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亩这个数字,可不是李元嘉拍脑袋想出来的。
一方面是几次在信中吹风之后,他觉得李世民应该已经算是默许了棉花的存在,并且也对自家弟弟种植棉花、使用棉花的目的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说白了,现在的大唐皇帝心中,棉花应该已经摆脱了“观赏花”的固有印象,变得有用一些了。
所以把种植面积增加到五百亩,应该不会给李元嘉招来一顿责骂。
而且对于孙展他们来说,多了四百多亩地的话,一方面能让他们积攒下来的棉种尽可能的都用上,然后收获更多,另一方面也算是人尽其用——为了保住这些珍贵之极的棉种,李元嘉可是给了孙展好些个人来帮忙,现在一切都步入正轨的话,这些人只种一百亩土地也太浪费了一些……
“唉!”
想到这里,李元嘉忍不住叹了口气,因为每次说起棉花的事情他都很是无语。
明明棉花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短,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这玩意儿竟然一直被当成观赏品——统治阶层有丝绸和丝绵,乃至于皮裘,看不上这玩意儿,普通的老百姓基本上都属于小农经济体系的一员,种粮食还吃不饱,谁敢用地来种棉花?
一直到了明朝立国,朱元璋才用强硬的手段让棉花在中国普及开来。
所以在李世民和房玄龄那边都碰了几次壁,没有得到什么回应之后,李元嘉也就“安静”了下来。
当然了,并不是心灰意冷,就把棉花给扔到一边去了,而是李元嘉改变了自己的策略,打算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推广这玩意儿。
大唐不重视棉花,关键还是现在人少!
权贵们夏天有丝绸,冬天有丝绵和皮裘……丝绵又轻又暖和,皮裘虽然厚重,可那是身份的象征,就连李元嘉自己如果不是习惯了,并且想给别人做出一个表率的话,也不会选择棉被。
至于说普通的老百姓,棉被实在是太奢侈了!
没错,太奢侈了。
这年头棉花在绝大多数的唐人……不应该说是除了韩王府之外的所有唐人眼中,就是一种罕见的观赏植物,而且还是不太好看的那种!而且现在的棉花产量低,人们也没有种植经验,导致了最后的成本极高,一亩地下来可能就是一床被子加上两三身棉袄,普通百姓哪里穿得起?
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谁敢追求这个?
太难了。
所以李元嘉现在已经转换了目标,把棉花推广的希望放在了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身上。这些人包括品阶不高的小吏、身家不太大的商人,还有一些稍有家底的读书人或者世家旁支子弟。对于他们来说,穿丝绸或者丝绵无疑是奢侈的,而且价格也太高了,而其他的布料又不如棉花舒服、暖和。
只要棉衣、棉被的价格能降到一定的水平上,在这些人们之中推广应该会容易一些。
而且……
更重要的是,哪怕被后世的人称为贞观之治,李世民更是被吹到了天上去,但是有一个事实始终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大唐刚刚立国二十年,而且战事、叛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也没有停过,现在无论人口还是国力,都和前隋差了不少,更别说和后面的盛唐相比了。
所以李元嘉的目光,已经放在了自己的几个侄子身上。
不管将来李氏的车轮是不是会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前行,大唐的皇位宝座是不是依然会落在李治那个小屁孩儿的头上,但是有一点李元嘉可以肯定,到了那个时候大唐的人口将会进一步的增加,国力也将进一步的增强,也就意味着能“中产阶级”的数量会进一步的扩大!
乡村里的地主们李元嘉暂时不会考虑,因为他知道在这个小农经济的社会,那帮人不太可能会从别人手中买布料,大多都会选择自己来做;而且想要靠自己一己之力把棉花推广到下面去,在这个信息沟通成本突破天际的时代,那个难度简直是不敢想!
唯一的希望,就是城市里的那帮人。
想到这里的时候,李元嘉忍不住轻声一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呃!”
突然闭上嘴,等他想明白这句话时屈原说的,这年头大家早就知道了以后,才微微的松了口气,脸色恢复了正常。
再然后他扭头看向了孙展,点头道:“这样吧,也别等我了,明日你就把今年收上来的棉花送进城去……对了,你自己也留一点,给自己做一床被子和一身棉衣,这样一来冬天就能暖和不少了!”
“这……这可使不得啊……”
“行了,有什么使不得的?”
一看孙展这诚惶诚恐的样子李元嘉心里就烦,一瞪眼道:“本王说使得就使得……就这么定了,你留下来十斤棉花!这种棉花的人一直都用不上棉花,本王府里可不能出现这种事儿……咳咳,至于说其他人的话,今年就算了,明天五百亩的土地,大家都有份!”
身为王府的奴仆,就算孙展现在待遇不差,可是距离穿上棉衣还早着呢!
要知道如果单论价值的话,就算是丝绵和丝绸,现在比起棉花来恐怕也差得远!李元嘉他们两口子用没问题,送给皇帝、梁国公他们也没有问题,甚至于做几床被子赐给春烟和墨画等几个贴身丫头也没人敢说什么,但是孙展他们这些种棉花要是敢留下来几斤自己用……
不用李元嘉开口,韩路成就能派人把他们的腿打折!
一直一来李元嘉都不愿意刻意的改变这种“不公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很敏感,可以对下人们好一点,但是这个好也必须在同时代人们的接受范围之内!所以韩王府下人们的月钱,也就比别人稍微高一点而已,真正能落到好处的还是哪些匠人和主管们。
这一点李元嘉倒是不怕人说,反正韩王府好工匠之事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除了李世民骂过几次,舅舅宇文士及唠叨过几次之外,谁敢多一句嘴?
这次棉花“大丰收”,李元嘉刚赏了二十贯钱,再加上十斤棉花自然也算是自然而然。
对此孙展还能说什么?
他唯有伏在地上,感激涕零的叫道:“多谢大王厚赐!我等一定为大王种好这五百亩棉田,明年收获更多的棉花……”
一方面是几次在信中吹风之后,他觉得李世民应该已经算是默许了棉花的存在,并且也对自家弟弟种植棉花、使用棉花的目的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说白了,现在的大唐皇帝心中,棉花应该已经摆脱了“观赏花”的固有印象,变得有用一些了。
所以把种植面积增加到五百亩,应该不会给李元嘉招来一顿责骂。
而且对于孙展他们来说,多了四百多亩地的话,一方面能让他们积攒下来的棉种尽可能的都用上,然后收获更多,另一方面也算是人尽其用——为了保住这些珍贵之极的棉种,李元嘉可是给了孙展好些个人来帮忙,现在一切都步入正轨的话,这些人只种一百亩土地也太浪费了一些……
“唉!”
想到这里,李元嘉忍不住叹了口气,因为每次说起棉花的事情他都很是无语。
明明棉花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短,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这玩意儿竟然一直被当成观赏品——统治阶层有丝绸和丝绵,乃至于皮裘,看不上这玩意儿,普通的老百姓基本上都属于小农经济体系的一员,种粮食还吃不饱,谁敢用地来种棉花?
一直到了明朝立国,朱元璋才用强硬的手段让棉花在中国普及开来。
所以在李世民和房玄龄那边都碰了几次壁,没有得到什么回应之后,李元嘉也就“安静”了下来。
当然了,并不是心灰意冷,就把棉花给扔到一边去了,而是李元嘉改变了自己的策略,打算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推广这玩意儿。
大唐不重视棉花,关键还是现在人少!
权贵们夏天有丝绸,冬天有丝绵和皮裘……丝绵又轻又暖和,皮裘虽然厚重,可那是身份的象征,就连李元嘉自己如果不是习惯了,并且想给别人做出一个表率的话,也不会选择棉被。
至于说普通的老百姓,棉被实在是太奢侈了!
没错,太奢侈了。
这年头棉花在绝大多数的唐人……不应该说是除了韩王府之外的所有唐人眼中,就是一种罕见的观赏植物,而且还是不太好看的那种!而且现在的棉花产量低,人们也没有种植经验,导致了最后的成本极高,一亩地下来可能就是一床被子加上两三身棉袄,普通百姓哪里穿得起?
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谁敢追求这个?
太难了。
所以李元嘉现在已经转换了目标,把棉花推广的希望放在了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身上。这些人包括品阶不高的小吏、身家不太大的商人,还有一些稍有家底的读书人或者世家旁支子弟。对于他们来说,穿丝绸或者丝绵无疑是奢侈的,而且价格也太高了,而其他的布料又不如棉花舒服、暖和。
只要棉衣、棉被的价格能降到一定的水平上,在这些人们之中推广应该会容易一些。
而且……
更重要的是,哪怕被后世的人称为贞观之治,李世民更是被吹到了天上去,但是有一个事实始终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大唐刚刚立国二十年,而且战事、叛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也没有停过,现在无论人口还是国力,都和前隋差了不少,更别说和后面的盛唐相比了。
所以李元嘉的目光,已经放在了自己的几个侄子身上。
不管将来李氏的车轮是不是会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前行,大唐的皇位宝座是不是依然会落在李治那个小屁孩儿的头上,但是有一点李元嘉可以肯定,到了那个时候大唐的人口将会进一步的增加,国力也将进一步的增强,也就意味着能“中产阶级”的数量会进一步的扩大!
乡村里的地主们李元嘉暂时不会考虑,因为他知道在这个小农经济的社会,那帮人不太可能会从别人手中买布料,大多都会选择自己来做;而且想要靠自己一己之力把棉花推广到下面去,在这个信息沟通成本突破天际的时代,那个难度简直是不敢想!
唯一的希望,就是城市里的那帮人。
想到这里的时候,李元嘉忍不住轻声一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呃!”
突然闭上嘴,等他想明白这句话时屈原说的,这年头大家早就知道了以后,才微微的松了口气,脸色恢复了正常。
再然后他扭头看向了孙展,点头道:“这样吧,也别等我了,明日你就把今年收上来的棉花送进城去……对了,你自己也留一点,给自己做一床被子和一身棉衣,这样一来冬天就能暖和不少了!”
“这……这可使不得啊……”
“行了,有什么使不得的?”
一看孙展这诚惶诚恐的样子李元嘉心里就烦,一瞪眼道:“本王说使得就使得……就这么定了,你留下来十斤棉花!这种棉花的人一直都用不上棉花,本王府里可不能出现这种事儿……咳咳,至于说其他人的话,今年就算了,明天五百亩的土地,大家都有份!”
身为王府的奴仆,就算孙展现在待遇不差,可是距离穿上棉衣还早着呢!
要知道如果单论价值的话,就算是丝绵和丝绸,现在比起棉花来恐怕也差得远!李元嘉他们两口子用没问题,送给皇帝、梁国公他们也没有问题,甚至于做几床被子赐给春烟和墨画等几个贴身丫头也没人敢说什么,但是孙展他们这些种棉花要是敢留下来几斤自己用……
不用李元嘉开口,韩路成就能派人把他们的腿打折!
一直一来李元嘉都不愿意刻意的改变这种“不公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很敏感,可以对下人们好一点,但是这个好也必须在同时代人们的接受范围之内!所以韩王府下人们的月钱,也就比别人稍微高一点而已,真正能落到好处的还是哪些匠人和主管们。
这一点李元嘉倒是不怕人说,反正韩王府好工匠之事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除了李世民骂过几次,舅舅宇文士及唠叨过几次之外,谁敢多一句嘴?
这次棉花“大丰收”,李元嘉刚赏了二十贯钱,再加上十斤棉花自然也算是自然而然。
对此孙展还能说什么?
他唯有伏在地上,感激涕零的叫道:“多谢大王厚赐!我等一定为大王种好这五百亩棉田,明年收获更多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