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奴。
李元吉口中所指,陈骏当然不会陌生。
昆仑奴、新罗婢可是未来大唐奴仆交易市场里的紧俏货,不过看李元吉那得了宝贝的模样,想来如今长安的昆仑奴大多都来自南边,而不是遥远的非洲。
所以从非洲来的昆仑奴,才显得格外金贵。
嗯,也仅仅是金贵。
说到底这些昆仑奴只是如李元吉这般权贵口中的‘新鲜玩意’,流落到长安基本上也就不会再以‘人’的身份对待。
陈骏没想过去修正李元吉的这种‘落后思想’,此刻听到非洲黑人的消息,他所想到的却是另一件事。
西方的大食,应该很快就要崛起了吧。
崇拜真主的阿拉伯人,已经开始挑战波斯在中亚的霸主地位。或许眼下波斯还能打几场胜仗,但不出意外的话,阿拉伯帝国是要迅速崛起的。
到那时,东西方文明将在偏远的西域交汇。
“和阿拉伯的文明比起来,所谓的突厥死对头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心底稍稍感慨一句,陈骏摇头拒绝了李元吉的好意。
他对黑珍珠什么的几乎没有兴趣,也没有李元吉那种猎奇的心态。因为脑子里知道的东西更多,陈骏却是愈发觉得长安的繁华想维持下去并不容易。
正当陈骏脑海中思绪飘飞之际,随着三省大员先后抵达,宫中内侍随即宣布群臣入殿。
小朝会没有太多繁文缛节,等李渊坐下便要正式开始议事。
原本陈骏以为今日早朝的重点将放在李世民的天策府身上,没想第一个出列开口的居然是有些日子没见的孙闵。
也是此时,陈骏才发现孙伏伽身穿的居然是户部官袍。
这是在自己出征那会发生的调动?
没等陈骏解开心底疑惑,刚从大理寺调任户部的孙闵一开口便是在朝堂扔下了一枚炸弹。
税改!
以户代丁进行税制改革!
简单的说,大唐初立数年,收税基本上都是按照隋制,一家男女老幼有多少人就要交多少税。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一来天下未稳不宜大动,二来大唐这些年征战不断也需要高额税收来保证能够支撑各种军事行动。
但现在不同了,九州大多都已平定,再加之河北、山东一地还需安抚。孙闵所呈税改文书,便是针对大唐控制稍弱的河北、山东。
将从前按人头计税,改成核查每户劳力拟定缴税多少,这么一来实施新税法的州县百姓别的不说,举双手赞成是肯定的。
“减赋税、轻徭役,说起来简单,但在这长安,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这一幕吧。”陈骏一边琢磨,目光也从孙闵身上移开。
果不其然,这边孙闵的奏章才刚呈送,另一边就有人跳出来:“孙侍郎所说,未免太想当然,税务一事若不细查至大唐所有人丁,只以户计的话,一人虚报便会有百千人效仿,我大唐来年还收不收税了?”
开口说话的是御史台的新晋监察御史,而他所指偷税漏税也绝非无的放矢。
历朝历代,这种事可没少发生。
然而这位新晋御史似乎是刚从地方调来长安,根本就不清楚孙闵这封奏章究竟有多少人的心血在内。甚至推行税改的目的,也绝不是给百姓减赋那么简单。
而孙闵既然拿出了奏章,对于会出现的反对声也是心底有数,当下回击道:“独孤御史此言差异,按户收税并非不查各家各户人丁实情,想要随意糊弄,除非一州税官全都串通一气。”
“除此之外,御史大人可知道这十年战乱,逃籍四蹿的民众有多少?光是长安城内,怕是都有数万逃籍流民。若此番新税能够实施,河北、山东诸地的流民有多少人愿意返乡?一旦他们重新在家乡安居,各州税收将增多几成,大人可曾想过?”
噼里啪啦一大段话说出口,孙闵便转身望向李渊:“陛下,新税制可安民心,望陛下明鉴。”
随着孙闵躬身行礼,坐在后方的陈骏不由赞叹一声‘漂亮’。
但他这一句漂亮指的不是孙闵,而是最前头的李世民。
在这个早不早、晚不晚的时刻,距离剿灭刘黑闼一战过去数月,大唐急切需要安抚人心的时候,天策府祭出了这么一个大招。
选的人,还是天策府中并不起眼的孙伏伽。
陈骏有理由相信这份税改方案的主体,应该是孙伏伽自己的想法,但在这个时候拿出来,说没有秦王示意就有些太忽悠了。
天子要拆秦王府,但天子从没说要废了李世民。
面对那些不怎么听话的手下,李渊都知道要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如今他想把房、杜送出长安,补得给李世民一点甜头?
更何况,手中这份奏章对眼下大唐的确有利。
百姓苦不堪言,士族需要安抚。
刚得天下不久,囊中羞涩的大唐除了拿出一部分税收,还有更快更稳妥的办法收复民心吗?
或许有,但李渊自问想不出来。
李渊这会已然心动,一旁太子却是眼底闪过一抹低沉。
他可没想到,自家老二还能玩这么一出。
搬出个孙伏伽,替天策府发声。
若是此法当真推行河北,原本在政务上并没太多建树的二弟,或许很快就能得到与他并驾齐驱的名声。
在这一瞬间,李建成有些后悔对天策府下手。若非他要拆分天策府,想来这份奏折即便呈上来了,天子也会再三考虑的。
同一时间,就在太子下方,百官前列。
李世民此时脸上虽然没有任何表情,但心底却是说不出的舒畅。
经过昨晚的商议,他现在整个人无比清醒。
和太子相争不在一时,当数年后朝堂乃至九州都知他李世民可使大唐兴盛,朝堂上不支持的他的人也就寥寥无几。
那时天子、太子的想法和决定,自然而然无法左右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哥啊大哥,你百般算计又如何,我与你争从不靠阴谋诡计,只需顺势而为。”
随着李世民心底一句暗叹,龙椅上的李渊将奏章轻放至身前:“税务一事乃国体根本,不可轻易决定,此事稍后再议,今日早朝其他爱卿可还有事上奏?”
天子话音刚落,李世民便主动起身:
“陛下,儿臣有事启奏。”
李元吉口中所指,陈骏当然不会陌生。
昆仑奴、新罗婢可是未来大唐奴仆交易市场里的紧俏货,不过看李元吉那得了宝贝的模样,想来如今长安的昆仑奴大多都来自南边,而不是遥远的非洲。
所以从非洲来的昆仑奴,才显得格外金贵。
嗯,也仅仅是金贵。
说到底这些昆仑奴只是如李元吉这般权贵口中的‘新鲜玩意’,流落到长安基本上也就不会再以‘人’的身份对待。
陈骏没想过去修正李元吉的这种‘落后思想’,此刻听到非洲黑人的消息,他所想到的却是另一件事。
西方的大食,应该很快就要崛起了吧。
崇拜真主的阿拉伯人,已经开始挑战波斯在中亚的霸主地位。或许眼下波斯还能打几场胜仗,但不出意外的话,阿拉伯帝国是要迅速崛起的。
到那时,东西方文明将在偏远的西域交汇。
“和阿拉伯的文明比起来,所谓的突厥死对头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心底稍稍感慨一句,陈骏摇头拒绝了李元吉的好意。
他对黑珍珠什么的几乎没有兴趣,也没有李元吉那种猎奇的心态。因为脑子里知道的东西更多,陈骏却是愈发觉得长安的繁华想维持下去并不容易。
正当陈骏脑海中思绪飘飞之际,随着三省大员先后抵达,宫中内侍随即宣布群臣入殿。
小朝会没有太多繁文缛节,等李渊坐下便要正式开始议事。
原本陈骏以为今日早朝的重点将放在李世民的天策府身上,没想第一个出列开口的居然是有些日子没见的孙闵。
也是此时,陈骏才发现孙伏伽身穿的居然是户部官袍。
这是在自己出征那会发生的调动?
没等陈骏解开心底疑惑,刚从大理寺调任户部的孙闵一开口便是在朝堂扔下了一枚炸弹。
税改!
以户代丁进行税制改革!
简单的说,大唐初立数年,收税基本上都是按照隋制,一家男女老幼有多少人就要交多少税。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一来天下未稳不宜大动,二来大唐这些年征战不断也需要高额税收来保证能够支撑各种军事行动。
但现在不同了,九州大多都已平定,再加之河北、山东一地还需安抚。孙闵所呈税改文书,便是针对大唐控制稍弱的河北、山东。
将从前按人头计税,改成核查每户劳力拟定缴税多少,这么一来实施新税法的州县百姓别的不说,举双手赞成是肯定的。
“减赋税、轻徭役,说起来简单,但在这长安,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这一幕吧。”陈骏一边琢磨,目光也从孙闵身上移开。
果不其然,这边孙闵的奏章才刚呈送,另一边就有人跳出来:“孙侍郎所说,未免太想当然,税务一事若不细查至大唐所有人丁,只以户计的话,一人虚报便会有百千人效仿,我大唐来年还收不收税了?”
开口说话的是御史台的新晋监察御史,而他所指偷税漏税也绝非无的放矢。
历朝历代,这种事可没少发生。
然而这位新晋御史似乎是刚从地方调来长安,根本就不清楚孙闵这封奏章究竟有多少人的心血在内。甚至推行税改的目的,也绝不是给百姓减赋那么简单。
而孙闵既然拿出了奏章,对于会出现的反对声也是心底有数,当下回击道:“独孤御史此言差异,按户收税并非不查各家各户人丁实情,想要随意糊弄,除非一州税官全都串通一气。”
“除此之外,御史大人可知道这十年战乱,逃籍四蹿的民众有多少?光是长安城内,怕是都有数万逃籍流民。若此番新税能够实施,河北、山东诸地的流民有多少人愿意返乡?一旦他们重新在家乡安居,各州税收将增多几成,大人可曾想过?”
噼里啪啦一大段话说出口,孙闵便转身望向李渊:“陛下,新税制可安民心,望陛下明鉴。”
随着孙闵躬身行礼,坐在后方的陈骏不由赞叹一声‘漂亮’。
但他这一句漂亮指的不是孙闵,而是最前头的李世民。
在这个早不早、晚不晚的时刻,距离剿灭刘黑闼一战过去数月,大唐急切需要安抚人心的时候,天策府祭出了这么一个大招。
选的人,还是天策府中并不起眼的孙伏伽。
陈骏有理由相信这份税改方案的主体,应该是孙伏伽自己的想法,但在这个时候拿出来,说没有秦王示意就有些太忽悠了。
天子要拆秦王府,但天子从没说要废了李世民。
面对那些不怎么听话的手下,李渊都知道要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如今他想把房、杜送出长安,补得给李世民一点甜头?
更何况,手中这份奏章对眼下大唐的确有利。
百姓苦不堪言,士族需要安抚。
刚得天下不久,囊中羞涩的大唐除了拿出一部分税收,还有更快更稳妥的办法收复民心吗?
或许有,但李渊自问想不出来。
李渊这会已然心动,一旁太子却是眼底闪过一抹低沉。
他可没想到,自家老二还能玩这么一出。
搬出个孙伏伽,替天策府发声。
若是此法当真推行河北,原本在政务上并没太多建树的二弟,或许很快就能得到与他并驾齐驱的名声。
在这一瞬间,李建成有些后悔对天策府下手。若非他要拆分天策府,想来这份奏折即便呈上来了,天子也会再三考虑的。
同一时间,就在太子下方,百官前列。
李世民此时脸上虽然没有任何表情,但心底却是说不出的舒畅。
经过昨晚的商议,他现在整个人无比清醒。
和太子相争不在一时,当数年后朝堂乃至九州都知他李世民可使大唐兴盛,朝堂上不支持的他的人也就寥寥无几。
那时天子、太子的想法和决定,自然而然无法左右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哥啊大哥,你百般算计又如何,我与你争从不靠阴谋诡计,只需顺势而为。”
随着李世民心底一句暗叹,龙椅上的李渊将奏章轻放至身前:“税务一事乃国体根本,不可轻易决定,此事稍后再议,今日早朝其他爱卿可还有事上奏?”
天子话音刚落,李世民便主动起身:
“陛下,儿臣有事启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