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还三国以本来之面目序言说起三国,按照史书的可靠性、实用性,当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本。为什么呢?第一,因为陈寿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第二点呢,陈寿这个人治学非常严谨,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他宁肯不用,留下来的应该说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为陈寿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三国志》这本书非常地简略,不是太好看。所以过了130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尚书祠部郎裴松之为《三国志》做了注。一般人为古书做注主要是进行一些解释,比方说名词解释、动词解释、时代背景介绍,怕你看不懂,做一个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样,裴松之把陈寿弃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陈寿写《三国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选择地补充了进去。补充的时候裴松之也做了一个甄别工作,就是他认为不可靠的材料,他会在后面加以说明,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我认为这个时不可能的,理由是什么什么什么。那么如果几个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采取并存的方式,罗列在这里,让后来的读者自己去甄别。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较可靠的。

    其次,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个年头的历史。全书共计二百九十四卷,另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这部书选材广泛,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书三百二十多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非常严格,力求真实。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也的确比较详实可信,历来为历史学家所推崇。而且《通鉴》记事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质朴精练,不仅可以作为史学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由宋神宗亲自赐名的,因为宋神宗看完司马光起先呈上的《通志》后,觉得它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亲赐此名,还给予继续编写此书之方便,司马光当然高兴啊,回去后废寝忘食日夜编写,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完稿,共历十九载。但我看了《资治通鉴》后,有个感觉,就是《资治通鉴》太详细,详细到让人感觉不真实,感觉在看小说而不是史书。而且因为《资治通鉴》所借鉴古书太多,其中难免有所错漏,它的成书时间距三国时又有八九百年,而且写这么详细就难免有所出入。所以它的可靠性自然要比《三国志》差,但实用性却比之高多了(袁腾飞就说过他把《资治通鉴》当工具书用。说实话,司马光这砸缸的保守派确实是强)。

    再次,是南朝刘宋时范晔所编撰的《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所以它记叙的是曹丕篡汉前的历史,并不涉及整个三国史,故而我把它排在《三国志》与《资治通鉴》之后。

    然后,是西晋时荆州刺史桓温(北伐的那个)的别驾——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照理说习凿齿是西晋时人,他的《汉晋春秋》虽然比《三国志》成书晚,但比《资治通鉴》那可是要早很多年了,那《汉晋春秋》的可靠性肯定要比《资治通鉴》高,但我为什么把它排后面呢,那时因为:第一点,习凿齿之所以写《汉晋春秋》主要是因为当时荆州刺史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就通过《汉晋春秋》来制衡桓温的野心(以史为鉴)。所以为了制衡桓温,《汉晋春秋》就以被后世大儒们所公认的蜀汉为正统来写,自然里面说教的成分增多,可靠性就下降了。第二点,习凿齿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啊(我想这也是《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的重要原因),他专程去隆中凭吊孔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孔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孔明志在兴复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孔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此,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里,后人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一个史学家,要是他主观上对于某个人过于喜好,那么在他的作品中写到有关这个人的事或物,多多少少会有些偏颇。第三、《汉晋春秋》我个人不太熟悉,而且在历史上它的名声也没有其他几部书大。有此三点,所以我把它排在后面。

    最后,那就是大大有名的《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据说为元末明初人,无定论)所写的一部旷古奇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虽然《三国演义》现在有好几个版本,但罗贯中的原版据传已失传,现在的几个主流版本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清初由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毛氏《三国演义》对原版有较多修改,偏重对儒家正统伦理道德的宣传,与原版比较而言,加大了对刘备的赞美而贬低了曹*。还有一个版本是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即通常所说的嘉靖版。嘉靖版被认为是最接近原版的版本,有人认为它就是原版(至于是不是原版,无定论,一般按原版论)!与毛版对比,嘉靖版更公正,但我认为以文学性来说还是毛版更胜一筹,我想这也是毛版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吧。

    《三国演义》这么有名,但我为什么要把它排在最后呢?因为它毕竟是一本小说,自古就有《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之说,我认为这是很贴切的。之所以把它排在最后,就是因为它太有名,现在有些人甚至有个别学者,在讲到三国史实的时候,居然拿《三国演义》里提到的事来说,这就会让不明真相的人产生一种误区,认为《三国演义》里的事,就是真实的三国。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纠正有些人的误区,还三国以本来之面目。在正文中我会把《三国演义》里著名的故事、情节提出与正史做比较,让大家对三国有个系统的了解。

    至于《魏书》、《蜀记》、《吴书》、《曹瞒传》、《续汉书》等等,因为裴注中多次提及(我也不熟悉),所以这里就不一一介绍排序了。

    一般三国这段历史,从时间上来区分,一般有以下几种分发:一、公元220年~280年。220年曹丕称帝篡汉,280年晋灭东吴。

    二、公元220年~265年。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

    三、公元184年~280年。184年张角黄巾起义。

    四、公元208年~265年。208年曹孙赤壁之战。

    其实要称得上三国,那应该是魏蜀吴三帝共存才为之三国,所以我认为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吴(三国中孙权最晚称帝)开始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为止,共34年才能称为真正的三国。

    那是不是这前后几十年就不讲了呢?当然不是!虽然这前后几十年严格上来说不能称为三国时期,但它也是三国时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我们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看的就是汉末军阀混战的那一段嘛,要是《三国演义》把那段去掉,那还有什么看头啊!所以此书我准备编年体与纪传体并用,对照各部史书及《三国演义》的异同,以评论辨析为主进行叙写。

章节目录

正说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时间的齿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序言-正说三国人物周瑜,正说三国,笔趣阁并收藏正说三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