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入关、皇帝受困,天下为之震动,大楚皇朝每一位手握重权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选择:救还是不救。

    皇宫里王美人的选择非常简单,只能救、必须救,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拯救皇帝、拯救自己的儿子。

    得到消息之后,王美人的第一个举动是向太后求助,眼下的局势风云变幻,她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引者。

    太后今非昔比,她先后失去了儿子、亲人和仇人,心中再无追求,在椅榻上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好像魂游身外,早已经忘了这个世界,也包括这个世界的皇帝。

    “匈奴人?皇帝?”看着跪在地上泪流满面的王美人,太后努力集中精神,好理解王美人所说的一切,然后她笑了,“匈奴人竟然真的入关了。”

    “太后猜到了这一切?”王美人既惊讶又高兴,此时此刻,太后在她眼里就是能够看破未来的伟大预言者。

    太后摇摇头,“我只是想,大楚衰弱至此……我已经交出一切,你还想要什么?”

    王美人磕头,“求太后指点。”

    太后沉默良久,“上千年来,中原与匈奴的强弱之势时时转换,强者为尊,弱者为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想救皇帝,只能从匈奴人那里着手。”

    “求和?”

    “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别的主意。”太后叹了口气,再不出声。

    王美人告退,站在寝宫门口,突然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她原以为来日方长,不急于争取太后的称号,没想到这么快就陷入绝境,她现在竟然无人可用。

    皇帝生母与大楚太后之间,毕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许多大臣暗中讨好皇帝的生母,但是只有太后才能向大臣正式下达命令。

    王美人想了想,觉得还是要找人帮忙,得有一个人帮她控制外面的大臣。

    中掌玺杨奉来得倒是挺快,可是作为皇帝最为信任并依仗的人,他看上去没有那么急迫,步履从容、神情坦然,好像还不知道皇帝的处境。

    “有劳杨公,晋城之危,朝中大臣可有对策?”王美人起身还礼,顾不得寒暄,直接发问。

    “守相申大人正与群臣连日商议,向四方调兵前去救驾。”

    “我是女流,不懂军情,可是楚军前去救驾,匈奴人不会因此加紧攻城吗?”

    “事已至此,陛下必须首先自保,与援军里应外合,方有可能脱困。”

    “杨公说得轻巧!”王美人感到一阵愤怒,马上缓和语气,向杨奉道歉,“救子心切,杨公莫怪。我是想,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击败匈奴人,不是收回失地,而是保住陛下,陛下在,大楚终有复兴之日,陛下若亡,大楚必危。”

    “群臣也皆以为是。”

    “所以,不如向匈奴人求和,都说匈奴人贪财好利,他们想要什么,给他们就是,只要能换回陛下。”

    杨奉沉吟片刻,“若在从前,匈奴人倒也好打发,金银铜铁、丝绸布帛,乃至和亲,都能打动匈奴人,可这一次不同,大单于要的是土地与城墙……”

    “那也给他们。”王美人厉声道,她不明白杨奉为何还不着急,“要什么给什么,我只要皇帝平安回京。”

    杨奉躬身行礼,不愿与王美人争执,“好,我这就去转告群臣,看看他们的想法。”

    王美人还礼,“陛下之命悬于杨公之手。”

    杨奉道:“我必尽力,也请王美人多与皇后交流。”

    王美人微微一愣,马上明白过来,皇后的父亲正在齐国平乱,手握兵权,崔宏未必能救得了皇帝,却能害死皇帝。

    “陛下于我是爱子,于皇后是夫君,我二人同病相怜,自会同心同德。”

    杨奉告退,对他来说,求和却不是挽救皇帝的唯一办法,更不是最好的办法。

    大楚皇帝首先得为大楚着想,杨奉这么以为,他相信皇帝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与守相申明志等几位重臣商议之后,杨奉提出三条建议:

    首先,派使者去与匈奴人和谈,不求成功,只求能够稍稍缓解一下晋城的压力,同时也能安抚一下宫中的王美人。

    然后调集郡县兵力、征发男丁,全都向晋城方向进发,守卫洛阳以北、以东的各座重镇,绝不能再让匈奴人攻城掠地。

    最后,杨奉建议选一位新皇帝。

    新皇帝不是马上登基,而是先从宗室当中选择合适之人,放出风去,一旦晋城被攻破,无论皇帝是死是俘,京城立刻拥立新帝,以免天下无主,也能断绝匈奴人的更大野心。

    其实大臣们早已想到这一招,只是没人敢提出来,杨奉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由他捅破这层窗户纸,再合适不过,至于他的太监身份,大臣们自动忽略,申明声郑重地要求将中掌玺杨奉的建议记录在案,一个字都不准改。

    虽然这是最后一条建议,可是在此之后,前两条建议才得到认真对待,吏部尚书亲自出使匈奴,兵部尚书坐镇洛阳,监督关东诸军,杨奉则亲笔写了一封信,委托平恩侯送给大将军崔宏。

    在这封信里,杨奉详细阐释了朝廷的对策与用意,表示京城已经选好一位宗室子弟,但是不够,群臣皆以为武帝幼子英王,虽然辈份高于当今皇帝,但是曾经参与过帝位之争,当时的四人一死两困,英王若能被救出,也有资格称帝。

    这一招是为了分化匈奴人与临淄叛军,遭到挟持的英王若能称帝,叛军最重要的目的就达到了,没必要再与匈奴人勾结——即使他们还想勾结,匈奴人也会心生怀疑。

    杨奉将一切解释得清清楚楚,崔宏再无疑问,与柴悦、房大业兵合一处,将主力移至彭城,堵截南下的匈奴骑兵,同时向临淄城宣告,英王若是及时返京,还有机会称帝。

    叛军没有给出回答,可是城外大部分楚军离开之后,他们也没有尽力突围,仍然固守临淄不动,显然内部发生了纷争。

    对于楚军来说,这就够了,柴悦制定了一项计划,请求朝廷将调集到的军队尽量送到彭城,他先派出两万人,击退南下的一万匈奴骑兵,然后全军缓慢行进,抓紧时间补充兵力,不是去晋城救驾,而是直奔燕国。

    大单于就在燕国,对临淄叛军的犹豫不决感到愤怒,几次催促无效之后,他决定从被围的皇帝这里弄一份停战圣旨,希望暂缓南方楚军的压迫,同时也想看看皇帝的威望与权力还剩下多少。

    大单于并不怕南方的几万楚军,但他更在意塞外的军队,马邑城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十万,如果能将这支军队击溃,则匈奴后方无忧,才可从容面对整个大楚。

    马邑城里的争论比临淄城还要激烈,没人敢说不救皇帝,但是到底该怎么救,却是众说纷纭:直接入关最为简单,但是那要面对匈奴人的主力,胜负难料;留在马邑城等匈奴人进攻,比较稳妥,但是形势不等人,万一晋城在此期间被攻破,谁也负不起责任。

    最关键的是,在马邑城内没有能做主的大将,钦差卓如鹤有机会统率全军,可是没等圣旨到来,他就率领一支军队入关救驾,结果兵败被俘。

    辟远侯张印带兵最多,而且在皇帝的圣旨中指明由他指挥塞外军队,可张印指挥不动,他的口吃、他的职位都是硬伤,南军向来狂傲,不愿服从他的命令,一心想要入关与匈奴人决战,边塞军队来源复杂,多达二十路,更是各有想法。

    张印只能向朝廷求助,希望能忙派来一位大将。

    朝中已经没有品级够高的大将,只能派出礼部尚书和一位将军同行,绕路前往马邑城,可是这两人也没想好该怎么做。

    京城的杨奉和申明志,也不知该如何调动塞外的这支楚军。

    这时的邓粹正在路上策马狂奔,夜里休息的时候,还要听怀中美人的倾诉——他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总能立刻猜出对方的情绪,给予相应的安抚,令美人欣慰不已。

    晋城百里之外还有一支楚军。

    冯世礼率领的一万五千名北军驻扎在一处寨子里,他曾向使者表示绝不后退半步,但是在坚守数日之后,他还是趁匈奴围歼一支援军时,率兵后撤数十里,入住一座更坚固的关隘。

    后方援军不停赶来,但是数量从未超过三万,冯世礼仍然不敢进攻。

    蔡兴海和晁化指军的宿卫军是最早赶来的一支援军,他们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匈奴人入关的消息还没有传来,是皇后向杨奉建议,京城局势渐稳,多给皇帝派一些可信之人。

    蔡兴海和晁化早就急切地想要发起进攻,可麾下士兵只有两千,数量太少,冯世礼根本不听两人的请求,每次都是同样的回答:“如果不能一举击溃匈奴人,贸然进攻,只会害死陛下。”

    这话说得没错,蔡兴海与晁化却不能干等,他们与卓如鹤的想法不谋而合:虽说前方就是陷阱,可是总得有人主动跳进去,以向天下人证明,皇帝仍然得到支持,如此一来,匈奴人才会觉得皇帝有价值,坚持围而不攻的策略。

    这两人完全不了解匈奴人内部的矛盾,更不知道匈奴右贤王急需一个借口攻打晋城。

    就这样,蔡兴海与晁化说服三千多名将士跟随他们出战,做好了必亡的准备,怎么也没料到,居然能够一路杀到晋城之下。

    匈奴人料到了,右贤王终于能够以围歼为名,进攻小小的晋城,至于大单于的整体战略,他听不懂,也不在乎。

    (今日一更,望周知。)(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云\来\阁,或者直接访问网站』

章节目录

孺子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冰临神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百三十九章 权臣的选择-孺子帝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孺子帝,笔趣阁并收藏孺子帝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