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的事情彻底搞定并传回国内的时候,已经是泰安六年的年底了。
这一年,大周经历了很多事情,先是泰安府的地震,之后是瓦剌内附,最后是分裂扶桑。
这诸多事情,对张凌阳来说影响都不算最大。
要说在张凌阳看来,对大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从河北、豫南、山东三省大规模向辽东迁移人口了。
因为去年朝廷已经组织了北方三省的十万户居民迁移至辽东,所以泰安六年入秋之后,辽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再加上辽东诸卫所再次开发出来的土地,足能养活百万人口而一点问题都无。
不用说,张凌阳知道了辽东的情况之后,二话不说就御笔一批,决定今年向辽东迁移百万人口。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期间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本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以吏部尚书陈一鸣、刑部尚书曹睿为首的一众大臣强烈反对这么做。
毕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万一出了什么乱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可不是后世,多准备几列火车,就能将这么多人口迁移过去。
以大周现在的条件,从内地,特别是从中原地区的豫南向辽东迁移人口,至少要走两个月的路程。
这期间所要消耗的钱粮,又岂是一个小数目?
甚至,户部还一度以国库钱粮不足为理由搪塞,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大规模的迁移人口。
倒不是这些大臣不愿往辽东迁徙人口,实在是一下子迁移的人口太多了,在这些大臣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难道让百姓在土地里挣扎,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才是正常现象吗?”朝会上,张凌阳难得的再次发了一次飚。
“既然户部不愿出这笔钱粮,那朕出!六部不愿担这么重的责任,朕自己担着就是!”
“不过朕丑话说到前头,以后辽东的税赋,哪怕一粒米,一文钱,户部都甭想收到!”
根本就不顾大臣的反对和劝谏,张凌阳毅然决然的下达了向辽东大规模迁徙人口的决定。
文臣不愿跟着张凌阳干,张凌阳也不是没人可用。
张凌阳直接吩咐小福子,从内帑拨出白银五百万两白银用以筹备粮草等物。
乍一看,五百万两白银不是一个小数目,可实际上呢?只是蹡蹡够用而已。
百万生民迁徙,人吃马嚼的,又岂是一个小数目?
再说,这个时代的人都安土重迁,如果不给他们一丁点好处,谁愿意去陌生而又遥远的辽东?
百姓即便再足不出户,也多少知道辽东乃苦寒之地的。
更重要的是,家里的这些锅碗瓢盆的,谁愿意白白扔了?即便到了辽东,不还得重新购买?
这不要花钱吗?
所以说迁徙人口的事情千头万绪,并不是说说而已,大臣们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张凌阳是什么人?
身为帝王,即便知道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可有时候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这项错误的决定。
既然百姓不舍得家里的瓢瓢罐罐,张凌阳直接下令,等到了辽东发放新的锅碗瓢盆。并且,先到的那一部分人家,可以分发耕牛。
这一下还了得?听说朝廷到时候会发放耕牛,以前打死都不愿意去的百姓,这个时候收拾起东西来比谁都快。
谁还在乎家里的破破烂烂啊?
既然文官不愿意帮忙,张凌阳索性给各地卫所,让他们在沿途安排好食宿问题。
不过好在,除却河北迁移百姓时直接通过山海关之外,山东的百姓是直接由胶东半岛乘坐海船前去辽东半岛,再从辽东半岛登陆前往辽东各地。
而豫南的百姓,则是在省城开封府集合,乘船沿黄河入渤海,再从辽东半岛登陆。
所以总的来说,除却河北的事情琐碎一些外,豫南、山东两省的事情倒也没有那么复杂。
真正复杂的,其实是辽东方面。
这一年,辽东卫所忙着开荒,又哪有那么多时间准备这么多的房屋供百姓居住?
辽东的冬天可是极其寒冷的,如果房屋搭建不合格,那冻坏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没的说,秋收之后,辽东各卫所的将士忙的唯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早就规划好的地方搭建房舍。
不过好在辽东卫所的将士平时也没有什么作战任务,所以除却搭建房屋之外,倒也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
卫所不操心,并不证明张凌阳这位皇帝不操心一些旁的事情。
粮食的问题张凌阳不用发愁的,因为今年辽东的粮食产量足够百万生民一年的口粮。
房屋的事情张凌阳也不用操心,因为辽东各卫所的将士正在忙碌这件事情。
张凌阳要操心的,其实是生活物品的问题。
你说辽东的卫所能够给百姓提供住处,甚至提供口粮,可锅碗瓢盆呢?油盐酱醋呢?总不能还让卫所操心吧?
关键是,即便张凌阳将这些事情都吩咐给辽东各地的卫所去办,他们也得能生产出来不是?
没得说,商务监还要组织一批商家定时向辽东供应这些生活必须品。
去年十万百姓迁徙至辽东的时候,这些问题还不显眼,可如今却着着实实成了张凌阳最头痛的问题。
十万居民,消耗的这些生活用品虽然不少,可在当地卫所的支持下,倒也能够解决。
可百万生民的生物物品,辽东当地卫所的将士即便不吃不喝,不消耗一丁点的生活用品,也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啊!
都说万事开头难,这开头确实是再难不过的事情。
如果这百万生民在辽东生活了一两年的时间,没的说,这些生活问题他们自己就能解决。
关键还是,他们初去辽东,对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还有就是即便其中有不少手艺人,吃饭的家伙不带上,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不过好在,这些年来,商务监的关系网遍布大周各地,无数商家都想获得商务监的合作,所以当商务监掌印太监小吴子一说,那些商家二话没说,就开始组织商队前往辽东去了。
当然,既然人家去了辽东,甭管赚没赚钱,小吴子却是做足了人情,派人与沿途的卫所一商议,没的说,沿途所有关卡都对这些商家免收过路费……
这一年,大周经历了很多事情,先是泰安府的地震,之后是瓦剌内附,最后是分裂扶桑。
这诸多事情,对张凌阳来说影响都不算最大。
要说在张凌阳看来,对大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从河北、豫南、山东三省大规模向辽东迁移人口了。
因为去年朝廷已经组织了北方三省的十万户居民迁移至辽东,所以泰安六年入秋之后,辽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再加上辽东诸卫所再次开发出来的土地,足能养活百万人口而一点问题都无。
不用说,张凌阳知道了辽东的情况之后,二话不说就御笔一批,决定今年向辽东迁移百万人口。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期间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本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以吏部尚书陈一鸣、刑部尚书曹睿为首的一众大臣强烈反对这么做。
毕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万一出了什么乱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可不是后世,多准备几列火车,就能将这么多人口迁移过去。
以大周现在的条件,从内地,特别是从中原地区的豫南向辽东迁移人口,至少要走两个月的路程。
这期间所要消耗的钱粮,又岂是一个小数目?
甚至,户部还一度以国库钱粮不足为理由搪塞,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大规模的迁移人口。
倒不是这些大臣不愿往辽东迁徙人口,实在是一下子迁移的人口太多了,在这些大臣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难道让百姓在土地里挣扎,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才是正常现象吗?”朝会上,张凌阳难得的再次发了一次飚。
“既然户部不愿出这笔钱粮,那朕出!六部不愿担这么重的责任,朕自己担着就是!”
“不过朕丑话说到前头,以后辽东的税赋,哪怕一粒米,一文钱,户部都甭想收到!”
根本就不顾大臣的反对和劝谏,张凌阳毅然决然的下达了向辽东大规模迁徙人口的决定。
文臣不愿跟着张凌阳干,张凌阳也不是没人可用。
张凌阳直接吩咐小福子,从内帑拨出白银五百万两白银用以筹备粮草等物。
乍一看,五百万两白银不是一个小数目,可实际上呢?只是蹡蹡够用而已。
百万生民迁徙,人吃马嚼的,又岂是一个小数目?
再说,这个时代的人都安土重迁,如果不给他们一丁点好处,谁愿意去陌生而又遥远的辽东?
百姓即便再足不出户,也多少知道辽东乃苦寒之地的。
更重要的是,家里的这些锅碗瓢盆的,谁愿意白白扔了?即便到了辽东,不还得重新购买?
这不要花钱吗?
所以说迁徙人口的事情千头万绪,并不是说说而已,大臣们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张凌阳是什么人?
身为帝王,即便知道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可有时候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这项错误的决定。
既然百姓不舍得家里的瓢瓢罐罐,张凌阳直接下令,等到了辽东发放新的锅碗瓢盆。并且,先到的那一部分人家,可以分发耕牛。
这一下还了得?听说朝廷到时候会发放耕牛,以前打死都不愿意去的百姓,这个时候收拾起东西来比谁都快。
谁还在乎家里的破破烂烂啊?
既然文官不愿意帮忙,张凌阳索性给各地卫所,让他们在沿途安排好食宿问题。
不过好在,除却河北迁移百姓时直接通过山海关之外,山东的百姓是直接由胶东半岛乘坐海船前去辽东半岛,再从辽东半岛登陆前往辽东各地。
而豫南的百姓,则是在省城开封府集合,乘船沿黄河入渤海,再从辽东半岛登陆。
所以总的来说,除却河北的事情琐碎一些外,豫南、山东两省的事情倒也没有那么复杂。
真正复杂的,其实是辽东方面。
这一年,辽东卫所忙着开荒,又哪有那么多时间准备这么多的房屋供百姓居住?
辽东的冬天可是极其寒冷的,如果房屋搭建不合格,那冻坏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没的说,秋收之后,辽东各卫所的将士忙的唯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早就规划好的地方搭建房舍。
不过好在辽东卫所的将士平时也没有什么作战任务,所以除却搭建房屋之外,倒也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
卫所不操心,并不证明张凌阳这位皇帝不操心一些旁的事情。
粮食的问题张凌阳不用发愁的,因为今年辽东的粮食产量足够百万生民一年的口粮。
房屋的事情张凌阳也不用操心,因为辽东各卫所的将士正在忙碌这件事情。
张凌阳要操心的,其实是生活物品的问题。
你说辽东的卫所能够给百姓提供住处,甚至提供口粮,可锅碗瓢盆呢?油盐酱醋呢?总不能还让卫所操心吧?
关键是,即便张凌阳将这些事情都吩咐给辽东各地的卫所去办,他们也得能生产出来不是?
没得说,商务监还要组织一批商家定时向辽东供应这些生活必须品。
去年十万百姓迁徙至辽东的时候,这些问题还不显眼,可如今却着着实实成了张凌阳最头痛的问题。
十万居民,消耗的这些生活用品虽然不少,可在当地卫所的支持下,倒也能够解决。
可百万生民的生物物品,辽东当地卫所的将士即便不吃不喝,不消耗一丁点的生活用品,也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啊!
都说万事开头难,这开头确实是再难不过的事情。
如果这百万生民在辽东生活了一两年的时间,没的说,这些生活问题他们自己就能解决。
关键还是,他们初去辽东,对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还有就是即便其中有不少手艺人,吃饭的家伙不带上,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不过好在,这些年来,商务监的关系网遍布大周各地,无数商家都想获得商务监的合作,所以当商务监掌印太监小吴子一说,那些商家二话没说,就开始组织商队前往辽东去了。
当然,既然人家去了辽东,甭管赚没赚钱,小吴子却是做足了人情,派人与沿途的卫所一商议,没的说,沿途所有关卡都对这些商家免收过路费……