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从凡至圣,此圣还对凡。当其在凡时,与凡早已谢,其凡既谢圣亦谢。凡圣两俱忘,无智亦无仁,寡欲而归道。问:绝圣已至于圣者,可许令其绝?元未至圣者,若为遣其绝?止论已至圣,不论未至者。未至元无圣,无圣若为纪。
大道应感性,此性不可见。众生愚智性,二性俱不见。以其不见故,能与至玄同。历劫无二故,所以名为同。又曰:是亦不可。大道体真,未曾非道;众生体假,未曾不变。历劫殊方,所以名异。
大人握玄本,无心应物通。识通大道,是名大人。大道虽殊,无非大者,故名玄本。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不息者,此处名非寂。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寂无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又曰:有为动,无为寂。要摇始动,不摇自寂。只于动处寂,只于寂处动,只将动,动于寂;只将寂,寂若动。动寂虽异,正性出一,正性虽一,不关动寂,动寂虽二,正性不关,亦知泥印矣。若将寂心以至动,虽动心常寂,若将动心至寂,虽寂而常动。常有定故破其先,常有先故破其定。违则交相隐显,合则定慧二俱。
一心一念里,并悉合古今。是故一念与一动,非短亦非长,一尘一世界,非大亦非小。故圣人在今,能说古事,皆用追文逆历而得其实。是以今文说古事,古有皆可行,古无不可行,故曰:玉历出世,含归万理。
阿浪和琦儿盘膝凝坐,细心聆听着人类始祖地母的每一句话语。
阿浪静静凝望着远处朦胧如梦似真的殿宇,思绪万千:浩烟无垠的寰宇之中,究竟有多少个位面和空间?现在从人类始祖地母那里得知,六级物种顶端序列一共是七位,除去已逝的人类始祖天父大人,和如今残存的地母大人,还剩五位,如果经过数亿年的时间,他们的修为又会精进到何种地步呢?他们五个是人类的死敌,难免不会蠢蠢欲动,再起祸端,剿灭我人族!如果……
“男娃娃,你倒是心思缜密的很,那五位一时半会还找不到浩烟大陆来的,不过已经显露了一丝端倪,如今浩烟大陆的风云再起,祸事连天,难免不是那五位在背后操控的,一些追随者干的,你肩负重担,任重道远,往后一路的艰难险阻,还非常之多,经历的磨难更是难以想象,你可有信心?”地母突然意念阿浪道。
阿浪一惊,急忙也意念道:始祖大人放心,无尽岁月里,数不尽的先辈英烈们,为了护卫我人族的最后一方净土,奉献出自己的毕生,虽死无怨无悔!小子身为人族的一份子,定当竭尽自己所能,倾尽全力,誓死铲灭浩烟大陆的一切奸逆叛党,永护我人族无上荣光!
说得好,说得好!男娃娃,你可否应允本宫一件事情!地母意念道。
始祖大人,有事尽管吩咐,小子定当竭尽所能去办理!阿浪亦是赶忙意念道。
沉默良久之后,地母缓缓一声叹息,意念道:唉……以后再说此事吧!本宫现在说了,为时有些过早。记住,你二人暂且莫要把本宫的事情传扬出去。
阿浪赶忙躬身施礼,点头答应。
随后阿浪又叮嘱了琦儿一番,让她紧守地母的事情,琦儿亦是连连点头答应。
“你二人继续听好了,本宫继续讲解{玄珠录}。”地母轻声道。
阿浪和琦儿两人,急忙屏息凝视,聆听地母的字字珠玑。
云何今日心,乃能念古事?云何古昔事,谓在今念里?古
事若在今,则知过去未过去;今心若在古,则知未来犹已来。若云定未来,云何有今能知古?若云定过去。云何古实犹在今?既将今心念古事,复将古事系今心。明知一心一念里,含古复含今。以是今古故,一心不可得;以是一心故,二心不可得。是则不一亦不二,能一亦能二,是有亦是无,无无亦无有。以其是有故,将有以历之,以其是无故,将无以历之。弃无而入道,将有以历之;弃有而出世,世法既生灭;弃世而入道,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廓然众垢净,洞然至太清,寰宇非常宅,玄都是旧京。
丝中有五音不?有五音性。其丝未成弦,丝中无五音,丝中亦无性,亦无相结连。其丝若成弦,弹之有音相,不弹有音性,二有相结连。明知一丝中,有有亦有无,其中之性,非有亦非无。若欲破于有,丝中音性非是有;若又破于无,丝中音性非是无。以非有无故,破之不可得。
丝中无音,弹会出音;乘中无牛,鞭之即有,二无云何同?丝中有性,其性常有;丝中有音,音有兴废,二有云何同?各是二有二无,相因相结连,所以有无是各同烦恼。众生修得圣人道,又见得道之时无烦恼。徵得道之时,烦恼在何方?道复从谁得?谛自观之,烦恼无藏处,而复无烦恼。明知烦恼灭,其道无他与,而复得道者,明知是道生。若许定如是,俱悉受生灭。其道亦不优,烦恼亦不劣,何须苦欲灭烦恼?求欲至道场,道于烦恼究竟并无余。又答:言道言我,道体本末之如是,于今不曾生烦恼。毕竟之如是,于今未曾灭,何故言道与烦恼,妄云有生灭。何者?谛观此四,毕竟不可违,乃于此法中,无余无不足。若言常住四,于法则不周,其一与无量,明知则不遍。若许能遍者,其四非真实。不审此复云何?其四各相违,生灭不同时,处一而三废,在二亦不惧。将一历诸,何多而不道?有一复有多,故能有一有无量,故能有有复有无,故能常有断复有常,有优复有劣。大道正性中,无优亦无劣,不有亦不无,遣谁有生灭?既无物而生灭,故云道场与烦恼,毕竟并无余。行者行道之时,当守于正心,无失于正性。
性复是谁性,心复是谁心?心复是诸法性。若无四句,并无其心;若无诸法,并无其性,有则一时有,遍法界而无方;无即一时无,并纤密而惧尽。在此无所言,强名为大道。
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强言之。言有四句,道皆起应,起应彼矣,便成四病。然句之所起,前后不同时,应一而三废。或言初而三未来,或言终而三已去。然一之所起,由三而得,此三即废,一亦不独立。当正在一时,此三早已忘,其三既忘一亦忘。
道何故起言要要须废?为众生有兴废故,所以将废废于兴,所以将兴兴于废。大道正性中,无性亦无废。处此地约四句而言,名为四句。心当在此处时,元无有四句。四句既无,其心亦无,始名大四句。心、大道、正性、真实之如是。
前言处一而三废,起四还废三,何不只起一?一若有优劣,何不简要者?一若无优劣,何须复历三?若使一言足,不须更起三;若使四言足,此三不应废。何故起四还废三?何故历三独存一?四言之中无优劣。众生未悟,故一言不足,故要假四言,故四句不同时,历一常三废,其三既废一亦废,何止在三。
此四句是生灭正法,道何故处其中?道无所不在,常在四句。所在皆无,四句非道。又问:四句中有有,何须以有而生有?四句中无无,何须以无而灭无?四句中有有,生之不可得;四句中有无,灭之不可得。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在是但有是,不生亦不灭,亦不不生灭。然此四句曾
经言,故虽废不与未言时同;故悟人处俗曾经悟;故虽返不与未悟人同。一得正性,终不染俗,故曰一性不变异。
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亦可冥合为一,将四句以求心,得心会是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大一。谕论芭蕉,剥皮欲求心,得心会成皮,剥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正一。故曰:逾近彼,逾远实。若得无尽无彼实,是名为真一。见无所见见无色,无色故则无见,无念亦然。守一破一知,虽守会同睡,譬如精思,闭眼思见,开眼思存,乃得内外之所用。
其道未曾四,以其性一故;其道未尝一,以周四物故。亦一亦四,非一非四,适其中实起,则名真一。真一者,寄言耳。只为法不言,所以见言法。其法若有言,复见不言法,遥相因待,交相见之。其中隐度,前后符信。从古至今,无此是,无隐度;从古至今,有此是,有隐度。是知有无相违,今古异世,唯有符中正,一四象,同归实性,自然而然。化方待孰而变?草木虽无知,落实会生死;真道虽无知,落实是常住。
此处虽无知,会有无知见。非心则不知,非眼则不见。此知既非心,则是知无所知,此见既非眼,则知见无所见。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当知三世之中,三世皆空,三世者,一半已去,一半未来,中间无余方,故皆空也。知三世空,喻如于灯。当欲灭灯时,灭时见灯不?灭时若见灯,此时灭未来;灭时不见灯,此灯已过去;灭不灭中间,于何而性立?过去未来之中间,但有名而无体,故知三世空矣。空故无身,无身何爱?既无所爱。即于道同。与道同空。故名爱道;空与身同,故名道爱。
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
道能应物,物能得道不?物若得道,得道应便住,云何更受生?物若非道者,所修但得身外道。物终不得道,不假用修习。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若许无私者,元始得道我未得;若使有私者,元始得道我不得。众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独是于古道。我今所得道,会得古道体,此乃古道即今道,今道即我道。何者?历劫以来,唯智一道,众生而得者,即是众生之私道,只是汛众道,应私名私道。
破名者,指竹为水,指空为竹,是则一时是,非则一时非。
破体者,随众生识变而见有无不同。或见空处有,或见有处空,则破体也。名法观之有,或但变而不空,如见牛变成马,之言是马,不言是牛,亦非代彼立名。如一人得清净识见者,诸法亦清净;众人不得者,诸法亦浊秽。明知还是秽,法净复是净,法秽亦是有,法无亦是无法有。
识体是常是清净,识用是变是众生。众生修变求不变,修用以归体,自是变用识相死,非是清净真体死。
住以本实,不受虚名,虚名来者,各还与其虚。若将实来取,我即受其一;若将虚来取,我即受其二;如人不语来取,住实只得其一。
“本宫所讲{玄珠录}终结,和那{玄肤论}二者皆为晋升三级,四级,五级物种的基本法则,奥义。你二人要谨记于心,时时领悟。”地母轻声道。
阿浪和琦儿,两人急忙跪倒在地,对着远处宫殿叩首不断,连连称是。
大道应感性,此性不可见。众生愚智性,二性俱不见。以其不见故,能与至玄同。历劫无二故,所以名为同。又曰:是亦不可。大道体真,未曾非道;众生体假,未曾不变。历劫殊方,所以名异。
大人握玄本,无心应物通。识通大道,是名大人。大道虽殊,无非大者,故名玄本。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不息者,此处名非寂。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寂无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又曰:有为动,无为寂。要摇始动,不摇自寂。只于动处寂,只于寂处动,只将动,动于寂;只将寂,寂若动。动寂虽异,正性出一,正性虽一,不关动寂,动寂虽二,正性不关,亦知泥印矣。若将寂心以至动,虽动心常寂,若将动心至寂,虽寂而常动。常有定故破其先,常有先故破其定。违则交相隐显,合则定慧二俱。
一心一念里,并悉合古今。是故一念与一动,非短亦非长,一尘一世界,非大亦非小。故圣人在今,能说古事,皆用追文逆历而得其实。是以今文说古事,古有皆可行,古无不可行,故曰:玉历出世,含归万理。
阿浪和琦儿盘膝凝坐,细心聆听着人类始祖地母的每一句话语。
阿浪静静凝望着远处朦胧如梦似真的殿宇,思绪万千:浩烟无垠的寰宇之中,究竟有多少个位面和空间?现在从人类始祖地母那里得知,六级物种顶端序列一共是七位,除去已逝的人类始祖天父大人,和如今残存的地母大人,还剩五位,如果经过数亿年的时间,他们的修为又会精进到何种地步呢?他们五个是人类的死敌,难免不会蠢蠢欲动,再起祸端,剿灭我人族!如果……
“男娃娃,你倒是心思缜密的很,那五位一时半会还找不到浩烟大陆来的,不过已经显露了一丝端倪,如今浩烟大陆的风云再起,祸事连天,难免不是那五位在背后操控的,一些追随者干的,你肩负重担,任重道远,往后一路的艰难险阻,还非常之多,经历的磨难更是难以想象,你可有信心?”地母突然意念阿浪道。
阿浪一惊,急忙也意念道:始祖大人放心,无尽岁月里,数不尽的先辈英烈们,为了护卫我人族的最后一方净土,奉献出自己的毕生,虽死无怨无悔!小子身为人族的一份子,定当竭尽自己所能,倾尽全力,誓死铲灭浩烟大陆的一切奸逆叛党,永护我人族无上荣光!
说得好,说得好!男娃娃,你可否应允本宫一件事情!地母意念道。
始祖大人,有事尽管吩咐,小子定当竭尽所能去办理!阿浪亦是赶忙意念道。
沉默良久之后,地母缓缓一声叹息,意念道:唉……以后再说此事吧!本宫现在说了,为时有些过早。记住,你二人暂且莫要把本宫的事情传扬出去。
阿浪赶忙躬身施礼,点头答应。
随后阿浪又叮嘱了琦儿一番,让她紧守地母的事情,琦儿亦是连连点头答应。
“你二人继续听好了,本宫继续讲解{玄珠录}。”地母轻声道。
阿浪和琦儿两人,急忙屏息凝视,聆听地母的字字珠玑。
云何今日心,乃能念古事?云何古昔事,谓在今念里?古
事若在今,则知过去未过去;今心若在古,则知未来犹已来。若云定未来,云何有今能知古?若云定过去。云何古实犹在今?既将今心念古事,复将古事系今心。明知一心一念里,含古复含今。以是今古故,一心不可得;以是一心故,二心不可得。是则不一亦不二,能一亦能二,是有亦是无,无无亦无有。以其是有故,将有以历之,以其是无故,将无以历之。弃无而入道,将有以历之;弃有而出世,世法既生灭;弃世而入道,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廓然众垢净,洞然至太清,寰宇非常宅,玄都是旧京。
丝中有五音不?有五音性。其丝未成弦,丝中无五音,丝中亦无性,亦无相结连。其丝若成弦,弹之有音相,不弹有音性,二有相结连。明知一丝中,有有亦有无,其中之性,非有亦非无。若欲破于有,丝中音性非是有;若又破于无,丝中音性非是无。以非有无故,破之不可得。
丝中无音,弹会出音;乘中无牛,鞭之即有,二无云何同?丝中有性,其性常有;丝中有音,音有兴废,二有云何同?各是二有二无,相因相结连,所以有无是各同烦恼。众生修得圣人道,又见得道之时无烦恼。徵得道之时,烦恼在何方?道复从谁得?谛自观之,烦恼无藏处,而复无烦恼。明知烦恼灭,其道无他与,而复得道者,明知是道生。若许定如是,俱悉受生灭。其道亦不优,烦恼亦不劣,何须苦欲灭烦恼?求欲至道场,道于烦恼究竟并无余。又答:言道言我,道体本末之如是,于今不曾生烦恼。毕竟之如是,于今未曾灭,何故言道与烦恼,妄云有生灭。何者?谛观此四,毕竟不可违,乃于此法中,无余无不足。若言常住四,于法则不周,其一与无量,明知则不遍。若许能遍者,其四非真实。不审此复云何?其四各相违,生灭不同时,处一而三废,在二亦不惧。将一历诸,何多而不道?有一复有多,故能有一有无量,故能有有复有无,故能常有断复有常,有优复有劣。大道正性中,无优亦无劣,不有亦不无,遣谁有生灭?既无物而生灭,故云道场与烦恼,毕竟并无余。行者行道之时,当守于正心,无失于正性。
性复是谁性,心复是谁心?心复是诸法性。若无四句,并无其心;若无诸法,并无其性,有则一时有,遍法界而无方;无即一时无,并纤密而惧尽。在此无所言,强名为大道。
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强言之。言有四句,道皆起应,起应彼矣,便成四病。然句之所起,前后不同时,应一而三废。或言初而三未来,或言终而三已去。然一之所起,由三而得,此三即废,一亦不独立。当正在一时,此三早已忘,其三既忘一亦忘。
道何故起言要要须废?为众生有兴废故,所以将废废于兴,所以将兴兴于废。大道正性中,无性亦无废。处此地约四句而言,名为四句。心当在此处时,元无有四句。四句既无,其心亦无,始名大四句。心、大道、正性、真实之如是。
前言处一而三废,起四还废三,何不只起一?一若有优劣,何不简要者?一若无优劣,何须复历三?若使一言足,不须更起三;若使四言足,此三不应废。何故起四还废三?何故历三独存一?四言之中无优劣。众生未悟,故一言不足,故要假四言,故四句不同时,历一常三废,其三既废一亦废,何止在三。
此四句是生灭正法,道何故处其中?道无所不在,常在四句。所在皆无,四句非道。又问:四句中有有,何须以有而生有?四句中无无,何须以无而灭无?四句中有有,生之不可得;四句中有无,灭之不可得。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在是但有是,不生亦不灭,亦不不生灭。然此四句曾
经言,故虽废不与未言时同;故悟人处俗曾经悟;故虽返不与未悟人同。一得正性,终不染俗,故曰一性不变异。
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亦可冥合为一,将四句以求心,得心会是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大一。谕论芭蕉,剥皮欲求心,得心会成皮,剥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正一。故曰:逾近彼,逾远实。若得无尽无彼实,是名为真一。见无所见见无色,无色故则无见,无念亦然。守一破一知,虽守会同睡,譬如精思,闭眼思见,开眼思存,乃得内外之所用。
其道未曾四,以其性一故;其道未尝一,以周四物故。亦一亦四,非一非四,适其中实起,则名真一。真一者,寄言耳。只为法不言,所以见言法。其法若有言,复见不言法,遥相因待,交相见之。其中隐度,前后符信。从古至今,无此是,无隐度;从古至今,有此是,有隐度。是知有无相违,今古异世,唯有符中正,一四象,同归实性,自然而然。化方待孰而变?草木虽无知,落实会生死;真道虽无知,落实是常住。
此处虽无知,会有无知见。非心则不知,非眼则不见。此知既非心,则是知无所知,此见既非眼,则知见无所见。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当知三世之中,三世皆空,三世者,一半已去,一半未来,中间无余方,故皆空也。知三世空,喻如于灯。当欲灭灯时,灭时见灯不?灭时若见灯,此时灭未来;灭时不见灯,此灯已过去;灭不灭中间,于何而性立?过去未来之中间,但有名而无体,故知三世空矣。空故无身,无身何爱?既无所爱。即于道同。与道同空。故名爱道;空与身同,故名道爱。
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
道能应物,物能得道不?物若得道,得道应便住,云何更受生?物若非道者,所修但得身外道。物终不得道,不假用修习。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若许无私者,元始得道我未得;若使有私者,元始得道我不得。众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独是于古道。我今所得道,会得古道体,此乃古道即今道,今道即我道。何者?历劫以来,唯智一道,众生而得者,即是众生之私道,只是汛众道,应私名私道。
破名者,指竹为水,指空为竹,是则一时是,非则一时非。
破体者,随众生识变而见有无不同。或见空处有,或见有处空,则破体也。名法观之有,或但变而不空,如见牛变成马,之言是马,不言是牛,亦非代彼立名。如一人得清净识见者,诸法亦清净;众人不得者,诸法亦浊秽。明知还是秽,法净复是净,法秽亦是有,法无亦是无法有。
识体是常是清净,识用是变是众生。众生修变求不变,修用以归体,自是变用识相死,非是清净真体死。
住以本实,不受虚名,虚名来者,各还与其虚。若将实来取,我即受其一;若将虚来取,我即受其二;如人不语来取,住实只得其一。
“本宫所讲{玄珠录}终结,和那{玄肤论}二者皆为晋升三级,四级,五级物种的基本法则,奥义。你二人要谨记于心,时时领悟。”地母轻声道。
阿浪和琦儿,两人急忙跪倒在地,对着远处宫殿叩首不断,连连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