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时候,公叔瑾的神情依然没有过份激动的表现,有些人以为这是公叔瑾始终留有余地,事情会出现转机,可后来大家才想明白,原来这其实是因为公叔瑾早已做了决定,这个决定甚至不是在今天早上做的,而是在昨天晚上去抓两位皇子就已经做出了的!
公叔瑾等两位娘娘哭得差不多了,才问,“你们可知他们犯了何罪?”两个女子齐齐一顿,甚至还相互对视了一眼,稍有点脑子的人,就不难猜测得出,其实这两个人对自家儿子做了什么事儿,心里是一清二楚的。
也是,像散布出身流言这种事儿,绝对是常见的内宅、后|宫手段。
但公叔瑾就能视而不见,还命人将两位皇子犯下的罪行重新说了一遍。
经过这一小段时间的冷静,懿皇妃已相处了对策,或者说,她就是带着个对策来的,“臣妾自知管教不利,才让二殿下犯下如此大错,可不管如何,皇上总应念在血脉亲情的份上儿,宽恕一、二,想来无论是四殿下还是康乐王,都不忍因此事,看着嫡亲兄弟丧命的!”
是的,道理和律法讲不过,懿皇妃就开始讲情了,因为“法理不外乎人情”,这个切入点还是挺聪明且准确的,而且,她还做了道德绑架,把四皇子和公叔睿,全都拖了进来,毕竟,在这件事中,两个受害人还安然无恙,而二、三两位皇子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的确是量刑过重了。
但除了公叔瑾,谁都发现,直到到了这个时候,懿皇妃依旧把四皇子当成了主要受害者,只有需要求情时,才把公叔睿也捎带了进来。
公叔瑾无力的闭了下眼睛,他到今天才发现,这世间似乎无人不知他的居心:看,人人都知道,两位康乐王上身上的所谓“恩宠”,其实不过如此,一旦遇到更重要的人,比如自己的亲生儿子啥的,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至于这父子两个曾经为皇上乃至整个朝廷付出了多少,是没人会在这个时候想起来的。
昨天下晌遭遇了公叔睿的“冷淡”之后,公叔瑾想了很久,他记得,这孩子以前对自己不是这样的,别说刚入京那阵子,就连前年,也就是去救灾的头一年,睿儿还亲亲热热地左一口“皇伯父”右一口“皇伯父”地叫着,怎么猛然间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子呢?!
公叔瑾仔细地想,才发现,原来,这种变化早就发生了,只不过他没注意到而已。
睿儿第一次赈灾来,朝廷还很热情地表示了庆祝,尽管朝廷能给他的赏赐,对他的身家来说微乎其微,但毕竟脸面上的事儿是做到了。
可能就是因为受到了这种自认为公正的对待,在第二年去赈灾之前,睿儿还是豪情万丈的,对公叔瑾的感情还是非常亲密,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公叔瑾答应了睿儿的很多“条件”,调拨平价粮啊,昭告天下已决定迁都燕京啊
现在想来,公叔瑾做这些事,不过是为了睿儿办差顺利罢了,而睿儿办差是为了朝廷啊,朝廷这么做,是自己帮自己,睿儿本人,包括他身后的清露又能得到什么呢?银子吗?人家缺吗?名声吗?上一次的赈灾中,睿儿就已经有了。
结果,第二年睿儿赈灾来,明明做比第一年还要多的事儿,解决了朝廷更大的麻烦,但所受到的褒奖却直线下降,宫中的赏赐很少,没有迎接和赐宴,公叔瑾只不过是勉励了几句而已,就连朝臣们的奉承,似乎都少了很多。
公叔瑾明白,问题还是出在他这里他这个从中得力最大的皇上,都觉得睿儿这样的表现和付出是应该,那么旁人又岂不会这样想!
可就是这样,睿儿还是没表现出来太多的不满,直到今年,赈灾尚未结束,仅仅是刚刚开始,睿儿就“私自”跑来了,当时公叔瑾是发了好一顿脾气的,“你姨母怀孕生孩子,和你有什么关系,难道王府中就没有御医和稳婆了吗?为什么要你来带表弟,王府的下人都死绝了吗?你也不小了,应该分得清,孰轻孰重,朕告诉你公叔睿,满天下没有不为朝廷办差,只是顾着这些小事的道理!”
完全不听睿儿已经将差事安排好了,师傅要去西北驻守,必须安抚好姨母,否则师傅不会安心等等的解释。
确切地说,就算是睿儿的这些理由很充分,公叔瑾也不会相信就是了,一个字都不相信!
公叔瑾记得,睿儿那天是喊着眼泪走的,走之前看着他,默默地,最后什么话都没说出来,只是行了礼。
公叔瑾丝毫不觉得自己这件事做错了,只觉得公叔睿这个孩子太倔强了,到了这个时候,连个错都不肯认,他这个当伯父的是十分宽容大度的,只是呵斥了公叔睿两句,一点实质性的处罚都没有,这就是出于对公叔宁的感情吧,但凡换个人,他也不会这么轻轻放过的!
却重来没从公叔睿的角度去想这件事。
当初的赈灾,实际上是公叔瑾逼着睿儿去的,就像清露误解了公叔瑾在流言中的不作为,是为了更大的利用一样,公叔瑾也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清露都不可能愿意让睿儿去赈灾。
并知道,在这件事之前,清露还曾和睿儿打了一个十分残忍的“赌”,现在结果出来了,清露赢了,皇上和皇后,是舍不得四皇子冒险的,却舍得睿儿去!
这不啻于在睿儿和公叔瑾之间的感情上,狠狠地来了一刀!
幸好,昨天公叔睿发脾气后,公叔瑾自己想起来了,公叔瑾当时的这种薄情和利用,就算睿儿想不到,想来清露是完全清楚的,所以在出发之前,公叔瑾竟然连王府都不敢睿儿去,直接从宫中离开了。
可就是这样,睿儿当初也是去办王府庶务,不是去为朝廷办差的!朝廷有了理由让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去办差?!就因为他能办得好吗?那么那些拿朝廷俸禄的官员,都是干什么吃的?!
公叔瑾等两位娘娘哭得差不多了,才问,“你们可知他们犯了何罪?”两个女子齐齐一顿,甚至还相互对视了一眼,稍有点脑子的人,就不难猜测得出,其实这两个人对自家儿子做了什么事儿,心里是一清二楚的。
也是,像散布出身流言这种事儿,绝对是常见的内宅、后|宫手段。
但公叔瑾就能视而不见,还命人将两位皇子犯下的罪行重新说了一遍。
经过这一小段时间的冷静,懿皇妃已相处了对策,或者说,她就是带着个对策来的,“臣妾自知管教不利,才让二殿下犯下如此大错,可不管如何,皇上总应念在血脉亲情的份上儿,宽恕一、二,想来无论是四殿下还是康乐王,都不忍因此事,看着嫡亲兄弟丧命的!”
是的,道理和律法讲不过,懿皇妃就开始讲情了,因为“法理不外乎人情”,这个切入点还是挺聪明且准确的,而且,她还做了道德绑架,把四皇子和公叔睿,全都拖了进来,毕竟,在这件事中,两个受害人还安然无恙,而二、三两位皇子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的确是量刑过重了。
但除了公叔瑾,谁都发现,直到到了这个时候,懿皇妃依旧把四皇子当成了主要受害者,只有需要求情时,才把公叔睿也捎带了进来。
公叔瑾无力的闭了下眼睛,他到今天才发现,这世间似乎无人不知他的居心:看,人人都知道,两位康乐王上身上的所谓“恩宠”,其实不过如此,一旦遇到更重要的人,比如自己的亲生儿子啥的,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至于这父子两个曾经为皇上乃至整个朝廷付出了多少,是没人会在这个时候想起来的。
昨天下晌遭遇了公叔睿的“冷淡”之后,公叔瑾想了很久,他记得,这孩子以前对自己不是这样的,别说刚入京那阵子,就连前年,也就是去救灾的头一年,睿儿还亲亲热热地左一口“皇伯父”右一口“皇伯父”地叫着,怎么猛然间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子呢?!
公叔瑾仔细地想,才发现,原来,这种变化早就发生了,只不过他没注意到而已。
睿儿第一次赈灾来,朝廷还很热情地表示了庆祝,尽管朝廷能给他的赏赐,对他的身家来说微乎其微,但毕竟脸面上的事儿是做到了。
可能就是因为受到了这种自认为公正的对待,在第二年去赈灾之前,睿儿还是豪情万丈的,对公叔瑾的感情还是非常亲密,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公叔瑾答应了睿儿的很多“条件”,调拨平价粮啊,昭告天下已决定迁都燕京啊
现在想来,公叔瑾做这些事,不过是为了睿儿办差顺利罢了,而睿儿办差是为了朝廷啊,朝廷这么做,是自己帮自己,睿儿本人,包括他身后的清露又能得到什么呢?银子吗?人家缺吗?名声吗?上一次的赈灾中,睿儿就已经有了。
结果,第二年睿儿赈灾来,明明做比第一年还要多的事儿,解决了朝廷更大的麻烦,但所受到的褒奖却直线下降,宫中的赏赐很少,没有迎接和赐宴,公叔瑾只不过是勉励了几句而已,就连朝臣们的奉承,似乎都少了很多。
公叔瑾明白,问题还是出在他这里他这个从中得力最大的皇上,都觉得睿儿这样的表现和付出是应该,那么旁人又岂不会这样想!
可就是这样,睿儿还是没表现出来太多的不满,直到今年,赈灾尚未结束,仅仅是刚刚开始,睿儿就“私自”跑来了,当时公叔瑾是发了好一顿脾气的,“你姨母怀孕生孩子,和你有什么关系,难道王府中就没有御医和稳婆了吗?为什么要你来带表弟,王府的下人都死绝了吗?你也不小了,应该分得清,孰轻孰重,朕告诉你公叔睿,满天下没有不为朝廷办差,只是顾着这些小事的道理!”
完全不听睿儿已经将差事安排好了,师傅要去西北驻守,必须安抚好姨母,否则师傅不会安心等等的解释。
确切地说,就算是睿儿的这些理由很充分,公叔瑾也不会相信就是了,一个字都不相信!
公叔瑾记得,睿儿那天是喊着眼泪走的,走之前看着他,默默地,最后什么话都没说出来,只是行了礼。
公叔瑾丝毫不觉得自己这件事做错了,只觉得公叔睿这个孩子太倔强了,到了这个时候,连个错都不肯认,他这个当伯父的是十分宽容大度的,只是呵斥了公叔睿两句,一点实质性的处罚都没有,这就是出于对公叔宁的感情吧,但凡换个人,他也不会这么轻轻放过的!
却重来没从公叔睿的角度去想这件事。
当初的赈灾,实际上是公叔瑾逼着睿儿去的,就像清露误解了公叔瑾在流言中的不作为,是为了更大的利用一样,公叔瑾也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清露都不可能愿意让睿儿去赈灾。
并知道,在这件事之前,清露还曾和睿儿打了一个十分残忍的“赌”,现在结果出来了,清露赢了,皇上和皇后,是舍不得四皇子冒险的,却舍得睿儿去!
这不啻于在睿儿和公叔瑾之间的感情上,狠狠地来了一刀!
幸好,昨天公叔睿发脾气后,公叔瑾自己想起来了,公叔瑾当时的这种薄情和利用,就算睿儿想不到,想来清露是完全清楚的,所以在出发之前,公叔瑾竟然连王府都不敢睿儿去,直接从宫中离开了。
可就是这样,睿儿当初也是去办王府庶务,不是去为朝廷办差的!朝廷有了理由让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去办差?!就因为他能办得好吗?那么那些拿朝廷俸禄的官员,都是干什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