那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维护皇权,保证江山永固、传之万代。
所以,无论是道教佛教,都不过是他利用的工具,有利于统治则扶,不利于则抑。
相对而言,因道教有利于唐朝皇权的正统和神圣性,李二陛下的提倡可以说不遗余力。对于佛教,他与徐齐霖的想法类似,抑佛而不是废佛。
贞观初年,李二陛下刚夺政权,以稳定为大前提,废除了高祖的废佛敕令。甚至还延请波颇于大兴善寺译经,即为达到政治目的。
而李二陛下在登基后四个月,便召见太史令傅奕,表彰他在六个月前对自己即大位的预言。谈话中,李二陛下对傅弈的反佛言论颇以为然。
也正是在这一年,唐太宗派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清肃非滥。同年下诏言:有私度僧者,处以极刑。
贞观二年,李二陛下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他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贞观三年,天下大括义宁(隋恭帝年号)私度,不出者斩。
可见,李二陛下一面表现出自己的宽仁包容,一方面严加管束佛教,可谓是胡萝卜大棒一起上,软硬兼施。
对于佛教的流弊,李二陛下不是不知道。但平衡之道,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方略和手段,无论是治政,还是用人,都是如此。
只要佛教发展还在他的掌控之中,形成不了威胁,甚至能为我所用,李二陛下便不想采取太过酷烈的手段。
况且,李二陛下也清楚佛教在民众中的力量,更知道要反佛抑佛,还要得到朝中重臣的响应和支持。
象傅弈七次上书,朝中只有一个太仆卿张道源赞同其言,其他臣僚都没有表态,中书令萧瑀更是大加反对,并咒傅弈下地狱。
所以,要大举抑佛,一定要有合理的借口,要得到群臣的支持,把因之可能而起的混乱降到最低。
想到这里,李二陛下抬头看了看正专心烹茶的徐惠,开口说道:“爱妃予齐霖书信时,可问问他,反佛之言语是否为陆羽仙长所述。对于沙门,陆羽仙长还有何论,一并奏来。”
徐惠眨着眼睛,觉得这话不太好理解,既要自己问,为何还要小弟上奏?不过,她也不问细节,分成两件事办又有何妨。
另一边,阿珂已停下了抚琴。无他,敏锐的听力让她觉察到有人走近,脸转向了来人的方向。
丫环顺着她的目光,才发现一个少年在悄然走近,看清来人,不禁起身提醒道:“娘子,是晋王殿下。”
阿珂赶忙起身,在丫环的搀扶下,躬身下拜,“民女拜见晋王殿下。”
李治无奈地摆了下手,说道:“免礼免礼。孤已放轻脚步,却还是为阿珂姑娘所察,打断这之音,抱歉抱歉。”
阿珂说道:“殿下言重了,是民女未能专心,才受外界之扰。”
李治走进凉亭,呵呵笑道:“你看,还是孤打扰了琴曲吧!”说着,抬手说道:“阿珂姑娘不必拘礼,快快请坐。”
阿珂躬身谢过,稍有些拘谨地落座。
“听小昭说,阿珂姑娘常随郑娘子在那个勾栏弹曲歌唱。”李治似乎有可惜之意,开口说道:“市井之徒粗鄙,没的辱没了阿珂姑娘的琴音美声。”
“只为生活罢了。”阿珂微不可察地皱了下眉,神情淡然地说道:“以前沿街卖唱,或于酒楼娱众,比瓦舍勾栏更苦更难。幸有徐郎仗义相助,如今有居所,有挣钱糊口之业,不受欺辱,已是满足了。”
“齐霖确是热心。”李治说道:“然不使阿珂姑娘抛头露面,岂不更好?”
阿珂缓缓垂下眼睑,说道:“徐郎曾言:人无贵贱,操业不同。凭技艺,凭本事儿,自食其力,奴家不觉抛头露面有何不妥?”
李治略有些尴尬地呵呵了两声,说道:“自食其力很好啊,阿珂姑娘有志气,孤甚是钦佩。”
阿珂抿了下嘴,还是那种淡淡的神情,缓缓说道:“徐郎已将家师和奴家转入良籍,自由之身,尤为可贵。殿下不这样认为嘛?”
李治心中暗叹一声,本来还想建议阿珂和郑团团进入太常寺内教坊或外教坊,听阿珂这么一说,自然不能开口了。
太常寺内教坊相当于国家歌舞团,待遇很好,属于乐官,并不在贱籍。主要的工作是掌雅乐,引领大唐歌舞艺术的时尚潮流。
外教坊则掌俗乐,也是皇家供养,部分人是乐官。
但内外教坊的工作人员虽不属贱籍,却是乐籍,也就是终身从事艺术事业的人的户籍制度。
而在封建社会,这些文艺工作者可没有后世的风光。甭管待遇多好,地位却是低下的,“戏子”一词便是篾称。
阿珂虽眼不能视,却善于听音辨色。之前李二陛下便曾透露过此意,她装糊涂没听懂。现在正好,借着李治的询问,也算是间接拒绝了。
李治看着阿珂,平定了下心情,说道:“阿珂姑娘,能请你为孤演奏一曲吗?”
阿珂轻轻点头,无神却大大的眼睛望向李治的方向,说道:“不知殿下想听何曲?”
“便是那曲《二泉映月》吧!”李治说道:“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孤不知民间疾苦,听此曲或有所悟吧!”
阿珂沉默了半晌,微展笑意,似乎对李治如此说感到些欣慰。
她转过身去,平心静气,素手前伸,随着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从琴弦流出,仿佛又走在了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她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李治注视着略显单薄的背影,体味着社会最底层那种挣扎、抗争、求生的凄苦。
远处,李二陛下停下了笔,侧耳倾听;徐惠也放下手中的书卷,面露怜悯惋惜之色。
好半晌,徐惠才幽幽一叹,“此曲凄苦,听之有断肠之感。阿珂这丫头,命苦啊!”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似有同感,沉声道:“世无孤苦贫穷,无人不饱暖,方可称盛世吧?”
徐惠想了想,说道:“陛下的标准过苛了。臣妾以为,是否为太平盛世,百姓自有衡量。现今已是天下太平、政清人和的治世,再休养生息几年,盛世可期。”
李二陛下笑了笑,说道:“爱妃此言极是。何为盛世,朕有朕的标准,官有官的标准,民有民的标准。嗯,还是以百姓的标准为要吧!”
还有比古代百姓的要求更低的吗,他们只要能温饱,能太平,便满足了。可历朝历代,却连做到这个的都少,岂不怪哉?
徐惠看了一眼李二陛下,颇有深意地说道:“盲女凄苦,亦能挣扎求生,自食其力。和尚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咄咄怪事耳。”
李二陛下微张嘴巴,看着徐惠,一时无语。
………………
长安,魏王府。
“父皇于洛阳赐某大宅,听说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摇了摇大脑袋,说道:“太大了,修缮起来耗费极多,某所不欲也。”
这还没去洛阳呢,老爹就把辣么大的宅子准备好了,还有湖泊,徐齐霖是羡慕、嫉妒、恨哪!
李四胖再有十天半个月便要启程,徐齐霖找了个借口前来,也算是提前送行,不赶在人多的时候凑热闹。
“若是以沼为池,再修堤岸,栽树种荷,可谓都城盛景‘魏王池’。”徐齐霖淡淡一笑,说道:“文人墨吟诵诗篇,亦扬王爷之名。”
洛阳盛景魏王池、魏王堤嘛,你赶紧修起来,我去洛阳后,也能去游览一番。看我多好,把名字都给你想出来了。
李四胖眼睛一亮,连连点头,作为文艺青年,他就好这个。再说了,扬名于世啊,又不花自己的钱,何乐而不为?
“这个魏王池的名字——”李四胖谦逊地摆摆手,“世人闻之,岂不笑某?”
随便,叫啥名字无所谓,王八池也不错哈。
徐齐霖呵呵一笑,说道:“过些时日,下官也将去洛阳。大盈库将在洛阳重点经营,还要殿下多多帮助才是。”
李四胖笑道:“这是自然,何须气。”停顿了一下,他好奇地问道:“齐霖反佛,是真是假?”
徐齐霖挠了挠头,稍显无奈地说道:“其实是假,但现在看来,却是要成真了。”
李四胖说道:“抑佛或可行,反佛灭佛却难。齐霖虽出道门,亦不可莽撞冒进。”
徐齐霖笑了起来,说道:“和尚是佛吗?铜像是佛吗?沙门亦分多宗,某亦不是全反全抑。”
李四胖不解其意,问道:“齐霖已有成算?且说来听听。”
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简而言之,佛是佛,僧是僧,某不喜不劳而获、不务正道的和尚,他们也代表不了佛,所行所为更不符佛的真意。”
“而沙门的宗派中,禅宗就不错,多住山林,沾染俗尘甚少,且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并提倡自耕自食,而不是托钵乞食。”
李四胖点了点头,赞道:“齐霖对佛门甚是了解啊,如此分而制之,亦确是万全之策。”
徐齐霖苦笑道:“某哪来的闲工夫研究佛经,都是现学现卖,从蔡晃等人那里学来的。道林老和尚老是来絮叨,某烦不胜烦,便找了些帮手,准备跟沙门开战,正好把报纸的名场和销路打开。”
徐惠点了点头,不再言语,乖巧地执扇打风。
李二陛下伸手轻拍徐惠的腰肢,说道:“朕非恼齐霖反佛之语,而是恼他此言说得时机不对,险些毁了三教论讲大会,让承乾难做。”
徐惠沉吟了一下,温言道:“好在无事,三教论讲也顺利圆满。陛下乃‘今世佛’,岂能为这点小事发火恼怒?”
李二陛下忽然展颜而笑,说道:“齐霖是个滑头,怕朕恼怒,便巧言谄媚,该罚。”
徐惠察颜观色,更知李二陛下的心性,知道他嘴上这么说,心里不知怎么美呢,便附和道:“小惩大诫,陛下宽宏大量。臣妾也写信训斥,必能让他改过。”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沙门于国于民有利无利,这不是问题,利大弊大才是朝廷要考虑权衡的。当然,如果皇帝信佛,那就另当别论。
但李二陛下显然不是佛教徒,且既把李耳当祖宗,也不允许他弃道就佛。
熟读史书的李二陛下对二武灭佛也知之甚详,而灭佛的结果也显而易见。
大量僧尼还俗,并被编入民籍,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利于发展生产。同时,也为国家的税收提供了不竭之源,征兵之源也得以保障。
而寺院财产被没收充公,给国家提供了不少资财,也增强了国家的财力。
更重要的是,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原则,断绝了出现****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王朝政教分离的传统。
说白了,在当时的情形下,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换成李二陛下,也要采取类似的手段。或许不会太过暴烈,但也不会太过宽仁。
佛寺三万多座,僧尼数量占到总人口的十六分之一,这是任何一个君主也不能忍受的。
当然,象梁武帝那样狂热的崇信佛教,以致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幅削弱,风气萎靡,国力外强中干,也终酿侯景之乱,最后饿死台城。
而二武灭佛,却只是在北地进行,南方的佛教未受影响。粗算下来,现在全国的寺庙又何止三万,四万也不止。
以长安为例,差不多每坊都有庙观,大者甚至能占一坊之地。大大小小加起来,足有一百多座。
如此多的寺庙,耗费多少钱财,又有多少僧众,李二陛下并不确切掌握,但也知道肯定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
至于说到李二陛下的信仰,那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维护皇权,保证江山永固、传之万代。
所以,无论是道教佛教,都不过是他利用的工具,有利于统治则扶,不利于则抑。
相对而言,因道教有利于唐朝皇权的正统和神圣性,李二陛下的提倡可以说不遗余力。对于佛教,他与徐齐霖的想法类似,抑佛而不是废佛。
贞观初年,李二陛下刚夺政权,以稳定为大前提,废除了高祖的废佛敕令。甚至还延请波颇于大兴善寺译经,即为达到政治目的。
而李二陛下在登基后四个月,便召见太史令傅奕,表彰他在六个月前对自己即大位的预言。谈话中,李二陛下对傅弈的反佛言论颇以为然。
也正是在这一年,唐太宗派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清肃非滥。同年下诏言:有私度僧者,处以极刑。
贞观二年,李二陛下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他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贞观三年,天下大括义宁(隋恭帝年号)私度,不出者斩。
可见,李二陛下一面表现出自己的宽仁包容,一方面严加管束佛教,可谓是胡萝卜大棒一起上,软硬兼施。
对于佛教的流弊,李二陛下不是不知道。但平衡之道,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方略和手段,无论是治政,还是用人,都是如此。
只要佛教发展还在他的掌控之中,形成不了威胁,甚至能为我所用,李二陛下便不想采取太过酷烈的手段。
况且,李二陛下也清楚佛教在民众中的力量,更知道要反佛抑佛,还要得到朝中重臣的响应和支持。
象傅弈七次上书,朝中只有一个太仆卿张道源赞同其言,其他臣僚都没有表态,中书令萧瑀更是大加反对,并咒傅弈下地狱。
所以,要大举抑佛,一定要有合理的借口,要得到群臣的支持,把因之可能而起的混乱降到最低。
想到这里,李二陛下抬头看了看正专心烹茶的徐惠,开口说道:“爱妃予齐霖书信时,可问问他,反佛之言语是否为陆羽仙长所述。对于沙门,陆羽仙长还有何论,一并奏来。”
徐惠眨着眼睛,觉得这话不太好理解,既要自己问,为何还要小弟上奏?不过,她也不问细节,分成两件事办又有何妨。
另一边,阿珂已停下了抚琴。无他,敏锐的听力让她觉察到有人走近,脸转向了来人的方向。
丫环顺着她的目光,才发现一个少年在悄然走近,看清来人,不禁起身提醒道:“娘子,是晋王殿下。”
阿珂赶忙起身,在丫环的搀扶下,躬身下拜,“民女拜见晋王殿下。”
李治无奈地摆了下手,说道:“免礼免礼。孤已放轻脚步,却还是为阿珂姑娘所察,打断这之音,抱歉抱歉。”
阿珂说道:“殿下言重了,是民女未能专心,才受外界之扰。”
李治走进凉亭,呵呵笑道:“你看,还是孤打扰了琴曲吧!”说着,抬手说道:“阿珂姑娘不必拘礼,快快请坐。”
阿珂躬身谢过,稍有些拘谨地落座。
“听小昭说,阿珂姑娘常随郑娘子在那个勾栏弹曲歌唱。”李治似乎有可惜之意,开口说道:“市井之徒粗鄙,没的辱没了阿珂姑娘的琴音美声。”
“只为生活罢了。”阿珂微不可察地皱了下眉,神情淡然地说道:“以前沿街卖唱,或于酒楼娱众,比瓦舍勾栏更苦更难。幸有徐郎仗义相助,如今有居所,有挣钱糊口之业,不受欺辱,已是满足了。”
“齐霖确是热心。”李治说道:“然不使阿珂姑娘抛头露面,岂不更好?”
阿珂缓缓垂下眼睑,说道:“徐郎曾言:人无贵贱,操业不同。凭技艺,凭本事儿,自食其力,奴家不觉抛头露面有何不妥?”
李治略有些尴尬地呵呵了两声,说道:“自食其力很好啊,阿珂姑娘有志气,孤甚是钦佩。”
阿珂抿了下嘴,还是那种淡淡的神情,缓缓说道:“徐郎已将家师和奴家转入良籍,自由之身,尤为可贵。殿下不这样认为嘛?”
李治心中暗叹一声,本来还想建议阿珂和郑团团进入太常寺内教坊或外教坊,听阿珂这么一说,自然不能开口了。
太常寺内教坊相当于国家歌舞团,待遇很好,属于乐官,并不在贱籍。主要的工作是掌雅乐,引领大唐歌舞艺术的时尚潮流。
外教坊则掌俗乐,也是皇家供养,部分人是乐官。
但内外教坊的工作人员虽不属贱籍,却是乐籍,也就是终身从事艺术事业的人的户籍制度。
而在封建社会,这些文艺工作者可没有后世的风光。甭管待遇多好,地位却是低下的,“戏子”一词便是篾称。
阿珂虽眼不能视,却善于听音辨色。之前李二陛下便曾透露过此意,她装糊涂没听懂。现在正好,借着李治的询问,也算是间接拒绝了。
李治看着阿珂,平定了下心情,说道:“阿珂姑娘,能请你为孤演奏一曲吗?”
阿珂轻轻点头,无神却大大的眼睛望向李治的方向,说道:“不知殿下想听何曲?”
“便是那曲《二泉映月》吧!”李治说道:“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孤不知民间疾苦,听此曲或有所悟吧!”
阿珂沉默了半晌,微展笑意,似乎对李治如此说感到些欣慰。
她转过身去,平心静气,素手前伸,随着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从琴弦流出,仿佛又走在了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她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李治注视着略显单薄的背影,体味着社会最底层那种挣扎、抗争、求生的凄苦。
远处,李二陛下停下了笔,侧耳倾听;徐惠也放下手中的书卷,面露怜悯惋惜之色。
好半晌,徐惠才幽幽一叹,“此曲凄苦,听之有断肠之感。阿珂这丫头,命苦啊!”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似有同感,沉声道:“世无孤苦贫穷,无人不饱暖,方可称盛世吧?”
徐惠想了想,说道:“陛下的标准过苛了。臣妾以为,是否为太平盛世,百姓自有衡量。现今已是天下太平、政清人和的治世,再休养生息几年,盛世可期。”
李二陛下笑了笑,说道:“爱妃此言极是。何为盛世,朕有朕的标准,官有官的标准,民有民的标准。嗯,还是以百姓的标准为要吧!”
还有比古代百姓的要求更低的吗,他们只要能温饱,能太平,便满足了。可历朝历代,却连做到这个的都少,岂不怪哉?
徐惠看了一眼李二陛下,颇有深意地说道:“盲女凄苦,亦能挣扎求生,自食其力。和尚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咄咄怪事耳。”
李二陛下微张嘴巴,看着徐惠,一时无语。
………………
长安,魏王府。
“父皇于洛阳赐某大宅,听说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摇了摇大脑袋,说道:“太大了,修缮起来耗费极多,某所不欲也。”
这还没去洛阳呢,老爹就把辣么大的宅子准备好了,还有湖泊,徐齐霖是羡慕、嫉妒、恨哪!
李四胖再有十天半个月便要启程,徐齐霖找了个借口前来,也算是提前送行,不赶在人多的时候凑热闹。
“若是以沼为池,再修堤岸,栽树种荷,可谓都城盛景‘魏王池’。”徐齐霖淡淡一笑,说道:“文人墨吟诵诗篇,亦扬王爷之名。”
洛阳盛景魏王池、魏王堤嘛,你赶紧修起来,我去洛阳后,也能去游览一番。看我多好,把名字都给你想出来了。
李四胖眼睛一亮,连连点头,作为文艺青年,他就好这个。再说了,扬名于世啊,又不花自己的钱,何乐而不为?
“这个魏王池的名字——”李四胖谦逊地摆摆手,“世人闻之,岂不笑某?”
随便,叫啥名字无所谓,王八池也不错哈。
徐齐霖呵呵一笑,说道:“过些时日,下官也将去洛阳。大盈库将在洛阳重点经营,还要殿下多多帮助才是。”
李四胖笑道:“这是自然,何须气。”停顿了一下,他好奇地问道:“齐霖反佛,是真是假?”
徐齐霖挠了挠头,稍显无奈地说道:“其实是假,但现在看来,却是要成真了。”
李四胖说道:“抑佛或可行,反佛灭佛却难。齐霖虽出道门,亦不可莽撞冒进。”
徐齐霖笑了起来,说道:“和尚是佛吗?铜像是佛吗?沙门亦分多宗,某亦不是全反全抑。”
李四胖不解其意,问道:“齐霖已有成算?且说来听听。”
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简而言之,佛是佛,僧是僧,某不喜不劳而获、不务正道的和尚,他们也代表不了佛,所行所为更不符佛的真意。”
“而沙门的宗派中,禅宗就不错,多住山林,沾染俗尘甚少,且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并提倡自耕自食,而不是托钵乞食。”
李四胖点了点头,赞道:“齐霖对佛门甚是了解啊,如此分而制之,亦确是万全之策。”
徐齐霖苦笑道:“某哪来的闲工夫研究佛经,都是现学现卖,从蔡晃等人那里学来的。道林老和尚老是来絮叨,某烦不胜烦,便找了些帮手,准备跟沙门开战,正好把报纸的名场和销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