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派来的一千兵马到达曲阜时,而叶青也正打算着于第二日继续北上济南府。
而他之所以愿意放下曲阜的事情,除了他相信朱熹一定会言而有信外,便是济南府的金人使团,到如今辛弃疾竟然还没有搞明白,他们来此的目的是什么,而且据说……还有一位身份神秘莫测之人,一直不曾公开露面。
“大人,明日你不会就真的打算这么离开吧?你就真相信这些书生不会坏事儿?”萧贞跟沈牧坐于前厅,看着叶青把手边厚厚的一摞书信看完后问道。
“朱熹是个聪明人,或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迂腐、固执,但说到底,本质上还是一个能够让人钦佩之人。这么些年来,能够一直坚持着在各地讲学,已经实属不易。而且对于朝廷的北伐一直是持支持态度,跟我不过是一些私人恩怨罢了。”叶青笑了笑,接着继续道:“何况如今若是真的跟他再次闹翻,于我没有什么好处,只会让临安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继续利用朱熹来打压我,所以卖朱熹一个人情,于我们而言利大于弊才是。”
如今身居北地,今年若是铁木真一统草原后,他叶青就更无暇顾及身后的临安朝堂了,所有的注意力恐怕都要放在京兆府、济南府两地,既要防备着金人有可能的突袭南下,还要防备着统一后的大蒙古国,会骚扰如今河套三路跟他们的接壤之地,自然,还有夏国的事情等待着他参合上一脚,若是再有临安朝堂牵扯他分神,恐怕他叶青就真的是顾不过来了。
所以跟朱熹谈和,甚至是做出一些让步,最起码不至于让自己在文人士子之间的声望继续坏下去,同样,此举还可以稳固自己在北地的声望,以及减小在临安朝堂的压力。
毕竟,朱熹即便是再不如死后那般声望如日中天,但如今的朱熹在文人士子之间的声望自然是不可小觑,借着朱熹的影响,来给自己赚取一些好名声,不至于使得在以后,让天下人都以为自己盘踞北地是为了将来的裂土封王才是。
当着朱熹跟曲阜县令二人的面,叶青极为坦诚跟果断,在朱熹答应了他的条件与要求后,两百亩地的地契便被曲阜知县加盖官印后交给了朱熹。
对于朱熹来说,自己筹资修缮并非是什么难事儿,如今既然有了官府的锦上添花,虽然叶青夺走了倡议者的名声,使得他一时之间成了真正的敬重圣贤之人,但于朱熹而言,在真正的退一步后,也发现,事情其实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最起码给孔庙增地这件事儿的功劳,便是实打实的落在了自己身上,谁也抢不走。
清晨的一缕阳光从东方升起,朱熹亲自送叶青到城外,两人并肩而行沉默不语。
“多谢朱先生了,叶某还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够让朱先生亲自相送。”两人之间的风波过后,叶青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在朱熹跟前如同学生一般,恭敬有加。
“书生重意气,老夫与叶大人打交道,也是收获颇丰。叶大人放心便是,既然老夫如今心结已解,便会遵循着内心为苍生、为天下百姓着想。”朱熹迎着朝阳叹口气,有些感慨的说道:“老夫也理解叶大人的难处,如叶大人所言,如今北地看似一切都步入到了期望之中,
但终究是被金人涂炭多年,加上黄河泛滥,想要恢复元气,确实是需要些时间。修缮孔庙一事儿,是老夫心急了。”
“以后若是临安朝堂之上,朱先生若有用得上叶某的地方,还请朱先生莫要客气。”叶青带着随和的笑容,转身看着朱熹,而后从袖袋里掏出一张银票道:“这是一万两银票,北地如今拮据是真,但为圣人修缮圣庙,叶某既然是倡议之人,那么也该拿出点儿实际行动才是,还望朱先生莫要嫌少便是。”
朱熹先是愣了一下,而后也不推辞,接过银票笑了下道:“多谢叶大人了,老夫便在此祝叶大人收复更多我大宋山河,在北地扬我大宋之威。”
“对了,户部尚书郑清之是您的学生吧?”叶青像是突然间想起来似的问道。
“不错。”朱熹也不隐藏,直接坦诚的说道:“老夫此次北上,确实如叶大人所猜测那般,韩胄意在打压老夫学说,所以老夫不得不北上暂避风头。这些自然都是老夫那学生告知老夫那韩胄的用意的,所以叶大人怀疑老夫跟史弥远史大人走的很近,也是人之常情。”
“朱先生洁身自好、光明磊落一辈子,还是那句话,小心晚节不保。虽非是叶某人喜搬弄他人是非,而是史弥远向来主和而不是战,自然,此事儿乃是朝堂之事,于朱先生并无关联。但若是日后牵涉到朱先生,叶某只怕因此而影响先生的身后名。”叶青说完后,便对着朱熹行礼,而后便缓缓走向了马车。
朱熹静静地看着叶青的背影,朝阳下的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老夫会斟酌一番的,还请叶大人放心。既然老夫答应了叶大人的事情,那么自然是不会食言。”
“多谢朱先生了。”叶青扭头笑道,而后便毫不犹豫的上了马车继续北上济南府。
叶青虽然并不指望着朱熹能够为自己著书立说,但若是通过朱熹的文章,从而提高自己的声望,那么于他而言,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盘踞北地一事儿上,就都能够使得他在舆论上占的先机。
让别人为自己著书立说,这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即便是在后世咨询发达的时代,同样也存在着让有影响力的人,为自己著书的事情。
何况如今的书籍,比后世的时代要更有权威性,也更会使得人们相信能够刊印的书籍之中所书的内容,便是千真万确,而叶青如今,既然想要在北地彻底站稳脚跟,甚至是跟朝堂平起平坐,那么除了拥兵的兵权实力外,自然在声望上也要齐头并进才是。
不管是修缮孔庙,还是跟朱熹搞好关系,于现在的叶青来说,所能够得到的回报则是要远远大于他的付出。
投桃报李一般,送走了叶青的朱熹,再次回到圣人书院时,却见一张表好了的字,正在书生的传看之中: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北地节度使:叶青书。
于是朱熹瞬间明白,叶青要的便是如同他给自己的这几个字一般,也是要通过自己的笔,来给他提高声望。
三日后的晌午,叶青等人终于是出现在了济南府的城门下,辛弃疾、杨怀之、陈次山,就连金人使臣李湘、李喜儿、李铁哥父子三人,也跟着辛弃疾等人在
城门下恭候着叶青。
一行人来到济南府衙署,简单的欢迎与寒暄后,京兆府就跟叶青并不友好的李湘,这一次却像是换了一个人一般,跟自己的两个儿子,非但对叶青没有半点儿敌意,甚至是在其他人看来,还有些刻意讨好的意思。
所以不等辛弃疾提议为叶青接风洗尘,李湘便抢先一步说道:“叶大人,今夜在卫绍王府设了酒宴为大人接风洗尘,还希望大人一定要大驾光临才是。”
叶青看了看神情并无异色的辛弃疾几人,而后便笑着点头答应了下来,随后再是几番寒暄,李湘便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很识时务的率先告辞离去。
“曲阜的事情大人答应朱熹了?”辛弃疾在叶青重新落座后,便立刻问道。
“答应了,此事儿于北地有益,如今临安朝堂之上韩、史二人斗的你死我活,今日你差遣任一个心腹,明日对方便会毫不示弱的也差遣一个。但不管他们如何斗,视线总归还是会回到我身上的,如今北地各地都不安宁,若再不借着朱熹提高一些声望,在临安恐怕用不了多久,我叶青的名声就要臭大街了,就要真成了人人喊打的佞臣了。”
“大人先看看这些,这是近日一早临安送过来的。”辛弃疾把一封书信递给了叶青,而后说道:“前几日朝堂之上,史弥远提议为秦桧再次平反……。”
叶青手里的书信瞬间放了下来,看着辛弃疾微微惊讶道:“为秦桧平反?”
“不错,确实是要为秦桧再次平反,书信里说了,史弥远打算恢复秦桧申王的爵位,以及忠献的谥号。加上如今金人使臣正在济南,史弥远还希望我们再次跟金人谈和,即便是割地退让一步也无妨。”辛弃疾无奈的叹气说道。
如今明明是宋廷占据了上风,金人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的处境了,但史弥远这个时候,却还是希望宋、金再次谈和,甚至……已经可以称之为乞和了。
“韩胄的意思呢?”叶青一边看手里的书信一边问道。
“韩胄同意,但留正以及圣上并没有松口,所以此事儿暂时还未见分晓。”辛弃疾说道。
“太上皇当年因为北伐而为岳飞平反,以及追夺秦桧爵位,改谥号为谬丑,如今太上皇依然还在,史弥远怎么可能如此……。”叶青皱眉沉吟着,而后突然看向辛弃疾道:“问问临安,如今太上皇的身体状况如何,是不是出现了什么意外,若不然的话,史弥远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替秦桧平反。”
“叶大人所言不错,史弥远明知秦桧一事儿乃太上皇所为,如今太上皇依然在世,而史弥远竟然敢如此做,会不会是史弥远跟太上皇之间产生了矛盾?”杨怀之点着头猜测道。
叶青捏着手里的书信,眉头紧锁,想了下道:“不过是两个原因,要么是太上皇最近身体不如以前,所以他才敢如此有持无恐。要么便是……史弥远此举是为了给史浩的身后事,争取更高的爵位跟谥号,所以才会如此。”
历史上的史弥远,确实在掌了朝堂实权后,便给秦桧恢复了爵位跟谥号,但那个时候,太上皇已经早死了,而今史弥远就如此迫不及待,自然是有些出乎叶青的预料。
而他之所以愿意放下曲阜的事情,除了他相信朱熹一定会言而有信外,便是济南府的金人使团,到如今辛弃疾竟然还没有搞明白,他们来此的目的是什么,而且据说……还有一位身份神秘莫测之人,一直不曾公开露面。
“大人,明日你不会就真的打算这么离开吧?你就真相信这些书生不会坏事儿?”萧贞跟沈牧坐于前厅,看着叶青把手边厚厚的一摞书信看完后问道。
“朱熹是个聪明人,或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迂腐、固执,但说到底,本质上还是一个能够让人钦佩之人。这么些年来,能够一直坚持着在各地讲学,已经实属不易。而且对于朝廷的北伐一直是持支持态度,跟我不过是一些私人恩怨罢了。”叶青笑了笑,接着继续道:“何况如今若是真的跟他再次闹翻,于我没有什么好处,只会让临安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继续利用朱熹来打压我,所以卖朱熹一个人情,于我们而言利大于弊才是。”
如今身居北地,今年若是铁木真一统草原后,他叶青就更无暇顾及身后的临安朝堂了,所有的注意力恐怕都要放在京兆府、济南府两地,既要防备着金人有可能的突袭南下,还要防备着统一后的大蒙古国,会骚扰如今河套三路跟他们的接壤之地,自然,还有夏国的事情等待着他参合上一脚,若是再有临安朝堂牵扯他分神,恐怕他叶青就真的是顾不过来了。
所以跟朱熹谈和,甚至是做出一些让步,最起码不至于让自己在文人士子之间的声望继续坏下去,同样,此举还可以稳固自己在北地的声望,以及减小在临安朝堂的压力。
毕竟,朱熹即便是再不如死后那般声望如日中天,但如今的朱熹在文人士子之间的声望自然是不可小觑,借着朱熹的影响,来给自己赚取一些好名声,不至于使得在以后,让天下人都以为自己盘踞北地是为了将来的裂土封王才是。
当着朱熹跟曲阜县令二人的面,叶青极为坦诚跟果断,在朱熹答应了他的条件与要求后,两百亩地的地契便被曲阜知县加盖官印后交给了朱熹。
对于朱熹来说,自己筹资修缮并非是什么难事儿,如今既然有了官府的锦上添花,虽然叶青夺走了倡议者的名声,使得他一时之间成了真正的敬重圣贤之人,但于朱熹而言,在真正的退一步后,也发现,事情其实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最起码给孔庙增地这件事儿的功劳,便是实打实的落在了自己身上,谁也抢不走。
清晨的一缕阳光从东方升起,朱熹亲自送叶青到城外,两人并肩而行沉默不语。
“多谢朱先生了,叶某还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够让朱先生亲自相送。”两人之间的风波过后,叶青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在朱熹跟前如同学生一般,恭敬有加。
“书生重意气,老夫与叶大人打交道,也是收获颇丰。叶大人放心便是,既然老夫如今心结已解,便会遵循着内心为苍生、为天下百姓着想。”朱熹迎着朝阳叹口气,有些感慨的说道:“老夫也理解叶大人的难处,如叶大人所言,如今北地看似一切都步入到了期望之中,
但终究是被金人涂炭多年,加上黄河泛滥,想要恢复元气,确实是需要些时间。修缮孔庙一事儿,是老夫心急了。”
“以后若是临安朝堂之上,朱先生若有用得上叶某的地方,还请朱先生莫要客气。”叶青带着随和的笑容,转身看着朱熹,而后从袖袋里掏出一张银票道:“这是一万两银票,北地如今拮据是真,但为圣人修缮圣庙,叶某既然是倡议之人,那么也该拿出点儿实际行动才是,还望朱先生莫要嫌少便是。”
朱熹先是愣了一下,而后也不推辞,接过银票笑了下道:“多谢叶大人了,老夫便在此祝叶大人收复更多我大宋山河,在北地扬我大宋之威。”
“对了,户部尚书郑清之是您的学生吧?”叶青像是突然间想起来似的问道。
“不错。”朱熹也不隐藏,直接坦诚的说道:“老夫此次北上,确实如叶大人所猜测那般,韩胄意在打压老夫学说,所以老夫不得不北上暂避风头。这些自然都是老夫那学生告知老夫那韩胄的用意的,所以叶大人怀疑老夫跟史弥远史大人走的很近,也是人之常情。”
“朱先生洁身自好、光明磊落一辈子,还是那句话,小心晚节不保。虽非是叶某人喜搬弄他人是非,而是史弥远向来主和而不是战,自然,此事儿乃是朝堂之事,于朱先生并无关联。但若是日后牵涉到朱先生,叶某只怕因此而影响先生的身后名。”叶青说完后,便对着朱熹行礼,而后便缓缓走向了马车。
朱熹静静地看着叶青的背影,朝阳下的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老夫会斟酌一番的,还请叶大人放心。既然老夫答应了叶大人的事情,那么自然是不会食言。”
“多谢朱先生了。”叶青扭头笑道,而后便毫不犹豫的上了马车继续北上济南府。
叶青虽然并不指望着朱熹能够为自己著书立说,但若是通过朱熹的文章,从而提高自己的声望,那么于他而言,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盘踞北地一事儿上,就都能够使得他在舆论上占的先机。
让别人为自己著书立说,这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即便是在后世咨询发达的时代,同样也存在着让有影响力的人,为自己著书的事情。
何况如今的书籍,比后世的时代要更有权威性,也更会使得人们相信能够刊印的书籍之中所书的内容,便是千真万确,而叶青如今,既然想要在北地彻底站稳脚跟,甚至是跟朝堂平起平坐,那么除了拥兵的兵权实力外,自然在声望上也要齐头并进才是。
不管是修缮孔庙,还是跟朱熹搞好关系,于现在的叶青来说,所能够得到的回报则是要远远大于他的付出。
投桃报李一般,送走了叶青的朱熹,再次回到圣人书院时,却见一张表好了的字,正在书生的传看之中: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北地节度使:叶青书。
于是朱熹瞬间明白,叶青要的便是如同他给自己的这几个字一般,也是要通过自己的笔,来给他提高声望。
三日后的晌午,叶青等人终于是出现在了济南府的城门下,辛弃疾、杨怀之、陈次山,就连金人使臣李湘、李喜儿、李铁哥父子三人,也跟着辛弃疾等人在
城门下恭候着叶青。
一行人来到济南府衙署,简单的欢迎与寒暄后,京兆府就跟叶青并不友好的李湘,这一次却像是换了一个人一般,跟自己的两个儿子,非但对叶青没有半点儿敌意,甚至是在其他人看来,还有些刻意讨好的意思。
所以不等辛弃疾提议为叶青接风洗尘,李湘便抢先一步说道:“叶大人,今夜在卫绍王府设了酒宴为大人接风洗尘,还希望大人一定要大驾光临才是。”
叶青看了看神情并无异色的辛弃疾几人,而后便笑着点头答应了下来,随后再是几番寒暄,李湘便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很识时务的率先告辞离去。
“曲阜的事情大人答应朱熹了?”辛弃疾在叶青重新落座后,便立刻问道。
“答应了,此事儿于北地有益,如今临安朝堂之上韩、史二人斗的你死我活,今日你差遣任一个心腹,明日对方便会毫不示弱的也差遣一个。但不管他们如何斗,视线总归还是会回到我身上的,如今北地各地都不安宁,若再不借着朱熹提高一些声望,在临安恐怕用不了多久,我叶青的名声就要臭大街了,就要真成了人人喊打的佞臣了。”
“大人先看看这些,这是近日一早临安送过来的。”辛弃疾把一封书信递给了叶青,而后说道:“前几日朝堂之上,史弥远提议为秦桧再次平反……。”
叶青手里的书信瞬间放了下来,看着辛弃疾微微惊讶道:“为秦桧平反?”
“不错,确实是要为秦桧再次平反,书信里说了,史弥远打算恢复秦桧申王的爵位,以及忠献的谥号。加上如今金人使臣正在济南,史弥远还希望我们再次跟金人谈和,即便是割地退让一步也无妨。”辛弃疾无奈的叹气说道。
如今明明是宋廷占据了上风,金人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的处境了,但史弥远这个时候,却还是希望宋、金再次谈和,甚至……已经可以称之为乞和了。
“韩胄的意思呢?”叶青一边看手里的书信一边问道。
“韩胄同意,但留正以及圣上并没有松口,所以此事儿暂时还未见分晓。”辛弃疾说道。
“太上皇当年因为北伐而为岳飞平反,以及追夺秦桧爵位,改谥号为谬丑,如今太上皇依然还在,史弥远怎么可能如此……。”叶青皱眉沉吟着,而后突然看向辛弃疾道:“问问临安,如今太上皇的身体状况如何,是不是出现了什么意外,若不然的话,史弥远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替秦桧平反。”
“叶大人所言不错,史弥远明知秦桧一事儿乃太上皇所为,如今太上皇依然在世,而史弥远竟然敢如此做,会不会是史弥远跟太上皇之间产生了矛盾?”杨怀之点着头猜测道。
叶青捏着手里的书信,眉头紧锁,想了下道:“不过是两个原因,要么是太上皇最近身体不如以前,所以他才敢如此有持无恐。要么便是……史弥远此举是为了给史浩的身后事,争取更高的爵位跟谥号,所以才会如此。”
历史上的史弥远,确实在掌了朝堂实权后,便给秦桧恢复了爵位跟谥号,但那个时候,太上皇已经早死了,而今史弥远就如此迫不及待,自然是有些出乎叶青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